汉语大全>信函范例>雅舍板书设计

雅舍板书设计

详细内容

'【篇一】雅舍板书设计《雅舍》教案

梁实秋《雅舍》教学设计

一、导入语:

余光中在怀念自己恩师梁实秋时候,这样讲道梁实秋:梁实秋的贡献,无人不知,莎翁全集的浩大译绩。他的水准始终在那里,梁实秋的文章与他的前额并高。

文坛上,一直流传着两句这样的大俗话:娶女要看祝英台,嫁君要选梁实秋。

梁实秋真能侃,再小的芝麻粒的事儿,经他的笔一转一化,汩汩淌出一大洼水,一波三折,有滋有味。梁先生淡雅从容,典型一绅士,持杖岸立,口衔烟斗,含笑窥乐。

散文是没有一定的格式的,是最自由的,同时也是最不容易处置,因为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掩饰的可能,提起笔来便把作者的整个的性格纤毫毕现地表示出来。

抗战次年,即1938年,梁先生内迁重庆,与吴景超夫妇一起在北碚主湾购置平房一幢,命曰雅舍,一住就是整整八年。他的雅舍,虽然简陋素朴,但也青砖黑瓦,在绿树环抱之中。这房子和梁先生有何渊源呢,能够给他以家的感觉呢,让我们一起来看文章吧。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此文是抗战期间(1940)梁实秋与其清华大学同窗吴景超一起住在重庆北碚时写的。所谓“雅舍”,实际是指他当时居住的简陋屋舍。其名源起于吴景超的夫人龚业雅的名字。梁先生后来解释道:“我和他们合资在北碚买了一栋房子,其简陋的情形,在第一篇小品里已有描述。房子在路边山坡上,没有门牌,邮递不便。有一天晚上,景超提议给这栋房子题个名字,以资识别。我想了一下说:‘不妨利用业雅的名字,名之为雅舍。’第二天,我们就找木匠做了一个木牌,由我大书‘雅舍’二字于其上。雅舍命名,缘来如此,并非如某些人之所误会,以为是自命风雅。”虽是如此之“因缘”,但“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因为有梁实秋这样一位学识渊博心境通脱的雅士在此居住过,有冠以“雅舍小品”名号的篇篇雅文从这里诞生过,所以读过这篇文章的人仍然会固执地认为重庆北碚的这所屋舍确实是雅致之舍。他对英国文学很有研究,著有《英国文学史》和《英国文学选》,他的散文也很有名,著有《雅舍小品》,由他主编的《远东英汉大辞典》,深受广大英语爱好者的欢迎。

《雅舍》1940年写于重庆。此时,国难当头,战乱频仍。处于大动荡时代的梁实秋,虽说也关注时势,忧患深重,甚至还参与政事,为国效力,履行国民职责,但他毕竟是个自由主义者,力图超然独立,安时处顺,自谋心境的平和豁达,不再介入现实纷争。在散文创作中,他回避时行题材,不为时局所左右,而我行我素,自辟蹊径,专注于日常人生的体察与玩味,着眼于人性的透视和精神的愉悦,潜心营造闲适幽默的境界。他的小品轻功用,重意味,节制情感,发掘理趣,删芟枝蔓,追求雅洁,向和艺术风格。

开篇之作《雅舍》就显示了梁实秋的个人风格,奠定了这一系列小品文的基调。作者在文中虽然涉及国难时期的住房问题,如实描述雅舍的简陋与困扰,却不怨不怒,心平气和,随遇而安地玩味起个中情趣。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2思考问题,领悟意蕴

(1)在你眼中,“雅舍”是否名副其实?为什么?

不雅:

为什么通篇除题目外,“雅舍”都用引号?

为什么作者评价四川人造房子,用了“经济”一词?

A结构简陋,(第一段)瘦骨嶙峋、单薄得可怜

没有人能说不像是房子(“像”一座房子,就是说它实际上并不是一座“房子”,连起码的砖

墙也没有)俏皮从容,对人生各种穷愁况味的感慨

B风雨难避不能蔽风雨骈偶句式整饬雅致的句子写房屋的破旧、残损,是承认它的“丑”,但肯定它的“个性”,超脱、豁达

C地点荒凉明明是却冠之以“若说”,似乎“荒凉”只是别人听说,自己未必这么认为D行走不便明明屋内地板是个斜坡,连来客也“无不惊叹”,却说“亦不觉有大不便”E门窗不严(隔墙传声)杂音扰人

F鼠子瞰灯(老鼠肆虐)破坏严重不厌其烦用排比来铺叙,极言环境之不宁,结论是“没有法子”,表现了一种自嘲和无奈文中为什么会出现“洋鬼子”?

G蚊子猖獗(聚蚊成雷)写蚊子骚扰,用了两处夸张,强调蚊子的厉害,结果却是“我仍安之”

真是“以不变而应万变”,对环境的恶劣始终安之若素,不是别有旨趣是无法想象的。

(2)在作者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他的房子是“雅”还是“不雅”呢?作者为什么认为“雅舍”可爱?(作者因为久住了发生感情而发现)“有个性就可爱。”具体表现何在?

1地点荒凉

2三声恼人

3三景兼具:位置极佳,在半山腰,可观日出,可观山景

4陈设简朴:正合作者心意,可读可写可睡即安。

更主要的是,它是“我家”,既然卜居于此,它在作者心目中就是最佳。

(3)你认为“作者认为“雅舍”之所以“雅”的原因是什么?

雅:

a因为同住者“龚业雅”之名

b室虽陋而吾人雅之意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第二段)

d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第六段)

e地势较高,得月较先,便于欣赏自然美景

f陈设简朴,易于安排,最能彰显主人个性

作者闲适、散淡的心态与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情怀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居室的客观情景的描绘体现出来,这种写法就是托物言志。我们平时写作时也可以通过对自己的居室情景的描绘,形容其特征,表达出你的心志和情趣。

(4)作者居于陋室却不嫌其陋,居于陋室却不失其雅致的生活并能充满感情地描述陋室,可见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梁实秋德散文注重“趣味”。但这趣味绝非庸俗低级,而是力求在不如意的生活状态中,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所以,尽管住所破败而简陋,在作者的眼中却十分的“雅”。物质形态未能尽如人意,作者就从自然界去找快乐,觅情趣。这种面对困境的释然、达观的态度,比起一碰到总是要积极得多。论梁实秋当时所处的物质环境,与一座“牢狱”没有多大差别,且一住八年,而梁实秋豁达的心胸,实际上也就是为自己“减了刑”。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梁实秋除完成中小学战时教材编写任务外,还创作了《雅舍》等十几篇小品文,翻译了莎士比亚《亨利四世》等多部外国作品。梁实秋的这种对待逆境的从容、平和的心态,在当今物欲横流、浮躁之风盛行的形势下,当有可借鉴之处。

1骈散相间。排偶、对偶、排比句式,几乎每段都有,或铺叙,或描写,异彩纷呈。显示了很强的文学功力,语言老到,文采斐然。善于将整句与散句配合使用,行文活泼,舒卷自如,恰似行云流水,姿态横生。

2雅俗共存。精致、典雅的书面语与浅近、活泼的口语相辅相成。如第二段写各种声音破壁而来,用了两组词语,一组典雅,一组浅俗,却颠倒不得。文人吟咏诗章诗风雅的事,作者连用几个措辞考究的四字格;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不登大雅之堂”的声音,则用口语罗列,使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状。文中许多句子书卷气甚浓,近乎文言;有的句子则又是十足大白话。

3引用自如。中外资料,信手拈来,内容贴近,形式多样。如引“聚蚊成雷”,就是一种成语的活用,有人称之为成语的“返祖”。“聚蚊成雷”通用义相当于“人言可畏”,而文中用的是字面义。“相鼠有牙”亦可作如是观。此句出自《诗经•鄘风》,原句为“相鼠有牙(一作齿),人而无止(通耻)”,表达的是对丧尽廉耻之人的诅咒,这里也用字面义。引李渔的《闲情偶寄》,只引其题,不征其句,有意雪藏,留有余地;引李白的文、刘克庄的词,则引其句,不述其题,非止惜墨如金,也是对读者的充分信任。两处引述外国人的言论,只引大意,未见原文。总之,引用灵活,材料丰赡,不但帮助了文章的表情达意,而且增添了作品的文化含量,显示了学者型作家的饱学多识。

4、幽默丛生。幽默诙谐不是一种单纯的语言手段或修辞方式,而是渗透于全篇的语言特色。比如写雅舍单薄简陋,不避风雨,本来是生活中并不“雅观”的困境,却用上一组雅正的骈句来描绘,出人意表。你说它典雅吧,文中又“水池、粪坑”一应俱全,“酣声、喷嚏”罗列无遗。这类充满人间烟火味的的近乎粗俗的事物,又用上一个十分雅致的文句来收束——“荡漾而来,破我沉寂。”又如引用外国人对国人“懒惰”的讥评后,作者正儿八经地起而争辩,最后还加上一句:“洋鬼子住到‘雅舍’来,不也是‘没有法子’?”近乎反唇相稽,更像日常生活中的争辩:不然你来试试?“蚊风之盛”有谐音的效果,“最忌排偶”庄词谐用,都有新颖幽默的雅趣。

《雅舍》一文在内容与形式上取得了和谐的统一,集中体现了一个“雅”字,即在思想感情上的高雅的志趣和恢弘的雅量,在语言风格上的典雅的文气和蕴藉的辞采,可谓“文质彬彬”的典范。

五、小结:

梁实秋的散文篇篇各呈异彩,令人爱不释手,一切诸如清丽隽永简洁深遽独具风采之类的评语,都不足以对它评头品足,它真正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

房屋简陋,但是因为梁先生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情怀,却也陋中见雅。

快乐是在心里,不假外求,求即往往不得,转为烦恼。有时候,只要把心敞开,快乐也会逼人而来。这个世界,这个人生,有其丑恶的一面,也有其光明的一面。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随处皆是。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雨有雨的趣,晴有晴的妙,小鸟跳跃啄食,猫狗饱食酣睡,哪一样不令人看了觉得快乐呢?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除了品味语言,体悟文章内涵,我们更应该学习梁实秋先生从苦难中寻找诗意、将辛酸化做幽默的豁达胸襟。

【篇二】雅舍板书设计《雅舍》教案

《雅舍》教案

1.自主感知,理解雅舍之“陋”及雅舍之“雅”的具体表现。

2.评点赏析,明确作者的人生旨趣:超然、从容的心态与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情怀。

3.品读句段,体味典雅隽永而又活泼、诙谐的语言风格。

1.由形入神,把握文章内蕴。

2.重点指导学生欣赏作品的言简意丰、谐趣横生语言特点。

(课前3分钟播放中央电视台《子午书简》关于梁实秋的介绍)

梁实秋,浙江人。著名学者、文学家和翻译家。曾任复旦大学、北京大学等名校教授;1949

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教授。1987年在台湾去世。主张“文学无阶级”,不主张

把文学当作政治的工具,反对思想统一,要求思想自由。曾和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梁实秋曾被鲁迅

先生斥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

梁实秋一生著书丰厚:翻译完成莎士比亚全集40卷;著成100万字的《英国文学史》,写

有《雅舍小品》及其续集五部。其中《雅舍小品》奠定了梁实秋散文大家的地位,至今无人比肩。

第一、二课时:

一、认识作者:走近华语世界一代文学宗师

教师导入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散文大家梁实秋的一篇经典散文《雅舍》。

说到散文,我们无法绕开梁实秋,因为在中国浩瀚的现代散文世界中,梁实秋的《雅舍小

品》至今无人比肩。

人们这样评价梁实秋和他的《雅舍小品》:---------(屏幕)

20世纪华语世界一代文学宗师。世界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雅舍小品》存在。

朱光潜:《雅舍小品》对于文学的贡献,在翻译莎士比亚的著作之上。译介沙翁之事,可

由他人承担,但书写《雅舍小品》,则鲜有替人。

周国平:今人的散文,我最喜欢梁实秋的《雅舍小品》。他的散文寄至味于平淡。而平淡

不仅是一种文字的境界,更是一种胸怀,一种人生的境界。

为此,中国书籍出版社把他的《雅舍》收录到《人要读的60篇散文》。

过渡语:评价如此之高,当然是先睹为快。下面请大家快速浏览文本,说说雅舍之雅。

二、自读感知:说说“雅舍”之“雅”

解题:

雅舍,是梁实秋先生在四川定居的住宅名,他的代表作便是散文集

《雅舍小品》,以后又出版了三本续集再加合集,奠定了梁实秋作为散文家的不可动摇的地

位。而《雅舍小品》开宗首篇便是《雅舍》。本文命名为“雅舍”,实际上是记述半山腰的

一间陋室。明明是“陋”,却偏要称“雅”,这表现了作者对所处战争年代的无奈,对自己

生活环境的自嘲、自讽,同时也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的情致和心态。

历代文人写自己居住的楼、室、斋、园的文章很多。尽人皆知的《陋室铭》字数不多,

着重在表心迹,至于刘禹锡的陋室究竟如何陋?实非“醉翁”之意,不若“雅

舍”本身描绘淋漓尽致,使读者身临其境。

1.阅读要求:以文本为依据,说说“雅舍”雅在哪里?

2.阅读。(3――4分钟)雅舍板书设计

3.明确“雅舍”之“雅”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过渡语:抗战期间,梁实秋被国民党政府聘为中小学教科书编写组主任。日军占领北京

后,时局艰危,风雨飘摇,梁实秋辞别一家老小,只身一人随教科书编写组来到重庆北碚。

并与人在一处半山腰合购几间破房,这就是文中所说的雅舍。

读完全文,我们可以发现雅舍之“陋”实在多多:(学生分析,大致形成以下认识)

1.结构简陋,不蔽风雨(第1段)

2.地点荒凉,地势偏高(第2段)

3.隔墙传声,鼠蚊骚扰(第3段)

4.大雨倾屋,满室狼藉(第4段)

5.陈设简朴,毫无新奇(第5段)

师:说得直白一些,就像民工住的“简易房”。那么这样一个居所到底“雅”在哪里呢?

学生明确,教师补充:

1.雅友纷至――(第2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梁实秋住进后,冰心,

老舍,吴祖光,冯亦代,苏雪林等常来坐客品茶,谈文论诗)

2.景色雅致――“开窗莫妙于借景”(李渔《闲情偶寄》)。室内虽陋,但窗外美景,

秀色可餐。李白诗云:“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苏轼赋曰:“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

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为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3.陈设不俗――(第5段)屋内陈设简朴却脱俗,透出主人思想情趣之雅。

4、既然称其为雅舍,作者为什么又细致的描述了它的"陋"?它"雅在哪里"?"陋"在哪里?

、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为后文写雅舍之“雅”和自己对“雅舍”的喜爱蓄势。(意对即可)

5、作者从几方面描绘“雅舍”的美?四个方面:位置、居室、月夜、陈设。每个方面都于平中见奇,凡中见美,并且都由幽默的

眼睛和心灵“见”出其特殊性来的。

第三、四课时

三、探究意旨:为心灵减负!

1.引导语:《雅舍》,明明是破房却偏称“雅舍”,居于陋室却能寻得雅意。常人难

以忍受的,而梁实秋却一住7年。而且文中多处语句表明了梁实秋对雅舍的看法。如:

①建造房屋最是经济。„„我的好感油然而生。

②屋内坡度甚大„„鼓腹而下„„我则久而安之。„„亦不觉有大不便。

③鼠蚊侵袭„„但是我仍安之。

2.你能用一二个词语准确概括作者的人生姿态吗?(学生答,教师板书)

3.教师延伸:人生感言。

余秋雨《霜冷长河》中有一篇文章《为自己减刑》,说现实生活中,往往一点小小的

不如意,常常会成为一个人“心造的监狱”,让自己的人生困顿不堪。所以,人要善于给

自己减刑。论雅舍的物质环境,与一座“牢狱”相似,但梁实秋却以他平和、达观的心态,

化简陋为朴雅,化苦涩为意趣。梁实秋以豁达的心胸,不就是在为心灵减负,为自己“减

刑”吗?

(屏幕)柏拉图说过:境由心造。人的心灵是一个特别的地方。当你患得患失时,它是

痛苦的枷锁;当你知足常乐时,它是幸福的天堂。

陶渊明义挣脱官场尘网,走向了使自己心灵空明澄澈的大自然,他为自己心灵“减负”,

文学史上因此多了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李白寄情山水,尽情享受着心灵的舒畅与放达,他

也为自己的心灵“减了负”,文学史多了一位“诗仙”。

他们给我们的启示在于:面对困境,每个人都要做好人生的减法,只有丢掉心灵的负重,

疲惫的脚步才能变得轻盈。人,要学会为心灵减负,给自己“减刑”!

4.过渡语:下面我请大家听读第三四段朗读录音。同学们可以跟读。再次感受梁实秋

达观平和的人生境界。同时,也请大家关注一下本文的语言:用一两个词语概括本文语言的

特点。

四、品读文段:评点梁实秋的说话艺术

1.听读第三四段。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诙谐

学生说出特点,教师要求举例,并让学生试读。

用词诙谐:

“瘦骨嶙峋”、“单薄得可怜”――一是用词幽默。

“伤处累累隆起如玉蜀黍”。―――夸张,比喻,形象幽默。

用整句写破败:

“有窗而无玻璃,,雨来则渗如滴漏”。――用整饬雅致的骈句写房屋的破旧、残损。雅舍板书设计

屋顶湿印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这里的描写不觉凄惨,也不慌乱惊惧,反觉

情趣横生。破败的东西成了观赏对象。这是一种幽默之术。

问:为何用幽默之语?----学生理解:对苦涩的稀释,为心灵减负

典雅

教师举例对比,让学生感受典雅:―――(屏幕)

教师:文言词藻和文言句式。----梁文的主流词汇是典雅的文言词藻。古文句法使文

句典雅庄重,而且词约意丰,音韵和谐。

板书:典雅

3.学生品读。

①教师过渡:听人家读,我们自己也试一试。选一段你最喜欢的文段,读一读。再次感

受经典散文的魅力。

(选一个最好的学生。配音)

②学生默读准备,教师开始播放音乐,营造气氛。

③指名朗读。

④略作点评。

五、阅读感悟:“因为它在那里”!

1.教师教学结束语:

“因为它在那里!”这句话出自英国登山家乔治马洛里之口。1924年6月8日,当第

一屡曙光照耀在喜马拉雅山北坡上的时候,第三次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英国登山家乔治马洛里

在距离峰顶峰还差610米的时候失去了生命。把对穆朗玛峰终身的梦想和敬仰虔诚都留在

了8千多米的山颠。事先,曾有人问他:你已经两次经历险境,为什么还那么执著?”乔治

马洛里平静地说:“因为它在那里!”就那么简单,只是“因为它在那里”。

同样,与珠峰等高的梁实秋,30年代鲁迅称之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50年代

毛泽东把他定性为“反动文人”。梁实秋的名字在大陆消失了几十年。而今,半个世纪过去

了,岁月没有磨蚀反而更增加了梁实秋散文的魅力。什么是经典?经典就是时光磨洗之后剩

下的最有价值的东西。今天我们学习梁实秋的散文,也无需解释,因为,在浩瀚的散文世界

中,梁实秋,他在那里!

2.阅读推荐:

梁实秋小品集《雅舍菁华》。如果有兴趣的学生,可以查阅一些梁实秋和鲁迅的文艺论

战,如梁实秋的《论鲁迅》一文,此文甚至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读懂必修二中《祝福》这篇小

说。

板书

一种人生态度:达观平和为心灵减负

陋----→雅

一种语言风格:诙谐典雅对苦涩稀释

既然称其为雅舍,作者为什么又细致的描述了它的"陋"?它"雅在哪里"?"陋"在哪里?

1、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为后文写雅舍之“雅”和自己对“雅舍”的喜爱蓄势。(意对即

可)

2、雅舍实陋:

1)外形:结构简陋,不蔽风雨(第1段)

2)地点荒凉,地势偏高(第2段)

3)隔墙传声、鼠子瞰灯、聚蚊成雷(第3段)

4)大雨倾屋、满室狼藉(第4段)

5)陈设简朴(第5段)

雅舍实雅:

(1)若说地点荒凉,则月明之夕,或风雨之夜,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

见情谊(第2段)(到如此荒凉之所访友的必是主人的知己,俗话说“人以群分”,这梁实雅舍板书设计

秋乃是典型的文人,这客想必定是雅客,如此一群雅人点缀此居所,何陋之有呢?)

(2)“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此时尤为幽绝。

(3)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有趣(第4段)(面对月夜幽绝之景、细雨生趣之情,

我们油然想到的是„„这样的情景不就只能用一个字来概括吗?雅)

(4)我有一几一椅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我亦不复他求。

(5)“雅舍”所有,毫无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俱不从俗。(第5段)

【篇三】雅舍板书设计雅舍精品教案

《雅舍》教案

作者:梁实秋教案设计者:张星晨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欣赏作者的语言特色,学会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

(3)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即不管遇到什么困境,都要积极勇敢地面对,要豁达地看待,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

(2)同时让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写作方法。

三、学生、教材、师情分析

(1)高一的学生由于刚从初中毕业,还习惯初中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模式。因此我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觉学习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本文是梁实秋的闲适小品文,篇幅不长,却意义深刻,整篇文章告诉我们不管身处什么困境,只要积极勇敢地去面对,从精神上去享受它,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常心。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启发教学为主,配以问答法和讲授法辅助教学,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辅助教学,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教学设想

课文通过描写作者曾经居住的一所简陋的房子,作者并不认为其简陋不堪,反而觉得它很雅致。本文虽然不长,但是却意义深刻,授课时应重点让学生了解:我们要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去面对社会上的一些现象,不管遇到什么困境,都要积极乐观勇敢的去面对,而不是逃避和抱怨。要知道:困难你越怕它,它就越黏着你。

五、教学时间安排

二课时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

了解作者和作品,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雅舍》这一课,在这之前你们还记得以前学过的《陋室铭》吗?下面齐读《陋室铭》。

刘禹锡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因主人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而高雅之气弥漫其中。一千多年后,梁实秋写了散文《雅舍》,那么,这“雅舍”又如何呢?现在,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欣赏梁实秋的《雅舍》,一起走进“雅舍”。

2.介绍作家作品

梁实秋(1903一1987),北京人,原籍浙江省杭县。名治华,字实秋,笔名秋郎、子佳、程淑。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学者、文学家和翻译家。1940年同社会学家吴景超夫妻在重庆北碚主湾(今梨园村)购置平房一栋,以吴景超夫人龚业雅之名,命名为“雅舍”。梁实秋在雅舍寓居了7年,翻译、创作了大量作品,《雅舍小品》为其成名之作,名噪于世,久传不衰。被称为现代散文的不朽经典。

3.检查预习

《雅舍》全文之精髓便着一“雅”字上,如此“雅致”之文又岂可不读?我们不妨请几位同学来为大家读读。这么有味道的文章,我也忍不住读上两段。

(学生个别朗读1、2、3段,老师范读4、5两段,全班一起读6、7段)

(在学生们一段段的朗读后,纠正学生读错的音节,在黑板上注明。)

4.整体感知

出示几个难理解的词语解释,帮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问:

(1)文章写了什么?(雅舍)

(2)雅舍是什么?(简陋的房子)

(3)什么是雅?(美好的、不俗的、高洁的、雅致、雅观、文雅、雅趣、雅事、雅量,分别包含了人的外在的形态美和内在的气质美,以及人宽宏的气量、旷达的情怀。)

5.深入研讨

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以下问题:

(1)此文既题为“雅舍”,则作者写作重点自为“雅舍”,那么大家能否快速浏览第一段,找出一句最能体现“雅舍”特点的语句来?(学生读读,找找,划划)

明确: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这“个性”两字足以概括雅舍的特点,因而这两字也就成了全文的文眼所在。

(2)既然“雅舍”的可爱之处在于它有个性,那么“雅舍”到底有怎样的个性呢?提示:综观全文,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极其有趣的现象,文中所有出现的“雅舍”两字上都标有引号,大家有没有思考过:这引号是否和“雅舍”的个性有关?“雅舍”到底是“雅”还是“陋”呢?

(3)请大家跳读全文,品味雅舍之独特个性。找找雅舍之“陋”与雅舍之“雅”分别体现在哪里?请同学找找体现“雅舍”之陋及“雅舍”之“雅”的语句,并作简要的概括。

——学生找“雅舍”不雅(陋)

外形:简陋,不蔽风雨(第1段)

地点:荒凉,地势偏高(第2段)

条件:艰苦(隔墙传声、鼠子瞰灯、聚蚊成雷(第3段)

大雨倾屋、满室狼藉(第4段))

陈设:简朴(第5段)

小结:这不就是一栋典型的陋室吗?这样一个居所究竟“雅”在何处呢?

——学生找划,讨论,交流

雅舍实雅(雅)

(1)若说地点荒凉,则月明之夕,或风雨之夜,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友访之趣:情真)(第2段)

(到如此荒凉之所访友的必是主人的知己,俗话说“人以群分”,这梁实秋乃是典型的文人,这客想必定是雅客,如此一群雅人点缀此居所,何陋之有呢?)

(2)“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此时尤为幽绝。(月夜之趣:幽极)

(3)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有趣。(细雨之趣:朦胧)(第4段)

(面对月夜幽绝之景、细雨生趣之情,我们油然想到的是„„这样的情景不就只能用一个字来概括吗?雅)

(4)“雅舍”所有,毫无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俱不从俗。(陈设之趣:不俗)(第5段)

(好一句不复他求,好一句俱不从俗,屋内陈设简朴却脱俗,而这简朴陈设的内涵便是梁实秋思想情趣之雅,如此雅人才能欣赏雅舍,才能以雅舍命名之。)

(5)写作之趣:自由

小结:可见“雅舍”之“雅”体现在自然风光之雅、陈设脱俗之雅,更体现在主人思想情趣之雅上。

大家再看看前面,作者笔下的雅舍其实形态上并不算雅,但在作者的眼里,作者的心里,雅舍不管在哪些方面都很雅,这是用了什么手法呢?大家知道吗?

这是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6.归纳总结

作者以简陋为美、以清贫为乐的独特审美心态,抒写了既亲切又闲适的生活情趣。“雅舍”外观不美,结构不牢,位置偏僻,但就是这样的房子,作者却能体会到别人所不能体会到的乐趣。

7.延伸教学

(1)请为自己的居室、宿舍取一能够体现其独特个性的“雅”名。

(2)思考:作者为何会认为“雅舍”很雅?

八、板书设计

雅舍

梁实秋

陋(抑)雅(扬)

外形:简陋月夜之趣:幽极

环境:荒凉友访之趣:情真

条件:艰苦细雨之趣:朦胧

陈设:简朴陈设之趣:不俗

写作之趣:自由

第二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教学要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欣赏本课的语言特色,学会细节描写和语言描写。

(二)教学步骤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梁实秋的《雅舍》,我们认识到雅舍在外形上并不雅,但作者却能从中找到雅趣,大家知道梁实秋先生是以什么心态对待雅舍的吗?下面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雅舍》,走进梁实秋先生的内心世界。

2.自由朗读课文

3.深入思考,体会本文中所蕴藏的作者的人生旨趣。

思考:如此“个性”突出的陋室,作者身居于此却处之泰然,更欣欣然命名为“雅舍”,这其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旨趣?我们不妨通过几个难句来体会这种旨趣。

(1)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

【篇四】雅舍板书设计《雅舍》教案-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现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在逆境中保持良好积极、乐观的心态

2、欣赏本文生动、诙谐、简洁的语言

3、体会本文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学习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

教学重点:

1、由形入神地把握文章内蕴

2、探讨本文细节描写的技巧,指导学生进行细节描写

教学难点:1、由形入神地把握文章内蕴

2、引导学生用美的心灵去审视世界并进行描写

教学过程:

1、让学生心中有个概念,什么是“雅”

美好的,崇高的,不粗俗的

2、学生结合预习,讨论作者写雅舍时,描写了雅舍的哪些方面,又有河特点,并试着用“雅”的内涵去评价它,由此引出,雅舍在形上好像不雅的

建造:简陋

环境:荒凉

陈设:简朴

总结:由此可见在形态上雅舍是不雅的

3、但作者为雅舍取名为雅,雅在何处呢?引出本文的神是真雅、大雅,其写作手法是欲扬先抑

雅:

月夜之趣:幽极

友访之趣:情真

细雨之趣:朦胧

陈设之趣:不俗

写作之趣:自由

总结:本文实际上是写雅事雅趣

4、简要地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引出闲适小品,并引导学生对闲适小品的意义进行评价艺术的整个美,来自思想,来自意图,来自作者在宇宙中得到启发的思想和意图。可见,舍只是情感的依托,雅舍的美是因为作者内心有雅的情怀,一种对生活体验后感悟到的美。顺便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学生结合背景讨论,作者透过文本具体表现出来的是种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5、品读3、4段,分析本文在语言上的特色

①生动的细节描写:声音、动作

②幽默、诙谐的风格:“鼓”腹、“洞洞”

6、拓展训练:进行细节描写或环境描写,然后师生点评。教学要求:雅舍板书设计

1、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现的闲适、散淡的心态与随遇而安、知足长乐的情怀。2、欣赏本文典雅隽永而又活泼自然的语言。

3.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a层:了解课文大意

b层: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c层:理解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4.诵读要求

a层: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b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c层:背诵课文第四段。

5.了解与体会作者幽默风趣的文风。

教学设想:

1、学习文质兼美的散文,不宜琐碎地串讲字词,以破坏其美感。可通过听说读等多种方式,利用实物投影、录音机、电脑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来促进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及深入学习。

2、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要求学生读通课文内容,并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认识画一幅画。3、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复习提问:

1.要求学生回答《黄鹂》、《黄山记》的作者、语言特点。

2.背诵《陋室铭》,以便导入新课。

二、导入新课:我国的名士文人常常喜欢借物来抒情言志,例如,他们借梅花来表现自己纯洁坚定的品格和高雅的志趣,借竹来写出自己坚守节操,借莲来表现自己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行。刚才背诵的《陋室铭》是刘禹锡表明心迹之作。今天我们将共同学习一篇散文中的名篇,它同样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请大家翻开书p126页。

三、讲授新课:

(一)初步感知课文

1、问题设计:

⑴、从课题可看出作者写的对象是什么?(雅舍)

⑵、“雅舍”是什么?

2、全班朗读课文。

教师点评并过渡:若要读出其中的情味,还要靠我们深入学习,请大家看我们的学习任务。

4、出示教学目标

(二)整体把握课文,检查a层目标的达成情况

1、问题设计:

⑴、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主要写的是什么?(雅舍。)

⑵、什么是雅舍呢?(室名,实际上是简陋的房子。)

⑶、是谁给它起的名字?(梁实秋。)

⑷、他是何许人也?(我国著名作家、翻译家。)

⑸、古代文人总喜欢给自己的房子起一些优雅的名字,如“潇湘馆”“含芳阁”等,那作者为什么要给他自己的房子起名叫“雅舍”呢?难道他的房子真的很“雅”吗?请大家阅读课文,将与雅舍有关的内容用括号括起来。

2、让学生朗读描写雅舍的句子。

3、过渡语:刚才我们朗读了梁实秋先生描写他的雅舍的语句,我想,每个同学的头脑里都会浮现出了不同的画面,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给大家描绘一下你想象的雅舍呢?描绘时可用上这样的句式

4、[板书:雅舍的很,你看。]

5、过渡语:雅舍是什么样的呢?我想经过这些同学的一番描绘,大家头脑里的画面更加清晰了。然而我觉得介绍雅舍单靠嘴巴来说不够形象也不够生动,要是能看到雅舍那该多好啊。幸好我们的同学已经在课前根据自己的理解,发挥自己的想象把雅舍画下来了,让我们来欣

赏欣赏。

(三)深入品味课文,达到b层目标

1、出示几幅学生的绘画作品

2、分层要求:a层:观察并指出画面上的内容

b层:描绘画面内容并指出其绘画所依据的课文上的语句。c层:指出画面中较有创意的地方,点评绘画者的想象是否合理3、针对每一幅画,教师可提供思考的问题:

⑴、请仔细观察,画面上的东西哪些是课文里提到的,哪些是通过想象加上去的?⑵、这画比较有创意的地方在哪里?

4、小结并过渡:如果你是梁实秋先生,你将以怎样的口吻来向别人介绍你的陋室呢?让学生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总结提高,达到c层目标

1、问题设计:

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了陋室?(环境室中事)

⑵、从作者的描绘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他的房子是“雅”还是“不雅”?(不雅。)

⑶、作者认为雅舍之所以丫的原因是什么?

⑷、作者居于陋室却不嫌其陋,居于陋室却不失其雅致的生活并能充满感情地描绘陋室,可见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2、总结:作者闲适、散淡的心态与随遇而安、知足长乐的情怀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居室的情景的描绘体现出来,这种写法就是托物言志。我们平时写作时也可以通过对自己的居室情景的描绘,形容其特征,表达出你的心志和情趣。

(五)、欣赏本文典雅隽永而又活泼自然的语言。

(六)、了解与体会作者幽默风趣的文风。

四、回顾所学,背诵课文第四段。

1、课文板书(略)

2、让各层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学习要点。

3、先齐背,后抽背。

五、布置作业:填入下面横线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

【篇五】雅舍板书设计雅舍教案

高一语文雅舍教案

梁实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领悟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把握文章传达的思想感情。

(2)欣赏本文典雅隽永而又活泼自然的语言,体会作者幽默风趣的文风。

2.能力目标

(1)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内容,提高学生筛选和处理信息能力

(2)通过体会典雅隽永而又活泼自然的语言,提高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和语言能力

3.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现的闲适、散淡的心态与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情怀。培养学生在逆境中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引导学生用美的心灵去审视世界。

二.教学重点

1.由形入神地把握文章内蕴,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现的闲适、散淡的心态与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情怀

2.指导学生欣赏作品的简洁恬淡中韵味深长,典雅清朗中谐趣横生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如何化“简陋”为“雅趣”?领会心中要有精神支柱,身上要有点文化底气,才能在苦涩的物质条件下开掘精神生活的谐趣之泉的深刻涵义。

四.教法

1.讨论法

2.朗读法

3.比较鉴赏法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

1.解决字词障碍

2.了解作者与作品

3.品味文章内涵:多诵读、多琢磨

(二)导入新课(图片展示)

(三)讲授新课

1、引导学生认识“雅舍”不雅(插入图片)

(教师点拨:阅读1-5段,找出居室特征的词语,圈画即可,重于体验)周围环境:半山腰、高粱竹林、水池粪坑——荒僻家居陈设:一张一椅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简朴

2、引导学生认识“雅舍”不俗。

教师抛出阅读任务,学生展开讨论:既为“陋室”又何来“可爱”?何来之“雅”?从文章中体会作者之“雅”在哪里?

(教师点拨:阅读1-5段,找出“雅”之内容及语句,圈画即可,重于体验)

友访:志同道合——雅兴

月夜:尤为幽绝

雨景:亦复有趣——雅趣

陈设:极具个性

3,认识作者的个性情趣

(四)提升认识

主旨:心中要有精神支柱,身上要有点文化底气,活的谐趣之泉

(五)布置作业

以“我的书房”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短文,要求运用本课中学到的语言表达技巧。

课前预习

一、作者简介

梁实秋(1903一1987),北京人,原籍浙江省杭县。名治华,字实秋,笔名秋郎、子佳、程淑。1915年进清华学校,1923年留学美国,曾入哈佛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东南大学、光华大学、暨南大学、复旦大学、青岛大学、中国公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教授;1949年到台湾,历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教授。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研究所主任、台湾大学教授、台湾编辑译馆馆长。一生著作甚丰,散文有《雅舍小品卜、二、三集行世,文学批评论文集多种,经近40年的时间独力翻译完成莎士比亚全集40卷。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学者、文学家和翻译家。他的代表作便是散文集《雅舍小品》,以后又出版了三本续集再加合集,奠定了梁实秋作为散文家的不可动摇的地位。而《雅舍小品》开宗首篇便是《雅舍》。

梁实秋散文集文人散文与学者散文的特点于一体,旁征博引,内蕴丰盈,行文崇尚简洁,重视文调,追求“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艺术境界及文调雅洁与感情渗入的有机统一。且因洞察人生百态,文笔机智闪烁,谐趣横生,严肃中见幽默,幽默中见文采。晚年怀念故人、思恋故土的散文更写得深沉浓郁,感人至深。

二、写作背景: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国民党政府成立国民参政会,梁实秋被聘为参政员。北京落入日本侵略者的虎口之后,他离别一家老小,以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的身份由香港到汉口又由汉口到重庆。与此同时,他被国民党政府教育次长张道藩聘为教育部教科书编辑委员会中小学教科书组主任。此后入国立编译馆,开始抗战八年在重庆的生活。

“雅舍”是梁实秋在北碚时的居所。关于它,梁实秋自己曾有过一个简要的介绍:“因为要在北碚定居,我和业雅、景超便在江苏省立医院斜对面的山坡上合买了一栋新建的房子。六间房,可以分为三个单位,各有房门对外出入,是标准的四川乡下的低级茅舍。窗户要糊纸,墙是竹篾糊泥刷灰,地板颤悠悠的吱吱作响。烽火连天之时有此亦可栖迟。没有门牌,邮递不便,因此我们商量,要给房屋起个名字。我建议用业雅的名字,名之为“雅舍”。……”(《白猫王子及其它·北碚旧游》)

三、词语解释

奢望:因要求过高而难以实现的希望。榛zhēn莽:茂盛,茂密;盛多。

岑cén寂:高而静;清冷。猖獗jué:①凶恶而放肆②失败;倾覆。躬受亲尝:亲自动手做。喁喁yú细语:低声说悄悄话。

斑斓:色彩错杂灿烂的样子。逆旅:客舍;旅店。

无俚lǐ:百无聊赖;没有寄托。咿yī唔wú:象声词,读书声。

隐忍:将事情藏在内心,强力克制忍耐,不作表示。

俨yǎn然:①形容整齐。②形容特别像。③形容庄重严肃。

惶悚sǒng不安:形容惊慌害怕,心神不宁。

数shuò见不鲜xiān:多次见到,并不新鲜。

疏落参差:稀疏零落;稀稀落落;排列不整齐,互相错杂。

滂沱pāngtuó:①形容雨下得很大。②比喻眼泪流得很多,哭得厉害。

砉然huā:象声词。常用以形容破裂声、折断声、开启声、高呼声等

蜀shǔ黍shǔ奇葩pā纤xiān尘吮shǔn汤瞰kàn灯

四、就居住条件而言,梁实秋先生的住所是一所怎样的房子?看看它是否也符合我们认为的

“雅”的标准?阅读1-5段,请按照顺序从以下几方面找出居室特征的语句,圈画即可,并用一个词概括

建筑构造——

周围环境——

室内环境——

家居陈设——

五、这样一所房子,简陋到遮蔽风雨都显得有些困难,更不用说室内装饰了,然而却被作者

冠之以“雅舍”之名,这又是为什么呢?(找出文中原话)

六、既为“陋室”又何来“可爱”?何来之“雅”?从文章中体会作者之“雅”在哪里?阅

读1-5段,请按照顺序从以下几方面找出“雅”之内容及语句,并反复阅读体会作者感情。

建筑构造——

周围环境——

室内环境——

家居陈设——

七、作者居于陋室却不嫌其陋,居于陋室却不失其雅致的生活并能充满感情地描绘陋室,可

见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八、有感情朗读第六段,仔细体会作者深意,并写出自己对此段文字的认识。

【篇六】雅舍板书设计雅舍教案

《雅舍》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领悟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把握文章传达的思想感情。

(2)欣赏本文典雅隽永而又活泼自然的语言,体会作者幽默风趣的文风。

2、能力目标

(1)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内容,提高学生筛选和处理信息能力。

(2)通过体会典雅隽永而又活泼自然的语言,提高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和语言能力。

3、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现的闲适、散淡的心态与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情怀。培养学生在逆境中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引导学生用美的心灵去审视世界。

二、教学重点

1、由形入神地把握文章内蕴,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现的闲适、散淡的心态与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情怀。

2、指导学生欣赏作品的简洁恬淡中韵味深长,典雅清朗中谐趣横生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如何化“简陋”为“雅趣”?领会心中要有精神支柱,身上要有点文化底气,才能在苦涩的物质条件下开掘精神生活的谐趣之泉的深刻涵义。

四、教法

1、讨论法;2、朗读法;3、比较鉴赏法

五、教具使用

多媒体

六、教学课时

2课时

七、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内容,提高学生筛选和处理信息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感知课文,理解雅舍的简陋。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刘禹锡在《陋室铭》一文中的名句,《陋室铭》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位持有共同观点的大师——梁实秋的名篇《雅舍》。

(二)检查预习;

1、正音

蜀shǔ黍shǔ奇葩pā纤xiān尘

吮shǔn汤瞰kàn灯喁喁yú细语

2、释词

躬受亲尝:亲自动手做。

逆旅:客舍;旅店。

无俚:百无聊赖;没有寄托。

隐忍:将事情藏在内心,强力克制忍耐,不作表示。

疏落参差:稀疏零落;稀稀落落;排列不整齐,互相错杂。

3、了解作者

梁实秋(1903一1987),北京人,原籍浙江省杭县。名治华,字实秋,笔名秋郎、子佳、程淑。1915年进清华学校,1923年留学美国,曾入哈佛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东南大学、光华大学、暨南大学、复旦大学、青岛大学、中国公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教授;1949年到台湾,历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教授。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研究所主任、台湾大学教授、台湾编辑译馆馆长。一生著作甚丰,散文有《雅舍小品卜、二、三集行世,文学批评论文集多种,经近40年的时间独力翻译完成莎士比亚全集40卷。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学者、文学家和翻译家。

(三)、研习课文

1、解题

雅舍,是梁实秋先生在四川定居的住宅名,他的代表作便是散文集《雅舍小品》,以后又出版了三本续集再加合集,奠定了梁实秋作为散文家的不可动摇的地位。而《雅舍小品》开宗首篇便是《雅舍》。

本文命名为“雅舍”,实际上是记述半山腰的一间陋室。明明是“陋”,却偏要称“雅”(解释“雅”),这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态?请大家看课文。

2、初步感知课文

(1)全班带问题朗读课文并解决问题。

教师点评并过渡:若要读出其中的情味,还要靠我们深入学习,请大家看我们的学习任务。

⑴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主要写的是什么?(雅舍。)

⑵什么是雅舍呢?(室名,实际上是简陋的房子。)

⑶是谁给它起的名字?(梁实秋。)

⑷他是何许人也?(我国著名作家、翻译家。)

⑸古代文人总喜欢给自己的房子起一些优雅的名字,如“潇湘馆”“含芳阁”等,那作者为什么要给他自己的房子起名叫“雅舍”呢?难道他的房子真的很“雅”吗?请大家阅读课文,将与雅舍有关的内容用括号括起来。

(2)文中“雅舍”不“雅”,实是陋室,让学生朗读描写“雅舍”的句子。(教师点拨:阅读1-5段,找出居室特征的词语,圈画即可,重于体验)

建筑构造:孤零零、竹蓖墙、泥灰、瘦骨嶙峋、单薄、不能避风雨——简陋周围环境:半山腰、高粱竹林、水池粪坑——荒僻

室内环境:地板高低、邻声干扰、鼠子瞰灯、聚蚊成雷、大雨惶悚——恶劣家居陈设:一张一椅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简朴

(过渡语:刚才我们朗读了梁实秋先生描写他的雅舍的语句,我想,每个同学的头脑里都会浮现出了不同的画面,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给大家描绘一下你想象的雅舍呢?

四、小结

雅舍是什么样的呢?我想经过课文的一番描绘,大家头脑里的画面更加清晰了。然而我觉得介绍雅舍单靠嘴巴来说不够形象也不够生动,要是能看到雅舍那该多好啊。幸好我们的同学已经在课前根据自己的理解,发挥自己的想象把雅舍画下来了,让我们来欣赏欣赏。

五、作业

(一)课堂作业

1、填空

(1)《雅舍》选自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写于_______年,文章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出自于_________的_________。

2、熟读课文并思考

从哪里可见“雅舍”的“雅”?

附:板书设计

雅舍

梁实秋

外观不美

建造简陋

结构不牢

位置偏僻荒凉

雅舍不“雅”环境不能隔绝邻里干扰恶劣

聚蚊成雷、老鼠横行

陈设几、椅、榻简朴

六、教学反思

梁实秋先生的《雅舍》是一篇托物言志散文,教者在一节课中很轻松也很成功地引导学生解决“雅舍”到底“雅”在何处?同时很好地处理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关系更可贵的是教者在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视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让学生走进文本,并在此基础上,尝试个性化、多元化的阅读鉴赏

笔者认为新课程带给我们的不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完全颠覆,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发展对于散文教学而言,要想与文本“对话”必须先对文本认真解读同时,我们的教学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阅读能力,包括对文中重要信息进行筛选并提炼概括的能力,我想只有先正确的理解文本,才能与之交流,与之共鸣。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欣赏本文典雅隽永而又活泼自然的语言,体会作者幽默风趣的文风。

二、教学重点:

1、领悟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把握文章传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如何化“简陋”为“雅趣”?领会心中要有精神支柱,身上要有点文化底气,才能在苦涩的物质条件下开掘精神生活的谐趣之泉的深刻涵义。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

五、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雅舍”不“雅”,说出文中居室特征的词语

建筑构造——

周围环境——

室内环境——

家居陈设——

(雅舍其实一点不“雅”,而是“陋室”,当年的刘禹锡认为自己的陋室“惟吾德馨”,那梁实秋先生又怎样想的呢?)

(二)新授

1、引导学生认识“雅舍”不“俗”。

学生带问题读书、讨论:既为“陋室”又何来“可爱”?何来之“雅”?从文章中体会作者之“雅”在哪里?

(教师点拨:阅读1-5段,找出“雅”之内容及语句,圈画即可,重于体验)

位置极佳——月夜之趣:幽绝;细雨之趣:朦胧

陈设简陋——陈设之趣:不俗

可读可写可睡——写作之趣:自由

心灵家园——友访之趣:情真

2、文中除了写作者的“雅舍”,还写了中国旧式家庭的陈设,中国旧式家庭的陈设是怎样的?作者对这样的陈设持什么样的态度?插入中国旧式家庭的陈设的目的又是什么?

中国旧式家庭,陈设千篇一律,正厅上是一条案,前面一张八仙桌,一旁一把靠椅,两旁是两把靠椅夹一只茶几。我以为陈设宜求疏落参差之致,最忌排偶。

作者主张“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俱不从俗”,即主张改变。

表达了作者不随世俗观念和想摆脱束缚的闲适心态。

3、比较鉴赏

本文与刘禹锡“陋室铭”一文有何神似之处?

答:①陋(第一段);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第二段);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第六段)。

4、主旨把握(作者居于陋室却不嫌其陋,居于陋室却不失其雅致的生活并能充满感情地描绘陋室,可见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联系“阅读提示”)

雅舍明明是陋室,却又偏僻称之为“雅舍”,既是对生活无奈的自我调侃,也表现了作者开朗乐观的心态和旷达超脱的情趣。

5、写作特色

典雅隽永而又活泼自然的语言,幽默风趣的文风。

(举例分析:聚蚊成雷、老鼠横行)

(三)小结

作者闲适、散淡的心态与随遇而安、知足长乐的情怀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居室的情景的描绘体现出来,这种写法就是托物言志。我们平时写作时也可以通过对自己的居室情景的描绘,形容其特征,表达出你的心志和情趣。

(四)作业

1、课堂作业

阅读课文三至六节,回答下列问题:

(1)理解第一段中有关“蚊子”、“老鼠”描写的语句,分析不恰当得一项()

A、对老鼠作者表现了足够的隐忍。

B、“聚蚊成雷”足见蚊风之盛,比老鼠更猖獗。

C、语言充满幽默感,也表现了作者无奈的自我调侃。

D、表现作者对战争、对生活的愤怒和强烈的反抗。

(2)对文中第四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现作者对生活环境无可奈何的调侃。

B、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的心态。

C、表达了作者矿大乐观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