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寄畅园,作文
详细内容
篇一:《锡惠一日游作文》
锡惠一日游作文
锡惠一日游
无锡市江南实验小学六(3)班周爽
今天一大早,我和几个同学跟着老师来到了锡惠公园。一路上大家说说笑笑好不热闹。
不一会儿就到公园大门口了。人可真多呀!我们费了好大的劲儿才得以进去。一进公园同学们就乐了,这儿看看,那儿瞧瞧。我们连忙拿出相机,不肯放过任何一个景点。
听说锡惠公园在办菊展,我们屁颠屁颠地跟在老师们身后向寄畅园奔去,一边走一边不停地给沿途风景拍照。路上,我们看到有的老人们在晨练,有的用水在地上写书法,这不禁吸引了我们的眼球,纷纷跑过去欣赏。终于看到了寄畅园,我们穿过一座庙宇就到达目的地了。一进门,啊,到处都是菊花,我们难以按捺心中的兴奋,以闪电般的速度狂奔过去。哇,真是太漂亮了!看,那一朵朵菊花是那样的雍容华贵,婀娜多姿。它们亭亭玉立在花盆里,一朵朵,一束束,千姿百态。这里简直是花的海洋,各种菊花争奇斗艳,竞相绽放。有的洁白如雪,有的灿若黄金,有的晶莹如玉,有的小巧玲珑,有的大气豪放„„如此美丽的菊花令我眼花缭乱,在众多的菊花中最有趣的要数“绿龟满头”了,一看这个有趣的名字大家肯定对这株菊花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株花虽然其貌不扬,可它形似一只小绿龟,那青色的花蕊是此花的主要部分,就像是乌龟的小壳;几片形状怪异的花瓣好似乌龟的四肢;一看这株菊花就让人不禁发笑。
我喜欢菊花,不光喜欢它的美丽,更喜欢它不畏寒冷、不屈不挠的精神,在这个万物凋谢的季节,菊花却依然冒着冷风、寒霜,竞相开放,菊花的这种精神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不知不觉到了中午,我们的肚子唱起了“空城记”,大家只好依依不舍地离开。
下午,我们又去登山,看泥人展,可真尽兴!真是不虚此行!(指导老师:高敏洁)
篇二:《家乡变化无锡新貌作文》家乡变化:无锡新貌作文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无锡,这里山清水秀,地肥土沃,物产丰富,是中外闻名的鱼米之乡,到处呈现出一个“美”字。
无锡位于太湖之滨,站在湖边,远眺太湖,一望无际。风和日丽的日子,太湖像一面明晃晃的大镜子,一缕缕阳光照射在湖面上,好像洒下满湖的碎金子,闪闪发光。遇到大风,湖面波涛像一匹匹脱缰的烈马在奔腾,雄伟壮观。太湖是一个大蓄水池,遇到连绵阴雨,太湖就蓄水。如果遇到干旱,太湖就浇灌大地。
无锡风景秀美,有许多的旅游景点,像镶在翡翠上的一颗颗明珠。这里有山形奇丽、林石幽秀的锡惠公园。惠山、锡山遥遥相对,像一条起伏腾跃的青龙隆起的身躯。山上有著名的“天下第二泉”。还有江南园林中有名的“寄畅园”。素有太湖佳绝处之称的鼋头渚就在太湖边上。这里树木葱郁、四季花香。在鼋头渚陡峭的悬崖上刻着“包孕吴越”四个浑厚有力的大字,使人联想到太湖孕育着古代灿烂的吴越文化。这里还有象征中日友谊的樱花林,有幽雅别致的兰花厅。青山、绿水无不使你留连忘返。
最近两年,无锡加快了旅游资源的开发。蠡湖新城正在崛起。
沿湖景点林立,形成了“雕塑”、“银杏树阵”、“旱溪”、“观景亭廊”、“景观柱”和“城市夜景”六大亮点。百米喷泉为蠡湖新城标志性景观。主喷水柱如蛟龙出海,形成“一柱擎天”湖中景观,辅喷、裙喷水柱犹如一只大水花篮,高低起伏,与湖岸栈桥、帆板式遮阳廊组合成壮观的飞泉帆影图。一到夜晚,激光照明与水柱共舞,色彩五彩缤纷。在百米喷泉的东边是太湖石景区,上千块太湖石散卧在宽广的湖畔,错落有致,千姿百态,相映成趣,各领风骚。渔父岛像飘浮在湖中的大荷叶。站在岛上看碧波万顷的五里湖好像置身于仙境之中。
蠡湖新城简直太美了!
美丽的无锡天天在变,年年在变,路变得越来越宽,楼变得越来越高,城变得越来越大,我的家乡无锡变得越来越美了。
篇三:《魅力无锡》魅力无锡
无锡简介
无锡市位于江苏省南部,长江三角洲平原腹地,太湖流域的交通中枢,北倚长江,南濒太湖,东与苏州接壤,西与常州交界,京杭大运河从中穿过;运河绝版地、江南水弄堂就位于无锡。无锡自古就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中国四大米市之一。无锡也是一座现代化工业城市,我国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素有“小上海”、“布码头”之称。无锡地处太湖之滨,风景优雅秀丽,千年悠久历史,是在江南蒙蒙烟雨中孕育出的一颗璀璨的太湖明珠;无锡以丰富而优越的自然风光和厚重而悠长的历史文化,成为全国十大旅游观光城市之一。无锡旅游景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寄畅园(明)
薛福成故居建筑群(清)鸿山墓群(周)泰伯庙和墓(明至清)
惠山古镇祠堂群(南北朝至民国)东林书院(明至清)昭嗣堂(明至清)
天下第二泉庭院及石刻(唐至清)阿炳故居(清)
无锡横山梅园风景区内荣氏建筑(民国)国山碑(三国)
骆驼墩遗址(新石器时代)宜兴窑址(晋至清)
徐霞客故居及晴山堂石刻(明)京杭大运河(春秋至清)国家5A级景区
无锡中视影视基地景区(三国城、水浒城、唐城)无锡市灵山景区(凭借世界佛教论坛特殊升等)国家4A级景区
无锡市太湖鼋头渚风景区园无锡横山梅园风景区无锡崇安寺风景区
宜兴善卷洞风景区无锡市锡惠园林文物名胜区无锡市蠡园公园无锡市薛福成故居无锡市东林书院无锡博物院宜兴竹海风景区宜兴龙背山森林公园
蠡湖新城风景区(蠡湖广场、蠡湖公园、渤公岛、蠡堤等)无锡海底世界太湖广场蠡湖中央公园马山十八湾龙头渚公园古运河、南长老街惠山古镇钱钟书故居崇安寺南禅寺
无锡长广溪国家湿地公园惠山森林公园龙寺生态园无锡的历史文化
无锡作为历史古都整整已有3500多年了。纪念泰伯名胜古迹有城里大娄巷内的的泰伯祠堂(解放后被毁)、锡山泰伯殿、梅村泰伯庙及鸿山泰伯墓道。在泰伯殿堂上高悬“至德无上”四个大字,他的功绩真可谓:“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功同开辟,一杯万古江南”。孔子曾称赞说:“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周文王在位五十年卒后传子周武王,于殷趄第31代国君纣辛32年(B.C.1123年),武王灭纣,并分封泰伯的后裔周章少子为安阳侯,现今锡山市阳山,又名安阳山。无锡特产
无锡传统四大特产为:酱排骨、油面筋、惠山泥人、阳山水蜜桃。无锡物产丰饶,水产丰富。太湖“三白”:银鱼、白虾、白缌鱼为水中上品无锡惠山“大阿福”,憨憨墩墩,裂着嘴笑,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每个孩子看到都爱不释手,“惠山泥人”是购物单上不能缺少的一项。清慈禧太后曾大
量使用淡水珍珠养颜,酷爱太湖珍珠并给予很高的评价。太湖珍珠不仅可作为装饰品配戴,又可入药,还可口服。无锡第一百货商店、商业大厦的珍珠制品,从手饰到口服液、珍珠粉、珍珠膏和保健品、化妆品,总有一样让你动心。无锡宜兴的紫砂壶名扬天下;另外还有三凤桥酱排骨、油面筋、水蜜桃、惠山金刚肚脐、惠山腊烧片(已失传)、马山杨梅、无锡小笼、拱北楼阳春面、聚丰园腐乳肉等众多有着传奇历史的土特产等您去发掘。无锡名字的由来
据说无锡在汉朝以前是盛产锡的,据《汉书》等记载,周、秦时期,惠山东峰(即锡山)大产铅锡,居民竞相采挖。至汉朝锡矿殚竭,故名“无锡”。史称:“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
中文名称:外文名称:别名:行政区类别:所属地区:下辖地区:
无锡Wuxi
金匮,梁溪,小上海,锡城
地级市中国华东
崇安区等7区江阴市宜兴
市
方言:气候条件:
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
亚热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鼋头渚,无锡中视影视基地,
灵山胜境,无锡长广溪国家湿{无锡寄畅园,作文}.
地公园
机场:火车站:车牌代码:地区生产总值:市花:市树:著名院校:
无锡硕放国际机场无锡站、无锡东站等
苏B
5750亿元(2010年)
梅花、杜鹃花
香樟树
江南大学无锡师范无锡卫
校
历史名人:吴太伯顾恺之钱伟长荣毅
仁
政府驻地:滨湖区新金匮路1号无锡市
民中心
电话区号:邮政区码:地理位臵:面积:人口:
0510214000
长江三角洲太湖北岸
4787.61平方公里637.26万人(2010年)
鼋头渚简介
来无锡必游太湖,游太湖必至鼋头渚。鼋头风光,山清水秀,浑然天成,为太湖风景的精华所在,故有“太湖第一名胜”之称。当代大诗人郭沫若“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的诗句赞誉,更使鼋头渚风韵流扬境内海外。{无锡寄畅园,作文}.
行湖春波吻石、碧水和天一色:凌山巅高阁振翼,孤鹜落霞齐飞。远眺湖光朦胧,鸟屿沉浮;近览山峦迭翠,亭台隐约。月晨日夕,景色幻变,雨雪,情趣迥异。仲春四月,樱妍春桥,天高秋日,兰香小兰亭,各具风采。
鼋头渚风景区地广景多,可先登临鹿顶山舒天阁,远眺四方,一洗胸襟,再上鼋头渚,或步行盘桓于花径,或赤足涉水于低滩,或乘船弄涛湖面,坐礁凝思,登楼品茗,领略太湖山水之美,最后乘船渡湖,一探太湖仙岛灵秀、神幻之妙。鼋头渚水面波光粼粼,百花盛开,嫩绿的垂柳,我觉得我自己陶醉在这美好的春光里了。有那么多的鲜花,有白色的樱花、红白相间的郁金香、黄色的洋水仙、紫色的紫草花、金黄色的迎春花、粉色的木笔花、雪白的牡丹花、粉紫色的紫荆花。迎春花和紫草花像铃铛一样垂下来,洋水仙的花芯像一个小嗽叭。木笔花就像一只只毛笔的笔尖。
无锡鼋头渚
鼋头渚的美丽景致,很早以前就被人们所向往。萧梁时,此地建有“广福庵”,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一处。明初,“太湖春涨”被列为“无锡八景”之一。明末,东林党首领高攀龙常来此踏浪吟哦,留有“鼋头渚边濯足”遗迹。文人雅士咏唱之作颇多。清末无锡知县廖伦在临湖峭壁上题书“包孕吴越”和“横云”两处摩崖石刻,既赞美了太湖的雄伟气势和孕育吴越两地(现为江苏、浙江两省)的宽阔胸怀,也蕴涵了对此地风光尽纳吴越山水之美的中肯评价。
篇四:《无锡锡惠公园》无锡锡惠公园
编辑词条
锡惠公园在江苏无锡市西郊,距市中心三阳广场二公里。以锡山、惠山命名。包括锡山的全部和惠山东麓及连接两山的映山湖。锡惠公园是集清幽的山林秀色,众多的文物古迹和舒适的休闲游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型园林。
目录
概述
旅游景区
旅游指南
历史文化
展开
编辑本段概述{无锡寄畅园,作文}.
锡惠公园地处无锡城郊、南临古运河,背倚惠山,古地687亩。园内峰叠峦秀,翠拔蓝天。锡山、惠山隔映山湖相望。作为无锡城市标志的龙光宝塔巍然耸立在锡山之巅,湖光塔影,相映生辉。园因山得名,山为园增色。园内亭台倚山,楼阁临水,泉水淙淙,古木参天。峰回路转,游人如置身画中,移步换景,山水间变化无穷。全园环境清幽,景色秀丽,林泉之胜,莫过于此,且遍布历代文化遗存纪念性建筑。其中有开凿于唐大历年间的“天下第二泉”、有建于明代的江南名园――寄畅园,有春秋战国时春申君黄歇饮马处――春申涧等国家、省、市级文物单位18处。名胜古迹,集江南地区数千年灿烂文化之精华,悠久历史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二泉映月,春申飞瀑、山色溪光、胜地名泉――锡惠公园一直被誉为无锡的“天然博物馆”。[1]
编辑本段旅游景区
天下第二泉
天下第二泉开凿于唐大历年间(766~777年),经过松根蓄存和砂岩过滤含多种矿物质.水质明净,甘冽可口,是煮茗精品.
唐代名士陆羽详品天下泉水二十种,把它列为第二,“天下第二泉”由此得名,唐相李绅酷爱家乡此泉,并携泉水赴京,分赠友好,同僚宰相李德裕品尝后,特命驿站把二泉水千里迢迢专送长安。于是二泉名满京城。北宋文豪苏东坡多次前来品泉,并吟有“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诗句。宋徽宗还钦令二泉水为贡品,“月进百坛”宋高宗南渡时,特题“源头活水”于四字于泉上,并下令建亭护泉.元代书法家松雪道人特书泉额,至今石刻尚存泉亭.明代精雕石螭首,置于二泉下池,构成“螭吻飞泉”的胜景.清代康熙,乾隆两帝分别六次前来巡游品泉.
现在二泉庭院有上中下三泉池,有元明清的石刻石雕,有泉亭,猗澜堂以及明代移此的“童子拜观音”的太湖巨石,院景古朴有致。
愚公谷
愚公谷荷塘之水引自惠泉,400余年前,“愚公”看到惠泉水浪费惊人,又受到污染,不禁发出“罪孽深重”的呼吁,因为惠泉如此大量浪费,水愈用愈少,势必干涸,当时的情景是“惠水涓涓,由井之涧、之溪、之池、之厨,以涤、以濯、以灌园、以沐浴、以净溺器,无不惠山泉者。“古人的警示,对今人来说,不失为一帖清醒剂,许多泉水(如扬州大明寺第五泉,上海静安寺第六泉)都报废了,我们难道不应从前车之鉴中引出教训,更加爱护祖宗留下的富贵文化资源。
映山湖
此湖在锡惠两山之间,是1975年开挖的,为苍翠的群峰,开创了一片明净开朗、碧波荡漾的水城,使翠峰、古塔、秀亭倒映其中,两山景色融为一体。
寄畅园
寄畅园,初史凤谷行窝,又名秦园,位于惠山寺北侧,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元时为僧舍。明嘉靖六年,历任两京户、吏、工、兵部尚书的无锡人秦金,构成别墅园林,名“凤谷行窝”。后经秦耀改成“寄畅园”。康熙年间,请叠石巨师、华亭人张涟从子张氏叠石理水,使园景更为完美。康熙、乾隆南巡,均曾到寄畅园驻跸。乾隆并在清漪园(熙和园)仿建此园,即今“谐趣园”。1952年秦氏后人秦亮工将园献给国家,无锡市人民政府进行整修保护,逐渐恢复古园风貌。1993年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音乐喷泉
这是1994年建造的听乐欣赏、观看各种歌舞节目的场所,它位于锡山的南麓,喷泉随着优美的音乐进发出无数水柱,时高时低,时多时少,时曲时直,使人赏心悦目。听松石床题刻
惠山寺中,有天然大石,俗称偃人石。石呈褐色,表面平坦,宛如卧榻,上有许多唐宋题刻。最有名的为“听松”两字,世传系唐李阳冰书。字苍劲古朴,颇精健。唐皮日休诗:“殿前日暮高风起,松子声声打石床”,即咏此。
李纲草仓祠诗碑
南宋绍兴二年(1132),抗金名将李纲再次被谪,途中写下了草仓祠诗:“不愁芒屦长南谪,满愿灵旌助北征;酹沏一杯抵泪眼,烟云何处是三京?”充满了缅怀故国的感情。清代李朝钦复刻石上,置于惠山李忠定公祠东壁。原石今存无锡市碑刻陈列馆(以下简称碑刻馆)。
点易台铭
无锡惠山二泉以北山坡,原有邵宝点易台。为邵宝读《周易》之所。明正德十五年(1520)邵宝写下了点易台铭,刻于石。碑作明式四面碑。正面为“点易台”三个大字,其余三面为邵宝行草书点易台铭。石久埋土中,近年始出土,移置锡惠公园原玉皇殿旧址所建之拜石亭中。[2]
寄畅园记
寄畅园建于明嘉靖年间,为无锡秦金之别墅,初名凤谷行窝。传至第四代秦梁,大加修葺,构园景二十,取王右军“寄畅山水荫”而命名。园既鼎新,请王犀登为记。犀登,字伯谷,
诗人,居苏州。此碑为寄畅园第一次扩建之详细记录,描写了寄畅园的优美景致和特色,有重要的文献价值。碑为书条式,今存寄畅园。
顾光旭书海瑞诗碑
碑原存惠山秀嶂街史家弄顾洞阳先生祠。顾洞阳奉即顾可久,为海顼老师,以直谏著称。后海瑞亲为老师顾可久建祠纪念,书额“抗疏名臣”。清乾隆年间顾光旭书海瑞《谒洞阳公祠》诗,镌刻于石,书法遒劲古朴。原石今存碑刻馆。
石门摩崖刻石
石门在惠山三茅峰下距峰顶不远处。有天然石壁,排列如巨扉,顶出一泉,飞湍而下,划开一线,两门翼然。此即是著名之石门。清人书中记有“若要石门开,要等邵宝来。?/FONT>之谚。悬崖上原有明邵宝所书石门两字,岁久剥落。后由清末无锡知县廖纶再书重刻。石门旁还有廖纶书“叠嶂栖云”、金渭滨书“洞庭春色”,皆为摩崖大字。
惠山禅悦院碑
故址在锡山南麓,始建于南宋。明成化元年(1465)道岩禅师集资重修。建灵山大殿,塑世尊、大士、二十诸天、十八罗汉。后弟子济禅师续建祖师、伽蓝、金刚诸殿,寺广60余亩,为惠山诸寺之首。不久废败无闻,惟二石塔尚存,俗呼为双塔寺。现仅存明成化二十二年所立之碑。碑文邑人张九方撰,陆仪书丹,书法严谨式整,刚拔有力。原碑现存碑刻馆。张中丞庙两庑塑像记
明弘治十三年(1500),邑人改塑张巡为正笏垂绅之像。又于两庑加绘壁画,描写张巡自器庙起兵抗安禄山,坚守孤城,抵抗至死等事。张巡保全江淮,其功卓著,世代受到江南人民的敬爱。碑现存锡惠公园张中丞庙,陈宾撰文。
重建青山寺碑
寺在惠山二茅峰南面之青山麓,地极幽胜。每至秋日,香火极盛。寺于明代即有,原祀水帝。清乾隆年间建有五百罗汉堂,毁于1860年。民国年间住持觉静等大力募化,得到无锡实业家祝兰舫、陆培之等人资助,恢复了观音殿、罗汉堂、孟婆殿等众多建筑。碑即为这次重建而立,由无锡人秦岐农撰并书。碑今存青山公园.
编辑本段旅游指南
交通
公交2、4、10、15、16、56、83、88、91、207、208、216、801路、旅游观光巴士到锡惠公园或巴士酒家站下车。{无锡寄畅园,作文}.
门票
55元,含动物园、寄畅园、杜鹃园;
开放时间
5:30-18:00,夏季延长到22:00
编辑本段历史文化
县志记载,康熙和乾隆都七次到寄畅园,中间的雍正皇帝也曾莅园,且对寄畅园的兴废具有深刻影响。
雍正只到过大江南北一次,那是1703年扈从康熙第四次南巡之时。康熙十分欣赏寄畅园的掇石理水,把十几亩大的园布置得意境深远,曲折宜人。对园主秦家的谨敬接驾也颇有好感,第四次南巡时赏还因科场案受累回籍的秦松龄原品,又把他儿子道然带回北京,作为九皇子允唐的的侍读。雍正的审美观与乃父不同,喜欢壮丽阔大的苑囿,对秀丽小巧的寄畅园并不在意,只把看到的事态记在心里。
秦道然举人出身,他以为到九贝子府做侍读是皇恩浩荡,后来允唐又让他兼任管领,但只一些往来文牍。六年后道然考中进士,任礼科给事中之职,同寅问起往事,他随口说九贝子待人宽宏大量,慈祥恺悌。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传到雍正耳中,种下祸根。
康熙去世,雍正上台,未办完丧事,就以“仗势作,家资饶裕“为由抓了道然,下令拆家,结果只抄到银子千余两,也没有发现什么悖逆和协助允唐争位的证据。但”王言如丝,其他同如纶“,仍责令追银十万两,房舍田产连同寄畅园统统抄没入官。此时道然的儿子蕙田年方弱冠,租了一间小屋,日夜苦读。十年后,乾隆元年殿试得一甲第三名,俗称探花,第二年,蕙田适时地上了一份《陈情表》,恳请以身代父赎罪。
大凡换代之际,新皇帝总有点“新政策”,对道然的处理,乾隆知道是错案,再看在新科探花份上,也给个面子,上谕宽释,豁免追银、发还家产。尘封十三年的的寄畅园,此时蒿草丛生,亭台倾圯,但终于还给了秦家。
乾隆十一年(1746)道然九旬大庆,蕙田回家拜寿,在宴请时,对秦家十八房代表建议,把寄畅园改作双孝祠,供奉明代诏旌的孝子秦永孚、秦仲孚兄弟,配汜秦耀一支的几代祖先。此建议得到一致赞同,蕙田执笔写了《寄畅园祖祠公议》,各房代表画押。从此,名园避免了分割、转让、没官和失修等因素的破坏,得以保存到现在。
无锡锡惠公园
开放分类:公园名胜旅游无锡景点
篇五:《锡惠公园》锡惠公园
女士们,先生们:
你们好!欢迎您光临锡惠公园。非常高兴能有机会陪同各位一道欣赏这有着深厚人文积淀的“无锡露天历史博物馆”。请听我在这里“唐宋元明清、从古说到今”,与大家共度美好时光。
刚才大家进门时,可能已注意到券门上的金字砖额为“古华山门”。古华山是惠山的别称之一,惠山还有其它一些名字,例如西神山、历山、九龙山、冠龙山等等。公元4世纪的晋朝时,这里来了一位名叫慧照的西域僧人,他有很高的佛学造诣,又喜欢与文人雅士交往谈禅,成为这里的开山禅师。有人用“慧”字来命名这座山,古代慧惠相通,今天就通称惠山了。惠山的雏形,形成于距今约18亿年的华夏构造,并自15亿年至7千万年前的“燕山运动”以来,有过三次构造的抬升和剥蚀,造就了惠山逶迤磅礴,九峰九坞的优美林壑,它的周长约20公里,主峰为海拔32898米的三茅峰。在天崩地陷、鬼斧神工的造山运动中,因断层的挤压切割,“挤”出了惠山的东峰——锡山。同时,又使组成惠山山体的五通纪石英砂岩,具备了地表水在岩石裂隙中运动,贮存,并在构造和地形的有利部位,溢出成为泉水的自然条件。惠山自古多泉,誉称“九龙十三泉”,国内外十分著名的“天下第二泉”就在这里。
1952年至1959年,无锡市政府将锡山的全部和惠山的一部分,一并建成占地458公顷即687亩的锡惠公园,使该范围内可以上溯千年的大量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修复,真是“文物因园林而保护,园林因文物而生辉”,这也是锡惠公园引人入胜的魅力所在。唐代诗人杜牧说过:“自古名山僧占多”,乾隆皇帝下江南到了这里,给改了两个字——“信是名山僧占多”。(导游将游人的视线引向金刚殿上的“惠山寺”匾额),那么我们今天的游览,就沿着当年乾隆皇帝的踪迹,从“惠山寺”的遗址开始吧。
南朝刘宋永初年间(420-422年),士大夫湛挺在惠山头茅峰东麓建了座题名为“历山草堂”的别墅园林,随后于景平元年即公元423年就舍宅为寺,改称“华山精舍”,这就是惠山寺的前身。一千多年来,几经兴废,也曾有过多名高僧在这里驻锡或主持,众多名流到此一游或寄寓一段时间,全盛时有房屋1098间。而“天下第二泉”则是僧侣们取水饮用的泉井;明代所建的“寄畅园”,在元代时也是惠山寺的一部分,名“沤寓房”。清代,康熙、乾隆两帝,分别六次南巡,但都七次到惠山寺烧香拜佛。很可惜,清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忠王李秀成部与清军在惠山一带激战,无情的战火,吞噬了整个惠山寺,此后一直未能
得到恢复。但惠山寺历经劫难留下的遗物,今天绝大多数已分别列为江苏省或无锡市的文物保护单位,依然折射出灿烂的光华。
(请游客转过身子)在古华山门的墙内,耸立着两尊宗教建筑和雕刻艺术相结合的石经幢。南面的建于唐乾符三年即公元876年,离开现在已有1100多年,它是无锡市区留存至今最早的地面建筑物。这尊经幢通高626米,由19节石灰岩构件相叠而成:下面9节组成三层束腰须弥座,其中上层束腰“壶门”内的结伽趺坐佛像,很可能为今天遐迩闻名的惠山泥人《大阿福》,提供了原始的造型;最上面的9节,则包括狮首华盖,三层束腰及八角攒尖的宝葫芦幢顶等。而上下数都是第10节的幢身,高达16米,重1吨有余,上面遍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并序,由番僧波利译经,李端符书,因此该石幢的全称是“李端符书陀罗尼经幢”。北面的经幢与唐幢相距10米,建于宋熙宁三年(1070年),通高622米,形制仿唐幢;但幢身上按宋代的通行做法,刻“大白伞盖神咒”;因惠山寺当时曾改名为“普利院”,因此该石幢的全称是“普利院大白伞盖神咒幢”。这两尊石经幢各节部件配合匀称,层次丰富,技法圆整,纹饰华丽,整体又有高大雄伟、雕缕洗练的美感;面且唐宋两幢并存,省内仅有,国内罕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各位游客,我们穿过了“金刚殿”,这里原是惠山寺的头山门,塑有“哼哈”二将,始建于明正统十年(1445年);现建筑是1976年翻建的。那上面的“江南第一山”横匾,由当代书画大师李可染先生手书。江南第一山指的是惠山。这里面有个典故:乾隆在1751年首次下江南时,对惠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曾对随行人员评价江南各地的风物,认为“唯惠山幽雅闲静”。所以他到了苏州虎丘后,见山门上悬挂着“第一名山”匾额,心中不以为然,下令除去,而意属惠山。民间传说:惠山称江南第一山是乾隆皇帝封的,看来并不是没有一点根据的。
头王氏。当代著名国学大师、在台湾逝世的钱穆老先生是该支的后裔。钱穆曾培养了一位了不起的侄儿,他就是钱王第三十四世孙,著名物理学家、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先生。另一支是钱王第十一世孙钱迪,在南宋宝兴元年即1225年,从浙江吴兴迁居无锡堠(吼)山。当代著名学者、小说《围城》的作者钱钟书先生是该支的后裔;钟书先生的父亲钱基博教授,钱基博的双胞胎兄弟钱孙卿,以及钱钟书的堂兄弟等,都是有影响的当代名流。无锡钱氏,人材辈出。钱镠的王陵在浙江临安,无锡的“钱王祠”是他的迁锡后裔所建。据有关志书、宗谱记载:无锡钱王祠始建于清雍正年间至乾隆四年,即公元1739年时,钱王祠已耸立在这里。到道光丙戌年即1826年,又增建门楼,由于门楼的匾额是皇帝亲笔御书,所以称为“御书楼”。1860年钱王祠毁于战火。光绪戊戌年即1889年,由钱钟书的祖父钱福烱先生等,扩地重建该祠,当时占地8分6厘4毫,折合576平方米。1926年又毁于战火,1928年重建享殿即“五王殿”等。1999年由市政府拨款搬迁了占用该祠的惠山点心店,由园林部门修复,使它重新焕发了文化光采。
我们站立的石桥,是明代所建的“香化桥”。桥下的日月池,在明代也称“阿耨水”——阿耨是古印度湖名,支流盛开吉祥的佛门莲花;由此推测,这个石池在明代应该是莲花盛开的地方。那池壁上的石螭首,俗称“石龙头”,同样是明代遗物。我们不难想象:当时这里是一幅“清水出芙蓉”的美妙图画。香化桥是单孔石拱桥,请看桥身正中的“云龙蟠旋”浮雕,那两扇石门半开半闭,据说包含“善门开,恶门关”或“佛门半开,有缘进来”,这两层意思。至于日月池的池名和香化桥的桥名,来源于佛教典籍:“信佛升天,进入无量寿国之天;日月飞升,天佛放大光明,以香花伎乐相迎”。说白了就是信佛可以进入极乐世界,就像日月升空那样,佛陀用音乐和舞蹈相迎接。
现在我们通常把这堵有着三个拱形券门的黄墙,叫做“二山门”,过去在这位置上,就是被烧毁的惠山寺“天王殿”。值得庆幸的是,殿后的“金莲桥”和比桥资格更老的“千叶莲花池”,却完整地保留至今。
这个水池,在唐代“茶神”陆羽所著的《惠山寺记》中已有记载,他写道:“寺中有方池,一名千叶莲花池,一名纑塘,亦名浣沼”;他又指出,池上有大同殿,因建于梁大同年间而命名。至于池名,陆羽是这样解释的,他转引释宝唱《名僧传》的记载:刘宋元徽中(473-476年),有位叫“显”的外国和尚,在去南京弥陀寺途中,曾在这里小住,并在寺中的方池内,种植了他所带来的,据说能“服之羽化”也就是吃了可以成仙的“千叶莲花”。
唐末著名诗人皮日休因此在这里吟诗一首:“千叶莲花旧有香,半山金刹照方塘。殿前日暮高风起,松子声声打石床”。“听松石床”就在上面不远处,等会儿我们再去欣赏。至于千叶莲花,据《中国花经》的说法,就是古代名贵的重瓣荷花。又因为这方塘中的池水,来源于惠山泉的“源头活水”,池水分外清洁,陆羽把它比作“西施浣纱”的若耶溪,在当时这里也确实是山村农妇“漂纱涤缕”的地方,因此就有了“纑塘”或“浣沼”这样风雅的名称。至于“千叶莲花池”后来被改称“金莲池”,可能与明代初期或更早一些时候,池中改种金莲花有关。金莲花又称“萍蓬莲”,与千叶莲花一样,都是睡莲科的水生植物,它的根可以作为药材,但服用后不能成仙。
横跨金莲池的“金莲桥”,桥长107米、宽34米,是三孔石梁桥。它以18块石板组成桥身;用莲花望柱和寻杖、荷叶净瓶式透空石板组成桥的栏杆;另有4个螭首、4个鱼首、4个抱鼓石作为装饰件;又在桥身两侧的华版石上,雕刻宋代典型的压地隐起“缠枝牡丹间化生”图案,也就是在牡丹花的连续图案中,雕刻着生动活泼的童男童女,具有富贵吉祥的寓意。金莲桥造型优美、匀称、稳固,雕饰华美,是古典庭院桥梁中并不多见的优秀作品。根据专家的考证,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宋钦宗将惠山寺赐给抗金名相李纲,作为他纪念父母的“功德院”,恰巧在金莲桥桥身南侧的华版石上又刻着“懋德堂李府”五个字,说明该桥与李纲的家属有关。据此推断金莲桥的年龄已超过800岁,是江苏省最古老的庭园桥梁。因此它早在1982年,就与前面所介绍的“惠山寺经幢”一起,双双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各位游客,前面我们已经介绍,乾隆皇帝和他祖父康熙皇帝一样,都六下江南,七游惠山,可见他对惠山确实是情有独钟;他又是位到处写诗题字的风流皇帝,在惠山留下了好几十首诗词和大量御书碑刻,这座乾隆御书碑亭和亭中的御碑,就是这段历史的象征。大家知道,封建时代的建筑十分讲究规格制度,因此这座御碑亭的大小,就成为无锡亭子的最高纪录;它所采用的建筑形式,也是仅次于重檐庑殿顶这个封建时代最高建筑规格的重檐歇山顶;它又用台阶来提升亭子的高度,使整幢建筑看起来很有气派。在亭子的前后方形门阙两侧,各开圆形窗洞;左右墙壁上又各开4个圆窗,俗称四通八达。亭中的这座御碑,通高3
米、宽141米,是无锡迄今最大的青石巨碑。它的正面、反面和两侧,分别镌刻乾隆第一、第二、第三、第五次南巡时,在惠山寺所作的御制诗。这尊御碑的原碑,在“文革”中被打碎,而且无法拼凑恢复原貌,现碑是1982年仿制的。请大家注意御碑正面的最后两句诗句“闍黎公案休拈旧,十六春秋一刹那”——(我简单作点解释)闍黎指的是佛门禅师,公案是
佛教禅宗通过“斗机锋”来明彻佛理,达到“顿悟”境界的一种语录案例。这首诗,乾隆作于辛末年即1751年,他在感叹自己好像一刹那间已做了十六年皇帝的同时,又追忆起自己在当皇子时,与一位和尚在北京圆明园斗机锋的往事。这位和尚,就是早年在惠山寺出家,又去北京法源寺受戒,并由乾隆的父亲雍正皇帝恩准在圆明园行走,后来又回到惠山寺当方丈的成莹禅师。民间传说:乾隆皇帝与惠山寺的老和尚在寄畅园“郁盘”亭内下棋;又说他在吃了惠山寺的名菜“翡翠绿玉瓣”即青蚕豆后,下令免缴惠山寺十八亩半蚕豆田的皇粮等等,都与这位成莹和尚有关。
刚才我们讲了惠山寺清代高僧成莹的故事,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棵古老的银杏树,又与惠山寺明代初期的另一位高僧有关,他就是既有文化又爱绿化,法号叫做“普真”的性海和尚。据传在明洪武初年,普真从山门至大同殿种植了18棵银杏树,象征佛门十八罗汉。经过六百多年的风雨沧桑,这棵“洪武古银杏”硕果仅存,现树高21米,直径191米,是无锡市区最古、最大的树中寿星。银杏树又称公孙树,白果树,意思是讲爷爷种的树,要等到孙子才能吃上白果。银杏树是雌雄异株植物,洪武古银杏属雄性树,只开花不结白果。但在树上寄生着一棵常绿的藤本植物“薜苈”,它能结果,因此清代诗人秦琳写了一首诗:“大雄殿下绿苔滋,银杏浓荫复石墀;笑指树头新结子,青青多在寄生株”。然而在1982年8月14日,偶而发现这棵雄性古银杏离地约10米高的一个树枝上,挂着一串好像牛奶葡萄的幼嫩“白果”;当年9月11日采下了已成熟的这串白果,一数共7颗,这事好像公鸡生下了鸡蛋一样地希奇。更加希奇的是第二年5月16日将其中的4颗播种后,居然有一颗于6月7日出苗,并存活了46天——“公鸡蛋”终于孵出了“小鸡”。据植物学家解释:雄银杏发生“性反转”,开雌花结白果,仅1930年日本三好博士有过一例报道,因此是十分罕见的,究其原因,可能是一种“返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