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姓的来源,姓加的名人
加 jiā
加[加,读音作jiā(ㄐㄧㄚ)]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加姓起源于汉朝西域少数民族,在汉朝建立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过程中,西域人名译为汉字,从而有了加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嘉氏,属于避讳改姓为氏。
1.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嘉父,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左传》记载,周桓王二年(鲁隐公六年,公元前718年),晋国的“翼九宗、五正、顷父之子嘉父逆晋侯于随,纳诸鄂,晋人谓之鄂侯。”即嘉父在随国与翼九宗、五正等一起反叛了晋国,而后奔至鄂国,自称侯。晋国人后来也称其为鄂侯。自此,嘉父的后裔有以其名为姓氏者,称嘉氏;也有以其爵为姓氏者,称鄂氏。
2.源于姬姓,出自西汉时期原燕太子丹玄孙姬嘉,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燕太子丹(公元前?~前226年),是战国末期燕王喜的太子。西汉末期,汉元帝皇后王氏任自己的侄儿王莽为重臣,后掌大司马,以至王莽权霸汉廷,最后于汉孺子婴初始元年(王莽居摄三年,公元8年)纂政。王莽篡汉后,为收揽人心,曾大赐天下,其中赐燕太子丹的玄孙姬嘉为王姓。东汉王朝建立后,姬嘉后人即全部抛弃王氏,大部恢复回姬姓,亦有人则以嘉字为姓氏,称嘉氏,世代相传至今。
3.源于女真族,出自宋朝时期金国特嘉氏,属于以部族名称为氏。金国女真贵族特嘉氏,世代居住在张皇堡一带地区(今山西忻州五台山七级岭),遂以部族名称为姓氏,称特嘉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嘉氏。
清朝中期,乾隆大帝第十五皇子爱新觉罗·永琰为皇太子后,改名爱新觉罗·颙琰,于清乾隆六十一年(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继位清仁宗皇帝,年号“嘉庆”。嘉氏族人避讳嘉庆年号,因而改为加氏,祖籍陕西,逐步迁移至鄂。
二.分布:
在陕西、山西、河南陕县、湖北随州有分布。湖北加氏多源自随州市安居镇加庙乡,原本姓嘉,据上辈上讲,祖上实为避难而改此姓。加氏历史不长,至今族谱尚能连续。
三.字辈班派:
湖北随州加氏子辈:“中殿连长子玉廷”。
八.历史名人:
加 进:(生卒年待考),著名汉朝蕃人。
加特奴:(生卒年待考),西域人。著名汉朝时期车师后部王。
加 传:(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官吏。
他于明嘉靖年间中举,曾任曲周知县,一生未请托于人。
加汉琪:(生卒年待考),湖南湘潭人。著名中共党务工作者。
曾部队服役,现任中共湖南省纪委委员、湘潭市委常委、湘潭市纪委书记。
湖南省杂文学会会员,湘潭市杂文学会副会长。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文章多篇并获奖。
加年丰:(公元1960~今),山西运城人。著名经济学专家。
中共山西省委政策研究室副处长、副研究员,山西省城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
1982年于山西大学毕业,曾就职于太原市社会科学院。
主要研究经济学和经济政策。
主要著作有《实用城市经济学》,主要论文有《论商品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论公平与效率》。
- 部首查字
巾部
纟部
目部
饣部
尸部
王部
山部
犭部
宀部
门部
马部
皿部
牜部
酉部
广部
金部
弓部
手部
骨部
豸部
大部
礻部
贝部
戈部
毛部
方部
疒部
虍部
歹部
车部
衣部
灬部
羽部
隹部
豕部
米部
子部
鸟部
衤部
石部
瓦部
钅部
囗部
革部
走部
辶部
水部
耳部
阝部
匚部
页部
身部
刂部
气部
厂部
鱼部
冫部
白部
田部
舟部
日部
乙部
一部
足部
丿部
心部
攵部
立部
羊部
禾部
十部
欠部
彳部
讠部
耒部
人部
罒部
雨部
鬼部
穴部
力部
月部
竹部
忄部
火部
言部
土部
虫部
女部
亻部
扌部
口部
艹部
木部
氵部
全部
- 笔画查字
1画汉字
2画汉字
3画汉字
4画汉字
5画汉字
6画汉字
7画汉字
8画汉字
9画汉字
10画汉字
11画汉字
12画汉字
13画汉字
14画汉字
15画汉字
16画汉字
17画汉字
18画汉字
19画汉字
20画汉字
21画汉字
22画汉字
23画汉字
24画汉字
25画汉字
26画汉字
27画汉字
28画汉字
29画汉字
30画汉字
31画汉字
32画汉字
33画汉字
34画汉字
35画汉字
36画汉字
37画汉字
38画汉字
39画汉字
40画汉字
41画汉字
42画汉字
44画汉字
45画汉字
47画汉字
48画汉字
49画汉字
51画汉字
52画汉字
53画汉字
64画汉字
笔画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