殳姓的来源,姓殳的名人
殳 shū
一、姓氏源流
殳(Shū)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姜姓,是因功获赐的姓氏。相传,炎帝神农氏的子孙伯陵,同民人吴权的妻子阿女缘妇一见钟情,两人便私下结合了。缘妇后来为伯陵生了三个儿子。第三个儿子名叫殳,是箭靶的发明者,因此,帝尧封他为殳侯,赐他以殳为姓,称殳氏。
2、以兵器名作为姓氏的姓,以兵器名为氏。古代时,每逢一年开始的第一天,要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有殳仗队和兵甲游行接受检阅。每队各设有将军一人指挥队伍。所谓殳仗队,即后来的仪仗队。殳,是一种竹制的兵器,长一丈二尺,头上不用金属为刃,八棱而尖。殳仗队将军的后代,便以兵器名“殳”作为姓氏。
3、出自有虞氏,以祖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载,舜为部落首领时,有虞氏族人殳斨(Qiāng 音枪)为舜大臣。殳斨的后代子孙以祖上的名字“殳”命姓,遂成殳姓一支。
得姓始祖:古时候,竹制兵器叫殳,是古老的武器,当远古人类还没使用金属时,狩猎和战争前,要手持殳舞蹈,这即是动员练习,又是祭神和鼓舞士气。后来在上古时,庆典操舞中就有殳仗队,而负责率领殳仗队的官员,他后代人以官职为姓,又形成了一支殳姓。远古时候有个人物叫殳斨,他是舜帝的大臣,殳斨的后代子孙以祖上的名字殳为姓,遂成殳姓一支,故殳氏的后人奉殳斨为殳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殳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殳姓源出于姜姓。殳是古代的一种兵器,相传炎帝神农氏有个后代发明了箭靶,帝尧因此封他为殳侯。并赐以殳姓。又相传炎帝神农氏的孙子伯陵同民人吴权的妻子阿女缘妇一见钟情,两人便私下结合了。缘妇后来为伯陵生了三个儿子,第三个儿子名叫殳,是箭靶的发明者,因此帝尧封他为殳侯,赐他以殳为姓。殳氏就是殳的后人。
三、历史名人
殳 默:清朝才女、诗人、书法家,字斋季,小字默姑,九岁能诗,兼精小楷,是浙江嘉兴人。江南女子心灵手巧,而殳默自小学习诗书,书法也好,刺绣极美,名盛一时。
殳帮清:明朝时有名的孝子。他生活在明朝初年,社会刚安定,讲究忠孝的风气较盛。殳邦清的两个儿子,也受家教而以孝敬闻名。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武功郡:战国时期孝公置,治所在今陕西眉县东。后别置武功县。
2、堂号(缺)
【殳姓宗祠通用对联】
〖殳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兵器;
望出武功。
——佚名撰殳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殳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虞廷良佐;
闽海贤声。
——佚名撰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虞舜时大臣殳斨,据《虞书》载,舜命大臣垂(掌管百工的官)做共工(官名),垂让于殳斨暨伯与。下联典指明代殳文,任福建漳州知府,有政绩。
-----------------------------------------------------------------
〖殳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满门三孝子;
一人二名家。
——佚名撰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初有孝子殳邦清,秀水人,二子相舜、赞舜,皆以至孝闻名。下联典指清代有才女殳默,字斋季,小字默姑,九岁能诗,兼精小楷, 是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
-----------------------------------------------------------------
〖殳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武艺高强人人赞;
功德无量代代夸。
——佚名撰殳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殳姓地望“武功”二字的嵌字联。
-----------------------------------------------------------------
〖殳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道术广传,著成经诀;
琼台小谪,词制步虚。
——佚名撰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宋明帝时殳季真,曾得《道经诀》。下联典指清代嘉善女子殳默,字斋季,小字默姑,九岁时能作诗,剪裁刺绣,无不入妙,善书法,工小楷。十五岁时随父母入九峰山,曾写《步虚词》,有句“多缘误折琼枝树,谪下琼台十五年。”
衍教汉时,得道经秘旨;
绩猷虞代,具鸠庀长才。
——佚名撰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学者殳季真(一说南朝宋人)得道经诀。下联典指上古舜帝臣殳斨事典。
又叫做杵、棓等。是棍棒类打击兵器,主要装备于徒卒。受大致由竹木制成,两端套有铜帽和铜鐏。春秋时期,殳仍是常用兵器之一。城濮之战时,晋军可能因兵器不足,故临战前“遂伐其木,以益其兵”。临战伐木为兵,以削木为殳的可能性较大,因为殳是木制兵器,易制且实用。从这一史料判断,至少在春秋前期,在某些国家中殳的使用还是较普遍的。70年代初考古发掘的长沙浏城桥一号楚墓出土兵器中,有木制殳,亦可证明殳在楚国也是常用兵器之一。需要附带指出的是,过去学者都认为“殳无刃”,如《考工记·庐人》贸公彦琉:“殳,长丈二尺,无刃,可以击订人。”这已为考古发现证明是不正确的。如春秋晚期,在南方的楚、随、吴、蔡诸国就出现过一种带锋刃的殳。它在积竹柄的顶端装有一个呈三棱矛状的铜殳头和带有尖刺的铜箍,既可以刺杀,也可以砸击,是威力颇大的一种兵器。
殳
shū
(1) ㄕㄨˉ
(2) 古代的一种武器,用竹木做成,有棱无刃。
(3) 戟柄。
(4) 古八体书之一:~书(用于兵器上)。
(5) 姓。
(6) 郑码:QX,U:6BB3,GBK:ECAF
(7) 笔画数:4,部首:殳,笔顺编号:3554
详细注解
--------------------------------------------------------------------------------
殳
shū
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手持一种长柄勾头似的器具,可以取物,可以打击乐器,后成为兵器。本义:一种用竹或木制成的,起撞击或前导作用的古代兵器)
(2) 同本义 [long pole]
殳,以杖殊人也。——《说文》。段注:“杖者,殳用积竹而无刃”。毛传:“殳长丈二而无刃是也。殊,断也。”
殳以积竹、八觚,长丈二尺,建于兵车。——《周礼》
授旅贲殳。——《周礼·司戈盾》
执殳而立于道左。——《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伯也执殳,为王前驱。——《诗·卫风·伯兮》
(3) 又如:殳仗(古代宫廷中的一种仪仗)
(4) 秦书八体之一 [Shu style]。如:殳书(古代刻于兵器或觚形物体上的文字);殳虫(秦书八体的殳书和虫书)
(5) 姓
殳姓辈份表,大家可以多提供点:
凤,开,国,元,成,保
- 部首查字
巾部
纟部
目部
饣部
尸部
王部
山部
犭部
宀部
门部
马部
皿部
牜部
酉部
广部
金部
弓部
手部
骨部
豸部
大部
礻部
贝部
戈部
毛部
方部
疒部
虍部
歹部
车部
衣部
灬部
羽部
隹部
豕部
米部
子部
鸟部
衤部
石部
瓦部
钅部
囗部
革部
走部
辶部
水部
耳部
阝部
匚部
页部
身部
刂部
气部
厂部
鱼部
冫部
白部
田部
舟部
日部
乙部
一部
足部
丿部
心部
攵部
立部
羊部
禾部
十部
欠部
彳部
讠部
耒部
人部
罒部
雨部
鬼部
穴部
力部
月部
竹部
忄部
火部
言部
土部
虫部
女部
亻部
扌部
口部
艹部
木部
氵部
全部
- 笔画查字
1画汉字
2画汉字
3画汉字
4画汉字
5画汉字
6画汉字
7画汉字
8画汉字
9画汉字
10画汉字
11画汉字
12画汉字
13画汉字
14画汉字
15画汉字
16画汉字
17画汉字
18画汉字
19画汉字
20画汉字
21画汉字
22画汉字
23画汉字
24画汉字
25画汉字
26画汉字
27画汉字
28画汉字
29画汉字
30画汉字
31画汉字
32画汉字
33画汉字
34画汉字
35画汉字
36画汉字
37画汉字
38画汉字
39画汉字
40画汉字
41画汉字
42画汉字
44画汉字
45画汉字
47画汉字
48画汉字
49画汉字
51画汉字
52画汉字
53画汉字
64画汉字
笔画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