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姓的来源,姓拓跋的名人
拓跋 tuò bá
北魏拓拔氏起源
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而已。世事远近,人相传授,如史官之纪录焉。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其裔始均,入仕尧世,逐女魃于弱水之北,民赖其勤,帝舜嘉之,命为田祖。爰历三代,以及秦汉,獯鬻、猃狁、山戎、匈奴之属,累代残暴,作害中州,而始均之裔,不交南夏,是以载籍无闻焉。积六十七世,至成皇帝讳毛立,聪明武略,远近所推,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振北方,莫不率服。崩。 另,羌族党项皇室自称鲜卑皇室后裔,以拓拔姓自居!后建西夏国。
经查实,无此姓,乃笔误,应为“拓跋”姓。
拓跋[拓跋,读音作tuò bá(ㄊㄨㄛˋ ㄅㄚ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后裔鲜卑族拓跋(亦称托跋)部拓跋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相传,黄帝娶妻嫘祖,生子昌意。昌意娶蜀山之女昌仆,生高阳氏颛顼。昌意的小儿子悃被封在北土(今中国北部地区)。黄帝以土德之瑞称王。鲜卑族人则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拓跋”为姓,称拓跋氏,意即黄帝土德后代。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大张旗鼓地进行汉化改革时,率王族改为汉字单姓“元”氏,其王族之外德拓跋氏遂成为庶姓,仍为拓跋氏,不与皇室同族。
第二个渊源:源于李姓所改。出自西汉时期有李氏者改为拓跋氏。
由于李氏有三个主源,改为拓跋氏的李氏,一说源自嬴姓即颛顼帝高阳氏的后裔,一说源自回族阿跌失氏,到底源自何源,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得姓始祖:拓跋力微。
拓跋氏寻宗溯源,黄帝有四妃,有二十五子,其中十二个儿子继承父姓姬姓,另外十三个儿子改为姬姓以外的姓。元妃西陵氏,为西陵氏女,号嫘祖,生子三人:昌意、玄嚣、龙苗。西陵氏所生长子昌意,降居若水(由帝子下降为诸侯),生子三人:长子名乾荒,乾荒生颛顼(高阳氏,五帝之一);次子名安,居西土,其后裔为李氏;三子名悃,迁居北土,其后裔即为拓跋氏,即后来北朝的鲜卑族。
据史籍《魏书·序纪》记载,拓跋氏历史的序幕是从拓跋毛开始的。他为“远近所推,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振北方,莫不率服”。所谓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大约都是一个氏族部落联盟中的氏族部落。拓跋毛之后,五传到了拓跋推寅时候,正值东汉初年,拓跋氏开始从原来的居地向南迁徙。“南迁大泽,方千余里,厥土昏冥沮洳”。七传到了拓跋邻,以所在地荒遐,又谋南迁,因年老,传位于子拓跋诘汾,帅部南移。“山谷高深,九难八阻,于是欲止。有神兽,其形似马,其声类牛,先行导引,历年乃出,始居匈奴之故地。”神兽之说,是拓跋氏早期的神话传说。拓跋诘汾死,子拓跋力微立。在《魏书·序纪》里,拓跋力微被称为始祖,他在位五十八年,活了一百零四岁。在拓跋氏历史上,力微是有贡献的,因此他被称为始祖。
二.郡望:
颍川郡:战国时期秦国灭韩国后,以所得韩地于秦王赢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置颍川郡,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禹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许昌一带地区。东魏时期迁治颍阴(后为长社,今河南许昌)。隋、唐两朝为许州颍川郡。
雁门郡:战国时期赵国赵武灵王置郡,秦朝、汉朝沿用, 治所在善无(今山西右玉),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宁武、代县一带。东汉时期移治到阴馆(今山西代县),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雁门关之称,始自唐朝初期,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朝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
三.历史名人:
拓跋丕:(生卒年待考),代北人(今山西代县)。著名北魏乐平王。
因功拜东骑大将军。鲜卑宗室中,德高望众的元老贵族,他年长北魏孝文帝四辈,为四朝老臣。
拓跋可悉陵:(生卒年待考),代北人(今山西代县)。著名北魏中军都督。
他十七岁随北魏太武帝拓跋珪狩猎时,遇一猛虎,空手搏杀之献给北魏太武帝。
拓跋平原:(生卒年待考),代北人(今山西代县)。著名北魏齐州刺史。
以功拜镇南将军。北魏孝文帝拓拔宏时,有妖人刘举自称天子,拓跋平原亲自讨伐斩之。
四.帝王国君:
拓跋珪:(公元371~409年),鲜卑族,字涉珪,拓跋部人;代北人(今山西代县)。北魏祖昭成皇帝,即北朝时期北魏政权开国皇帝太祖道武皇帝,在位时间从公元386~409年为期二十四年,终年三十九岁。
拓跋嗣:(公元392~423年),鲜卑族,魏道武帝长子;代北人(今山西代县)。北朝时期北魏政权第二位皇帝太宗明元皇帝,在位时间从公元409~423年为期十五年,终年三十二岁。
拓跋焘:(公元407~452年),鲜卑族,魏明元帝长子;代北人(今山西代县)。北朝时期北魏政权第三位皇帝世祖太武皇帝,在位时间从公元423~452年为期三十年,终年四十五岁。
拓跋余:(公元?~452年待考),鲜卑族,魏太武帝拓跋焘少子;代北人(今山西代县)。北朝时期北魏政权第四位皇帝南安隐王,在位时间从公元452~452年为期八个月,终年岁数待考。
拓跋濬:(公元439~465年),字,魏太武帝拓跋焘嫡孙,拓跋晃长子;代北人(今山西代县)。北朝时期北魏政权第五位皇帝高宗文成皇帝拓跋濬,在位时间从公元452~465年为期十四年,终年二十六岁。
拓跋弘:(公元448~471年),鲜卑族,魏文成帝长子;代北人(今山西代县)。北朝时期北魏政权第六位皇帝显祖献文皇帝,在位时间从公元465~471年为期七年,终年二十三岁。
以皇太子嗣位。公元471年传位于太子宏,自为太上皇。后为冯太后鸩杀。
拓跋宏:(公元466~499年),鲜卑族,汉名元宏,魏献文帝拓跋弘长子;代北人(今山西代县)。北朝时期北魏政权第七位皇帝高祖孝文皇帝,在位时间从公元471~499年为期七年,终年三十三岁。
拓跋恪:(公元484~516年),鲜卑族,汉名元恪,魏孝文帝拓跋宏第二子;代北人(今山西代县)。北朝时期北魏政权末位皇帝世宗宣武皇帝,在位时间从公元499~516年为期十七年,终年三十三岁。
以皇太子嗣位。
拓跋善见:(公元523~551年),鲜卑族,汉名元善见,魏孝文帝拓跋宏之孙,清河文宣王元亶世子;代北人(今山西代县)。北朝时期东魏政权开国皇帝孝静皇帝,在位时间从公元534~551年为期十七年,终年二十八岁。
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拓跋恪愤高欢专权,奔往长安。高欢便另立拓拔善见为帝,迁都于邺,史称东魏。高欢、高澄、高洋父子相继擅权。
公元550年5月,高洋将拓拔善见轰下台,自己称帝,改封拓拔善见为中山王,次年12月又将其杀之,至此东魏灭亡。
拓跋宝炬:(公元507~551年),鲜卑族,汉名元宝炬,魏孝文帝拓跋宏之孙,京兆王元愉之子;代北人(今山西代县)。北朝时期西魏政权开国皇帝文皇帝,在位时间从公元535~551年为期四年,终年四十五岁。
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拓跋恪愤高欢专权而奔关中依靠宇文泰。
公元535年年初,宇文泰鸩杀了魏孝武帝,立拓拔宝炬为帝,是为西魏政权。
拓跋钦:(生卒年待考),鲜卑族,汉名元钦,魏文皇帝拓跋宝炬长子;代北人(今山西代县)。北朝时期西魏政权第二位皇帝废皇帝,在位时间从公元551~554年为期四年,终年岁数待考。
以皇太子嗣位,谋诛宇文泰,不料反被宇文泰所废。
拓跋廓:(生卒年待考),鲜卑族,汉名元廓,魏文帝第四子;代北人(今山西代县)。北朝时期西魏政权末位皇帝恭皇帝,在位时间从公元554~558年为期四年,终年岁数待考。
即位前封齐王,魏废帝三年农历1月即皇帝位,去年号,称元年,恢复原姓拓跋氏。
公元557年农历12月,宇文泰之侄宇文护逼迫魏恭帝拓跋廓让位于宇文觉(宇文泰嫡子),改封拓跋廓为宋王,后又寻个理由杀之,至此西魏政权灭亡。
- 部首查字
巾部
纟部
目部
饣部
尸部
王部
山部
犭部
宀部
门部
马部
皿部
牜部
酉部
广部
金部
弓部
手部
骨部
豸部
大部
礻部
贝部
戈部
毛部
方部
疒部
虍部
歹部
车部
衣部
灬部
羽部
隹部
豕部
米部
子部
鸟部
衤部
石部
瓦部
钅部
囗部
革部
走部
辶部
水部
耳部
阝部
匚部
页部
身部
刂部
气部
厂部
鱼部
冫部
白部
田部
舟部
日部
乙部
一部
足部
丿部
心部
攵部
立部
羊部
禾部
十部
欠部
彳部
讠部
耒部
人部
罒部
雨部
鬼部
穴部
力部
月部
竹部
忄部
火部
言部
土部
虫部
女部
亻部
扌部
口部
艹部
木部
氵部
全部
- 笔画查字
1画汉字
2画汉字
3画汉字
4画汉字
5画汉字
6画汉字
7画汉字
8画汉字
9画汉字
10画汉字
11画汉字
12画汉字
13画汉字
14画汉字
15画汉字
16画汉字
17画汉字
18画汉字
19画汉字
20画汉字
21画汉字
22画汉字
23画汉字
24画汉字
25画汉字
26画汉字
27画汉字
28画汉字
29画汉字
30画汉字
31画汉字
32画汉字
33画汉字
34画汉字
35画汉字
36画汉字
37画汉字
38画汉字
39画汉字
40画汉字
41画汉字
42画汉字
44画汉字
45画汉字
47画汉字
48画汉字
49画汉字
51画汉字
52画汉字
53画汉字
64画汉字
笔画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