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丘姓的来源,姓梁丘的名人
梁丘 liáng qīu
一、姓氏源流
梁丘(Liáng qiū)姓源流单纯,源出有一:
出自春秋时齐国贵族后代,以封邑名为氏。梁丘姓比较罕见,据《尚友录》载:“齐大夫食采梁丘,因以为氏。”梁丘为古地名,指的是名为梁的山丘,在今山东成武县东北。而丘的南侧,古有一城名为梁丘,居住在附近的人多以梁丘为姓。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个大夫被封在梁丘,他的子孙们就以封地名梁丘为姓,称梁丘氏。后简化成梁姓。
得姓始祖:梁丘据。据《春秋》载,梁丘起源是以邑为氏。梁丘是春秋时代鲁国的一个邑名,位于今山东省武县东北的梁丘山之南。梁丘氏的开山鼻祖梁丘据。他找到梁丘山这个地方后,便在此地定居住下来,从此以后,他的后世子孙便以梁丘为姓,称梁丘氏。故梁丘据就是梁丘姓的得姓始祖。复姓梁丘名人少见,可能是后来改单姓的原因。
二、迁徙分布
(缺)梁丘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据《尚友录》上指出,梁丘起源是以邑为氏。梁丘是春秋时代鲁国的一个邑名,位于今山东省武县东北的梁丘山之南。《春秋》上有关于齐侯遇于梁丘的记载,据考证,这位齐侯便是梁丘氏的开山鼻祖梁丘据。他找到梁丘山这个地方后,便在此地定居住下来,从此以后,他的后世子孙便以梁丘为姓,称梁丘氏。一直到今天,山东梁丘山的山南,仍有一座梁丘城,虽经长久日晒雨露,石城仍高大完好秀丽。这座山城,便是梁丘家族的发祥之地,梁丘氏的后代在寻根探源时不妨去此一游。复姓梁丘名人少见,可能是后来改单姓的原因。梁丘姓望族居冯翊郡(今陕西省夏县)。
三、历史名人
梁丘据:春秋时齐国大夫,很受齐国君主齐景公的信任。他找到梁丘山这个地方后,便在此地定居住下来,从此以后,他的后世子孙便以梁丘为姓,称梁丘氏,故为梁丘姓的得姓始祖。
梁丘贺:西汉大臣,今文易学“梁丘学”的开创者。字长翁,琅琊郡诸(今山东省诸城)人。从京房受《易》,很能领会这本深奥的书,深得老师夸奖。又与施雔、孟喜同学《易》于田何的再传弟子田王孙。后来朝廷让京房先生推荐一名学生到朝廷做官,京房就推荐了梁丘贺。官大中大夫、给事中,至少府。宣帝时,立为博士。著作已佚,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籀以梁丘氏章句》一卷。
梁丘临:西汉琅琊郡诸(今山东省诸城)人,梁丘贺之子。受《易》于其父,为黄门郎,甘露中曾奉使问诸儒于石渠。易学精熟,专行京房法。官至少府,其学传于五鹿充宗及邪王骏,为汉《易》梁丘学的重要传人。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冯翊郡:汉与京兆尹、右扶风称三辅,左冯翊与右扶风既系官名,又系政区名。即将京师附近地区交给三个地方官治理,治所都在长安城内。东汉始分出。魏改左冯翊为冯翊郡,治临晋(今陕西省大荔)。
2、堂号(缺)
【梁丘姓宗祠通用对联】
〖梁丘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说易官少府;
奉使论石渠。
——佚名撰梁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诸城人梁丘贺,字长翁,曾跟从京房学《易》,宣帝时历官郎、少府。为官谨慎、周密,深受信任,图形被绘于麒麟阁。下联典指梁丘贺的儿子梁丘临,初为黄门郎,甘露年间,曾奉使在石渠阁讲论,宣帝还选了十名高才郎专门听他讲京氏《易》。后官至少府。
- 部首查字
巾部
纟部
目部
饣部
尸部
王部
山部
犭部
宀部
门部
马部
皿部
牜部
酉部
广部
金部
弓部
手部
骨部
豸部
大部
礻部
贝部
戈部
毛部
方部
疒部
虍部
歹部
车部
衣部
灬部
羽部
隹部
豕部
米部
子部
鸟部
衤部
石部
瓦部
钅部
囗部
革部
走部
辶部
水部
耳部
阝部
匚部
页部
身部
刂部
气部
厂部
鱼部
冫部
白部
田部
舟部
日部
乙部
一部
足部
丿部
心部
攵部
立部
羊部
禾部
十部
欠部
彳部
讠部
耒部
人部
罒部
雨部
鬼部
穴部
力部
月部
竹部
忄部
火部
言部
土部
虫部
女部
亻部
扌部
口部
艹部
木部
氵部
全部
- 笔画查字
1画汉字
2画汉字
3画汉字
4画汉字
5画汉字
6画汉字
7画汉字
8画汉字
9画汉字
10画汉字
11画汉字
12画汉字
13画汉字
14画汉字
15画汉字
16画汉字
17画汉字
18画汉字
19画汉字
20画汉字
21画汉字
22画汉字
23画汉字
24画汉字
25画汉字
26画汉字
27画汉字
28画汉字
29画汉字
30画汉字
31画汉字
32画汉字
33画汉字
34画汉字
35画汉字
36画汉字
37画汉字
38画汉字
39画汉字
40画汉字
41画汉字
42画汉字
44画汉字
45画汉字
47画汉字
48画汉字
49画汉字
51画汉字
52画汉字
53画汉字
64画汉字
笔画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