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婴儿期家庭教育>早期教育个案-培养儿童独立和自主(15)

早期教育个案-培养儿童独立和自主(15)

详细内容

  主题:自省之二:放手必须先放心 [精]

  作者:墩墩妈妈  发表日期:2006-01-05 13:34:26 [表状]

  放手必须先放心。放手如果不放心,就不是真正的放手,孩子就象被线牵着的风筝,在广阔的天空中难以自由飞翔。孩子不是风筝,孩子是雄鹰。

  放心的前提是坚定的信任感,坚信自己的孩子会成长为雄鹰,坚信自己是一个好母亲,坚信博大的胸怀会给孩子一个自由驰骋的天地。

  做了妈妈以后,会经常有一些莫名的担心,担心孩子的安全,担心孩子的性格,担心孩子的未来……。如果这种担心持续下去,我们便会纠缠在这种无名的恐惧中,没完没了的和孩子斗争,担心的地方会越长越大,变成真正的现实。这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所以,为了避免这种结局,我们必须放下心来。我们创造了这个小生命,就以为自己多了不起,每个妈妈脸上都写满了骄傲。是的,这值得骄傲,生命充满了奇迹,孩子给了我们最大的满足,但是骄傲之中应该满怀感激。感激造物主给我这个机会让我创造了新的生命,感激造物主让我和我的孩子共同走过这段人生之路,感激孩子带给我们以前从未体验过的无尽的欢乐,也感激他赋予我神圣的职责:对这个小小的生命负起一个母亲的责任--这种责任是使他有能力有这个世界上生活,使他的心变得成熟强大。但是如果把骄傲变成了自满,我们就错了。我们没有权力这样想:他很弱小,我很强大,又有经验,他必须听我的。其实,我们同是这个世界上的生命,只不过,孩子借我们的躯壳来到这个世界上,他有属于自己的灵魂。我们看到了孩子小小的可爱的身体,但没有看到那隐藏在身体之中的小小的心和灵魂。现在,我看到了,这个灵魂从另一个世界来到我的身边,他选择了我,他依恋我、信任我,我感激他、尊重他,也信任他,我要向他展示这个世界无边的广大,让他的心灵慢慢成长,让他自己去寻找人生的最大意义。

  我向远方眺望,看到起伏的山、连绵的云,看到天之高地之远,看到大自然隐藏着神秘的力量。“我们同是漂泊在这世界的溪流中的。我们的生命将被分开,我们的爱也将被忘记。”我不再担心我的孩子,因为,他自有他的去处。

  主题:说得好,我给你加个[精]

  作者:徐卓卓妈  发表日期:2006-01-05 14:16:26 [表状]

  “做了妈妈以后,会经常有一些莫名的担心,担心孩子的安全,担心孩子的性格,担心孩子的未来……。”

  我想做妈妈的都有这经历,我感觉我当妈妈以后变得软弱了。去年的现在,为了卓卓必须戴眼镜,我难过得差点儿哭了。还是同班的一个小眼睛妈妈安慰了我,她说了一大车的话。我就记住一句:随着孩子的不断长大,妈妈也会不断坚强起来。

  亲爱的,心有灵犀哈,我写了一半的文章,因过节全家生病搁浅了。文章的名字就叫:“风筝”。今天,看到了你的雄鹰,我就不放那风筝了。

  中午给你写了一半儿的“E”,不知今天还能写完吗,这两天等着收吧。

  主题:写得多好呀:“孩子不是风筝,孩子是雄鹰”!

  作者:小老虎妈  发表日期:2006-01-05 15:35:24 [表状]

  是呀,孩子是个独立的人,而不是扯在我们手中的风筝。我们可以希望他们营养全面,但我们不能代替他们摄取营养;我们可以引导他们注意某些现象,但不能代替他们思考;我们不能总提醒孩子注意脚下的石头而使他们没有机会看一看蓝天白云。

  但真要做到这些,很难呀。能够放心的基础是对自己有信心,对孩子有信心,对所谓的成功和失败的心态平和一些,再平和一些。。。。。

  主题:请教张教授和各位过来人妈妈,如何调整孩子的心态 [精]

  作者:huang000lei  发表日期:2006-01-13 12:53:18 [表状]

  在这里潜水很久了,从教授和各位妈妈的帖子中获益非浅,今天跟凡凡的老师交流了一下,总结了他近期的几个问题,请各位帮帮忙:

  1)不合小朋友合作的问题:凡凡从小不合群,上了幼儿园之后,好了很多,我以为已经跟普通孩子一样了。今天听他老师说才知道,他还是不太爱和别的孩子一起玩。凡凡是个很有自己的玩法的孩子,跟别人玩的时候要求别人必须按他的方法玩,但他不知道怎样才能让别人听他的。所以跟一些随和的孩子还能够玩到一起,要是别的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那结果就是要不然把别人轰走自己玩,要不然就跟别人打起来。

  2)强烈的逆反心理。这个问题已经困扰我很长时间了,听说第一逆反期到三岁就该结束了,现在都四岁了,依然没什么好转。举个例子吧,他在一个一米多高的台子上玩,我用粉笔在离边缘大约30公分的地方画条线,告诉他尽量在线里面玩。还没等我画完,小人家一步就迈到线外边,笑嘻嘻的看着我,看我能怎么办,我只好说“你自己小心”。

  3)不能接受批评。在家里,我要是语气重一点,立刻就象点了火药桶一样。其实他是很在意我生不生气的。但是如果发现我生气,他不但不会改正,而是要硬顶,死不认错,闹到最后没法收场。弄得现在我要说他什么,都得说:“妈妈没有生气,但是你这么做是不对的…”。这样说他还基本上能够接受。有时他父亲批评他,他不接受,就总说“打死爸爸”这类话。在幼儿园也是,老师只是说“靠边点”,他就以为老师在批评他,说什么要打死老师。其实他是很胆小的那种孩子,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嘴上那么狠。以前有一阵子,亲近的人里面谁批评他他就打谁,后来想了很多办法改掉这个打人的毛病,现在又变成这种恶狠狠的话。我知道他需要发泄心理的不满,但这种话谁也不愿意听,不知道有什么好办法加强他的心理承受能力。

  4)非常不愿意做重复性的工作。比如说画画,老师说他画的框架都非常漂亮,但是一涂颜色,这幅画就没法看了;幼儿园教写数字,他只写一两个或者根本不写。老师说,别的小朋友即便不愿意做,也会去做,可凡凡只要他不想做,就会找各种各样的理由不作。他心里很清楚他做的不对,但他还是要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一旦老师批评,就激烈的反抗。他现在的老师很好,知道他的个性,基本不说他。那我也不能保证他一辈子都遇上好老师呀。

  凡凡四岁,从小都是爸爸妈妈带大的。很小的时候,有几个同事说他的照片里总有一种忧郁的东西,我是看不出来,但也有点半信半疑,他总好像和普通的孩子有那么一点不一样。平常他非常可爱的,也很活泼。但是心理承受能力非常差,如果没有爸爸妈妈带着,到任何一个新地方都很紧张,哪怕老师和其他小朋友都在也不行;老师或小朋友说他一句,他或者以非常激烈的方式对抗,或者自己不高兴半天。有一次跟最好的小伙伴抢椅子,人家早忘了,他过了半个多月都还耿耿于怀。总之,我总感觉他不能很好的调整自己的心情,总想着不愉快的事情。我希望我的孩子至少应该是一个“阳光男孩”,如果做不到“阳刚”的话。

  主题:说一点,感觉到的 [精]

  作者:成为茱丽娅  发表日期:2006-01-13 13:31:27 [表状]

  楼主对孩子的束缚很多啊,就像在1米多的台子上玩,只要上面没什么尖东西,别戳着什么的,如果是个平台,其实没有什么危险。为什么要划线呢?孩子为什么总说狠话,他其实是想实现自己的想法,但是又怕受到干扰,所以总想吓退别人,他只是想尽情地玩一玩,如果有可能,多给他这样的机会,也不用总看着他,也不要让他感觉你在看着他(这一点很重要),都四岁了,什么危险,什么不能做,他都知道了。这样做,过一段时间,看看孩子的心情是不是变得好点儿了。

  要想让孩子宽容,首要先让他心情舒畅,玩得好,与妈妈爸爸的感情好,才会进一步去和他人发生联系,而父母是孩子认识世界的第一个窗口,孩子在很大程度上认为世界上其他人的样子就是父母的样子,所以父母表现出多样性,思想的多元化非常重要,如果只是对孩子要求、要求再要求,他会认为老师、其他的小朋友都会对他这样,那他对老师小朋友就会抗议得多,而不论这是对自己好的,还是不好的。

  所以,我认为要先让孩子快乐起来,然后再一点点地教他做人做事的道理。另外,也不要太在意幼儿园的评价,如果老师将他的情况告诉你,也不要直接询问孩子,转个方式,或者讲个小故事,将孩子放入其中的一个角色,让他自己从第三人的角度去体会自己的做法,也许会比当面问他好得多。

  主题:哈哈^,你没有看懂我的意思,也许是我的表述不对

  作者:杰茜妈妈  发表日期:2006-01-16 14:46:28 [表状]

  我说的你的要求高,和教授他们的“高”不一样。

  我的意思是,孩子已经很好了,表现也属于这个年龄段孩子的表现,

  孩子很好,很棒

  在此基础上,你还不满足,这是因为你对自己的要求高。

  教授他们的意思是,你对孩子了解不够,依恋不深,又限制多多。

  哈哈,也许就是这样吧。我的理解也不是标准的。

  你的几个原则,确实是原则,应该坚持,不应该怀疑。

  但是具体问题上,又有区别:

  比如在车上的问题,一定坚持,毫不妥协。

  但是让着别的孩子,包括女孩子,要有些妥协,给孩子一个变得成熟的机会。

  可不可以这样遇到实际情况,你慢半拍,完全让他自己处理状况。功过得失,在孩子平静的时候,再灌输自己的观念,灌输的方法以故事的形式,或者其他感性的形式,目的让孩子理解其中的道理。讲道理,讲完就完,不要罗索。

  即使遇到大孩子,自己在旁边密切观察,很多时候,不一定小孩子会吃亏。即使孩子弱势,有家长在旁边,及时干预也来得及。

  孩子“骂人”,嘿嘿,能骂到哪里去,不管也罢。

  不要期望四岁的孩子可以一下子,一两次机会就会变得“懂事”。

  最后一句话即是全部问题的关键:“其实凡凡的行为控制能力还是很强的,平常

  的时候他绝对是个天使,非常可爱。但他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一旦有点生气,就很难从这种情绪中摆脱出来,只会越来越生气,直到最后大哭一场才行。”

  你看你看,自控力好的孩子,就如不常不发火的老实人,发起脾气来,就是大发呀。正常呀。

  看得出来,你非常尊重孩子。因此孩子慢慢会变得理性,这是必然的趋势。

  我们邻居有一个七岁的女孩子,过一段时间就会听这位平时非常可爱的女孩声嘶力竭的哭声伴随着父母得斥责声,经常是晚上十一点之后。我想,如果她的父母在他三四岁的时候,能够温柔地让她发泄,也不致于在七岁的年龄如此吧。

  张仲华教授回复:先说说独立、自主能力。

  讲到一个人的能力,是指自身所具备的行为。以及影响这些行为形成的思想、文化、情感、意志力。

  一个成人或者一个儿童她的能力是外力所赋予的吗?不是!尤其是对很小的儿童,并不是外力所赋予的。我们看到父母、老师在教育孩子,告诉他们应该学习什么、应该遵守什么,应该服从什么、什么规则。在老师和父母眼里就认为孩子是一张白纸,我们给他写什么、画什么,他就成为什么样的人,具备什么样的行为,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其实并不完全是这样,父母和老师仅仅只能给儿童提供一个儿童自我去探索的场所、机会和条件,并同时伴随有一个所谓“规则”的模糊框架,然后让儿童能够自己去充分的实践、锻炼、摸索。这样才能形成儿童的“能力”,是真正属于儿童自己的能力。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很多儿童的行为并不代表儿童具有某种能力。比如一个孩子,见到父母认识的人都喊“叔叔好”、“阿姨好”,孩子是不是具备与成人有很好的交往能力?是否有很好与人有情感沟通的能力?是不是说明儿童真正具有尊重他人的能力?

  能力和遵守规则不是对立的,不知道遵守应有的规则也是缺乏能力的表现,要使儿童真正获得某种能力就必须在给孩子提供的环境下,放手让孩子去摸索、去锻炼。而不是在赋予儿童每种能力的思想下,限制孩子的自主和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