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托后关注三个健康问题
详细内容
宝贝入托后,由于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给很多妈咪带来一些烦恼。你看,宝贝不是今天感冒,就是明天便秘,还经常拉肚子,突然变得“弱不禁风”。为什么会这样,请儿童保健专家为妈咪解读――
健康问题1 经常感冒
真相解读:
感冒又称上呼吸道感染,是小儿生长发育过程中容易发生的一种常见病。
宝贝的自身免疫系统功能还未发育成熟,血液中抵抗感冒病毒的IgA水平相对较低。研究表明,小儿血清中的IgA是从出生后4-6月才开始合成的,到了4-12岁才达到正常水平。因此,他们的呼吸道黏膜IgA分泌量很少,不能保护呼吸道黏膜免受病菌的侵袭,而IgA是人体抵御感冒病毒侵袭的重要防线。加之宝贝刚从相对封闭的家里突然进入幼儿园,不仅使他们接触病菌的机会增多,而且从心理上也很不适应,这样都会使身体的抵抗力下降,更容易被感冒病毒所侵袭。所以,很多宝贝在入托后会变得比原来容易感冒发烧。 >>>家长怎样帮助孩子愉快入托
防治策略:
注意让宝贝经常锻炼身体,如多到户外运动、游戏或做日光浴等。另外,经常初期晒太阳,避免身体缺钙,缺钙也易使宝贝的抵抗力下降。
合理安排饮食,注意保持营养素均衡,纠正宝贝挑食、偏食的不良习惯,避免发生贫血等使抵抗力下降的疾病。
如果宝贝的免疫力较差,可适当补充合生元益生菌,益生菌可以刺激身体产生IgA抗体,提高宝贝抗病力。
如果宝贝患上了感冒,妈咪要在家里精心护理,可以暂时不上幼儿园,以免发生交叉感染。
健康问题2 “忍”出便秘
真相解读:
实际上,幼儿园的饮食安排中是很注意粗细搭配的,可是为什么一些宝贝却在刚入托时经常发生便秘呢?究其原因,是由于他们经常“忍便”而造成。
刚入托的宝贝,在陌生的环境中经常发生紧张,生活的适应能力较低,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加之贪玩不及时去排便。久而久之,就使便意受到抑制。要知道,正常人的排便过程分两部分,即产生便意和指示排出粪便。当神经中枢发出便意信号时,如果不及时排出则会抑制便意,导致粪便在大肠内停留过久,过多水分被吸收,变得干硬不易排出,结果造成便秘。而且,便秘也是菌群失调的一种表现,其主要原因是肠道内双歧杆菌减少,腐败菌却在繁殖并产生肠毒素,污染肠内环境,造成肠蠕动减慢、酸碱度失衡,最终使肠功能紊乱,促使便秘发生。需要指出的是,便秘会使宝贝排便很困难,他们因心里害怕排便而经常忍着不便,结果使便秘变得越来越严重。 >>>入托须有疫苗接种证
防治策略:最好在宝贝入托之前,就开始培养宝贝养成定时排便的好习惯。这样,待宝贝入园后就不容易因生活环境变化而发生便秘。
鼓励宝贝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谷物、新鲜水果和蔬菜,纠正挑食、偏食的不良饮食习惯。
在入托之前就让宝贝做好心理准备,并有意识进行能力锻炼,如经常与宝贝谈上幼儿园的事,带宝贝去参观幼儿园,让宝贝学会听他人说话以及用语言表达要上洗手间等。
一旦发生便秘,除了注意饮食安排和心理疏导外,可以补充合生元益生菌。
避免经常使用开塞露或导泻药来帮助宝贝排便,以防长期使用使肠壁肌肉乏力,导致宝贝对泻药产生依赖。
健康问题3 经常腹泻
真相解读:
每当节假日后回到幼儿园的第一天,很多宝贝都会食欲下降,并还经常发生腹泻。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幼儿园的饮食安排比较合理,使宝贝的胃肠比较适应。可在节假日一回到家里,有些家长生怕宝贝的胃肠在幼儿园里受了“委屈”,很多有营养的食品或是好吃的没吃上,于是就给宝贝买来各种各样的食物,或是给宝贝做上一堆好吃的饭菜,让宝贝随意吃。殊不知宝贝本来就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见了好吃的才不管胃肠“同不同意”呢,经常会暴饮暴食。但是,宝贝的消化道功能尚未发育成熟,消化食物的各种酶也较少。回到家大量无规律性进食,不仅使胃肠受不了,还会使肠道内的益生菌膜遭到破坏,结果引起消化不良甚至肠炎,导致第二天回到幼儿园发生腹泻。 >>>入托太早,淡了亲情
防治策略:
宝贝回到家里一定要合理安排饮食,避免让他们暴食暴饮。
节日期间可以给宝贝补充一些合生元益生菌,特别是腹泻易发生季节,让宝贝的肠道保持良好状态。
宝贝发生腹泻时及时到医院治疗,切忌擅自服用抗生素,以免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引起抗生素肠炎等疾病。
延伸阅读:三岁前入托危害幼儿心理
三岁前入托的孩子易发展出攻击性性格、反社会行为―――
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不惜一切代价培养孩子成长,吃、穿、住、行等自不在话下,教育上也不遗余力地进行投资,从风靡全球的“胎教”热到少年大学生就可看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真是到了疯狂的地步。
在全世界范围内,由于许多妈妈忙于工作,在过去的十年里,入托儿所的孩子增加了四倍,有的孩子在学走路时就被送到了托儿所。许多儿童专家称托儿所是“监狱”,一些年仅6个月大的婴儿被送到那里,从早晨8点到下午6点,他们一直在那里呆到上学,这些孩子主要是城市孩子,数量成千上万,约占入托孩子的5%,而35%的父母在孩子两岁后就把他们交给托儿所。 >>>儿子入托日记三则!
但是,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专家警告说,早教要有个尺度,一味强调对孩子的教育而忽视了孩子的天性反而会对孩子造成伤害。澳大利亚儿童教育专家、著名的临床医学家史蒂夫・比杜尔夫就提出警告说,把年龄不足三岁的孩子交给托儿所会增加损害他们正常心理发育的危险。
很多托儿所无法照顾到孩子,遭到忽视的孩子往往有恐惧感
由于现代工作节奏加快,压力增加,许多父母忙于工作,无法照顾孩子,所以各国政府把增加托儿所和幼儿园作为解除父母后顾之忧的政策,仅在英国,就有25万名三岁以下的孩子入全托或者半托,甚至有5%的父母把从6个月大到3岁的孩子“扔进”托儿所,那些孩子大部分的时间在孤独中度过。
澳大利亚儿童教育专家、著名的临床医学家史蒂夫・比杜尔夫具有20年的儿童教育经验,他以前写过的畅销书包括《养育男孩儿和养育女孩儿》,全球畅销400万册,在这本书中,他曾提倡早期教育,可是他现在发现,理想与现实总是很难相符,在即将于下月出版发行的一本新书中,他改变了自己的观点,声称父母才是培养孩子的最好老师,托儿所和幼儿园只不过是在做“二流”工作。因为,最好的托儿所试图满足非常小的孩子的需求,但由于孩子太多,老师根本照顾不过来,所以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而那些差的托儿所根本无法照顾到孩子,只是给他们提供吃喝,完全让他们自己活动,这些遭到忽视的孩子往往有恐惧感,他们感到失去母爱的凄凉,这对孩子来说无疑是一个噩梦,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孤独感看了让人心碎。
比杜尔夫的书名叫《养育孩子:三岁以下应该进托儿所吗?》,五年前他就开始写作了,但他又有点不敢出版,因为他书中的内容与政府的政策太相冲突了,也与时下的潮流相违背,但他坚定地指出,越来越多的证据在支持他的理论―――那些很早就脱离父母到托儿所的孩子更容易发展攻击性性格、反社会行为以及其他的心理问题,这样的孩子在日后会遭遇人际关系问题,不容易与人建立密切的关系。 >>>2岁宝宝入托利多弊少
去年,英国儿童问题权威珀涅罗珀・里奇博士也发出了同样的警告,她经过多年研究发现,由父母养育的孩子比在托儿所、由保姆照顾或交给亲戚照顾的孩子在各方面表现得都更为优秀,他们在生理、心理和智力方面都好于其他对照组的孩子。里奇和两位牛津大学的教授对1200名孩子进行了跟踪研究,结果发现,从小被放在托儿所里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更富有攻击性。另有两项研究也发现同样的结果,那就是在托儿所的时间越长越容易发展反社会行为和暴力行为。儿童专家指出,过早上托儿所会严重影响幼儿的大脑发育、情感发展、社会行为、认知能力培养,另外他们的身体发育也迟缓,神经萎缩,脑发育异常,这些都是与没能得到一对一家庭关怀有关,所以专家建议应该让幼小的孩子在温暖安全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而不是过早地将他们送到托儿所。
比杜尔夫强调说,最好的托儿所最负责的老师也不能代替妈妈,两岁以下的孩子就该受到妈妈一对一的关爱,父母共同养育是最理想的方式。如果要想让幼儿的大脑健康发育,就需要对其进行爱的刺激,妈妈与孩子的交互作用是最好的刺激,家庭与朋友的关爱对孩子发育来说是最安全的选择,而托儿所中缺乏的就是这种影响,即使请保姆在家看孩子也不如妈妈亲自照顾好,更何况多数人没有足够的运气找到理想的保姆。
孩子不仅需要固定的人员养育,更需要专注的关心,一对一养育更能够满足婴儿的需求。而托儿所里的老师一般是一个人照顾数个孩子,她无法同时满足这些孩子的需要:喝奶、撒尿、游戏、呵护等,不要认为婴儿不懂事,他们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会让他们产生一种孤独感,表现为烦躁哭闹,长期的影响则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发展,迫使一些孩子发展攻击性性格,这是情感缺失造成的后果。
警示 人生的前三年影响后三代
许多家长有一个误区,那就是认为提早让婴儿进入托儿所会让他们更能适应外部环境,更早地发展交际能力。但美国国家儿童健康和人类发育研究所的专家指出,婴儿的发育具有特殊性,他们不仅需要持续的关心,更需要协调一致的关心,这意味着与他们交流的人相对是固定的,只有家里的父母能做到这样。
澳大利亚儿童教育专家、著名的临床医学家史蒂夫・比杜尔夫也承认,他一开始是一个坚定的儿童早教倡议者,认为让幼儿早上托儿所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是可以让孩子学到更多的技能,由于伙伴多,也有利于他们学会与人交流与合作,第二个好处就是让妈妈有更多的时间自我发展,扩大她们的社会活动范围。可是他现在发现,这种理想与现实总是很难相符,他说:“事实上,这是一种灾难性的失望。”
人生最初的18个月是负责社会和情感功能的大脑结构发育的关键时期,对一生都有影响,母子相互作用则在这种能力的培养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妈妈是婴儿内分泌和神经系统发育的调节器。另外,家里的哥哥姐姐和祖父母辈对他们也很重要,他们起着辅助父母教育孩子的作用,婴儿从他们身上得到安全感,也获得最初的情感影响,人类正是通过孩子来传递这种情感,有专家说“人生的前三年影响后三代”就是这个道理,而陌生人会让他们感到不安全而无所适从,在心理上无法形成家庭情感。托儿所缺乏的正是这种相对固定的亲情氛围,托儿所老师是不固定的,经常换来换去,比如老师生病、休假以及培训等,即使人员相对固定,她们也要轮班照顾孩子,让孩子无法适应。 >>>幼儿入托状况令人担忧
想了解更多的关于亲子的话题吗?快进入搜狐母婴“宝宝手册”栏目浏览更多的内容,或者进入搜狐母婴“妈妈教室”社区和更多的网友交流经验吧!
编辑:芯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