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烟包装传承文化(上)
详细内容
本网综编:包装产生的起初,主要是为了对货物起保护以及方便运输而采取的措施。经过漫长的演变,发展至今,各种不同领域的不同方式的包装已经形成了各自特有的文化底蕴。相对于卷烟包装而言,则尤为如此。卷烟包装不仅集合了哲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历史学,而且还综合反映了宗教、风俗等知识,甚至融会贯通了社会文化内涵,丰富了地域文化的发展,实现了历史文化的传承。
1902年起,英美烟草公司以“PIRATE”牌(“海盗”牌,1919年改称“老刀”牌)香烟为代表,敲开了中国烟草的大门。此后英美烟草公司在华以独资、合资等形式,以“大前门”、“白锡包”、“红锡包”、“三炮台”、“大英”、“哈德门”、“老刀”、“老巴夺”等品牌,逐渐占踞了中国烟草的大半市场,至1949年解放前的这一较长的时期内,我国烟草包装均不同程度地受到“洋烟”包装设计、甚至品牌名称的影响。由于当时种种历史以及现实因素的影响,国内还没有一家烟草公司能与“洋烟”进行抗衡,卷烟文化被“洋烟”文化同化的程度相当严重。
其间,我国早期民族卷烟工业的代表——于1906年在香港创办的简氏“南洋兄弟烟草公司”,1918年改组为“南洋兄弟股份有限公司”,先后在香港、上海、武汉增设机制烟厂,其生产品牌代表为:“双喜”、“大长城”、“喜鹊”牌。虽然没能有效地抵制“洋烟”在市场和文化上的侵占,但自此之后,我国的卷烟民族工业开始了发展创业的几十年艰辛历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为百废待兴的中国烟草工业带来了生机。这一时期,我国一大批怀抱“实业报国”的民族烟草工厂,历经了“公私合营”时期(轻工业部成立烟酒工业管理局)、50年代末大跃进时期、成立“烟草工业公司”时期,以及60年代末国民经济困难时期。这一时期的廉价低档次卷烟包装,其代表主要是全国近百家烟厂共同生产的牌号“经济”、 “合作”牌卷烟。生产这两个牌号的卷烟包装的大部分厂家都用极其粗糙的白纸、土纸甚至当时称之为“马粪纸”的手工粗糙纸张,其商标图案也是千篇一律的“麦穗”、“齿轮”、“拖拉机”等具有特定历史特点的图案。另外,还有“十年动乱及粉碎四人帮后的调整时期(1966- 1981年)”。
我国卷烟工业历经20年的曲折、艰苦奋斗,初步形成了以“上、青、天”为代表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遍布全国各地的大小烟厂的纷争时代。这一时期,尤以“上青天”的“大前门”、上海烟厂的“中华”、“牡丹”以及云南纸烟厂1958年创品牌的甲一级优质烤烟型“云烟”在西部的崛起为代表,使我国卷烟包装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卷烟包装主流为20支70mm直式软包装。70年代中期,随着云南昆明卷烟厂在我国率先弓I进国际60年代较先进的卷接包装设备,我国烟草工业逐渐兴起了过滤嘴卷烟的生产。一代名烟“中华”、“牡丹”、“大前门”、“红双喜”、“大重九”、“云烟”等成为我国卷烟品牌包装装潢的领头羊。国产过滤嘴20支81mm、84mm直式软包装香烟逐渐盛行,其包装材料的纸质也大量使用了较好的胶版纸、铜版纸,印刷技术也告别了滚筒印刷、铅字印刷,逐渐过渡到照相制版等技术。
中国改革开放迅猛的步伐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也造就和衍生了大批“中产阶级”阶层,这一阶层的迅速壮大意味着中国“高档香烟市场”出现了“香烟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