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创业点评>中国家族企业是“家族永续”还是“企业永续”(一)

中国家族企业是“家族永续”还是“企业永续”(一)

详细内容

今年11月份的《福布斯》杂志上,中欧商学院教授李秀娟预测到,“未来10到20年,将是中国民间财富从第一代创业者转向第二代的高峰期”。因为中国的家族企业大多创办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正是中国政府允许私人创办企业的早期阶段。而根据统计,民营企业500强的当家人平均年龄为46岁,按照中国人60-65岁之间退休的惯例,这些企业将会进入交接班的高峰期。

但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第二代们,准备好了么?

美林全球财富管理(Merrill Lynch)和凯捷顾问公司今年10月发布的《亚太区财富报告》,提醒着中国民营企业接班可能的困境。根据这份报告,“88%的亚太区(除日本)富裕客户以及75%的日本富裕客户均认为下一代日后缺乏妥善管理财富的能力。”这预示着第二代的继承者们将面临的诸多问题。

同时,根据美林的统计,亚太区(日本除外)的富裕人士财富中,57%的财富来自经营本身的业务,只有23%来自继承财富,这说明亚太区财富结构还属于第一或第二代。与此形成对比的是,西方的富裕家庭往往将大部分以信托、债券、保险这样的机构形式进行投资,因此他们的家族财富积累常常延续到第四代或者第五代 。

因此,西方很多大公司在历经百年之后还能基业长青,我们也能见到诸多那些为家族所有的企业至今仍然是商业世界的璀璨的星系。著名的案例则有沃尔玛、宝马、福特、三星、LG、爱玛仕、Ferragamo,Gap和《纽约时报》,这些集团基本为某个家族所有或控制。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说,家族企业的传承往往具有更大的难度,一代代的管理者要历经漫长的考验 大萧条、战争、自然灾害、市场环境的突然改变、甚至核心领导人的突然去世,都会为家族企业的传承造成了障碍。

根据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和荷兰银行2007年进行的研究,大约只有30%的家族企业能延续到第二代,能延续到第三代的只有10%;家族纠纷及手足之争是导致家族生意没落的常见原因。

中国人对公开讨论生死和继承的禁忌、长久以来形成的由家族长辈控制财富的观念,会让家族企业的财产继承变得更加复杂。

而中国家族企业所有者对财富进行专业投资和管理的观念也很淡漠。一份对中国家族企业的调查显示,只有不到30%的掌门人们会选择,当他们的子女不愿或者能力不足够匹配继承家族企业时,会选择聘请职业经理人。

家族企业的继承问题,无疑也将影响未来二十年民营经济的活跃程度。在一些顺利实现代际更替的家族企业,比较著名的例子有万向集团的鲁冠球和鲁伟鼎父子,红豆集团的周海江和周耀庭父子,以及格兰仕集团的梁庆德和梁昭贤父子等等。在实现家族企业的顺利接班时,也往往有一些确定的经验和教训可供遵循。

首先,可将庞大的家族企业业务分割成损益情况清楚的子业务,并交由不同的子女/兄弟去管理不同的业务,这样可以避免所有的人在负责一块共同的业务时,会导致因为产权的模糊,而导致子女因权责不清晰而丧失责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