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创业之路>80后创业:从不靠谱到实业投资(一)

80后创业:从不靠谱到实业投资(一)

详细内容

  在这个夏天,727万刚刚走出大学校门正在苦苦寻觅人生路径的大学生们,正为方向不明陷于苦恼的时候,应该看看他们的80后榜样们是怎么做的。

  “我认为汽车后市场是一个非常有利可图的产业。实不相瞒,我的长子郎世玮就是从事汽车改装行业的,我认为我国的汽车金融、汽车报废、汽车改装基本上都是未开发的市场,可以说汽车后市场前景无限,是未来的掘金产业。”知名经济学家郎咸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作如上表示。

  郎世玮,80后创业代表人物,1981年出生,19岁大学毕业,当过软件工程师、证券研究员、基金经理、总经理助理、研究所所长,2007年创“?翰国际公司”任董事长,同时担任第一资本中国投资基金董事总经理。而?翰的主营业务就是汽车改装。

  为人低调、内敛的“80后”郎世玮,在介绍他的创业动机时表示,“在金融投行业,玩的是一种虚拟游戏,做起来不是很踏实;现在做实业虽然很难,很多事情需要亲历亲为,但无论结果如何,这样的经历对我们这些年轻人更重要。”

  80后创业:互联网项目拼不过传统实业

  80后,一个年轻的代名词,注定要和“创业”结下不解之缘。

  曾经互联网的80后“京城四少”,戴志康、李想、茅侃侃、高燃,十年前,如明星一般闪耀。如今这些80后创业典范的光环逐渐退去,一手创建的公司或被收购,或转战其他领域,甚至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远不及创业当初那般辉煌。

  李儒雄,光谷创业咖啡投资有限公司的合伙人,他投资的项目中,“一个移动互联网项目,200万元投进去,赢利点至今尚未明确”。而新踏足的花木实业投资,在短短两三个月就实现了一百多万的营业收入。

  据介绍,光谷创业咖啡去年花750万,共投资3个互联网项目,但赢利模式仍“找不着北”。

  当然,在互联网与泡沫的博弈中,也不乏80后创业的成功案例。作为中国电商界的黑马,聚美优品仅用三年时间,就完成单月销售额从10万到6亿元的突破,今年5月,聚美优品成功上市,80后的陈欧成为史上最年轻的纽交所上市中国企业CEO,身价高达80亿人民币。同时也面临如潮涌一般的种种非议与指摘。

  陈欧这样的成功不易复制。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创业学院副院长喻良涛曾这样总结过,“真正对互联网产品和服务理解深入,并愿意舍弃一切,专注创业的人很少。”

  80后创业:爱科技更爱实业

  一般情况下,高学历创业者大多会选择科技含量高的行业;学历较低的创业者则选择容易入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但留英硕士,80后的邢淑贤在国外学习了先进的红薯加工技术,回国后建立起自己的红薯种植基地,开店卖烤红薯,半年收回15万,社会反响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