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了解市场>家乐福公关:管理“预期”的失败(一)

家乐福公关:管理“预期”的失败(一)

详细内容

   公共关系最富魅力的地方,不在于光鲜亮丽的公关活动、漂亮动人的市场营销和富丽堂皇的新闻传播,而在于对各种社会关系尤其是利益相关者关系的管理。

  在2010年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曾有人提出一个有意思的命题:如何管理世界对于中国的预期。众所周知,在这种“预期”中,主要包括中国经济体的“野蛮生长”、经由“野蛮生长”而需承担的更多“世界责任”,以及进一步将这种“世界责任”以发达国家的方式而非发展中国家的方式呈现。而对于这种“预期”的管理,不是提升也不是降低,只是管理,正是中国告别妄自菲薄与夜郎自大的标志,学会从客观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随即投入新的问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实,这是中国的“世界公关”。

  家乐福悲剧了

  引申到近期频繁以家乐福为核心爆发的社会事件,其实也是“预期”和“管理”的制衡问题,而这个制衡的过程,其实就是公关关系发生作用的浓缩。

  我们简单地看三个关键节点:

  1。以中粮、康师傅为代表的供货商,以零售商征收高额进场费为由头集体抵制家乐福,“钱”规则昭然若揭的背后,也有供货商涨价而零售商拒绝的导火索,以及政府在收取进场费合法性问题上的缺乏规范;

  2。中国零售业有史以来额度最高的罚款几乎同时降临家乐福,虚假价格问题引发“欺诈门”,媒体爆出比“欺诈顾客”更可怕的家乐福“管理失控”问题。

  3。集中爆发的“欺诈门”导致家乐福公关总监陈波引咎辞职,远走复星,“无人代言”的背后致使两大事件牢牢捆绑住家乐福,综合造成2008奥运后的最大公关危机。

  四大预期的管理失败

  关键节点在此,那么利益相关者对于家乐福的“预期”实际也明了不过。

  1。供货商对零售商的“预期”:在货品涨价的过程中别当拦路虎,在货品进场的问题上别当绊脚石,“厂”、“商”一心所向,甚至“商”要以高于“厂”的姿态予以让利。

  第一种“预期”,成为“抵制门”的核心关键。

  在中国市场经济浪潮30年中,因为利益纠纷而引发的深层矛盾案例屡见不鲜,这也是一个经济体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成熟走向领军的必经之路上所必然发生的事件。我们能够感受得到,当媒体、大众把一盆“高额进场费”的脏水结结实实地泼到家乐福身上时,其中杂糅着什么样的情绪?是嫉妒,还是仇恨?是厌恶,还是无语?

  究其原因,不能简单地概括为“国货当自强、外资是豺狼”,应当看到,在这个并不完全由市场说了算的经济体制里面,要在平衡木上永远保持平衡几无可能,更多的,是某一时期的激进与另一时期的妥协。今天供货商抵制零售商,造成卖场空场,明天零售商抵制供货商,退货堆积如山,如果维系企业的一切运转是以利润为第一准绳的话,那么,管理这种“预期”更多的在于台下操作而非台上。打不出牌的时候,耍老千换一张牌,或是掀了桌子重来,谁举枪对着谁,总有一方让步,稀松平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