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如何创业>便利店如何选址

便利店如何选址

详细内容


流通业玩的不外乎三样东西,一个是店址选择,一个是资金,一个是品牌,其中重中之重是店址。而客流量、商圈半径、居住量是选址建店的三个关键数据。

对便利店而言,尤其如此。以一个200平方米的店面为例,500米为半径的商圈内如居住1500户居民,就适于开店。同时,投资者可以在店址门前统计过往车辆(包括自行车)的数字,这个数字的1%就是这个店大约的客流量。另外,在开店之前,也应对周边住户的收入水平有一个大致了解。

这一流通业规律,在竞争达到白热化阶段时,便更加凸现出来。

沪上便利店竞争进入白热化
  
1994年,当日本罗森集团和上海华联集团合资建立的华联罗森便利店出现在上海大街时,大多数上海人并不知道便利店为何物。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华联罗森在上海市场只有68家店铺,远远不能支撑其前期费用。
  
与华联罗森在中国缓慢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上海本土的连锁便利店在迅猛发展。日本人在上海建立的标准的便利店,成为上海商家学习模仿的典范。便利店先行者将日本企业的电子信息管理系统、物流配送系统、采购系统和内部管理机制等核心技术,统统“拿”了过来。
  
时至今日,上海市民无论走入哪一家便利店,当年的陌生感早已不复存在。上海人坦言,没有华联罗森当初的“星星之火”,就没有沪上便利店今天的“燎原之势”。
  
到2001年,上海便利店发展进入高峰期,形成“五虎割据”的局面:华联罗森、联华、良友、可的、梅林正广和。之后,又有几支新军加入竞争:21世纪便利要将店铺数从360家发展到800家;农工商超市以好德便利的招牌参战,一下子就以50家店面同时开张震撼业界,现已达到330家,并向500家进军。此外,还有易购便利、捷强便利、先施地利、85818、四海便利、家家乐……
  
一家挨一家的便利店已构成沪上一道奇特风景。如今,随着中心城区沿街商铺资源越来越稀有,加上租金的持续攀升,逼使各家便利店不得不四处寻找新的空间。
  
国内公司在奋力比拼的同时,海外大鳄也在盯住上海这个便利店大市场,世界便利店巨头“7-11”进军上海已成定局,日本知名企业全家便利店也准备激活上海市场,台湾顶新集团开始制订实施计划……一场新的兼并战看来已不可避免。
  
但据悉,在上海10余家便利店公司中,目前几乎没有一家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赢利。两年前,就已有好几家便利公司被迫关门。不少投资者担忧,上海便利店的市场已经饱和,再争夺下去肯定会演变成恶性无序的竞争。不少便利店原打算在营业后3年内进入赢利期,而现在,这种预期被大大地推后了。

超常规的发展使得便利店不得不在上海的大街小巷上“拼刺刀”。为了避免布点撞车,去年7月,联华便利、可的便利、良友便利、好德便利、华联罗森、21世纪便利等上海便利店协会成员“歃血为盟”,制定了上海便利店首份《选址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