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小本创业>陈学优:把小箱包做成大市场(一)

陈学优:把小箱包做成大市场(一)

详细内容

 

   有人说福州人身上带有一种海洋文化的基因,这种基因决定着他们敢于迎风波浪,勇于拼搏。加上福州地区农村人多地少,山多地少,生存环境恶劣。因此,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为了追求美好的未来纷纷走出家门。也有人说福州人爱漂泊,是典型的“吉普赛”人。

  陈学优算是这其中的一员,小时候家里姊妹8个,他是姊妹当中最小的。

  “记得小时候父亲在县政府当干部,每个月四十多元的工资加上家中还有一个麻袋作坊的收入,在当地生活条件还算可以”。

  陈学优和那个年代家乡许多孩子一样,初中没毕业就辍学了。他说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恰逢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上流传着那么一句俗话,叫一切向“钱”看。人们的意识形态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人都纷纷走出去。那些比他大一点的孩子们都到外地打工学手艺去了,眼瞅着一些人在外面闯荡回来盖起了楼房,陈学优的心也开始蠢蠢欲动不安分起来。他寻思着,大哥、二哥都已参加了工作,比自己大一点的哥哥姐姐们还在上学,家中也不差自己将来能有多高的学历了。再看看那两个已经上班的哥哥,每个月就那么几十块钱的工资,要想盖个房子、取个老婆,那要等到何年何月啊,还不如出去学个手艺,也许将来会过得更好。

  此话一出立即遭到了父母的反对,做过教师的母亲,很希望自己这个宝贝儿子将来能学业有成。陈学优就动员哥哥姐姐们来做父母的思想工作,最终他赢得了胜利。

  1984年,只有15岁的陈学优便开始了他的打工历程。“还是因为年纪小不敢走远门,尝试着在福州当地建筑工地边打工边学习手艺,干一天的活只给1块工钱,还要用这1块钱解决吃饭问题”。

  1985年,陈学优跟随家乡那些工友们移师江西,他说那里的工资每天能给3块钱。“虽然说工钱拿的不多,但我是来学习手艺的。第一次出远门,苦点累点倒没什么,就是有时会想家”。

  经过近4年的努力学习,陈学优觉得自己的手艺进步了很多,有时候他也会自己出去揽一点小工程做做,增加些收入。

  

  创业百难,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然而从古至今、历朝历代总是有仁人志士,历尽艰辛、百折不挠而终成大业。当今社会,几乎人人都要成为创业者,人们在创业的过程中都会有说不尽的创业故事,都会有许多创业的独特体验。

  陈学优的创业机遇得益于1988年那次回家。有一天他父亲约了几个朋友来家吃饭,席间他听大家谈论最多的是做箱包厂的事,陈学优听的连饭都没有吃好。饭后父亲的朋友问陈学优对箱包生意可感兴趣,此时的陈学优马上意识到这顿饭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