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创业者的酸甜苦辣(一)
详细内容
热情就是力量
邓小婵、王姨、梁秀霞三位创业者的故事很平凡,也很有代表性。作为个体创业者,他们做的是小生意,小本经营,采购、销售等什么事都是亲力亲为,这样节省了管理费用,在做生意的过程中反应速度也比较快。比如,邓小婵不在店里放置电视、电脑,专心招待来买东西的顾客,就给顾客很诚恳、热情的感觉,不像有些商店里的年轻人,一边工作一边上网,服务顾客时也不够专一,让人觉得,这生意可做可不做似的。
个体创业者在做事时都很用心,对顾客十分热情,注重诚信,这是他们的优势。这种优势使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仍然能走出自己的一条路。
我祝愿那些正在奋斗中的个体创业者不断盈利,滚动发展,做大做强。(吕胜根)
个体创业者的酸甜苦辣
主持人:本报“创业故事”栏目开设以来,我们采访了不少企业家,有大型企业的老板,也有中小企业的老板,他们的创业故事给了读者很多启发,他们的成功令人羡慕。
其实,在创业者队伍中,还有很多个体创业者,他们不像企业家那样,一举手,一投足都引人关注。他们默默无闻,但我们的生活却离不开他们。比如,你想买水喝,你想买菜,你想吃水果,如果没有一些个体创业者的辛勤劳动,即使你有钱,也不会那么方便地买到。
近日,记者在华园市场内外采访了三位个体创业者,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他们创业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吧。
开了15年的杂货店
主持人:邓小婵对顾客很热情。2001年,记者刚来江门,就见到邓小婵开杂货店,现在她还在开店,而且连铺位都没变过。一个小店,这么多年还在开着,不容易。
“1996年,我开杂货铺时,这附近都还没发展起来呢,周围很清静,很萧条。”在华园市场附近一个路口经营杂货店的邓小婵回忆道。
走进邓小婵的华茂办公用品经营部,记者发现,这间杂货店虽然不足10平米,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文具、书法笔墨、烟酒饮料和常用的日用品等,都能在这里找到。
“当时为了生活,刚开这家店时,我本来只计划经营文具,后来发现文具销路不好,就慢慢改成了什么都卖的杂货店。当时这附近的杂货店不多,竞争不大。”谈到自己创业的开端,45岁的邓小婵至今仍历历在目。
邓小婵告诉记者,2000年以前,店里最赚钱的生意是公用电话,那时的人很多都只有传呼机,没有手机,接到传呼,就要找公用电话回电,一般一部公用电话一个月能赚纯利润500元,“随着手机的普及,公用电话已经没人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