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个富翁(一)
详细内容
1952年,张果喜出生在江西省余江县一个普通农民家中。
余江县在中国曾经很出名,因为毛泽东主席专门写过两首诗,赞扬余江县人民消灭了为害数百年的血吸虫。可是,只用几年时间就送走了血吸虫这个瘟神的余江人,花了多出几倍的时间,也没能送走穷神。
张果喜在贫困中度过了他的童年。他两岁时,母亲就去世了;他读完了小学,刚刚升入初中,文化大革命的狂潮席卷了余江县,学校里已经无书可读。15岁的张果喜只好到余江县邓家埠农具修造社木工车间去当学徒。
五年以后,张果喜成了一个好木工,并且担任了木工车间主任。可是,他所在的厂,却因为经营管理不善,状况一年不如一年,到1972年,已濒临倒闭散伙的局面。结果,无法自负盈亏的木工车间被从厂里割离出来,单独成为木器厂。年轻的张果喜被任命为厂长。 名为厂长,可是他从农具社得到的,除了3平板车木头和几间破工棚,就只有21名职工和他们的家庭近百口人的吃饭难题,以及分到他们头上的2.4万元的沉重债务!
第一次发工资的日子,厂里却连一分钱也没有!血气方刚的张果喜找到父亲,要把家里的房子卖了。那房子还是土地改革时分给他们家的,已经住过张家祖孙三代人。人家当了厂长,忙着给自家盖房子,张果喜这个厂长却急着卖自家的房子!然而,通情达理的父亲,知道儿子的难处,还是同意了。房子卖了1400元,张果喜全部拿到了厂里,这成了他们最初的本钱。
单靠这点钱,发工资也发不了几回。木器厂必须找到能挣钱的活干。可附近农村里,就是有点活计,又能做出多少钱?张果喜必须另找出路。 他想到了上海。那个大世界中,或者能找到他们做的活呢!张果喜和他的伙伴,4个人带了200元钱,闯进了大上海。因为怕被扒手扒去这笔巨款,他们躲进厕所里,每人分50元藏在贴身口袋里。晚上舍不得住旅馆,就蜷缩在第一百货公司的屋檐下打盹。他们打听到,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大厦坐落在九江路。九江可是江西的地名呀!他们感到了几分亲切,也更增加了几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