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kV永蒲线19号、23号塔雷击闪络分析(一)
详细内容
林朝华
温州电力局,浙江温州325028
摘 要:通过对110 kV永蒲线19号、23号塔雷击闪络的原因分析,指出弧垂对反击耐雷水平和地形对绕击率的影响,针对防雷设计提出了对于反击除要求接地电阻值合格外,还应校核线路的耐雷水平;对于绕击除边导线保护角应小于规定值外,还应用击距法来分析杆塔是否存在绕击区的问题。
关键词:线路;防雷;保护;分析序号故障时间故障原因1 110 kV永蒲线概况及雷击闪络情况
110 kV永蒲线全长14.6 km,导线型号LGJ-240,单回路架设,避雷线型号GJ-50,双避雷线保护,绝缘子型号XWP2-7,直线塔7片,耐张塔8片。
从表1可知,受雷击闪络的杆塔主要是18号、19号、20号、23号四基塔,这四基杆塔全部位于山地上,属多雷区、易击段,而发生跳闸次数最多的是19号、23号塔,各4次,基本上每年都发生跳闸,19号、23号塔正位于最高两个山顶上见图1。
2 19号、23号塔雷击闪络分析
2.1 19号塔雷击闪络分析
19号塔基本情况:塔为耐张塔,绝缘子串长度1.2 m,绝缘子串U50%冲击放电电压取800kV,19号塔塔位土壤电阻率实测β=1 600Ω。18~19号塔档距为590 m,档距中央避雷线弧垂fb=15.4 m,导线弧垂fd=21.8 m,塔几何尺寸见图2。
通过计算雷击杆塔时耐雷水平I1=34.4 kA,线路跳闸率N[1]=1.34次/100 km·y。
下面采用电气几何模型图[3]中击距法来分析绕击区的问题:按最小雷电流所对应的允许击距rs1等于临界击距rsk,即绕击区面积为零的方法,求得临界保护角α临,再用临界保护角与杆塔实际保护角相比较,如果临界保护角大于实际保护角,那么线路就不存在绕击区,反之,就存在绕击区,相应地要降低边导线的保护角来消除绕击区的存在。
通过对19号塔反击和绕击的分析可知:
(1)19号塔反击的耐雷水平I1只有34.4 kA明显低于110 kV有避雷线的线路耐雷水平40~75 kA之间的规定[2],这是其雷击跳闸率高的主要原因。
(2)虽然19号塔避雷线对边导线的保护角为12.3°,已远小于规程规定25°值。但是由于地形的影响使19号塔边导线超出避雷线的屏蔽范围,存在绕击区是其雷击跳闸率高的另一重要原因。
(3)浙江省从1996年至1998年,3年的平均雷电日为40.47日,这3年来110 kV永蒲线实际雷击跳闸率约为13.6次/100 km·y,而理论计算值却只有1.34次/100 km·y,理论计算值与实际运行结果明显不符合。
2.2 23号塔雷击闪络原因分析
23号塔为耐张塔,土壤电阻率实测ρ=2 100Ω·m,22~23号塔档距为770 m,避雷线弧垂fb=26.8 m,fd=35.9 m,塔几何尺寸见图5。
经计算导地线几何耦合系数ko[1]=-0.166,取ko=0。杆塔反击的耐雷水平I1=22 kA。同样用电气几何模型图来分析绕击区的问题



由作图来求得临界保护角α临=26°,α临>α,即为有效屏蔽范围内,不存在绕击区。
通过分析可知,23号塔反击耐雷水平只有22kA远小于规程规定的110 kV有避雷线线路大跨越档耐雷水平75 kA的规定,是其雷击跳闸率高的主要原因。
3接地体改造后的防雷效果分析
根据110 kV永蒲线18、19、20、23号塔频繁跳闸和接地电阻偏高的情况,1998年9月份对四基塔接地体进行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