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防雷接地>避雷针(线)防直击雷的作用

避雷针(线)防直击雷的作用

详细内容

摘 要: 本文主要内容有二:

(1)反对用几何原理理解避雷针(线)的防直击雷的作用;

(2)多支避雷针(线)之间保护范围过小,是花钱招祸。

关键词 : 避雷针(线)保护范围 发变电所防直击雷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保护

关于避雷针防直击雷的作用,笔者在文[1、2、3]阐述了个人看法,这里不再重述。本文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阐述:(1)几何原理是不符合雷电放电规律的。(2)多支避雷针之间保护范围规定得过小,是祸不是福。


1 几何原理是不符合雷电放电规律的,用其理解避雷针(线)防直击雷的作用,是误导

关于避雷针(线)保护范围的物理概念和计算方法,资深防雷专家刘继、马宏达和笔者均有很多论文阐述。世界各国确定避雷针(线)保护范围的计算方法,一般地是要经电磁场理论分析、实验室模拟试验研究、本国长期多年的实践运行经验证明,三者结合才能作为正式推荐使用。这是由于:(1)至今世界上所有实验室都不能逼真模拟自然雷电放电现象。(2)各国的实践经验不完全一致,各行业要求的避雷针(线)保护范围内允许的绕击率也不一致等原因。到现在,国际上尚无公论统一的计算方法。还必须强调指出的是:世界各国的避雷针(线)保护范围计算方法,均是经验公式。规定的避雷针(线)保护范围内遭受雷击概率(通常称绕击率)是具有统计分布规律的。我国电力行业标准DL/T 620-1997[4]推荐的保护范围计算方法的经验公式,是经电力行业大量的发变电所五十多年运行经验证明的,绕击率小于0.1%,对发变电所防护直击雷是合适的,远比发变电所雷电侵入波安全可靠性高很多。也经1994年以前大量建筑物多年运行经验证明的,是适合我国使用的。发变电所的雷电危险主要来自雷电侵入波。电子信息系统也是如此,危险主要来自雷电电磁脉冲(LEMP)。

1994年制订的GB50057-94,引进了国外一种推荐性的计算方法,后来摇身一变,成了中国强制性的GB50057-94(2000年版)《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规范》条文解释中说:滚球法是 根据立体几何和平面几何的原理,再用图解法并列出计算式而得出的。并在实例告诉人们:雷击是按几何直线距离,滚球对谁距离最短就击中谁。这是不符合观测到的雷电放电规律的,也不符合大型模拟实验结果。不能用几何原理来解释避雷针(线)防直击雷作用。按几何原理来理解避雷针(线)保护范围会产生误导。

IEC 61024-1:1990《建筑物防雷》中第1、2、3条亦明确告之:一次闪击(lightning flash)可有多个雷击点(point of stroke)。我们曾在实验室做过这样的实验:用人工的冲击电压发生器,产生相同数值的电压冲击波,击中距离20m和29m的物体。只能理解距离愈远击中概率愈小。GB50057-94(2000年版)中推荐采用4种滚球半径30m、45m、60m、100m(见第3.5.5节),事实上是承认接受4种绕击率。很遗憾的是:当初《规范》制订者决定弃用1994年前建筑物避雷针保护范围计算方法时,并未提出科学论证报告;从1994年至今10多年过去了,又未提出建筑物避雷针采用滚球法这4种滚球半径(30m、45m、60m、100m)实践统计的绕击率及其分析。

避雷针(线)保护范围计算采用滚球法是古已有之,并不是什么新鲜事[5]。笔者在此谈些滚球法在电力行业上遇到的情况: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后,世界上一些国家,投运了一些330~500kV超高压架空输电线路,雷击跳闸率比预测高很多,一时难以解释,就有专家提出用几何击距法(滚球法)来分析这些架空输电线路雷击跳闸率过高问题。后来有人把其引入变电所避雷针保护范围计算上。从几何原理来看,避雷针和避雷线几何击距(滚球半径)是无差异的;被保护物材质和形状以及是否带电、带多少,在几何击距(滚球半径)亦是无差异的。可实践证明差异很大!实践经验告诉我们,用滚球法(几何击距法)解释不了特高压750kV和1150kV架空线路雷击跳闸统计结果。因为这些特高压(UHV)架空输电线路绝缘水平非常高,例如,U-n=1150kV架空输电线路对地冲击绝缘强度在3200kV以上,导线上遭受较小的雷击电流(例如,IEC 62350-1中表4所列的滚球半径R=20m、30m、45m、60m时相应的雷电流I=3kA、5kA、10kA)时,Un=750kV和1150kV特高压架空输电线路按理是不会引起闪络跳闸的。实际上却发生了闪络跳闸!这证明几何原理不符合雷电放电规律。用几何原理更解释不了特高压架空输电线路采用负保护角的经验。

世界上一些国家,仍是按本国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总结出的方法经验公式。例如,俄罗斯(以及前苏联),现行标准РД34.21.122-87《建筑物和构筑物防雷保护配置规程》和РД153.34.3-35.125-99《6~1150kV电网雷电和内过电压防护导则》,不用滚球法,用统一推荐的经验公式。由于中俄电力行业经验的差异,中国现行的DL/T 620-1997和俄罗斯РД153.34-3-35.125-99也不一样。

关于接闪器的种类和布置,在IEC 61024第2.1.1、2.1.2条和IEC 62305-2 Ed 1第5.2.1条以及GB50057-94(2000年版)第5.1.1条中均规定有:避雷针、避雷线(带)、避雷网三类;布置方法有:保护角法、滚球法、网格法等三种。

网格法是对避雷网而言的。避雷网格尺寸,《规范》中有的规定为8m×8m,有的规定为&le5m×5m或&le6m×4m等等。有人对此不甚了解,而误言这对那错。事实上,从接闪直击雷的概率而论(即所谓外部的雷电防护系统ELPS),几乎无区别。而仅是允许从网孔中进入屋内的电磁脉冲(LEMP)强度(即所谓内部的雷电防护系统ILPS)有差异而已。


2 多避雷针之间保护范围规定得过小,是祸不是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