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老阿婆
详细内容
阿婆住在赣南山区一个很小的村庄里,那里的山好高好大,树很密,河也很长。阿婆每天很早就起床,独自上山捡柴挖一些野菜。有时,阿婆也把捡来的柴挑到镇上换一些米和盐。从二十岁,三十岁,六十岁,七十岁重复着简单而又艰难的生活。阿婆是个独生女,结婚后也没有生儿育女,所以,阿婆亲戚也很少;其实,阿婆并不孤独,陪伴它的还有一只金黄色的狗。
阿婆原本也有当家人,一九三三年六月她和一位红军结了婚,当年她只有二十岁,她很幸福也自豪。第二年秋季,部队转移北上,丈夫要跟随部队走。那天晚上,年轻的阿婆和丈夫和说了很多很多的话。第二天清晨,年轻的阿婆和大多数红军的妻子、父母一起站在村头送亲人,阿婆陪着丈夫跟着部队走了很远,一直走到山下的一条小河边,丈夫停下了脚步,说道:"回去吧,我们过了这条河,还要翻过好几座山才能和主力部队会合,请放心,不久我们就会回来。今后的战争很残酷,可能什么消息都会有,如果有人说我死了,你千万别相信,我一定会回来找你!"阿婆说道:"好吧,俺一定等着你回来。"年轻的阿婆望着可能永远不归的丈夫和不可预测的命运,阿婆忧心忡忡,心如刀绞。"可怜东江岸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从此,家里只剩下阿婆一人独守空房。
一次上山砍柴,阿婆忙碌了一天,她背着柴走在回家的路上,这时,天空下起了小雨,山道泥泞,当走到离村不远的岔路口时,忽然听到小狗的叫声,声音很稚嫩,阿婆朝前望去,只见一只刚满月的小黄狗在道边呆呆的望着阿婆,阿婆看着小黄狗可怜的样子,说道:"你要不嫌弃阿婆穷,就跟俺走吧"从此,阿婆多了一个伙伴,每次上山砍柴挖野菜,狗也去,阿婆晚上休息,小黄狗就在门口站岗。阿婆已经到了中年,全国也解放了,阿婆和往常一样,每天一早独自站在自家门槛上望郎归。她看着焕然一新的村庄和不断回乡探亲的军人,她更加思念想自己的丈夫。这时,阿婆心理明白了,自己的丈夫可能永远也不会回来了,她撕心裂肺、肝肠寸断;此后,阿婆的话少了,发白了,牙脱落了,背也驼了;阿婆还是每天重复着上山砍柴下山种地的生活。改革开放后,阿婆六十多岁了,村里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很少有人知道阿婆的真实姓名和阿婆的经历,许多年轻人只知道她是个孤老婆子。到了八十年代,阿婆七十岁了,阿婆老了,那只跟随阿婆的小黄狗也老了……
一九八四年秋季的一天,天上下着细雨,阿婆拄着拐棍迈着踉跄的步伐走到离村有五里地的那条小河边,她站在当年送丈夫的地方望了很久很久,说了很多很多的话。她不停地念叨着当年她和丈夫的诺言:"俺一定等着你回来!"她这一等,就是五十年……。第二天,秋雨过后,噩耗传来,阿婆死了……。根据阿婆的遗愿,村民们把阿婆安葬在当年送红军时的那条小河边的山坡上,葬完阿婆后的那个夜晚,村子的各个角落几乎都能听到跟随阿婆的那只老黄狗哀嚎声,有的村民们出于同情心,想把那只黄狗领回家养着,村民们顺着狗的叫声,在阿婆的坟前找到了它,只见那只黄狗在哀嚎的同时,不停地用前爪扒着坟土,村民们看到此景后,赶忙回家给它带来了很多食物,那只黄狗不吃不喝也不走。几天后,那只老黄狗一直趴在阿婆的坟前一动不动了。不久,那只跟随阿婆一生的黄狗死在阿婆的坟前。村民们得知后,在阿婆坟的左侧挖了个坑和阿婆并排葬在了一起。
后来,当民政部门到村里找老阿婆时,村民们才得知阿婆的身世,为了纪念这位老人,他们在阿婆的坟前种了两颗杜鹃树,两年后,树上开满了杜鹃花,每朵花都开的很红、很红…….
从中国古代的《诗经》开始,民间就对爱情有着最淳朴最热烈的讴歌,尤其是那些忧伤动人的故事和民谣中,深刻记载了每个时代的妇女对爱情的执著和向往。从南到北,从东倒西,从汉族到另外五十五个民族,有无数像阿婆这样妇女,在不同的年代和社会变迁中默默忍受着生活的痛苦和爱情的煎熬;在"撒下的种子红了天"的年代里,阿婆的故事只是当时赣南苏区即普遍又动人的一个……。
注1:江西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现代中国革命史上付出代价最大的地区,据官方统计数字显示,江西有238844人被官方追认为烈士,其中赣南占10.8万;中央红军西走陕北时的8.7万人中,有5万余人是赣南籍子弟。本篇描述的人物:李才莲的妻子。李才莲原中共赣南苏区分局委员,1935年5月,21岁的他在瑞金突围时战死。他的妻子池煜华每天站在自家门槛上望郎归,一等71年,直到去世。
注2:本文参考赣南老区实际情况,模仿李才莲的妻子实例写的散文随笔,本人虚化了一些故事情节,因为,在老区像阿婆这样的情况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