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诗:爱》系列――落地的爱(一)
详细内容
回忆我成家以来的体会,有一种爱很幸福,很值得珍惜和回味,我称之落地的爱。
当然先说说企业系统的收入背景。六七十年代,技术性工人入路是学徒工待遇,月薪18元,三年定职月薪39.8元,重体力劳动的工种月薪42.5元,行政管理人员大学毕业的46.5元。1985年国家工资制改革。职工月薪提高到近百元,月奖五块。1992年推行岗位技能工资制,职工月工资调整到七八百,普遍月奖在20元。1994年以来,企业按照年百分之五的幅度增长工资,走上了正常的增薪轨道。了解这些才有助于理解八十年代结婚的人们的情感基础。
我结婚的时候,家里出资雇木工做了一套木质家具。当时时髦称三转一响48条腿三转是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一响是收音机;48条腿是:高低床、大衣橱、五斗橱、写字台、双床头柜、沙发、饭桌加4只凳子。这是八十年代最顶级的结婚装备。那时公民还没有多少家用电器的概念,八十年代中期,市场上流行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波轮洗衣机,电冰箱只有在华侨商店可以看到,是专门凭票供应侨眷的。这些电器95%的家庭只能饱饱眼福,买不起。
成家以后,我看到自己的太太下班以后,还要手搓一盆衣服,真是好辛苦,我从结婚时结余下来的钱里取出400元,添置了家里的第一件电器:友谊牌洗衣机。过了两年,一个朋友给我太太一张华侨商店的购买电冰箱的票,俩人一商量,决定购买,取出所有积蓄1450元,买下这台风冷式的日本松下原装电冰箱,至今还在运转。可谓超前呀!那时候冰箱的普及率只有万分之几啊。又过了两年,全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大的涨价风潮,市民头一回遇上这阵势,顿时慌了手脚,于是抢购风暴席卷中华大地。我们也凑了2480元,托朋友关系,买到一台黄河厂生产的打着东芝牌子的17寸彩色电视机。你想想,即将跨入九十年代,双职工收入,买台电视机都要凑钱,那些单职工的经济能力就可想而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