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名人讲堂>郝希山:塑造医学生的人文精神

郝希山:塑造医学生的人文精神

详细内容

  我当医科大学校长和医院院长多年,在工作中深深感到,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现代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古以来,我国传统医学就提到“医乃仁术”,西方医学的奠基人、古希腊的希波拉底也在著名的“希波拉底誓言”中提出:“医学不分男女,不分贵贱,要为病人的幸福着想。”这都是指医学工作者在有高超的医疗技术的同时,必须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人文责任。

 当今医学模式已经从单纯的生物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转变。相应地,医疗卫生工作也要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转变。1988年,世界医学教育会议通过了《爱丁堡宣言》,其中明确指出:“病人理应指望把医生培养成为一个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师,而不再满足于仅仅治疗某些疾病。”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医学教育必须做出相应的转变,不仅应该培养医学生的科学精神,还要培养人文精神。人文精神首先是“以人为本”,不仅要关心有疾病的人群,还要从提高人类整体健康的角度出发,去关心全人类的健康。

 医科院校不以培养哲学家为目的,但要教会学生注意理性思维。要帮助学生掌握认识医学发展规律的方法,让学生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研究和解决医学实践中的整体问题。

 医科院校不以培养伦理学家为目的,但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教导学生牢固地树立尊重人、关怀人的意识,还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有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

 医科院校不以培养经济学家为目的,但要使学生掌握卫生经济的理论和方法。要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分析医疗实践中的公平与效益问题,要使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为最大多数人服务,而不是“乱检查、乱开处方”。

 医科院校不以培养心理学家为目的,但要让学生掌握心理分析和心理治疗的方法。让医学生自觉地将心身疾病的防治作为自己的职责。

 医学院校不以培养社会活动家为目的,但要让学生掌握社会预防的方法,通过社会干预、健康教育等途径,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医学教育要培养医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要塑造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只有二者并重,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医学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