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人生感悟>对立与永恒

对立与永恒

详细内容

  天下皆知美之为关,斯恶矣;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为不居,是以不去。
  
  世间之人都明了美之所以为美,这便是一种罪恶。世人都知晓善之所以为善,这就是一种恶。仔细思考其中的玄奥我们就会发现:有和无相对而生,艰难与容易相对而成,长与短相对而形,高洁与卑贱相对倾倚,音与声相对唱和,前与后相对跟随。任何事物在其对立一面消失之后自己本身也将不复存在。
  
  所以圣人对任何事情都以无所作为而对待,圣人的无为就是一种无言的教诲,无论世间变幻、世间万物效仿与否都不加以任何言辞。
  
  是以(道)生养万物而不占有,(天地)孕养万物而不自恃,(明君)成就功业而不自居。
  
  正是因为不去为之,所以存在的一切才会永恒不休。这正是大道的真意之所在。
  
  世间万事万物都有与之对立的一面,人类为了更好的生存、生活在世界上,便订立了一些儿概念,譬如说:美丑、善恶、时有与虚无、困难与容易、长与短、高尚与卑贱,音与声,前与后······
  
  不得不说这些都给我们人类带来了无穷尽的便捷与辉煌,但是从道的角度来说,这些都是悖道的。例如人们认识了"美",就会自然而然地认知到"丑",然后就会去追求美,排斥丑,但是丑却还是存在于那里,所以人们接受不了丑,矛盾也就因此而来,有了矛盾就会不和,不和就会使社会不和谐乃至积郁于心,等到爆发时,人们却会发现此时他们对于现状已经无能为力了,因为这美与丑的概念已经根深蒂固于人心了。
  
  再例如高尚与卑贱。一旦高尚出现,与之相对的卑贱也就应之而生了。人们就会向高尚看齐,卑贱就会被人所唾弃,但卑贱还是会存在,有了对比人们便会有目的地去追求,这种追求就是欲望,然而欲壑难填,人们在满足自己欲望的时候会短暂的快乐,在满足自己欲望的时候人们势必会失去一些东西然而当那"快乐"过去了剩余的将是无尽的空虚,欲望永远都不会有尽头,所以人们为了继续快乐就又去满足更大的欲望,陷入一个无尽的欲望之海。
  
  所以圣人无所作为,有人认为圣人这种无所作为是不值得提倡的一种消极的心态;恰恰相反,这是一种契合大道的大智;圣人如道,大爱无言,无需通过一切外在形式去告诉人们何为道,该如何去做,因为道是没有概念的,概念只不过是道的衍生物。道无相无形,无所作为,无所不为。圣人如道,因此圣人在明晓道的真意的那一刻开始他便是道了,不是道的一部分,因为道没有大小,高下等等一切的概念,因此圣人便是道,大爱天下,对人爱,不因人是好是坏,是善是恶,是贫穷或者富贵······因为这一切都是人们在适应这个世界时把道按照人的思维去定义的一种名,在圣人眼中是没有这些的,在圣人眼中,人就是人,也仅仅是人;圣人大爱,对草木虫石爱,在圣人、大道的眼中是没有生命与非生命的区别的,只要其存在,就会去爱,这种爱是博大的。圣人不去炫耀,但圣人为人所知,其言行举止,细微如毫等等都是一种无言之教,人们面圣人就如同面向了大道般,于是发自内地去肯定圣人。因此人们提出越多概念的就是把自己推得离道更远,所以要想得道就得忘掉一切概念,那样就能以道的角度来"观看"一切,所以道家才有太上忘情这一说法。
  
  不以德居,不以道处,圣人之所为一,止无为尔。(本人热爱哲学、老子哲学,望各位笔友指正,如有兴趣可一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