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断想(一)
详细内容
陆幸生,上海市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新民周刊高级记者,作家。中学毕业下乡到北大荒农场十年,作为\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后的第一代大学生,毕业后回沪,曾在青年报社、萌芽杂志社、文汇报社工作。
改革20余年,上海居民的生活用房发生着梯次性的变化,相当部分(不是全部)改善了自己的住房,眼前的这户人家颇为典型,从4分钱(一间房的月租金)提升到4套房。而相当一部分外来务工的人们,却在\享用\上海市民当年的\破败\。上海居民梯次改善,那么外来人们也得走过同样的路途。
写到\财富\这两个字,感觉非常困惑。
在我接受的系统教育里面,财富这两个字是与阶级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国家财富、公家财富、集体财富、单位财富,等等。尽管我知道这些名头非常巨大的财富是由一张桌子、一张椅子、一张白纸组合起来的,但这些似乎都不是我的财富。否则,就不会出现\假公济私\这个词组的高频率使用了。下乡年代,知青宿舍取暖的煤烧完了,我拿着柳条筐到食堂的煤堆去装煤,被老职工呵斥:这是公家的财富,你怎么可以拿回去烧自己的炕,假公济私!我心里直犯嘀咕:知青的炕是谁的炕?是你们家的炕还是我们家的炕?你们家的炕上躺着个老娘们儿(东北对成婚女性的惯称,无贬义),老婆是你私有财产;我们知青炕上一排躺七八个和尚头,都是公家人,公家煤烧公家炕暖和了公家人,怎么就变成了\假公济私\?我上海的家根本没炕,更别提烧炕了------又不让我回去,还能不让我烧炕?
从文革到改革,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幸运。在这新旧交替、半生不熟的年代,摒弃穷白,创造财富的口号,因为符合人民意愿,在财富这个口号后面,就跟着全中国的老百姓。
平民资产的梯次递进
2004年7月,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制作专题片,\歌颂国庆\用的。其中一集有关居民住房变迁。编导是老朋友,要我\找一找当年4分钱的房子,找一找4分钱的住户今天在哪里\,摄像机一路跟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