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惯上亿的高管如何理小财(一)
详细内容
基金对于投资者最大吸引力之一,就是其专业理财的形象。那么,这些管理着上亿元资金专家,自己的钱又是如何打理的呢?记者日前专程走访了两位基金高管,打探他们的理财经,希望从中汲取些理财窍门。
来源:新闻晨报
上投摩根富林明总经理王鸿嫔:
要先了解自我需求
王鸿嫔认为,做好理财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不同的家庭状况、需求,甚至是地域差异,年龄差异,对理财投资的组合偏好都会很不同。
来自台湾的她以自己为例。我单身的时候跟现在的投资行为就相差很多。我那时刚入行没多久,是做研究员,那时平衡式基金我是不做的,觉得这种基金很无聊。股市涨的时候,它涨得比较慢;股市下跌的时候,它又不能完全抵御风险。所谓艺高人胆大,所以那时我会去做香港的恒生指数和日本、泰国的认股权证。这样做很刺激,涨的时候能够涨许多倍,但跌下来也会很惨。现在我就再也不会这样做,因为有小孩了,投资就比较稳健起来。现在的投资基本是百分之百买基金,也包括平衡式基金。
王鸿嫔笑着说,后来才意识到不要自恃艺高人胆大,其实是时势造英雄。
个人理财风格会因地域差异而不同。王鸿嫔介绍说,上投摩根富林明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北京25岁左右的年轻投资者竟比广州45岁的投资者还保守。相形之下,上海比较国际化,投资者对新产品很敏感,比如结构性的理财产品、外汇产品等等。我们明年会有一个致富100百场家庭理财规划活动,针对上海的投资者,我们会侧重于国际化理财和女性理财方面。
王鸿嫔说:
理财就像组建足球队。不同的投资工具在家庭理财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其实基本来讲,主要有三类,一是安全性、二是流动性、三是收益性。怎样安排,这就像组建足球队一样,要有得分型选手,也要有防御型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