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营销销售>中国电影试水“盛事”营销(一)

中国电影试水“盛事”营销(一)

详细内容

沸沸扬扬的充塞着这个夏天娱乐空气里的《十面埋伏》终于要露出真面目了,经过7月10日北京工人体育场盛大首映礼的市场预热,《十面埋伏》将在16日掀开头盖举行全球公映。

  一部电影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影片的制作,一部分是影片的发行。在传媒日益发达的今天,人们有太多的娱乐方式可供选择,影片的发行营销已经重于前面的部分。

  与国内同行相比,二张(张艺谋和张伟平)在国内的领先是毋庸置疑的,《十面埋伏》制作和营销的规模和技术无疑具有标杆意义。但是,今天的国产电影面对的更多竞争还是源于国外大片的竞争。2003年电影表现出来的全球化特征更加深入明显,这也是高投入高产出电影必然必须的趋势。虽然与国际商业运作纯熟的电影制作公司相比,《十面埋伏》似乎还只是一个刚学走路的孩童。不管怎样,我们看到了盛事电影在中国的一个雏形。

  当张艺谋努力地把电影本身导演得更具国际化的同时,张伟平在《十面埋伏》之外也沸沸扬扬地为观众导演着另一场颇具国际色彩的商业运作的大戏。

  开场白:盛事电影的中国雏形

  虽然在电影营销上张伟平向国际盛事电影靠近了一步,但《十面埋伏》毕竟还只是个雏形,最终能否成功,还得等公映后看观众给多少分,市场给多少价。

  虽然《十面埋伏》的投资只有2.9亿元人民币,宣传费用仅在2000万元左右,与国际盛事电影有一定差距,但《十面埋伏》的商业运作对于国内商业电影是具有标杆意义的,可以说是中国的盛事电影。业内资深的影评人这样评价当下风风火火的《十面埋伏》。

  关注国际电影产业的安邦分析师张宏君告诉记者,所谓的盛事电影(eventmovie)意指其放映通常可以引起轰动效应,堪称盛事的电影。这类影片的投资标准是1.5亿美元,宣传费用3000美元,其特点是高投入高产出同时也伴随高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