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11课以后教案(冀教版)
详细内容
25 詹天佑
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本课12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并抄写喜欢的词句。
3、联系时代背景,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作贡献的思想感情。
4、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了解前后照应的写法,领悟其作用。
教学重点:詹天佑是怎样克服修筑京张铁路的困难的。
教学难点:了解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社会背景和自然地理环境。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在我们中国近代的百年的屈辱史中,曾经涌现出了很多的爱国人士,像虎门硝烟的林则徐,收复台湾的郑成功等。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下我们中国的伟大爱国工程师詹天佑。谁来介绍一下?
2、刚才这位同学的精彩介绍让我们对詹天佑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那么他到底为什么会被称为伟大的爱国工程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4课《詹天佑》。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请同学们根据上面的问题,快速朗读课文,找出答案。
出示问题:(1)詹天佑是怎样的人?用波浪线在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2)本文通过一件什么事来写詹天佑的?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叙述这件事的?
中心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课文主要写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张铁路这件事,课文2到6自然段具体写这件事。
2、认识过渡句,理清段落层次。
(1)课文哪几小节写詹天佑接受任务前的情况?哪几小节写詹天佑接受任务后怎样完成任务?
(2)“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开始勘测线路。”这句话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3)给课文分段,用“‖”作记号。
(第一段:第1自然段。第二段:第2、3自然段。第三段:4—6自然段。第四段:第7自然段。)
三、学习第2、3自然段
1、默读第2、3自然段,思考詹天佑是在什么情况下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学习、讨论。
(1)当时的情况怎样?
(2)当地的情况怎样?
(3)全国的反映如何?你想象一下当时中国人民会怎样议论呢?如果是你,你会怎么说?表现了人民怎么样的心愿?
4、这一段对当时的环境的描写,对表现詹天佑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呢?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我们上节课已经看到了帝国主义藐视中国的丑恶嘴脸。那么,詹天佑是怎样修筑京张铁路,给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的呢?
二、学习第3段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3段,边读边思考:
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分别表现了詹天有什么样的精神?
2、经过詹天佑的亲身勘测,周密计算,终于完成了第一步的勘测工作,接下来他要怎么办了呢?
3、自学课文第三段的第二、三层,请同学们根据对文中“两端凿进法”,“中部凿进法”和“人”字型铁路的理解,画出一个简单的铁路施工示意图
4、交流施工示意图
5、詹天佑的这些设计真是巧夺天工啊,那么从这些设计我们又可以看出詹天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6、那么同学们,这段中对当时自然环境的描写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呢?
(衬托了詹天佑杰出的才干)
三、学习第4段
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最后一句中“伟大”一词和第一段哪句相照应?
(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和“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照应)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书写课后生字新词。
板书:
25 詹天佑
接受任务
勘测线路
詹天佑 爱国 杰出
开凿隧道
设计线路
追寻李白——山水诗
教学目标:1、能够有感情朗诵李白的四首山水诗。
2、能够初步掌握搜集信息的能力,并借助搜集的资料与课后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3、体会李白抒写山水诗的表达方法,感受情景交融、想象大胆奇特的浪漫主义诗风。新课 标 第 一 网
4、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吟诵、品读诗歌,培养语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独立理解古诗的内容,品味诗歌的情感。
5、体会诗人在不同时期寄情山水的心境,感受诗人寄情山水间的那份洒脱、爽朗与豪情。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学古诗的方法,能够自己借助资料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从中感受诗人的心境。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作品,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揭示主题。
对一代诗仙,我们并不陌生,“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那“儿时天真浪漫”“寄情山水”“注重友情”“思念故土”的印象似曾相识。今天让我们追寻诗仙的足迹,走进那瑰丽的艺术诗篇,感受诗人浪漫奇特的情怀。
二、初读四首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自读古诗。
要求:读准字音,正确流利。
2、指名朗读。
字音重点指导:朝、重、霭、倚。
三、借助资料、注释,了解诗意,初建画面。
1、明确要求,自学古诗。
借助我们查找的资料和课后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歌大概的意思,看看每首诗中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全班交流。
这四首诗分别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A、《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首句写诗人的回想,点出开船的时间是早晨,地点是白帝城。“彩云间”是写白帝城的高。彩云缭绕与诗人遇赦的喜悦之情十分和谐。 “千里江陵一日还”,次句写诗人的意愿,形容船行之速,千里江陵只要一天即可到达。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了长江一泻千里之势,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两岸猿猴的叫声还没停止,可那轻快的小船已经驶过了千山万岭。
B、《独坐敬亭山》
这首诗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前两句写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虽然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后两句写了人与山之间和谐美好的关系,鸟飞云去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
C、《夜宿山寺》
诗人隐居在山间寺庙的一个夜晚看到高不可测的寺庙,感到伸出手去就可以摘到天上的星星。在这里不敢大声说话。害怕惊动了天上的仙人。
D、《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1、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诗人顺溪而上,穿林进山,为我们展现出一派桃园景象,这进山第一程就使人流连忘返。
2、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这进山的第二程明写山林之幽静,却暗示道士不在寺院内。诗人通过景物烘托环境气氛,委婉地抒发了自己访友不遇的惆怅心情。
3、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野竹与云气相接,本是一幅静景,诗人用一个“分”,使人联想到徐徐移动的云雾,不断从野竹梢头飘来。飞泉本是动景,诗人用一个“挂”字,就化动为静,使人联想到山峰的陡峭和山泉的直落图景,白色飞泉与青碧山峰相映成趣,真是一片淡泊高洁的净土。
4、在诗人笔下,蜀中的戴天山,山奇水秀,淙淙的溪水、带露的桃花、林中的麋鹿、亭亭的野竹,还有那碧峰泻下的飞泉,色彩明丽,境界幽深如同一幅引人入胜的山水图。
第二课时
一、体会意境,追寻李白。
在这些山水诗中,你最喜欢哪首诗为我们描述的景象,试着用心读一读,看看在字里行间你品味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早发白帝城》。
预设点:
1、抓住“彩云间”、“一日还”、“啼不住”、“轻舟”等词语,感受作者轻松愉快,归心似箭的心情。
2、相机出示:多媒体课件,展示长江两岸的景色。
3、相机交代写作背景,感受李白为人:公元758年春,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事被牵连,流放夜郎,行至白帝城,突然得到赦免。在返回江陵途中,诗人写下了这首诗。从而充分感受诗人的情感。
B、《独坐敬亭山》
预设点:
1、抓住“独坐”,相机介绍背景资料,引导学生从诗中追寻李白是个怎样的人?
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二年,距他离开长安整整十年。长期的漂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的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2、你是怎样理解“相看两不厌”的?从中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李白?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和“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在纯净的空间,只有敬亭山与诗人进行着精神上的交往;诗人的精神与敬亭山的神貌完全融汇在—起了。诗人把山人格化的同时,表达了自己从欣赏自然美的乐趣中获得的精神自由和超脱凡俗的自我肯定。
表面看来,这里是写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有情”,愈是表现出人“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C、《夜宿山寺》
预设点:
1、诗人是怎样表现山寺之高的?找出有关词句说一说。
“手可摘星辰”以星夜的美丽引起我们对高耸入云的“危楼”的向往。诗人用夸张的笔调和浪漫主义的手法,描绘了山寺高楼耸入云天的情景。
2、从“不敢”与“恐惊”心理中,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到“山寺”与“天上人”相距很近,这样山寺之高就不言自明了。
3、你从中又读到一个怎样的李白?
诗人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山寺的高耸,给人以丰富的联想。从中我们可以感觉到李白诗奇思涌溢,想人所不能想,说人所不敢说,敢于冲破一切束缚,破浪直前,无所顾忌,所以想象奇特,善于夸张是李白诗歌的一大特点。
D、《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早年的游仙问道的生活,与飘逸豪迈的性格分不开。整首诗“不遇”之字未见,“不遇”之意满篇皆是,真可谓妙笔生花。诗人将他在山中所见的种种事物信手拈来,写入诗中,青年时期的李白,开朗高远的个性在诗中初步显露出来。
二、课堂小结:
三、布置作业:背诵文中的四首山水诗。
板书:
追寻李白——山水诗
《早发白帝城》——愉悦之情
《独坐敬亭山》——孤寂之情
《夜宿山寺》——浪漫之情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惆怅之情
追寻李白——友情篇
教学目标:1、学会诗中六个生字,积累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理解诗意。
3、体会李白诗歌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4、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吟诵、品读诗歌,培养语感,并体会诗人浪漫主义的诗风。 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想象思维的能力。
5、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真挚的情谊,进而对李白重情重义、豪爽洒脱的形象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树立积极向上的正确友情观。
教学重点:学会诗中的生字,积累词语,能结合资料理解诗歌意思。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吟诵、品读诗歌,培养语感,并体会诗人浪漫主义的诗风。进而对李白重情重义、豪爽洒脱的形象有更深刻的认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主题。
1、追寻着一代诗仙李白的足迹,我们感受到了他开朗高远的个性,在一日可还的千里江陵,在手可摘星辰的危楼之上,我们体会到了他浪漫主义的诗风。李白一生游历、广交朋友,他有情有意,坦诚率直.你们知道他有哪些抒发与朋友间深情厚谊的诗歌吗?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这些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李白的诗歌世界,去感受李白与朋友之间浓浓的真情。
二、初读三首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要求:读准字音,正确流利。
2、谁来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读给大家听?谁也喜欢这首诗,也来试着读一读。
三、借助资料、注释,了解诗意,初建画面。
1、明确要求,自学古诗。
借助我们查找的资料和课后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歌大概的意思。
2、小组讨论。
指名说诗歌大意。
3、全班交流。
A、《送友人》
青山横卧在城郭的北面, 白水泱泱地环绕着东城。在此我们一道握手言别, 你象蓬草飘泊万里远征。游子心思恰似天上浮云, 夕阳余晖可比难舍友情。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 马儿也为惜别声声嘶鸣……
B、《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C、《沙丘城下寄杜甫》
究竟是为了什麼原因,使我来到了这个地方?使我尝尽了孤独乏味的闲居生活。自从你离开之后,每天每晚上陪伴我的,只有那城边的老树,以及萧瑟的风吹叶动之声。一个人独自喝著薄酒,怎能尽情欢醉?一个人独自聆听齐歌,又如何能安慰寂寞的心情?我对你的思念之情正如这一川浩荡的汶水,紧紧追随著你一同南去。
四、体会意境,追寻李白。
李白惜别友人,情牵友人,思寄友人,他把真挚的情感借助“浮云、落日、明月、古树”等景物尽情抒发,从他的这些作品中,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呢?
预设点:
A、《送友人》
1)“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青山白水都是眼前所见的景色。山依着城,水恋着城,水毕竟要东流去,而青山却依然留驻。(此处表面在写景,却依然景中有情。)
2)“孤蓬万里征”一句中, “孤”字更强调了分离之后的孤独。(这里既写出了诗人对友人的留恋,又表现出了诗人的满怀豪情。)
3)“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诗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从这里看到一个被离情愁肠萦绕着的李白。)
4)“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那么内心的感觉如何呢?诗人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这里写出了李白不堪忍受分离,但却并不悲伤的内心感受。)
5)诗人写送别友人,却在诗中进行了大量的景物描写,你认为这些景物描写在这首诗当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能不能带着你的体会在深情的朗读一下?
B、《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题目“闻”“遥”的意思是什么?从题目中体会到了什么?(结合背景资料进行理解。让我们读到了一个情牵友人的李白。)
2)你从哪里感受到了王昌龄被贬之地的荒凉偏远?
“闻道龙标过五溪”仅仅是说王昌龄左迁龙标要经过五条溪吗?体会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尽是悲痛之意。)
3)此时的李白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哪个字最能体现?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自古以来,以明月寄托愁思的诗歌很多,而在李白的诗中更是随处可见。李白爱月,此处李白“寄愁心与明月”又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李白对朋友情感的真挚跃然眼前。)
4)请让大家带着你的体会再来朗读一下这首诗吧!
C、《沙丘城下寄杜甫》
1)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体会李白与杜甫之间的友谊。
2)从诗歌中哪些地方你能读到李白对杜甫深切的思念之情呢?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诗人的自问有几分难言的恼恨和自责,而友人离去后“我”不“高卧”又能如何呢?这正把诗人那种友爱的欢快生活消失之后的复杂和苦闷的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3)“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眼前的沙丘城对于诗人来说,象是别无所见,别无所闻,只有城边的老树,在秋风中日夜发出瑟瑟之声。而对于“斗酒诗百篇”的李白来说,“鲁酒、齐歌“都不能让他消愁,无法让他忘忧。(写出了一个因思念友人而愁思难解的李白。)
4)“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我的思君之情犹如这一川浩荡的汶水,日夜不息地紧随着你悠悠南行。让我们想到了如同在送别孟浩然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般的意境,友情如水绵延不绝。
5)李白和杜甫被称为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他们之间的友谊是让人十分感动的。杜甫在很多诗里面都表达了对李白诗才的钦佩与尊重。出示《春日忆李白》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背诵文中的三首友谊诗。
板书:
追寻李白——友情篇
《送友人》————————————惜别有人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情牵有人
《沙丘城下寄杜甫》————————思寄友人
追寻李白——理想篇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运用前两部分学习中掌握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理想篇中的三首古诗,在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3、通过对理想篇的解读,进一步认识、了解、亲近李白,追寻李白的傲骨与精神,理解他“大鹏一日同风起”的人生抱负。
教学重点、难点:1、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追寻李白的足迹,体会他蕴涵在作品中的傲骨与人生抱负。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主题。
寄情山水的李白飘然若仙,情牵友人的李白愁心膺月。那一生以大鹏自喻的李白,又有着怎样的政治抱负呢?
二、借助资料、注释理解诗意。
1、明确要求,自学古诗。
借助预习时查找的资料以及课文中的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歌的大概意思。
2、小组讨论,交流学习体会。
3、全班交流。
A、《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大鹏,传说中的鹏鸟。扶摇,由下而上的旋风。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大鹏即使不借助风的力量,以它的翅膀一扇,也能将沧溟之水一簸而干。这里极力夸张这只大鸟的神力。
“时人”指当时的凡夫俗子,显然包括李邕,殊调:发表不同常人的言论。
丈夫:对成年男子的尊称,这里是称李邕。年少:李白自称
B、《秋浦歌》
“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
秋霜色白,以代指白发,似重复又非重复,它并具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发的“白”字所能兼带。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发出“何处”之问。
C、《行路难》
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佳肴,收费万钱。胸中郁闷啊,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经封山。象吕尚垂钓,闲待东山再起,又象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世上行路多么艰难,多么艰难;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四、体会意境,追寻李白。
如果说在山水篇与友情篇所选的诗歌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浪漫而重情的李白,那么在理想篇部分的这几首古诗中,我们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呢?
预设点:
1、“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一个自信进取的李白。
李白用来自喻的大鹏,非仅《庄子》中逍遥以自适的大鹏,更是奋飞以引起震动惊怪的大鹏。在这不凡的浩大气势里,体现的是自信与进取的志向和傲世独立的人格力量。李白之诗所以惊动千古者亦在此。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一个气度不凡的李白。
权贵们见我和他们政见不同,与他们唱反调,对我的豪言壮语,往往报以嘲讽讥笑。李白与众不同,冷笑刺伤了他的自尊心,因而他予以反击。直抒其事,气度不凡。
2、“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一个怨愤和抑郁的李白。
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
3、“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一个内心的苦闷抑郁的李白。
“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4、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倔强、自信的李白,对理想的执着追求的李白。
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背诵李白的三首理想诗。
板书:
追寻李白——理想诗
《上李邕》——自信进取
《秋浦歌》——怨愤抑郁
《行路难》——苦闷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