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包装印刷--柔印凹印的优劣分析(下)
详细内容
机械结构大同小异
从印刷机结构讲,柔印和凹印机机种、型式大同小异,相差不大。柔印机三种形式,即机组式、叠置式、卫星式,其中公认“卫星式”是最适宜软包装特别是塑料薄膜印刷的一种机型。原因是:
承印基材被紧贴于中心压印滚筒表面,其色间距仅500~900mm 范围(柔印墨层薄,不怕干燥不了),印刷时几乎无位移,因此套印精;佳(可达±0.O5mm)。
印版与中心压印滚筒接触的区域内,可视为“圆压平”形式,而圆压平的印刷适性被公认是最佳的。其中心压印滚筒直径一般在1 200mm以上,最大可达3000mm以上,在局部范围内,完全可视作一个平面。
中心压印金属辊表面可通冷却水(一般进水15~16℃ ,出水30~32℃ )可保持恒温,从而使被印基材张力和压印力保持恒定。对此,如是卫星式凹印机,就无法同日而语了,因为其中心压印滚筒表面覆盖的是一层厚厚的橡胶,通冷却水无济于事。
再者,凹印墨层厚,组间距短就无法干燥,干燥器直接烘烤大滚筒表面,短时间内变得与干燥器同温,于是凹版辊变热,小字细纹干脱,被迫加慢干溶剂,印速被迫跟着降下?? 为此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凹印机按理讲也可用此三种机种形式,但目前公认的是组合式。(反过来,软包装柔印如采用机组式,又失去了其以上的部分优势)。凹印机采用组合式,是机械演进中被迫而为的,原因是凹印墨层厚不易干燥,故以“机组式”来延长其行走距离,但由此带来的薄膜张力变化,所造成套印难以精确的问题。经过长期以来的改进,产生了各种张力反馈、调整控制装置(恒张力系统),以及光电跟踪和纠偏装置,特别是电子轴传动(新一代数字式伺服传动系统)的实施,其内置的“安全功能”,通过无接触方式可以把错误反应时间缩短为2ms,并反馈给电子齿轮对印版做迅速微调,据说可把精度控制在±0.001 mm范围,从而就把组合式凹印机几乎推到了十分完美的境地。
但笔者对此又突发奇思地认为:以调整印版来达到纠偏目的,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是柔性材料一面的形变:试想,印版与压辊紧密接触,中间又压着承印物,当然在高速运转状态下,压力趋小,但版辊转动(那怕是极微小)势必造成软性材料(胶面或基材)的形变或滑动,由此势必影响印刷质量。凹印无疑要略优于柔印,因为凹印版辊属刚性结构,形变的是压胶;而对柔印来说形变的则是印版,就会直接影响图面质量。当然,这种差异应是十分微小的。
再回过来看卫星式柔印机,6~8色机其中心压印滚筒的直径在1800~2500mm,其自重产生的巨大惯性,在高速运转中势必带来开机和停机时的控制难度,如想再增加色组,几乎已无企及的可能,于是又使人们想到了机组式柔印机的好处。因此可下定论:柔印、凹印同处一机的理想,随着光、电、机科技的进一步演进,将其变为现实,应是指日可待。
决胜软包市场
柔印就目前总体现状来说,印刷质量难以与凹印匹敌,但经过努力,接近凹印质量水平亦并非不可能。例如《今日印刷》曾刊登一幅内容为“西点与鲜果”的175线/in柔印样张,就其印刷质量来评价,堪与世界一流的凹印产品媲美。此样张采用上海任氏电脑制版公司制作的柔性版(版材采用杜邦赛丽版材);上海紫光机械公司制造的柔印机,采用澳科利陶瓷网纹辊(黑800线/in,红、兰700线/in,黄600线/in),印品经日本DM一8O0密度计测定,当白版为O.O0时,黑场高达2_4,远远超出了胶印1.8~2.0的密度反差标准,已接近最佳反转片O.O3~2.45的视觉效果,所以此样张看上去,与凹印品同样反差强烈,色彩鲜丽厚实,层次细腻,清晰度十分高。但是可以肯定,围绕此样张花费的心血和代价也是难以言喻的。
行文至此,凹印与柔印两者相比,其各自的特点和优点,显而易见:
柔性版印刷可承印的材料非常广泛,特别对于极薄的塑料薄膜(如2Ou以下的LDPE膜)和表面粗糙的基材,如一些未经压光处理的厚纸等,目前对凹印来说尚很难承印。
柔印采用轻印压(约2kg/cm)进行印刷是其特点,配以醇陛或水性油墨,墨层又较薄,便于高速印刷,就其印刷速度来看是目前所有印刷工艺中最快的,一般是凹印的1.5~2倍(普遍在200~400m/min,某些印刷最高可达68Om/min)。
当然由于印版易变形,虽采用轻压,但难以控制,故其特点,反过来有时也是其缺点:柔印的图文线点总体趋向铺展扩大,网点普遍增大(增幅在15%~30% ,中间调最高可达50% ),试想,如1%小网点扩大15% ,再一下过渡到“绝网”处,无疑会呈现一明显的分界线,难免使人有突兀之感。而凹印的高调层次过渡相当平稳,做175线/in的“绝网”效果,可轻而易举达到。
柔印的制版费是仅凹印的3O% 左右,成本要低许多。虽其耐印率仅是凹印的1 O% ,但对短版产品,并印刷质量又相对要求不高的产品来说,理所当然应采用柔印,特别是卫星式柔印操作简单,套准快,损耗明显低于凹印,运行成本也相对低得多。但反过来,柔印制版时,包括印刷过程中,3% 以下的小网点容易丢失(这是某些业内人士认为“柔印不适应中国文字”的由来。试想,细小文字处,中文文字掉了点,其内容意思可就全变了,后果不堪设想,如果用提高版材的刚性和强度为代价以解决此问题,又失去了柔版的意义)。然而凹印一般无此担忧。所以对于精细产品,特别是长版产品或高附加值产品,应大胆放心采用凹印。
据悉,凹印在欧洲名牌商品包装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约有80% 的世界知名品牌产品包装采用凹版印刷。当然对要求特别高的精细产品,如遇大面积实地和精细网点同属一色者,有时也会象柔印一样采取分版印刷方法,则要视具体情况和用户要求而定。
柔印一般来说其操作及维护较方便,随机配有一套可适应不同印刷长度的印版滚筒,以适应规格经常变更的包装印刷品。但目前传统柔版版材仍以平张为主,当粘贴到弧面辊筒上时,由于版材的厚度和粘贴胶布的厚度误差,加上版材的弯曲变形补偿尺寸误差,以及其他人为因素,相对难以控制由此带来的套印误差问题。对此凹印却无多大问题。
另外,如是卫星式多色柔印机,其中心压印滚筒直径大,高度高,装版操作等并不方便,而且色数越多,滚筒越大,钢筒自重成倍增加,运转动力也成倍加大,能耗可能比机组式凹印机大得多。再想到机组式凹印机之小车式装版系统的灵活方便,两者相比,就更不可等量齐观了。
柔印目前已采用醇性或水性油墨,墨层薄,耗量少,符合环保与绿色包装的理念。但有人以此作为淘汰凹印的理由,笔者认为有失偏颇。
首先,凹印目前采用苯性油墨居多,特别是国内,这是不争的事实,但这主要应归结于环保呼声还不够强烈。实际情况是,醇性凹版油墨早已有之,不过其某些性能,主要是印刷牢度还不十分理想,(这是世界性的一大难题),但试问柔印用醇性油墨就已解决此难题了吗?要知道欧美发达国家,它们使用的油墨往往是柔印与凹印通用的。当然说柔印墨层薄,容易干燥,残留溶剂少,因此更环保,笔者是持赞同意见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对软包装印刷来说,无论采取柔印或是凹印,理应各取所长,长期并存,共谋发展。
信息来源:出口商品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