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包装防伪技术通览(上)
详细内容
一、印刷油墨的防伪
1、磁性防伪油墨
磁性油墨由颜料、连接料、填充料和附加料组成,所用的颜料是氧化铁黑(Fe3O4)、氧化铁棕(- Fe2O3)、含钴的氧化铁棕(-Fe2O3)和氧化铬(CrO2)等强磁性材料。磁性油墨在经过磁场处理后产生磁性,其可记录和存储特殊的编码文字和符号,使其在包装装潢上具有较强的和较安全防伪功能。
2、反应变色防伪油墨
(1)热敏变色油墨
是由于温度的变化而使颜料颜色发生变化,冷却后恢复原来颜色的特种油墨。根据变色的类型可分为不可逆变色颜料和可逆变色颜料,不同的加热时间和加热速度影响油墨的变色,如下列公式所示:
可逆变色: T=A+BlogV
式中T(℃)为变色温度;V(℃/min)为加热速度;A、B为某一实测的油墨常数。由公式中可以看出变色温度与加热速度成对数的关系,加热速度快,变色温度就高。
不可逆变色: T=a+blogt
式中T(℃)为变色温度;t为(min)为加热时间;a、b为某一实测的油墨常数。由公式中可以看出变色温度与加热时间成对数的正比关系,加热时间长,变色温度就高。
不可逆变色颜料常用的有:铅、钴、镍、铁、镉、锶、锌、锰、钼、钡和镁等硫酸盐、硝酸盐、磷酸盐、铬酸盐、硫化物、氧化物、以及偶氮颜料、酞菁颜料、芳基甲烷染料等,其主要变色机理是颜料或染料自身发生热分解或氧化、化合反应而引起,由于是化学反应,故是不可逆的。可逆的变色颜料有Ag、Hg、Cu的碘化物、络化物或复盐的钴盐、镍盐与六亚甲基四胺所形成的化合物,其主要变色机理是颜料有的失去结晶水,有的进行晶型转化,有的是pH值的变化,均属物理变化,其变化是可逆的。
(2)光敏变色油墨
光敏变色油墨是在油墨中加入一定的光致变色的有机物,其可分为光氧化还原型化合物和光异化化合物。会发生的现象有:顺式转变异性化现象,互变异性化即H移动现象,异质解裂即离子解离现象,同质解裂即游离基的光解离现象,光氧化还原现象,开环、闭环现象。常见的光致色变材料有偶氮染料和靛类染料、螺环苯并吡喃、三芳甲烷染料、1,4二羟基蒽醌等。其主要机理是物体在一定波长的照射下,化学结构发生变化,进而发生颜色的改变,可以从无色到有色,或从一种颜色变为另一种颜色。
3、荧光油墨和蓄光油墨
荧光油墨中的主要成分是荧光颜料,属于功能性发光颜料,根据分子结构分为有机和无机荧光颜料。主要是染有荧光染料的合成树脂固溶体,通常使用的合成树脂有:聚甲基丙烯酸脂、聚氯乙烯、醇酸树脂、尿酸树脂、苯乙烯树脂以及他们的共聚物等,作为荧光染料的是硫代亮黄色素FF、氟代金光氯、亮黄6G、若丹明B等。其主要机理是当日光照射时发出普通颜色以外的高亮度可见光,紫外光含量愈高,它放出的荧光愈强,或在紫外光的照射下,根据颜料中金属硫化物和活化剂的种类、含量的不同,呈现各种颜色的光谱。蓄光油墨是荧光油墨的一种,蓄光颜料中含有磷光效果的某些硫化物/铜荧光物、硫化钙/铋荧光物等,其机理与荧光油墨相似。
4、其他防伪油墨
除了上述所说的以外,还有其他不同功能的防伪油墨,如反应变色油墨中的压敏变色油墨,在油墨中加入一定的化学物质,按压时即可发生颜色的改变;还有最新研制和开发的智能防伪油墨,防伪材料是由多种可变的化学物质构成;纳米油墨中的树脂、颜料及其他材料均制成纳米材料,油墨不依赖于化学颜料来显色,而是靠选择适当体积的纳米微粒而呈现不同的颜色;液晶油墨是液晶在微弱电流和温度的作用下,晶格发生变化可显示出明暗图文与色彩,且图文可随四季温度的变化而呈现不同的颜色,其在食品包装上的应用是不可估量的;生化反应油墨是在油墨中加入了能产生生物化学反应的物质,采用微热、润湿、摩擦等方法,图文就可显示出;薄膜光干涉变色油墨是利用油墨中光的干涉颜料产生光的干涉现象,使印刷图文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能变换出不同的颜色。上述油墨均可以用于食品的防伪印刷,起到一定的防伪作用。
二、印刷工艺的防伪
1、全息印刷技术
全息印刷是把由激光摄影记录下来的全息图像,大量复制在特定的呈印材料上。由于全息图的制作和复制的技术含量高,全息图的光栅密度为10 000线/mm,起伏高度为零点几微米,而且由于全息图本身的特性,其很难伪造,故具有很好的防伪性。另外,利用通过设计防揭型和烫印型,也加强了全息印刷的防伪性。全息印刷的工艺流程为:
拍摄全息制作全息图母母版表面金属电镀金属母版压印真空镀膜
2、彩虹印刷防伪技术
彩虹印刷又称多色串印或中色印刷,在包装印刷中一般由一组胶印机组来完成。根据印刷要求,在供墨装置的墨斗中按一定距离放置隔板,再在不同隔段里放入不同色相的油墨。在串墨辊的串动作用下,使相邻部分的油墨混合后再传到印版上,从而得到雨后彩虹般的印刷效果。
采用彩虹印刷防伪技术,可以一次印上多种色彩,并且中间过度柔和。彩虹印刷效果用多色叠印的方法是难以实现的,即使用彩虹印刷的方法,由于在包装产品上很难看出墨斗隔板的准确位置,假冒者很难确定隔板间距,从而增加了假冒的难度。如果在大面积的底纹上采用这种工艺,其防伪作用将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