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天然印墨抗磨擦剂的应用(中)
详细内容
笔者在大量的试验中得知:当高温超过300℃易分解并放出氧气。这种的氧化性,如碳、硫、磷以及有机物等易燃物相混合撞击后引起猛烈爆炸,但作为再溶解配伍成型的水墨抗磨擦剂的液体的氧化性要比固体弱得多,何况要求包装印刷制品超过300℃的至今还没有出现过。
3.印刷图文墨膜的形成原理我们认真回顾二千年来的包装印刷经历。虽然印刷方式各有不同,图文墨膜的形成也形形色色,但最基本的基础理论是:印刷后,承印物上的图文墨膜定格在所印处的位置上,科技界常称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两大类别。即:物理吸附主要以油墨与被承印物的分子间的作用力而相互吸引,一般吸热较小;而化学吸附以类似于化学键的力相互吸引,一般吸热较大。作为液体或固体油墨表面对气体或溶质的一种吸附现象,在我们日常包装印刷中,由于油墨的吸附力往往要大于被承印物,所以承印物已吸附的油墨不易释出即粉化、针孔、掉块、渗透等,否则反之。这是因为包装印刷油墨的氢键在承印物上已经起了化学变化,不再具有原来的性状(态),所以当添加水性油墨抗磨擦剂后多是不可逆的作用。
为什么包装印刷油墨体系在印刷后的承印物上,仅能通过分散介质水(溶剂)和氨化树脂分子/即胶体溶液(专业讲连结料),而不能通过颜料(着色剂)和填充料分子,从而使分散介质的分子与着色剂分子隔开?因为分散介质一经印刷便通过承印物向外扩散。此现象叫包装印刷油墨渗透。严格地说:渗透大多为分散介质,而分散介质大多又是溶剂类。当两种不同的浓度(油墨体系中的不同溶解度的溶剂和不同的树脂)连结料在与不同分散性的微细粒子着色剂分散、研磨在介质中所形成的油墨分散体系被承印物隔开时,其中浓度较低的连结料溶液中的溶剂也能渗入浓度较高的溶剂中去,而残留在承印物表面的大多为颜料和填充料常称为悬浮,而由于分散介质中的连结料(此处仅指树脂)成分较小或不稳定,故极易被水或其它溶剂冲掉或被磨擦掉色。
上述的故障出现(渗透)而导致失去图文墨膜的光泽度。采用天然水墨抗磨擦剂可弥补其墨膜成型后的缺陷(油墨渗透、浮色、光泽差、不耐水、翘边翘角,色彩明度、彩度低,印品平整度差而难于一版多色的高速套印,人工堵齐和程控分切以及机械化贴标正品率低等等)。利用水墨抗磨擦剂的优点,促使油墨体系里溶剂(水、醇)、树脂、颜料、填料与承印物之间的平衡。这被称作用额外的压力去实现近四十年世界范围梦寐以求的愿望。
学术界将额外压力用X字母表示。而水墨抗磨擦剂的添加量的大小决定了渗透压力的大小与包装印刷油墨体系里连结料的浓度和温度(包括承印物PH值、温度、平整度、含水量多少)以及印刷车间的环境温、湿度。一个理想的水溶性印刷油墨连结料有下列的关系式:
式中XA是浓度较高油墨连结料中的溶剂(水、醇等)的摩尔分数,XA是浓度较低的油墨连结料中的溶剂(水、醇等)的摩尔分数。A是溶剂的摩尔体积。如果低浓度的油墨连结料用纯溶剂代替,则XA=l,故上式可化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