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印刷技巧与经验交流>印刷过程中闭环颜色控制技术(上)

印刷过程中闭环颜色控制技术(上)

详细内容

业内人士对闭环这个词似乎并不陌生,然而说到闭环技术在印刷控制中的应用,就远没有CIP3、CIP4、色彩管理这些词耳熟能详。随着社会对多色、快速短版印刷要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印刷生产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印刷前工作准备、试印时间的控制越来越严格,因而印刷过程自动化控制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长久以来,印刷及相关过程的自动化是人们不断探索用以获得高效、稳定质量的非常重要的手段,并且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诸如纸卷粘接、自动给纸以及印后加工(像堆纸和运送)等很多方面实现了自动化,其他方面,如自动套准控制等,直到出现了闭环控制系统之后,才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历史背景


闭环颜色控制技术


第一代闭环颜色控制系统是在Drupa 95上被推介出来的,当时主要应用在轮转印刷机上,有统计资料显示,从Drupa 95开始,在轮转印刷机上大约安装了300多套闭环控制系统,其中60%左右是在旧设备上改进安装的,其余的40%左右则是配备在新设备上。而在此当中,有大约50%用于出版印刷,大约30%用于商业印刷。在Drupa 2000上,单张纸印刷机生产厂商将闭环技术进行了现实性的发展。印刷机供应商在新技术开发中特别注重闭环技术的创新使用,海德堡、曼罗兰、小森、三菱、爱克发等纷纷对闭环技术投以关注的目光。印刷企业也在寻找能够帮助实现低耗、高效、快速、高质量的生产工具,尽量减少以猜测为目标的自动化技术被单张纸印刷机生产厂商发展并应用于现在新的印刷机中。这些自动化技术成为新型印刷机的标准配件。有些系统还被补装到早先的印刷机上。
闭环颜色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该系统在机扫描、测试在印刷过程中印张(卷筒纸或单张纸)上的色标(也有人称色靶),不断地将测试数据反馈给印刷机上的油墨控制台,进行墨层厚度的即时调节和补偿。这个系统不仅能够保证印刷色彩的稳定性,而且为做统计过程控制和保证客户质量有效地提供了实时数据。
现以闭环颜色控制系统ColorQuick为例来说明闭环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1台与CIP4相容的印刷机控制台收到工件说明,并以电子的方式进行油墨的预设;接着,这些数字信息被传送到印刷机上的ColorQuick控制台;在印刷机上冷却辊后面的照相机旁边安装有1台分光光度计,这台分光光度计水平地扫描色标,并与预设的目标密度相比较,得出油墨密度的偏差,进而自动地调整油墨量。
闭环颜色控制系统帮助进行印刷机内置变量的控制。在印刷过程中,为了保持印刷色彩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印刷工人要不断地在印刷机上进行调节,然而,印刷工人不能够控制诸如印版和橡皮布磨损、纸张和油墨的变化以及纸张掉粉、掉毛和温度波动这样的因素。其他的变量,例如水墨平衡、润版液pH值、墨杠、橡皮布高度及张力,这些因素都可以控制,但并非总能控制得很好,这要看设备维护或印刷工所受的培训情况,因此,很希望印刷工能将精力用在控制以上这些工作,而将颜色控制交给机器来做。
此外,闭环系统不仅只在印刷机上发挥作用,从整个印刷生产流程来看,闭环颜色控制系统产生自动的报告最后将反馈给整个印刷大系统的不同部门,从而真正形成印刷这个大系统开放的系统、闭环控制的生产管理环境。这些信息反馈结果如下:
印前改进色彩管理;
材料供应商测量密度、网点增大等;
技术服务和工程人员改进印刷机设置;
设备维护和工程人员跟踪印刷机状态的变化情况。

在印刷质量的控制当中,颜色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而闭环颜色控制是印刷过程自动化控制的一个重要体现。从古登堡发明现代印刷技术开始,人们对印刷颜色质量就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从使用工具进行印刷质量的测控开始,人们主要是靠眼睛,借助于放大镜来对颜色进行主观评价。
20世纪30年代,Frank Preucil制造了第1台印刷用密度计,用以对印刷色彩进行评价,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但是,密度计在当时还没有实现商业化。
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许多品牌的颜色测量仪器(密度计和色度计),如Macbeth、Gretag、X-Rite等,密度测量的方法和工具开始被印刷行业较为广泛地采用。
?20世纪80年代,印刷中使用的颜色测量技术得到不断地发展。从功能多样化的密度计,到屏幕显示测试数据及图表的色度仪,之后很快出现了扫描式颜色测量仪,大大地提高了印刷过程中颜色测控速度。印刷机半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对闭环控制技术提出了要求。随着印刷机和颜色测量技术的整体发展,数字化控制概念的出现,不同测量仪器之间的相互一致性也得到重视和提高,例如CIE L*a*b*的广泛使用和认可,同时,各种标准和规范日益加强和推广使用。
20世纪90年代,各种颜色测量仪器得到广泛的使用,仪器本身的价格也比较便宜,测试速度更快,使用更方便。颜色闭环控制技术被应用于卷筒纸胶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