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精细化管理思想引入教研组活动
详细内容
教研组活动要突出高耗低效的重围,作为学习型组织的核心——教研组,就必须在组本教研活动的策划和组织上进行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的实质,就是将管理责任具体化,做到人人都管理、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将精细化管理思想引入教研组活动,就是要从完善组本教研机制入手,阅读教育经典,细化教研专题,指导教学实践,深化研讨反思,把各项教研活动落到实处。
1.计划菜单化
教研计划的制定是集结力量,提高工作效率的手段。定计划不是组长个人的事,是我们整个教研组的事。它就如拟菜单一样,把一项项不同的菜肴(工作)归类,把教研工作分解成几个简单菜肴思考。我们根据教研组实际情况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拟定学期的专业理论学习菜单;如深入引领学习解读《纲要》,进行梳理和统筹安排,将不同的理论学习内容酌情安排在每次活动中,将整个学期的理论学习内容制定成"冷盘杂志"。学期初,大家一起讨论本学期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安排什么研究主题?这些就好比找准了射击的"标靶"。 抓问题的要点,把棘手的问题迎刃而解。在计划中我们制定了工作的切入点和每月教育教学实际解决的问题,一日生活问题等等。即从教师、幼儿多角度出发,尽可能的把所有的工作串联起来,形成菜单化,人手一份,使得每个在教研活动活动前都做到心中有数。
2.任务分工化
课程的完善、资源包的整理等研训工作都需要组员集体分工完成。在建构式课程上许多教学内容跟实际有些出入,教研组成员根据实际情况、及上一轮教师的主题反馈,制定出新的主题活动内容,结合主题改掉一些不合理的活动,融入组本的如许卓娅、康轩教材中的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为提高效率我们采取了主题领养式分工调整课程活动,组内的《课程活动内容表》、《周五记载表》、《周计划安排表》执行人人负责制。这样的分工合作使教师人人有主动权,提高了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另外还为组员们量身制定了"领域首席教师"制度。教师根据自身领域的特点,成为某领域的首席教师,然后采取以点带面,在特长领域给别人适当帮助、指点,共同进步。这样的管理学习模式使得我们不断进行互补提高,同时在让别人分享经验和知识时,也使自己获得了更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