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幼小衔接>挖掘孩子好奇心和求知欲

挖掘孩子好奇心和求知欲

详细内容

好奇心和求知欲就是学习过程中的探照灯,有了这些,才有发现学习的兴趣和追求知识的欲望。罗素说,人为三种事物活着,知识就是其中之一。所以,请家长们尽量挖掘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通常,凡是"我要学"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他们都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他们的学习兴趣来于他们强烈的好奇心,来于他们渴望对世界有更多的了解,是好奇心促生了求知欲,求知欲激发了约束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在上课时管住了自己的好动,管住了自己的分心;课下养成了爱看书、爱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时头脑都像一张白纸。他们从睁眼看世界那一刻起,就对世上所有的事情都充满了好奇、充满了疑问。这使他们什么都想知道,都想弄个明白,都想去亲自去试一试。也就是说,每个孩子都与生俱来,就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并会由此产生的强烈的求知欲。

但最初的好奇心、求知欲只是一个萌芽,它可以长成参天大树,也可以轻易地被扼杀于萌芽之中。这一切都取决于父母是否"珍惜孩子的好奇心",能否"满足孩子的求知欲"。只有知道珍惜孩子好奇心的父母,能最大限度满足孩子求知欲的父母,才能让他产生"我要学"的愿望,成为一个爱学习的好孩子。如何做个挖掘孩子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好家长呢,以下方面需要顾及一下。

一,认真回答孩子发问

这里的"认真"包含有三层意思:不但孩子提出的问题,家长都要给予回答,还要力能求用与孩子接受能力相适应的语言来回答;不但要对孩子的问题有问必答,还要善于启发孩子继续问下去;不仅要启发孩子发问,还要就着孩子提出的话题,用自己的提问引导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

如果遇到了自己一时回答不了的问题,千万不要不懂装懂,给孩子一个错误的答案。要老老实实地告诉孩子,和孩子一起去查书,找答案。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畅想一番,培养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

孩子的问题可能会幼稚可笑或者不合时宜,父母不能因此置之不理,或流露出嘲笑的神情。要悄悄告诉他换个时间、地点再来探讨,而不要直接制止,更不能当着外人的面训斥孩子。父母也不要抱怨或惩罚,而要以严肃的态度对孩子讲清他提的这个问题错在那,并告诉他应当多提哪方面的问题。

二,研究"玩"的学问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的权利,也是孩子学习的重要课堂。在学前,玩耍是孩子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上学后,有了学习压力,玩耍仍是保证孩子身心健康不可缺少的生活内容。就是在孩子为迎接中、高考,需要高度集中精力的时候,也要让孩子仍有一点"玩"的时间。因为"玩"可以让孩子紧张的神经得到放松,达到劳逸结合的目的。当然,学习也要全神贯注,不能边学边玩。

父母还要做孩子热情的玩伴,尽量抽时间和孩子一起玩。这样不仅可以增加亲情,把孩子玩的兴致引导到那些有益于身心健康,有益于智力、能力开发,有益于培养孩子各种优秀品质的游戏上来,还能提高孩子玩耍的安全系数,有效防止孩子在玩耍中造成自伤或他伤。

三,善于讲故事

没有那个孩子不爱听故事,特别是2、3岁的孩子,简直就是故事迷。他们听故事不厌其多,还喜欢一个故事重复听,直到能一字不差地背下来。故事在孩子心中展示出的是一个善恶分明的世界,是一个正义必然战胜邪恶的世界,是一个万物平等、可爱的世界。给孩子讲故事,最能让孩子学到一些他应该懂得的道理、应该掌握的知识,激起他新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家长不仅要有耐心满足孩子听故事的要求,还应当把讲故事作为一种引导孩子热爱学习的重要手段,作为一种训练孩子良好习惯的重要途径,有计划、有目的去安排。不仅要大人给孩子讲,还要让孩子讲给自己听,锻炼孩子的记忆力、表达力;不仅要把故事情节讲给孩子听,还要鼓励孩子自己大胆猜测故事的发展,去设想主人公的命运,有意识地去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起培养阅读的好习惯,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孩子会在读书中不知不觉地学会很多字的认读,产生想学会更多字的心理需求。这时,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愿望也就产生了。

四,充分利用大自然教材

大自然是一本最丰富、最有趣、最能吸引孩子的教科书,又是生活在城里的孩子极少有机会接触到的一本书。注重各种早教不如深入自然。父母平时上班,无论是把孩子交给老人或保姆带,还是送到了幼儿园或学校,孩子的活动空间,都顶大不过是个上百平方米的房间,最好能有个见到点花草的小院。好不容易盼到了周六、周日,又被父母拉去特长班、补习班,还是关在屋子里。

有见才能有识。孩子们从没到过农村,没见过牛羊、鸡鸭,不认识五谷,不知什么叫水田,什么叫旱田,就让他们背那些描写美丽大自然、美丽小山村的儿歌或古诗,真是不太讲理,会背了却不理解,又有什么用呢?

如果能让孩子到大自然中,很多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天文学、地理学、历史学知识和一些民风民俗,他们是很容易学会、很容易弄懂、很容易记住的。只有让孩子对那些活生生的东西有了直接接触,他们的头脑中才能产生出更深层的疑问、更强烈的学习欲望。

五,上好生活这个大课堂

生活中衣食住行皆学问,而且这些学问大多不是课堂上能学得到的,要靠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教给孩子。如果父母对此没有认识,那你的孩子就会比别人的孩子缺一部分知识。

生活中的常识多得很,如菜怎么摘、饭怎么做、衣怎么洗、被怎么叠,汽车为什么会跑,飞机为什么能在天上飞,鱼和船为什么会在水里游,天空为什么会出现下雨、刮风,闪电、雷鸣,一年为什么会有四季之分,一日为什么要分白天、黑夜,走路如何辨别东南西北,等等。

孩子对很多事情都是在刚接触时最感兴趣、最愿意学、最容易学得进去。如果他刚接触时父母没有教,等到上学后又要求他学,他会因为好奇的劲已过,不再能提起兴趣去学了。

再有,父母能在生活中教给孩子这些知识,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并不需要占用专门的时间,也不必特意去准备,只要心中有这个意念,就会随时找到授课的机会和题目。

六,正识孩子过失

孩子的好奇心有时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破坏性和攻击性。可教育专家的做法会与我们大不相同,就是孩子把他非常珍爱、价格昂贵的金表拆了,他也不发火,而是拿上被拆了的表,把孩子带到修表工匠那,让他看工人师傅是怎样把表修好的。因为教育专家从孩子的这种破坏性行为中,看到的不仅是一只被孩子弄环了的金表,还看到了孩子可贵的好奇心。在他看来,孩子的好奇心要比那只金表更宝贵。

父母应当像教育专家那样思考:自己在简单否定孩子行为的同时也挫伤了他可贵的好奇心。在孩子拆了玩具时也就没有想到还该做些什么,没有抽点时间和孩子一起把那些被拆了的玩具再拿来研究一番,即使装不起来也让孩子从中又学到些东西。

七,辅导方法灵活多变

孩子的注意力是多变的,具有很大的迁移性。他们有一种"求新"、"求奇"、"求特"的心理,总喜欢去注意那些新奇古怪,新颖罕见的事物。如果强迫他只用一种方法去注意一种事物,很快疲劳、厌倦,甚至产生反感与对抗情绪都会布满心中。

父母要想让孩子把你想让他学会的东西按计划学到手,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断更换你的"知识载体"。这好比带孩子出去旅行,如果能一会坐火车,一会换汽车,一会坐轮船,一会再让他下车、下船走一会儿,或是坐坐大马车、三轮车,他就会很高兴跟着你一路走下去。

再比如,同样是教孩子认字,可以借助讲故事,让他在跟着大人念的同时学,也可以用教他读、背儿歌或古诗的方法,在他会读、会背以后把认字计划插进去,还可以用归类法,和他玩"一字变多字"的游戏,借助他已经认识的字或偏旁,把形近字、同音字分组教给他。

父母能否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孩子实施教育、教学,让孩子在无意识、无指标、无压力的情况下有所收获,结果是大不相同的。这里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培养孩子学习兴趣,在孩子幼儿阶段非常容易,也非常关键。但不等于说孩子大了,就不重要了。孩子的问题随着他的成长而成长,步入学校乃至社会,家长们也要适时挖掘,和孩子在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途中赛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