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 新华字典>底的字典解释
dǐ de

底读音为dǐ de,底dǐ(ㄉ一ˇ)⒈  最下面的部分:底层。底座。底下(a.下面;b.以后)。海底。底肥。⒉  末了:年底。月底。到底。⒊  根基,基础,留作根据:刨根问底。底蕴。底稿。底版。⒋  图案的基层:白底蓝花的瓶子。⒌  何,什么:底事伤感。⒍  古同“抵”,达到。
注音
ㄉ一ˇ ˙ㄉㄜ
简体部首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仓颉
IHPM
郑码
TGRS部
四角
00242
结构
左上包围
电码
1646
区位
2155
统一码
5E95
笔顺
丶一ノノフ一フ丶

底字读音

dǐ de 底

底相关字典

基本字义

dǐ(ㄉ一ˇ)

⒈  最下面的部分:底层。底座。底下(a.下面;b.以后)。海底。底肥。

⒉  末了:年底。月底。到底。

⒊  根基,基础,留作根据:刨根问底。底蕴。底稿。底版。

⒋  图案的基层:白底蓝花的瓶子。

⒌  何,什么:底事伤感。

⒍  古同“抵”,达到。

统一码

底字UNICODE编码U+5E95,10进制: 24213,UTF-32: 00005E95,UTF-8: E5 BA 95。底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底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bottom、fundus

相关字词

顶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de

(1) “底”在五四时期至三十年代用于领属关系,现已不用

(2) 另见

词性变化

〈名〉

(1) 最下面,底端 [bottom;base]

底,一曰下也。——《说文》

实惟无底之谷。——《列子·汤问》

则言黄泉之底。——《淮南子·脩务》

清澈见底。——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全石以为底。——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2) 如:鞋底;箱底;桶底。引申为下层,下面。如:底下人(仆役);底土层;底冰

(3) 底子;基础 [foundation]。如:底簟(根基,基础);底下书(指学有根底的著作)

(4) 草图、草案、草稿、预备性或试验性的略图或文本 [rough draft]。如:底样

(5) 底细;内情 [the ins and outs (of a matter)]。又如:底里(内幕,内情;详细);底脚(底细;住址);底脚里人儿(内线人物)

(6) 引申为尽头;末尾 [end]。如:年底;月底;底极(终点;终极)

(7) 几何图形的基线或基面 [base]。如:圆锥的底

(8) 文物,史料,以永久性形式保存下来的证据、知识或资料 [record]。如:留个底儿

(9) 构成观察或体验事物的背景的那些自然、物理或物质条件 [background]。如:白底红花

〈代〉

(1) 疑问代词。何,什么 [what]

底处飞双燕,衔泥上药栏。——宋范成大《双燕》

(2) 又如:底作(何为,干什么);底事(何事);底物(何物);底处(何处);底许(几许,多少)

(3) 指示代词。此,这 [this]。如:底事(此事)

〈副〉

(1) 尽;极 [very]。如:底发(尽量发出);底烦(愁闷之至)

(2) 的确;确实 [certainly]。如:底确(定准)

(3) 另见 de

常用词组

底版    底本    底边    底册    底层    底肥    底粪    底稿    底工    底火    底货    底角    底襟,底襟儿    底孔    底里    底梁    底码    底牌    底盘    底片    底漆    底气    底色    底墒    底数    底图    底土    底细    底下    底下人    底线    底薪    底样    底蕴    底账    底子    底座   

康熙字典

底【寅集下】【广部】 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5画《唐韻》都禮切《集韻》《韻會》《正韻》典禮切,音邸。《說文》山居也。又《說文》下也。又《玉篇》止也。《爾雅·釋詁》底,待也。《註》止也。《疏》底者,在物之下,是亦止也。又《玉篇》滯也。《左傳·昭元年》勿使有所壅閉湫底。《註》底,滯也。《晉語》戾久將底,底箸滯淫。又《增韻》器臀也。《詩·大雅》于橐于囊。《箋》無底曰橐。有底曰囊。又文書槀曰底。《春明退朝錄》公家文書稿,中書謂之草,樞密院謂之底,三司謂之檢。祕府有梁朝宣底二卷,卽貞明中崇政院書也。又凡供役使者曰小底。《晉公談錄》皇城使劉承規,在太祖朝爲黃門小底。又設疑之辭。《匡謬正俗》俗謂何物爲底。此本言何等物,後省何,直云等物耳。應璩詩云:用等謂才學,言用何等才學也。去何言等,其言已舊,今人不詳根本,乃作底字,非也。唐人詩多用底字。《杜甫·寄王陶二少尹詩》文章差底病。《韓愈·曲江寄白舍人詩》有底忙時不肯來。又與厎通。《韻會》厎,通作底。《詩·小雅》靡所底止。《傳》底,至也。又與砥通。《前漢·枚乗傳》磨礱底厲。《註》底,柔石也。又叶都木切,音啄。《郭璞·東海外大壑讚》寫溢洞穴,暵昏龍燭。爰有天壑,號爲無底。

说文解字

底【卷九】【广部】山居也。一曰下也。从广氐聲。都礼切说文解字注(底)山凥也。凥各本譌作居。今正。山當作止。字之誤也。字从广、故曰止凥。玉篇曰。底、止也、下也。廣韵曰。底、下也、止也。皆本說文。釋詁曰。底、止也。又曰。底、止、徯、待也。晉語。戾久將底。注曰。底、止也。左傳昭元年。勿使有所壅閉湫底。服注。底、止也。杜注。底、滯也。楚語。夫民氣縱則底。底則滯。注曰。底、箸也。按底訓止、與厂部厎訓柔石、引伸之訓致也、至也迥別。俗書多亂之。小雅。伊于胡厎。箋云。厎、至也。俗本多作胡底。一曰下也。下爲底。上爲葢。今俗語如是。與前一義相足。高唐賦曰。不見其底。虛聞松聲。列子。無底之谷。名曰歸墟。从广。氐聲。都禮切。十五部。按釋詁。替戾底厎尼定曷遏止也。釋文及唐石經不誤。郭注。厎義見詩傳。謂靡所厎止。伊于胡厎。傳曰。厎、至也。郭又引國語。戾久將底。此爲底字作注也。釋文底音丁禮反。厎音之視反。今薺旨二韵區別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