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初中三年级作文>如果没有根600字作文

如果没有根600字作文

详细内容

如果没有根600字作文(一)

根作文600字

根作文600字

那是一个黑色的日子,爷爷在宜昌被诊断为肝癌晚期,我们被医生告之他老人家只有几个月的生命了,整个家中被笼上了一层阴霾。

昏暗的灯光下,我看到爷爷曾经明亮的双眸里布满了血丝,似乎是准备宣布一个重要的决定,他的喉结上下移动着,用不大但是异常坚定的语气说到:“我要回湖南!”爷爷的故乡在湖南,他在那方土地上生活了五十多年,那里有他所有的青春记忆,前些年他是为了照顾我,才离开了故乡,来到宜昌的。爷爷说:“离开老家十多年了,我也该回去了。人和树一样,总是要落叶归根的。”

第二天,我们全家一起,陪着爷爷回到了湖南老家,爷爷每天都是清晨早早起床,很晚睡觉,搬来一把躺椅放在老屋前,坐会儿、躺会儿,仔细而安然地看着周围的事物,偶尔和村人聊几句,从日出到日落,到满天星辰,那样地关注着一切,仿佛要把所有的一切一切都映在眼里,永不忘却„„

有一天,爷爷说:“我感觉到我的日子不多了,我想最后一次到村子里各地去转转。”于是我扶着爷爷出门,他带着我走到了一块山坡地上停了下来,他看了看周围的山林,看了看远处他和奶奶住的老屋的方向,缓缓地对我说:“乖孙女儿啊,你记好了,这片山是村里分给咱们家的,这山上的树都是我和你奶奶年轻时候栽的呢,我以后走了,你们就记得把我埋在这儿啊„„”他语气平静,感觉不到一丝哀愁,我却失声痛哭。霎那间,我终于明白了什么是根?“根”就是你今生无论走多远,无论经历怎样的兜兜转转,你在心中最牵挂而最终都会回来的地方。

爷爷最终还是离我们而去了,我们遵嘱将他埋在了指定的地方。悲伤的唢呐吹起了催人泪下的别离曲调,那样呜咽、哽塞。坟旁有一棵大树,树叶正一片片离开它所留恋的枝头,随风飘落却最终落在了大树的脚下,如此情形让我更明白了爷爷对于自己归宿的安排,那就是一种绿叶对根的情谊!

(宜昌市一中201413班肖宇琴)

如果没有根600字作文(二)

高一下期中考试作文评讲

材料1、鲜花张开小喇叭感谢细雨:“是你把我滋润的这般俊俏,这般美丽。”细雨闪着

眸子说道:“说感谢还得先感谢春风妈妈,是她让我这么做的。”

材料2、稻田里,一派丰收景象,一个个稻穗长得非常饱实,但它们的头却垂得很低,

眼睛总是望着根底。

〔审题导引〕

本题属寓意型材料记叙文。材料的寓意就是记叙文的中心。这两则材料寓意一致。细雨

让鲜花去感谢春风妈妈,因为春风是春的使者;稻穗低头望根,是因为她忘不了这片供给她

养料的沃土。于是扩展开去,作为子女,不应忘记抚养我们的父母;作为学生,不应忘记哺

育我们成长的老师;作为中华儿女,更不应忘记培养我们的祖国。一句话,不能忘根。

这两个材料还有个潜在的前提,就是主体形象是在成功后或取得一定成绩后想到“根是

生命之源”。

1、不能忘“根”。从材料1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鲜花开得俊俏美丽离不开细雨的滋润,

而细雨是由春风带来的,可以说,春风是鲜花开得娇艳的根本因素;而材料2则直接点出了

“稻穗眼望着根底”,由此,“根是生命之源”是一个很好的立意。

2、学会感恩。材料1中的两个“感谢”使“感恩”主题非常明显;材料2中稻穗头低

垂、眼望着根底,其实就是在向“根”表达感恩之情。这是学生最容易把握,也是最常见的

一种立意。

3、为人谦逊。材料1中细雨说“还得先感谢春风妈妈”,材料2中的稻穗虽然长得饱实、

但是头低垂,这些都可以看做是谦逊的表现,所以,也有不少学生的文章主题为“谦逊”。

高中生的记叙文应该是怎么样的?

一、故事——“吃别人嚼过的馍馍没味道”

二、情感——文缘情,文传情

高中生作文不同于小学生的作文,仅仅是清楚完整已经不够了,必须要能写出真情实感。

注意了,不是说你带着情感去写就行了,而是要让阅卷老师让读者读出你文章里的真情实感,

通俗点说就是打动人,能让读者跟着你的文章喜怒哀乐。这就难了,这就不是个态度问题,

而是个技术问题了,以后我们的目标就是这个了。对于高中生来说,文缘情,文传情。“情

感”应该是一切记叙文的起点,无情感,不作文。“能不能很好的传递某种情感”或者说“能

不能打动读者”就成为了衡量记叙文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

三、“意象”——“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

意象理论在中国起源很早,《周易·系辞》已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诗

学借用并引申之,“立象以尽意”的原则未变,但诗中之“象”已不是《周易》中的卦象,

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具体可感的物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

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诗歌为什么需要意象?因为“言不尽意”,逻辑语言不能完美

地表达诗人心中之意,就只好“立象以尽意”,用意象诉诸感性来作另一种表达。“言征实

则寡余味也,情直致则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意象入诗的目的和所要达成的效果,是以

“象”征“意”,是喻示,是象征,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意象就是将抽象的主观情

思寄托于具体的客观物象,使之成为可感可触的的艺术形象,使难抒之情、难言之理,由意

象代抒代言,产生逻辑语言所无法达成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高中生的记叙文

就要借鉴诗歌的“意象”学说来写,学会形象地表现人和物。

四、“言不尽意”——单纯直白的情感表达是苍白无力的。

意象的产生,最大的原因就是“言不尽意”。古人发现,想要直接描述无比复杂无比细

腻的情感时,语言和文字显得那么苍白无力。这一点很容易理解,不要说情感,即便就是一

个苹果的味道,如果一个人没有吃过,你告诉他一万遍“甜”他也不会真的理解。这在记叙

文的写作中是一样的道理。

梁祝故事基本内容:

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个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

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杭州访师求学。祝员外拒绝了女儿

的请求,祝英台求学心切,伪装卖卜者,对祝员外说:"按卦而断,还是让令爱出门的好。"

祝父见女儿乔扮男装,一无破绽,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强应允。英台女扮男装,远去

杭州求学。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学的会稽(今绍兴)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

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不一日,二人来到杭州城的万松书院,拜师入学。从此,同

窗共读,形影不离。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她是女子,

只念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梁祝分手,

依依不舍。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故。

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

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岂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家住贸阝城(今鄞县)的太守之子马文才。

美满姻缘,已成沧影。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临别时,立下誓言:生不能同

衾,死也要同穴!后梁山伯被朝廷沼为鄞县(今鄞州区)令。然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

遗命葬贸阝城九龙墟。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

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

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

梁山伯爱祝英,马文才也爱祝英台。我们描述他们俩的感情用了同一个字——爱,似乎

他们俩的感情是没有差别的。古人把梁祝相爱表现为一对翩翩飞舞,生死相依的蝴蝶,这就

叫‘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

五、“立象以尽意”——选择最能表现感情的人和事来写。

“立象以尽意”,用意象来代替直接描述的语言——既然直接说说不清楚,那我换个法

子让你自己来体验我体验过的滋味。就是在这种思路之下,当李白想表达他对于庐山瀑布壮

观景象的惊叹时,他没说:“啊!真大啊!”而是说“疑是银河落九天”。同样的道理,当刘

禹锡站在乌衣巷为历史变迁而不胜唏嘘时,他也没说“谢安王导今何在,富贵荣华难久长”

而是说:“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其他诸

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秋风吹不尽,落叶满长安”、“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

出墙来”都是这种思想的结晶。所以王国维才会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总之,记叙文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情感表达上,不能直接描述,必须借助人物或事件来

表达。那么选择什么样的人物和事件呢?

答案很简单,要写一篇记叙文之前,先确定你要用这篇文章表达、传递怎样的情感,是

悲是喜,是感激还是憎恨。然后问问你自己的心,哪个人哪件事最能让我产生这样的情感,

再然后,用心的去描写这件事或这个人吧,抓住一切让你感动的细节。只要能让读者如见其

人、身临其境,他肯定会感受到你想要表达的情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