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少年
详细内容
篇一:《江城子-少年自有少年狂》
江城子
--一高考考生
少年自有少年狂,
藐昆仑,笑吕梁.
磨剑数年,今日显锋芒.
烈火再炼双百日,
化莫邪,利刃断金刚.
雏鹰羽丰初翱翔,
披惊雷,傲骄阳.
狂风当歌,不畏冰雪冷霜.
欲上青天揽日月
倾东海,洗乾坤苍茫.
篇二:《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是在他被贬做某地太守的时候写的。
写了他想忠君报国投身沙场建功立业的意愿。
里面的,“西北望,射天狼。”天狼星在古代是表示了兵祸,外敌,这句话就是说他想上战场打击外敌,为国立功。
苏轼人格中的儒家思想(一)
苏轼一生才行高世,却宦海沉浮,历经磨难,九死一生:从自求外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再到被贬黄州、常州、颖州、扬州、定州,最后竟至岭南惠州、海南儋州等荒蛮之地,他始终以浩然正气积极入世,坦然面对挫折与压力,乐观豁达,关心民生疾苦、国家命运,求真务实,政绩斐然;在此前提下,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的优秀诗文,且诗词文画书皆自成一家,可谓难得的旷世奇才。南宋孝宗皇帝曾高度评价苏轼其文其人:“..成一代之文章,必能立天下之大节。”“立天下之大节,非其气足以高天下者,未之能焉。盖存之于身谓之气,见之于事谓之节,节也,气也,..”这个“气”指的就是苏轼的主体人格。苏轼一生的经历向我们展示的正是他高于天下的巨大的人格魅力卓然超群、历尽磨难而衷心不改。
历来研究苏轼的学者在谈到他的文化人格时往往过多,强调了佛道思想对他的影响,而只将苏轼贬黄州前的生活归结为儒家思想的影响,后期生活归结为佛道思想的影响。但本人认为:在苏轼的个人经历和人格中,儒家思想真正起着主导作用,是其“本”,佛道思想不过是苏轼缓释个人抑郁和个人心理压力的手段。
儒家入世思想对苏轼的影响最大的是其政治人格。他时刻把儒家积极入世思想作为自己立世的标准,“不独独善其身,又兼兼济天下”成为他一生行为的信条;借助佛老超越佛老,而未消极出世、陷入个人的痛苦,因而苏轼超然卓绝的人格魅力历来为人们称道。1,不独独善其身,又兼兼济天下——苏轼对儒家思想的自觉继承与坚守
苏轼自幼就聪颖过人,七岁知诗书,十岁即有当世志。其弟苏辙回忆“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太夫人尝读《东汉史》至《范滂传》,慨然太息”。
考“制科”时,他曾对北宋王朝的腐败现状,写了《策略》、《策别》、《策断》等篇文章,提出“立法禁”、“抑侥幸”、“决壅蔽”、“教战守”等一系列富国强兵、改革弊政的主张。而在他考礼部进士的论文《刑赏忠厚之至论》中更是提出了“天下归仁”的理想:“以君子长者之道得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这种德治仁政的政治思想成了苏轼后来一生从政贯彻始终的基本指导思想。
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之间。”苏轼自幼开始接受爱物仁人、经世济民的儒家思想,从而成就了他“奋厉而有当世志”、“不独独善其身,又兼兼济天下”的浩然之气。这种济世救民的思想进朝为官后就更加明显了。他殚精竭虑,积极上书,希望能够改变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在《思治论》奏章中,他指出北宋国力衰弱的三大因素是:“无财”、“无兵”、“无吏”,进而提出“丰财”、“强兵”、“择吏”三方面的改{江城子少年}.
革目标和措施,指出这是宋王朝政权能否巩固的关键问题:“财之不丰,兵之不强,吏之不择,此三者,存亡之所从出,而天下之大事也。”{江城子少年}.
这种德治仁政理想体现在处事行为上就是忠君爱民。苏轼的忠君不是愚忠,而是直言敢谏,公心为国。他与王安石激进变革、司马光的保守不同,提出渐变。以致既不取悦于变法新党,也不见容于力废新法的旧党,最后,自求改派外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辗转周折。然而即使被贬他也恋恋不忘君主朝事,认为“丈夫重出处,不退要当前“(《和子由苦寒见寄》)。《江城子·密州出猎》词中那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渴望报效国家的雄心,让多少士大夫追慕不已;其中“亲射虎,看孙郎”的年轻英武的孙郎就是苏轼想要效法的对象,把自我形象融入“太守”、“孙郎”、“魏尚”的形象中,希望朝廷能重用自己,使自己一展宏图,实现富国强民的梦想。“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虽然形同囚犯,但他依然作诗,“愿为穿云鹘,莫作将雏鸭。”(《给友人陈慥》)。在到黄州的谢表中他写道:“贪恋圣世,不敢杀身,庶几余生未为异物,若获尽力鞭棰之下,必将捐躯矢石之间,指天誓心,有死无易!”(《与滕达道书》)其肝胆忠烈,不惧不悔,死而后已的壮烈情怀,足以感天动地!如果说忠君是苏轼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一部分的话,那么爱民惠民则是苏轼坎坷一生的终极目标。无论是杭州任上疏浚西湖、修筑湖堤,密州灭蝗除害、赈灾救荒,还是徐州任上抗洪抢险、保一方平安,他都能以国事百姓事为先,免除赋税,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整饬军纪,甚至是在最荒远的儋州,也能为黎民传播先进文化,开凿井泉,介绍先进农耕方法,发展当地生产,甚至甘愿“化为黎母民”(《和陶拟古九首》)。这种以天下事为己任,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形成了他强大的人格感召力,受到百姓的爱戴和文人士大夫的追随。反过来,这种拥戴又给他精神的慰藉,使得他心胸开阔,更以天下为己任。他到杭州的感觉也是“前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和张子野见寄三绝句》)到密州,“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超然台记》)到黄州,即喜“黄州山水清秀,土风厚善,”说自己“亦黄州人也”(《书韩魏公黄州诗后》)。在惠州,“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十月二日初到惠州》。即使在海南,他也说“海南万里真吾乡”。)(《吾谪海南,子由雷州..》)苏轼有一首诗《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把黄州、惠州、儋州作为自己一生功业的代表,绝非是对自己被贬逐岭南、海南之地的自嘲,而是把贬逐之地作为磨练自己意志的场所,在这里,他的人格才得到了真正意义的升华。
处厄无怨,积极处世,这是一种难得的儒家士君子风度。“士以气为主”“士君子以道事君,以道义为支撑,必然培养为一种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士存高气,则包含宏大,胸节迈伦,有独立不倚之人格。”
2,以儒为本,借助佛老,超越佛老——苏轼对儒释道思想的吸收与融合
独善其身,兼济天下,实现太平治世,确实是苏轼一生的追求,历尽磨难而痴心不改。但在这一过程中,佛老思想又不时冲击着他的信念,涤荡着他的灵魂。
不可否认,苏轼词中确有为数不少的篇目流露出讴歌醉酒、感慨成败、向往归隐生活的思想。“浮生知几何,仅熟一釜羹。那于俯仰间,用此委曲情。”(《次丹元姚先生韵》)“富贵本无定,世人自荣枯。”(《浰阳早发》)“宠辱能几何,悲欢浩无垠。回视人世间,了无一事真。”(《用前韵再和孙志举》)“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满庭芳》)等等,皆透漏出似乎无法排遣的看惯荣华变故、虚无遁世的思想。其实,成长在儒释道多重传统文化影响之下的文人,对儒释道的接受都不可能是单一的。如李白的傲岸狂放中却间杂着无法实现功名抱负的苦闷,王维在“致君尧舜”的理想受屈压之后对佛教的皈依,..这样的例证举不胜举。在波澜层生的仕途,宗教是古代仕人精神的慰安之所和灵魂的憩栖之地。
因此,苏轼对于佛老思想的兼容并取恰恰是其文化人格完美的体现。曾枣庄先生说:“苏轼虽然深受佛老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在政治失意后,但是他的思想的主流仍然是儒家思想。他吸收的释老思想,主要是吸收的他认为与儒家思想相通的部分。”在他政治上奋发有为、向往实现他经世济民的政治思想时,也曾批判过释、道思想。如在《议学校贡举状》中他说:“今士大夫至以佛老为圣人,鬻书于市者,非庄老之书不售也。..使天下之士,能如庄周齐生死,一毁誉,轻富贵,安贫贱,则人主之名器爵禄,所以砺世摩钝者,废矣。”特别指出了佛老思想之虚空以及对“人主之名器爵禄”的极大危害。但在他处于逆境,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难于实现而又遭排斥打击时,则又更多地接受佛老清静无为,超然物外的思想,在其中寻找精神的寄托。如在《醉白堂记》一文中,他借称颂韩琦来表现自己的处世态度:“方其寓形于一醉也,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游,非独自比于乐天而已。”
苏轼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认为佛老思想同儒家思想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自有其相通之处。他说:“道家者流,本出于黄帝老子。其道以清静无为为宗,以虚明应物为用,以慈俭不争为行。合于《周易》„何思何虑‟、《论语》„仁者静寿‟之说..”(《上清储祥宫碑》)他甚至认为“儒释不谋而同”,“相反而相为用”,肯定南华长老“宰官行世间法,沙门行出世间法,世间即出世间,等无有二”《南华长老题名记》,即认为出世的佛家与入世的儒家实际是相通不悖的。当然,他扬弃了一般学佛、学道者的玄虚莫测,又吸收了佛道中比较切近人生实用的一面,他说:“佛书旧亦尝看,但暗塞不能通其妙,独时取其粗浅假说以自洗濯..若世之君子,所谓超然玄悟者,仆不识也。”于玄虚缥缈中去求一种简易、粗浅、实用之美,这是苏轼学佛老的独特的审美态度,也是他能将三家思想巧妙变通,不拘一格的具体体现。但苏轼学习和吸收佛老思想的总的倾向,并不是为了避世,而是追求一种超世俗、超功利的人生品味。他在《答毕仲举》中曾说:“学佛老者,本期于静而达。”这里讲的“静”和“达”,就是一种褪去了世俗人生名利得失、荣辱贵贱、忧喜苦乐之后的境界。具体说来,这种境界就是“胸中廓然无一物。即天壤之内,山川草木虫鱼之类”,(《和陶王抚军座送客》)或曰“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黄州安国寺记》)。您看到的这篇文章拷贝自我爱语文(规模最大内容最全分类最细的公益语文教学网站)。
这种升华之后的境界,即是本我、真我。《前赤壁赋》中那“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和《后赤壁赋》中那“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的境界既是道家的超脱世俗思想的流露,更是儒家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突出体现。前后赤壁赋里的超然物化,凌虚御风借助的是道家的一般理想,表达的却又是儒家的太平治世理想的至高境界。尤其《前赤壁赋》中写到了客与我的对话,更能看出儒家理想与佛道思想的斗争、融合。实际上客和我,只不过代表了作者思想矛盾的两个方面,主的思想就是儒家的积极人生态度,而客则是佛道兼有的综合体现。最后作者总结出的“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的人生哲理,是融合了佛道的儒家思想的升华。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客喜而笑”,最后与我“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就是主客融合,两个矛盾斗争体巧妙的合一。因此,心结顿释、豁然开朗,从而达到了个人审美的自觉理性效果。{江城子少年}.
也许苏轼自己的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更能代表他的心境,对待政治风雨和自然风雨一样,忘怀个人得失,于闲庭信步中尽显潇洒自信。这才是真正的苏轼:有个人矛盾得失,然总能从冲突中顿悟、超越自我的苏轼。因此苏轼在儋州的诗:“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便不难以理解了。值得注意的是,苏轼对屈原、李白、杜甫、陶渊明等人的文化品格多有钦慕借鉴。然
苏轼于与此四人比较,屈子幽怨苏子潇洒,谪仙狂傲坡仙平易,子美悲而子瞻乐,渊明遁世东坡务实。原因是苏轼能够始终以儒家思想作为自己的立世准则,总不忘记自己肩负的使命,不断地自我反省,坦然面对挫折与坎坷。在人格的磨砺方面,显然也更自觉。屈原爱国忠君之心天地可见,可是他以牺牲自我生命为前提,就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李白彻底任情任性,傲骨不更,无法实现由个体文人向士君子的角色转变;杜甫忧国忧民只能在诗里体现,不能真正入世改变当时的时事;陶渊明则把自己完全沉浸于园林风光中,与其说他是归隐,不如说是他在逃避社会,营造个人桃花源。换句话说这四人皆为君子,而不是士君子,独独善其身而不能兼济天下。文人自古以来的弊病,就是只会为文,不会为官。而要是博取了功名为官,又很少像苏轼那样保持独立清醒的政治人格。如若有,一遇政见不和或权力威胁而被贬,则郁郁寡欢,一蹶不振,难有实绩。苏轼的最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即使被贬,也刚而不馁,不似屈原之激愤哀怨忧愁缱绻,也不似韩愈那样“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迷茫凄惶。儒家思想给他启悟,让他觉醒,一遇挫折,佛老思想给他最大的安慰,但是他并没有沉寂如陶渊明,陷入其中,而当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与儒释道一经融合,苏轼便很快从困境中解脱。这种融合使得人物文化人格呈现出独特的美。
苏轼自觉继承儒家入世思想,借佛道而超之,其奋厉有为,独立不惧、直道而行,归而不隐、老当益壮的人格魅力已然达到了“天地境界”(冯友兰语),真可谓“雄视百代”、“挥涵光芒”,也必然对后世文臣君子的文化人格产生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苏轼.苏东坡全集·宋孝宗御制文忠苏轼文集赞并序[M].北京:中国书店,1986苏轼.苏东坡文集[M].长沙:岳麓书社,2000.8
王建平.苏轼性格特征的文化阐释[J].河南社会科学,1997(6){江城子少年}.
苏辙.苏辙散文·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C].唐宋八大家散文精品集,团结出版社,1998曾枣庄,舒大刚.三苏全集·苏轼词集[C].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苏轼.苏轼诗集[C].北京:中华书局,1982
张惠民,张进.士气文心:苏轼文化人格与文艺思想[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曾枣庄.苏轼评传[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周先慎,裴贞和.论苏轼对儒佛道三家思想的吸收与融合[C].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七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篇三:《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文题点击
本词选自《东坡乐府笺》。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诗、词、书、画等,成就都很高。其词作举凡怀古伤今、咏史咏物、说理谈禅、抒怀言志、农村风光、抒情叙事等,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旧框框,而容纳了丰富的社会内容,扩大了词的领域。许多词作豪迈奔放,慷慨激越,南宋辛弃疾等人继承并发展,形成了“苏辛”豪放词派。
宋神宗熙宁八年,是苏轼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当时,密州蝗旱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不断袭扰边境。爱国心切、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国效力。他在这年十月,祭常山回来,与同僚猎于铁沟、黄茅冈,作此词。
整体感知
词的上片记叙这次出猎的盛况,场面热烈。下片抒写报国之情,情豪志壮。
诗人情怀
《江城子》这首词,上片通过“牵黄”、“擎苍”“狂”、“卷”等词语描写出猎时的壮观场面,“亲射虎,看孙郎”表现出作者的少年狂气。下片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杀敌卫国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地表达出期盼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名句欣赏
“亲射虎,看孙郎”,孙郎即孙权,《三国志》记载孙权在一次出行中,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击毙了老虎。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地表现了作者虽然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少年狂气。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述了作者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到那时“我”一定会把雕弓拉的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天狼星,《晋书·天文志》说是“主侵略”的,这里运用典故,代指从西北进扰的西夏军队。苏轼在结句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写作特色
善用典故来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
“亲射虎,看孙郎”表现了词人的豪情和勇敢。“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是苏轼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把边事委托给他。“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词人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表现了他要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这样把典故用在人物描写上,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渲染,把词中主人公的威武英姿和满怀豪情生动地刻画出来。
学以致用
一、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甲】请从表达方式上看.上片重在____________,下片重在_____________。(2分)
2、【乙】诗的前两句写出了梨花的哪些特点,(2分)
3、【甲】诗中的“亲射虎”“遣冯唐”的典故分别表选什么意思?(2分)
4、【甲】词【乙】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苏轼一生著述丰富、风格各异,你再写两句他其它作品中的名句。(4分)
二、阅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回答问题。(4分)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仔细观察右边这幅图,图中所展示的画面是词
中的哪一句(1分)
2、词中的“倾城”的意思是,“为报倾城”体现了当地百姓对苏轼态度是:。(2分)
3、从选文中加线的“狂、卷、挽”中任选一个,说说这个词是怎样体现豪放的?(2分)
篇四:《《江城子》答案》《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原文: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译文:
年老的我姑且发一发少年的狂热,左手牵着黄犬,右手举起苍鹰。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权。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我要紧握强弓,把对敌人的仇恨凝聚在拉的圆如满月的弓上,看准西北的敌人,狠狠地射去。
情感:表达了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并委婉表达出期盼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考题
1.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词的上阕、下阕的内容。
(上阙叙事写景,描写了(密州出猎)的壮观场面;【出猎盛况】下阙抒情言志,抒写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报国情怀】2.上片突出观猎盛况的的一个词是(倾城)
4.“千骑卷平冈”句中“”字用得好,妙在:
(“卷”;“卷”字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词中的名句,说说你的理解。
(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御敌立功、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和爱国情怀。)
6.“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起用自己呢?词人以魏尚自喻,希望得到朝廷重用。好处: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
7.(1)观察右图所展示的画面是词中的哪一句?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
(2)“倾城”的意思是,“为报倾城”体现了当地
百姓对苏轼态度是:。
(全城的人都出来了(形容随观者之众)
态度:表面是跟随太守,实质是对苏轼的拥戴、敬佩
(3)从“狂、卷、挽”中任选一个,说说这个词是怎样体现豪放的?
(“狂”:激情奔放,统领全词,无不展现粗犷豪迈的风格;“卷”:体现打猎场景宏大,人员众多,气势壮阔,突现阳刚之美;“挽”:拉满弓的姿态强劲,信心百倍,激情无比。
8、下面赏析正确的一项是(C)A.“老夫„„擎苍”三句,不仅写出了打猎威武的阵容,而且突出了作者少年的豪情。
B.上片“卷平冈”一语,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C.下片作者以冯唐自喻,表达了自己希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D.上片以记叙为主,语言风格粗犷、豪放;下片以抒情为主,语言格调婉约、纤柔。
9.下面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
A.此词是苏轼的第一首最具豪放风格的作品,表现他决心抗击侵略的爱国壮志。
B.开篇“聊”“狂”两字,更见作者的潇洒豪放;再用一个“卷”字,写出众多人马像疾风一样驰骋山冈的壮观的出猎场面。
C.用典是古诗词常用艺术手法之一,用典故能含蓄委婉地表情达意。下阕采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悯恤年老,免去罪名的愿望。
D.结尾三句卒章显志,表明作者想要驰骋沙场、为国杀敌的强烈愿望,耿耿忠心溢于言表,凸显了刚强威武的英雄气概。
10.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千骑卷平冈”形象地写出出猎的人很多,气势很大。
B.“亲射虎,看孙郎”表明词人已功成名就,对孙权有蔑视之意。
C.“酒酣胸胆尚开张”是说词人饮酒到尽兴之时,更觉心胸开阔、壮志满怀。{江城子少年}.
D.这首词表面写的是一次出猎,实则表达了词人报效国家的志向和豪迈气概。
11.下面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C)
A.“左牵黄,右擎苍”,用借代的修辞方法,塑造了诗人出猎时左手牵黄犬,右手擎苍鹰的豪迈潇洒的形象。
B.“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描写猎队武士装束打扮,并以千骑飞驰的勇武气势烘托亲率猎队的诗人自己。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用典故表达诗人以冯唐自比,期望得到重用,杀敌报国。
D.“西北望,射天狼”,用代表“贪残侵掠”的天狼星暗喻屡犯边境的辽和西夏,表达了诗人渴望抗敌戍边的雄心。
1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B)
A.这是首典型的豪放词。
B.“为报倾城随太守”是为我通知全城都随太守前去打猎。这里“太守”是苏轼的好朋友。
C.这首词上片写出猎,下片写请战,场面热烈,情豪志壮。
D.“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贯穿全篇。
13.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A.首句中的“狂”字贯穿全篇,统摄全词,写出了作者的豪情壮志。
B.结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写作者为抵抗西北的敌人,要把弓拉得如圆月一样去参加战斗。
C.“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是写为回报人们倾城而出观看太守狩猎的盛情,作者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亲自挽弓射虎。D.“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是写作者非常在意自己的衰老,慨叹报国无门。
14.下面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
A.全词由叙事而抒怀,开篇以"老夫"自况,"狂"字体现情怀,统领全词。
B.词中两次用典,上阙自喻孙权,下阙又自比冯唐。
C.全词塑造了一个慷慨激昂、走马挽弓,渴望建功立业的爱国志士形象。
D.这首词从题材、情感、艺术形象到语言风格都体现了粗犷、豪放的风格。
15.苏轼一生著述丰富、风格各异,再写两句他其它作品中的名句。
示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原文: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译文:
醉意中把灯拨亮抽出宝剑细看,一梦醒来营房里号角响成一片。官兵们都分到了将军奖给部下的烧肉,各种乐器齐把边疆的歌曲演奏。秋高马肥的季节,战场正在阅兵。烈马奔驰好似的卢马一样飞快,箭发弦动响声如同劈雷一般。替君主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争取生前死后都留下为国立功的勋名。可惜的是而今我已白发斑斑不能报效朝廷。
情感:
抒发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考题
1.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2.“八百里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两句,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3.“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是指什么?(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4.表现作者壮志难酬,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一个词是(可怜)
5.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哪两个细节中可读出?(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6.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悲凉肃杀的气氛。)
7.《破阵子》中,作者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表达“英雄失路,报国无门的愤慨和悲伤”,结合这首词作简要分析
(开头一句为实境,“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是现实生活的写照,醉酒之时,词人还在灯下抽出剑来仔细端详,表明词人虽居乡间,但心中仍忧虑国事,不忘杀敌立功的感情。
中间四句为虚境,写梦境中,军队出征的号角声响成一片,战士们壮行、点兵、出征、战场上奋勇杀敌的情景,表现了词人意气风发、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
“可怜白发生”一句为实境,又回到眼前的现实,呼应首句,与中间梦境形成强烈对比,以沉痛的感慨有力地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8.对这首词理解不当的一项是(C)
A.“八百里分麾下炙”描绘了将士们饱餐烤牛肉的热闹场面。
B.“马作的卢飞快”表现了将士们勇往直前、势不可挡的锐气。
C.全词刻画了一个虽人近暮年,仍雄姿英发,亲自领兵上阵杀敌的英雄形象。
D.全词反映了作者渴望完成抗金大业却壮志难酬的现实。
9.下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
A.这首词描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多种军营生活。
B.这首词展现了醉态、梦境、往事、理想和现实等多层面的人生境界。
C.前九句追忆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意陡转,点出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等多重矛盾。
D.这首词成功运用了“八百里”“五十弦”“沙场”“的卢”“霹雳”等多个典故。
篇五:《江城子原文》江城子·密州出猎
(北宋)苏轼{江城子少年}.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
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篇六:《《江城子》赏析》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射天狼。
一、主旨:
通过描写密州出猎的宏大壮观的场面的描写,表达作者渴求重用、报效国家的感情。
二、作者: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三、背景:
本词写于熙宁七年1074年,这一年苏轼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太守。这首词是次年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四、重点句子赏析理解:
1、老夫聊发少年狂。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自称“老夫”,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透视出、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
2、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他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武。“千骑卷平冈”,一“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豪兴勃发,气势恢宏,表现出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
3、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下阕承前进一步写“老夫”的“狂”态。出猎之际,痛痛快快喝了一顿酒,意兴正浓,胆气更壮,尽管“老夫”老矣,鬓发斑白,又有什么关系!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