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父亲节作文>什么事件是你想当医生

什么事件是你想当医生

详细内容

篇一:《Unit9我想当一名演员汉译英》

Unit9我想当一名演员。

1bConversation1

A:你父亲是做什么的?B:他是一名记者。A:真的?那听起来真的有趣。

Conversation2A:你母亲是做什么的?B:她是一名医生。A:真的?我想当一名医生。

Conversation3A:你堂兄是做什么的?B:你意思是我堂兄Mike?

A:是的,Mike.他是做什么工作的?B:他是一名店员.

1cA:她是做什么工作的?B:她是一名医生。

2aConversation1A:Anna,你母亲工作吗?B:是的。她有一份新工作.

A:她是做什么工作的?B:哦,她是一名银行职员,但是她想当一名警局职员。

Conversation2

A:你父亲在这儿吗,Tony?B:不,他不在这儿。他在工作。

A:但是今天是星期六晚上。他做什么?B:他是个服务员。星期六对他来说很忙。

A:他喜欢它吗?B:是的,但是他真的想当一名演员!

Conversation3

A:Susan,那个是你哥哥吗?B:是的,它是。

A:他做什么?B:他是一名学生。他想当一名医生。

2c

A:Anna的母亲是做什么的?B:她是一名银行职员。

A:Anna的母亲想当什么?B:她想当一名女警察。

Grammarfocus

A:你是做什么的?B:我是一名记者。A:他是做什么的?B:他是一名学生。A:她是做什么?B:她是一名医生。A:你想当什么?B:我想当一名演员。A:他想当什么?B:他想当一名银行职员。A:她想当什么?B:她想当一名店员。

3a

我和人和钱打交道。人们给我他们的钱或者从我这里得到他们的钱。

我穿一身白色的套装并且我帮助医生。有时候我白天工作并且有时晚上(工作)。

我的工作是有趣的但是有点危险。小偷不喜欢我。

我喜欢和人们谈话。每天我遇见有趣的人们并且问他们问题。

我工作得玩。当人们出去吃饭的时候我很忙。

3bA:你姐姐在哪里工作?B:她在医院里工作。

A:她做什么?B:她是一名医生。

SectionB2a

Jenny:那么,Betty,你父亲做什么工作?

Betty:他是一名警察。

Jenny:你想当一名警察吗?

Betty:噢,是的。有时它有点危险,但是它也是一个很令人兴奋的工作。Jenny,你父亲是个

银行职员,对吗?Jenny:是的,他是。Sam:你也想当一名银行职员吗?

Jenny:不,我想当一名记者。Sam:哦,为什么?

Jenny:它很忙,但是它也是有趣。你遇见这么多有趣的人。你父亲呢,Sam?他做什么?

Sam:他在电视演播室当一名记者。它是一个令人兴奋的工作,但是它也很困难。他总是有

许多新东西要学。我也想当一名记者。

2c我想当一名报社记者,因为它是一个有趣的工作。3a

招聘:你喜欢工作地晚吗?你喜欢努力工作吗?你喜欢遇见人吗?如果你的回答是“是的”,

那么我们为你准备了一个工作当一名服务员。给Al’sRestaurant打电话号码是5553937.

夏天工作:你喜欢和人们谈话吗?你喜欢写故事吗?你想为杂志(社)工作吗?那么来为

我们工作当一名记者。请给Karen打电话(号码是)555-8823.

招聘:你喜欢唱歌和跳舞吗?你喜欢和其他年轻人一起工作吗?你想参加学校戏剧吗?你

喜欢晚上和周末工作吗?今天我们需要一名演员!请给Frank打电话555-2559.

招聘:你想要一个繁忙并且振奋人心的工作吗?你想和演员,警察和其他有趣的人们一起

工作吗?我们需要一名记者。给晚报打电话555-3256.

4A:它是一个繁忙的工作吗?B:是的,它是。A:它是在医院里的一个工作吗?B:不,不是。P54HappyChildrenSchool

我们是一所为5到12岁的孩子准备的国际学校。我们的孩子来自日本、加拿大和新加坡。

我们想要一名体育老师教:足球,排球和网球。我们也想要一名音乐老师教吉他,钢琴和小提琴。

商店,助手,助理店员医生记者,男警察侍者,服务员银行职员医院现在担任主角,主演女警察护士钱,给,授予获得,得到,购买,穿戴

制服不时,有时,在….之内危险的小偷,晚,晚于通常时间向外,在外谈话,谈论车站,电视台警方,警察局报纸辛苦地,作为按照,根据夏季,夏天

故事,年轻的,戏剧,孩子们国际的教,讲授技能,技巧先生,阁下女士,夫人

篇二:《杨锡强,做儿科医生是很快乐的事》

杨锡强:做儿科医生是很快乐的事

他是国内儿童免疫学领域的开创者,主持创建了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免疫实验室,和同事们一起就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发病机理、诊治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是我国儿科医学教育事业的推动者。上世纪90年代初,他率先在我国儿科领域力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他培养的年轻人,不少现在已是我国儿科领域的中坚力量。做儿科医生50多年,他摸索出了一套与患儿打交道的“法门”,胸前听诊器上那个挂了几十年的毛绒玩具是他的“秘密武器”。和孩子们在一起,他很快乐,而他最有成就感的,就是看到自己诊治的孩子们得以健康成长。

年近八旬的杨锡强现在每周还坚持出两次门诊。每次出诊,他仍是像年轻时一样,不到8点钟,就到诊室做好接诊准备,并不忘在胸前听诊器上挂上一只憨态可掬的毛绒小考拉,然后,以最佳的状态迎接他的患儿小朋友。

“如果不能从事军工建设,那就在医学领域跟疾病打一辈子仗”回首53年的从医生涯,杨锡强笑言,当年选择当医生极富戏剧性。

新中国建立之初,大多数男孩子梦想着保家卫国,希望从事与军工有关的职业,正处在高考冲刺阶段的山城小伙杨锡强也把志愿瞄准了军工类学校。但体检结果显示他的身体状况不符合报考军工学校的条件。

军工梦破碎后,杨锡强开始重新思考未来的方向。在一场校园宣讲会上,他得知重庆医学院(现重庆医科大学)儿科系是从上海医学院全迁而来,技术水平全国一流。“如果不能从事军工建设保家卫国,那就在医学领域建功立业,跟疾病打一辈子仗。”在填报志愿时,杨锡强义无反顾地把3个志愿全部填为重庆医学院儿科系。

1956年,杨锡强顺利考入重庆医学院,成为儿科系的首批新生。大三时,杨锡强下乡参加巡回医疗,和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为了防治血吸虫、丝虫病,他和同学们深入田间地头,采集标本、参与治疗。艰苦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没有吓倒自幼生活条件优渥的杨锡强,但有时看着患者生命渐渐消亡自己却束手无策,他倍感沮丧。

“当时,有一位农村妇女患有严重哮喘,她躺在病床上拉着我的手,眼睛一直盯着我看,眼神中充满着对生命的渴望。慢慢地,她的手没了力气。”尽管事隔多年,当时的情景,杨锡强仍记忆犹新。从那时起,尽力去帮助病人解除病痛的职业理想深深刻在了他的心中。新中国建国初期,中国多依靠苏联支持,学校所设外语课都是俄语。但杨锡强注意到很多医学文献都是英文编著的,就偷偷地学习英文。他从外文书店买来英文唱片,常常在夜深人静之时把唱片机音量调到最低偷偷地听,不幸还是被发现,有人上报说他收听敌台,好在事情很快就查明。1961年,杨锡强以优异的成绩成为重医儿科系首批毕业生并留在重医附属儿童医院工作。

上世纪80年代初,既懂英文又懂专业的杨锡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后选派的第一批访问学者,赴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儿科免疫学室进修一年。

当时国门初开,对于出身金融世家、亲友多在海外的杨锡强而言,若留在国外发展也并不令人意外。但他牢记父亲“我们家的任何一个人都不能离开中国”的嘱托,没有丝毫犹豫,如期归国。

“看到他们痛苦的样子,我下决心一定要把孩子的病治好”

在国外进修期间,杨锡强目睹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患者只需规律地使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就能和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许多患者经过骨髓移植治疗得以痊愈。学成归国的杨锡强也希望能把国际最先进的儿科免疫学理念带回中国,但起步并不顺利。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属于与遗传相关的少见病,常发生在婴幼儿,严重威胁生命。虽然杨锡强申报的关于开展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研究的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获得批准,研究路线也并无修改,但评审专家组建议他不要搞原发性免疫缺陷病,而是改攻发病率更高的继发性免疫缺陷病。因为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治疗的前提是要靠基因检测进行明确诊断,但当时国内要完成基因诊断还非常困难。“这就好像跟人讲鬼故事,说鬼来了,可鬼究竟长什么样,没有人见过。”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发病率约为1/5000,包括200多种疾病。由于诊断不清,不少患儿病情延误不治。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杨锡强主持创建了重医儿童医院免疫实验室,和同事们一起就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发病机理、诊治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IVIG是治疗PID的重要药物,30年前我国尚不能自行生产规范的IVIG制剂,杨锡强四方打听,得知成都生物制品所刚从澳洲留学回国的王玉正在研究,便主动联系对方。为了加快研制进程,他亲自赶往成都王玉的家中,和他一起讨论IVIG的研制。两人因此成了忘年之交。随后,他参与了我国多家生物制品所IVIG的I期临床验证。如今,国产IVIG不但能满足国内临床的需求,还远销国外。

来自广西的两岁患儿小李是一个幸运儿。小李出生后一个月就出现便血、湿疹,到多家医院求治无效。2001年3月,父母带他来到重医儿童医院。经过检查,杨锡强初步判定小李患有WAS——一种伴血小板减少和湿疹的免疫缺陷病。该病主要发生于小男孩,发病率为百万分之一到四百万分之一。若患儿得不到及时诊治,多在3岁左右就会夭折。

WAS最可靠的诊断方法就是基因诊断。在杨锡强的积极努力下,患儿身上提取的遗传物质被送到香港大学玛丽医院,DNA基因序列分析证实小李患有WAS。随后,杨锡强采用患儿姐姐的骨髓为小李进行了骨髓移植治疗。小男孩的性命得以挽救。

一位来自山东的患儿出生后一个月脐带才脱落,自幼反复感染。父母带着他多地求治无效,最后找到了杨锡强,最终被确诊为罕见的黏附分子1型缺陷。紧接着,慢性肉芽肿病、高IgM血症、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患儿也均在这里得到确诊„„在艰难探索中,杨锡强所在的重医儿童医院免疫科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确诊例数从最初的每年一两例增加到现在的100多例,许多原来病因不明、辗转多地就诊的患儿在这里终于得到了明确的诊断,为下一步治疗找到了方向。

“病人来到医院就是信任我们,看到他们痛苦的样子,我下决心一定要找出病因,把孩子的病治好。”为了解除病人的痛苦,杨锡强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的研究,如IVIG治疗小儿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研究、黄芪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临床意义、川畸病的发病机理及静注免疫球蛋白治疗机制研究、新生儿免疫功能及其调控研究等,推进了我国儿童免疫学发展。他还先后数十次代表我国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在国际学术界发出中国学者的响亮声音,为我国儿童免疫学研究在国际舞台上争得一席之地。

“临床是科研的基础,做科研就是要解决临床中的问题”

杨锡强不仅是国内儿童免疫学领域的开创者,在急救、呼吸等其他专业学科也颇有建树。在共事多年的老搭档、原医院副院长卢仲毅眼中,杨锡强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急救药品可拉明现在被禁止用于心肺复苏,但20多年前,可拉明作为呼吸兴奋剂被常规用于患者心肺复苏抢救,还是当时教科书推荐的治疗方法。杨锡强在ICU的临床实践和最新文献查阅中发现,可拉明虽然可以短暂刺激呼吸中枢细胞兴奋,但后续将消耗更多氧气,加剧患者呼吸衰竭,甚至促进脑死亡。为此,他呼吁停止将可拉明用于心肺复苏,成为我国最早坚持这一主张的临床医生之一。

“临床是科研的基础,做科研就是要解决临床中的问题;科研的结果也是要应用到临床中去才能体现出科研的价值。”这是杨锡强一贯所秉持的理念。

早年在ICU工作时,杨锡强还曾遇到过一位肾衰患者,伴有高血压、水肿、心衰等症

状,体检发现肝脏肿大,需要进行透析。于是他们采用常规的提高透析液糖浓度的方法,使透析液很快流出来。透析后,患者水肿症状消失、心衰症状缓解,但很快患者陷入昏迷。杨锡强等人经过深入研究发现,高危患者本来就有血糖增高的现象,如果再增加血糖浓度,势必造成脑脊液血糖浓度升高,发生高渗性脑病,这就是造成患者昏迷的原因。就此,他们提出,危重症患者入院后不要输糖水,而是要输生理盐水。这一针对危重症患者高糖性高渗血症成因及防范的研究及临床应用此后获得了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杨锡强还十分重视辩证和批判性思维,他常常给年轻学生举例说,当遇到一例诊断为肺炎的患儿时,医生的脑袋里不要立马只想到常规的输液、给氧等治疗手段,而是应具有批判性思维,先试着排除肺炎的可能性,如果最后仍然确认为肺炎时,再考虑治疗肺炎的手段。“疾病和患者有共性和个性的区别,做好医生不能只考虑共性,更重要的是发现患者的个性,即特殊性。找到患者的特殊性,治好疾病就有希望了。”这是杨锡强常给学生们讲的。“沟通需要技巧,但前提是关爱”

“当一个医生肯为患者流眼泪时,他才真正了解到这个职业的神圣。”在杨锡强看来,医生是个非常强调科学性、专业性的职业,但同时也是个满载情感的职业。医生在治疗过程中主动替患者着想,为他们真心付出,患者是能感受得到的。在研究生答辩论文的致谢栏中,杨锡强总是强调必须感谢患儿和他们的家长对研究过程的支持和合作。“这是体现对患者的尊重。”杨锡强说。

为了给疑难病患制订最佳治疗方案,杨锡强常常连回家吃饭也在冥思苦想。有时,突然有了新想法,他眼睛一瞪、丢下筷子就往病房赶,把家人吓一跳。挑灯夜战,熬夜查阅书籍和资料,对他来说更是常事。为了跟踪患者的情况,他会连续几年一个人背着包,按照病历上的地址走乡串户回访在医院治疗过的小孩,搜集了许多有用的科研资料。

杨锡强说,患者是带着身心痛苦来到医院,向医生寻求帮助的,自己能做的就是要尽最大努力解决他们的痛苦,时时刻刻把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门诊时,面对焦虑的家长,杨锡强总是耐心倾听和细心解释;对每位患者,他都要保证看诊时间都不少于10分钟。有时,遇到千里迢迢来求医却没挂到号的家长,他给他们加号,延长自己的工作时间给患儿看病。经常过了下班时间,周围诊室都关门了,杨锡强诊室的门依然开着。

给予患者关爱,对患者负责,是杨锡强的行医准则,向患者学习则是他的行医感悟。在毕业生留校面试时,主考官杨锡强总会问一个问题:“你认为在医院实习期间收获最大的是什么?”如果回答是从患者身上学习,那这个学生杨锡强一定会留下。

给小孩看病,医生常感头痛的是,有的不配合检查,有的看到医生就哇哇大哭。杨锡强却有一套跟小孩沟通的本领,“沟通需要技巧,但前提是关爱。孩子也有情感和思维,医生首先需要做的是想办法尽可能让孩子安定下来。”有时遇到了不肯配合的小朋友,甚至哭得惊天动地的小患儿,杨锡强也不急,站起来摸摸孩子的头,将胸前听诊器上面的毛绒考拉拿到孩子眼前,一边逗,一边说:“乖乖,来,看看这是什么,喜欢吗?”小孩目不转睛地盯着杨教授手里的玩具,渐渐地就不哭了。

杨锡强说,给孩子们看病,首先要克服孩子对医生的恐惧,胸前听诊器上那个挂了几十年的毛绒玩具就是他的“秘密武器”。“现在挂着的这个毛绒考拉是我跟儿子去澳洲旅行时买的。这么多年,我到任何一个地方,总想着买一个可以挂在听诊器上小朋友喜欢的小东西。别看它们小,效果还不错。我送了不少给自己的学生,希望他们也能派上用场。”杨锡强笑着说。

除了小道具,杨锡强还会琢磨孩子们的心理。“爷爷好喜欢你,你长得好可爱。来,张张嘴,看看舌头上有没有虫虫。”他总会先夸夸小患儿,跟他们说“孩子话”。不少紧张的孩子听他这么一说,立刻变得配合起来。

上世纪90年代,杨锡强当选为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的领导,他利用学会平台呼吁儿科医师要走出医院和病房,走进社区和社会,不仅要成为儿科医学专家,还应成为心理学家、社会活动家、科普宣传家等。他还倡导从以疾病为中心、以患者为中心过渡到“以家庭为中心”的医疗护理模式,希望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多关注患儿心理,了解家庭背景和社会环境,为维护儿童健康尽最大努力。

“学生都成功了,这样的老师就是优秀的老师”

2014年,我国正式建立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这让杨锡强倍感欣慰。早在上世纪90年代,杨锡强就率先在我国儿科领域力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赴美深造期间,杨锡强不仅接触到国际最新学术理念,也对美国严格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了深入了解。当时,国内还没有规范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各医院对新进人员所进行的培训内容和形式各不相同,培训质量也参差不齐。

上世纪90年代初,已升任医院院长的杨锡强率先在国内试水儿科领域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新分配到儿童医院的住院医师必须按培训计划到各科室轮转、出科须考核,并实行24小时住院医师制。

在杨锡强看来,实行24小时住院医师不仅锤炼了年轻医生的临床技能,医生对患者的责任心和关爱之心也由此孕育。“如果是12小时交班制,医生会更关注自己当班期间病人要平安无事,但实行24小时住院医师制,医生不会有‘解脱感’,这个病人交到你手中,就是你的了,必须负责到底。”

除了在医院内精心耕耘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试验田”,杨锡强还积极促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推广。在主持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全国儿科医师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工作中,杨锡强提出,儿科医生的培养和成长需要经历三段式教育模式,即系统的本科教育、严谨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持续终身的继续教育。这一教育理念在全国和亚太地区同行中受到一致肯定和好评。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大力推广有赖政府的重视,在谈到这一问题时,杨锡强特别提到上海的沈晓明教授:“我很佩服儿科医师沈晓明教授,他获得的三项国家科技进步奖,都是向政府提出建设性建议,得以实施推广,惠及广大儿童。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也是他在上海市首先推广的。”如今,在他与同道们的积极努力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现在已经成为国家制度。

“什么是优秀的老师?学生都成功了,这样的老师就是优秀的老师。”杨锡强说。在医院大内科主任刘恩梅眼里,自己的博士生导师杨锡强无疑就是这样优秀的导师。

尽己所能帮助年轻人在从医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是杨锡强最开心的事。对于自己亲手带教的学生,杨锡强更是不遗余力,全力栽培。他培养的年轻人不少现在已是我国儿科领域的中坚力量。为了鼓励更多的学生为医学事业奋斗,杨锡强每年捐出部分个人收入,在重庆医科大学设立了杨锡强奖学金,以激励年度优秀儿科学院毕业研究生继续从事科研工作。

让学生们感动的还有杨锡强对弟子们的责任心和关爱之情。有一年,他由于溃疡性结肠炎导致肠穿孔住院手术,切除了十几厘米的小肠。住院期间,恰逢博士研究生毕业答辩,躺在病床上的杨锡强坚持在病房里指导学生修改论文。

在肾脏免疫科医生周娟心中,导师杨锡强不仅是恩师,更是亲人。2005年,周娟父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