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教师节作文>教师园丁

教师园丁

详细内容

篇一:《有人把老师比作辛勤的园丁》

有人把老师比作辛勤的园丁,精心地照料我们,使我们可以茁壮成长;有人说老师是我们学习征途上的导师,是他们带领我们到达成功的彼岸;还有人说老师就像一个永远不停止工作的机器;但我却要说老师像一枝蜡烛。“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话用在老师的身上再恰当不过了。老师默默无闻地传授给我们知识,带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老师的岗位是平凡的,正如水的平静无波,点点滴滴、涓涓细流。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鲜花和掌声,只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默默地守护着那小小的三尺讲台,送走一批批的学生,留下自己疲惫的身影。

老师又是伟大的,如同水的浊浪滔天、惊涛拍岸。每一个水滴的本身很渺小,但它们汇集到一起就拥有无穷的力量。无数教师的努力可以培养出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可以培养出一切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老师是柔弱的,就像水,一张薄薄的纸就可以把它分开。教师也是普通人,也有生老病死、七情六欲。但他们是学生的楷模、典范,所以他们只能把身体的伤,心底的痛深深地留给自己,面对学生的永远是一张张笑脸。

但老师又有强大的一面,如同水,一块再坚硬的石头也抵御不了水的反复穿凿。在教师的眼里,没有笨学生,只有不合格的老师。正是靠着这种耐心、这种毅力,老师才能化腐朽为神奇,把一个个懵懂无知的孩子培养成材。

水性多变,但教师对学生的心不变、情不变、爱不变……

老师是无私的,他们配受一切赞美。

时间曾凝聚在1949年10月1日,当巍峨的华表披上曙光,当雄伟的天安门迎来新一轮的太阳,当无数先烈用鲜血染红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洪亮的声音传遍了全世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时刻,对于一个饱经忧患、受尽欺凌的民族来说是多么宝贵啊!中国,一个响亮的名字;一个让世界震撼的名字;一个让无数华夏儿女为之骄傲与自豪的名字,从此诞生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日子到来时,亿万华夏儿女为之雀跃。沉睡了百年的东方“雄狮”终于昂首立于

世界之林。这是一个沸腾上升的祖国;这是一个如日中天的祖国!

祖国这片古老的土地千百年来孕育、造就了我们民族至高的美和至深的爱。她有如一位坚强而又美丽的母亲,你看:绵延万里的长城是她华丽的项链;莽莽林海的大兴安岭是她飘逸的秀发;奔腾不息的长江黄河是她的流动血液;巍峨峻拔的泰山是她高挺的鼻梁;奇丽险峻的张家界是她漂亮的首饰

缅怀漫漫岁月,凝聚缕缕遐想。翻开历史厚厚的书页,我们却发现,昔日的祖国也曾不堪回首。当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祖国身躯之时,当帝国主义的大炮轰开祖国的大门之后,无数炎黄子孙惨遭杀戮,祖国大好河山易手他人。中国人民终于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含义,一大批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开始奋起反抗。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回首历史:一个民族要独立,要发展,不仅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还需要强烈的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需要一种更为博大深沉的民族精神。邓小平说过一句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黄河在我们的血脉中流淌,长城是我们坚硬的脊梁,“神舟”载人飞船使我们的天地无限宽广。

用微笑迎世博”也成了人人皆知的文明礼仪!中国,不断追求,不断进步!它将用生机和活力迎接世界的喝彩!

祖国,是我生长的土地,我因祖国而自豪,它的博大和坚韧让我为之震撼,祖国,永远是我心中那片热土!

篇二:《人们通常把教师比作园丁》

人们通常把教师比作园丁,把学生比作幼苗,只有园丁精心培育,幼苗才能茁壮成长;学生只有在教师的精心教导下才能成为社会的栋梁。叶圣陶说:教育是很朴素实在的事。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需要时间的积淀。

教育需静下心来教书,先下心来育人。杨瑞清老师在讲座中这样说到:“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最近读了杨瑞清《走在行知路上》这本书,从乡村小学行知实验班,到行知实验学校、行知小学的乡村教育家杨瑞清,我想中国老师也不陌生。到目前为止他正式发表的文章很少、很少;知道他不是从报刊杂志、电视媒体的广告中看到的,因为他没有找过媒体来做广告„„但他真正地做着乡村教育,放弃一切功利在做乡村教育。杨校长始终擎着理想的火把,克服重重困难,突破层层困境,顽强的毅力使他总会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关爱弱势群体,不让一个孩子失学,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是杨瑞清校长的又一基本教育思想。中国需要千千万万个杨瑞清式的好校长,也需要千千万万个杨瑞清式的好老师!通过学习《走在行知路上》,我认识到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我们的学生最关心的是教师对他的看法如何,最大的愿望是受到老师的关心和喜爱。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充满缺点的学生”视为“朽木”。当我们那些似乎充满缺点的学生时,更要用亲切的语言、温柔的目光与他们交流,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让学生亲近你。如果能细心地发现他们的优点,然后真诚而慷慨地去赞赏他们,一定能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希望和信心,学生也会自然地显示出友好合作的态度,激发学习热情。只有我们充分相信学生去爱他们时,学生才会相信自己,勇敢前进。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我们要善于接近孩子,体贴和关心学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亲近和“爱”。这是我们顺利开展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走在行知路上,杨校长具有强大的气魄。他用实际行动感化了农民使他们自发集资为学校易地新建;他白天为学生上课,晚上举办扫盲班;他顶住压力不让一个孩子留级;他把美丽的大自然和原汁原味的农村生活作为宝贵的教育资源——开辟实验农场、整合农村教育优质资源,把一所乡村小学办成了集校园、400亩花园、200亩果园于一体的童话学校,吸引了众多城市学校的学生前来实践学习。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信念的力量。正是陶行知思想对他的深刻影响,正是他对陶行知思想的执着,才会让他选择到偏僻农村,几十年如一日地实践着自己的教育理想。其实我们每个人初走上讲台,都曾怀抱着美好的教育理想,但可能随着时间推移、岁月流转,这份理想已是慢慢变淡,甚至不复存在,于是我们每天所从事的便成了工作,不再是一份事业,而以这样的心态去面对教育,只能出现职业的倦怠。

一晃,我在讲台上已经辛勤工作了17年。想想17年前那个刚出茅庐的我,带着困惑和憧憬来到了马路街中学。在这样的环境里,我认真研究教材,做到先听课后上课,认真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时刻记住先生说的话关心爱护每个学生。通过这几年的学习,我很快成长为合格的老师,能够胜任教师工作,也能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都要谢谢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是你把我从困惑中解救出来,是你告诉如何去做、什么是正确的,是你指引我前进的方向,是你给了我思想上的支持,是你给了我成功。在我的生活中,我也时刻铭记先生的教诲,“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耗尽甘霖、熬白银发的春蚕、红烛。人民赋予她崇高的使命,历史倾注她无限的希冀。家长期盼高素质的教育,带给子女无限美好的将来。祖国期盼她的儿女,个个奋发向上、朝气蓬勃。我以中国教师特有的执著。开发这属于跋涉者寂寞而又崇高的事业。我铆足劲,默默地前行。让祖国母亲骄傲这血凝的作品。

当然作为一名教师,就要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的专,也要学的博。因为人类发展永无止境,科学永无止境,肩负着生产新知识,传递

新知识的教师队伍建设永无止境。教师要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就要时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及时获取相关的信息,不断进取,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作为一名教师,我将永远牢记陶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农村教师展示自己的机会少,农村教师要做出与城市教师同样的成绩,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要用“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用自己的用自己的耐心与爱心去浇灌祖国的花朵,用自己的真爱给孩子们支持起一片幸福的蓝天。

篇三:《有人说老师是园丁》

有人说老师是园丁,辛勤地培育着祖国的花朵。也有说老师是红烛,燃烧了自己却照亮了别人,没错,这一切都是那么的真实,老师在奉献自己,而我们却不能为老师做些什么。李老师,自身也是一个妈妈,把班级里的每一个孩子都当做自己的宝宝,自己是一个慈祥的妈妈,希望自己的每一个宝宝都健康成长。虽然平时李老师都没有多少时间可以陪陪自己的女儿,但是每天李老师都有充足的精力,照顾、哺育、培养着班级里的七十多个孩子,每次的活动都是那么的充满活力,充满激情,很好地调动起了孩子们学本领的积极性,这也是李老师最希望看到的,也是李老师身上值得学习的地方。

记得有一次,李老师的亲人生了病,住在了医院,李老师完全可以向学校请假去照顾亲人,而李老师却没有这样做,因为塌了一节课就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成绩,所以她放弃了这样的念头。李老师一大早就起来,接着,把做好的饭菜送到医院,又急匆匆地赶到学校为我们上课,中午又箭一般的赶回家做饭,然后又送到医院,忙了大半天,李老师又赶回学校上课,改本子。放学了,李老师披着劳累的身子回了家,这样的生活“习惯”一直进行了好几个星期,而李老师却没有一点怨言,课堂上,李老师仍然认认真真的教我们学习语文,教我们怎么做人。

啊!老师是园丁,辛勤地培育着祖国的花朵,无私地奉献着她所有的光辉!

教育,不是用那难听的嗓音去骂人,而是用那甜甜的嗓音,真挚的话语让人由心的感发。李老师一直脊椎不好,特别是阴雨天,疼的要命,可她却没有因为这个原因而不去改本子。有一次,李老师脊椎又疼了,李老师就到医院做推拿,医生说只能多休息,病才能好,可李老师天天都要批改作业,想休息要比登天还难。可李老师仍然没有塌我们一节课。假如你生病了,你会干你觉得疼的事吗?显然不会,可李老师却坚持批改着本子。李老师坐在病床上,还拿着红笔,认真地批改着我们的作文。

啊!老师是园丁,辛勤地培育着祖国的花朵。

我们是祖国的花朵,花朵需要园丁的辛勤浇灌和施肥,而我们在春天的感召下,茁壮的成长着,如果问我们为什么会长得这么好,答案是园丁的照顾。{教师园丁}.

针对花儿来说,园丁是必不可少的。针对我们来说,老师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身边有许多的好老师,他们都把身上最美好,最充足的光辉洒向了我们。甘露般的知识洒向了我们,让我们一天一天地茁壮成长。

李老师就是这样,不私的奉献着,毫无怨言地为我们付出着。

老师是园丁,辛勤地培育着祖国的花朵。老师是红烛,默默地燃烧了自己,却照亮了别人。

篇四:《有人说教师是一位辛勤的园丁》

有人说教师是一位辛勤的园丁,也有人把教师比喻成一支燃烧的蜡烛,而我则认为—教师如水。

教师的岗位是平凡的,正如水的平静无波,点点滴滴、涓涓细流。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鲜花和掌声,只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默默地守护着那小小的三尺讲台,送走一批批的学生,留下自己疲惫的身影。{教师园丁}.

教师又是伟大的,如同水的浊浪滔天、惊涛拍岸。每一个水滴的本身很渺小,但它们汇集到一起就拥有无穷的力量。无数教师的努力可以培养出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可以培养出一切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教师是柔弱的,就像水,一张薄薄的纸就可以把它分开。教师也是普通人,也有生老病死、七情六欲。但他们是学生的楷模、典范,所以他们只能把身体的伤,心底的痛深深地留给自己,面对学生的永远是一张张笑脸。

但教师又有强大的一面,如同水,一块再坚硬的石头也抵御不了水的反复穿凿。在教师的眼里,没有笨学生,只有不合格的老师。正是靠着这种耐心、这种毅力,教师才能化腐朽为神奇,把一个个懵懂无知的孩子培养成材。

水性多变,但教师对学生的心不变、情不变、爱不变……

追山中学7年级谢松波

篇五:《一篇“小学生”作文引热议教师是“园丁”还是“导游”》

“他们带我们去参观一个地方,或许,我看见树,你看见鸟,他看见草地,每个人所发现,拍的景色都不一样„„我希望老师像导游„„而不像园丁,修剪掉我们不听话的枝丫,最终让我们长成了只会听话的植物。”浙江宁波的一名六年级的小朋友在方方正正的田字格上工工整整地写下这样一段话。

几天的时间,这篇作文从普普通通到为广大网友熟识、热议,皆源于他的作文老师在新浪微博上发的一条微博:“今天是教师节,祝各位老师节日快乐。分享一篇班上学生的作文,和各位同行共勉。”这一名为“六年级一班的班主任”的个人账号,以图片形式分享了她的学生的作文——《园丁和导游》。

孩子对老师“导游”一般的期待,有人喝彩,有人否定,更有人大胆地提出质疑,认为六年级孩子稚嫩的笔端写不出如此成熟的文章。不管此文是否出自小学生之手,我们应该关注的是,这“一石激起千层浪”事件的背后是社会各界对基础教育的关心,对教育工作者的期待。

面对网友们的众说纷纭,老师是怎么看的,教育专家又作何解释呢?

孩子对教师的期待

“抛开学生对词语的定位准确与否,我们应该看到孩子对教师的需求。”北京市特级教师、史家胡同小学教师万平这样说道。在她看来,“园丁”这个比喻并非只是灌输,更多的时候也是陪伴、播种、观察、帮助、给予、呵护还有收获。“导游”确实能作为辅助者、引导者和帮助者,但是“导游”的游览路线都是规划好的,这种缺陷恰恰是这名学生没有想到的地方。或许,六年级的学生对于“园丁”和“导游”这些词语的概念并没有一个完整精确的认识,但是这却折射出孩子们期待的好老师的形象:他们能给予孩子们更多爱的关怀和帮助,尊重孩子们的个性,在成长中给予孩子们温暖的陪伴。万平表示,孩子做出这样的比喻只是体现出他们的期待,而对于“园丁”或者“导游”,我们没必要上升到对教育工作者定位的高度来解读。无论我们称呼老师为“园丁”还是“导游”,老师都应该“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园丁}.

“如果,是我的学生,他们一定会觉得园丁是一个温暖的词,是一种激励和陪伴。因为,我一直就是给孩子们温暖的陪伴。这折射出身边的老师的教学方式,引发出他个人的思考,给他带来的思考,也是对老师工作的一种呼唤。”万平老师说。

我们忽略了孩子的观点

主要从事教师教育研究的北京师范大学讲师赵萍博士在接受采访时说:“作为教师教育研究者需要探讨的,不是‘园丁’与‘导游’孰是孰非,而是在现代社会,教师角色变化的问题。”

我们对教师的理解本来就是多元化的。总比喻成园丁其实是一种语言的惰性,以至于这

些比喻本身反而成为一种阻力和局限,把内涵丰富的教学工作和多元立体的教师形象压缩成了单调的意向表达。赵萍表示,孩子能提出来老师是“导游”,说明他关注的角度同离开学校的成年人是不一样的,是他对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期待。

赵萍说,在这篇作文中,我们应该欣喜地看到孩子是在主动思考,也说明我们的教学在进步,孩子开始质疑一成不变的答案;同时,他们班主任能够开微博把这样的一篇文章放到网上,也体现出我们的学校在走向开放、多元和包容。这篇文章最大的意义在于告诉很多人,今天的教育已经不是我们读书时候的样子。我们应当更多地关注到教学过程当中去,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而不是远观教育,隔靴搔痒。西方还有过这样的一个专门的比赛,让孩子画出心目中的好学校、好老师,孩子们的内心是非常丰富多彩的。评判好老师、好学校,我们要更多地倾听孩子的意见。我们的教改往往是成年人的,我们老师的,但是往往忽略了孩子的观点。(本报通讯员刘卓荣本报记者靳晓燕)

园丁与导游

幼儿园时,老师说:“老师就像园丁,哺育你们成长。”小学低段时,考试试卷中出现“老师就像园丁,哺育我们成长”的句子;高段时,会出现“老师就像(),()”这类的题目,深受“园丁”思想教育的我们,大多数都会不假思索地写上:园丁„„

用园丁来比喻老师,用花草来比喻孩子,每个人都知道。可是,园丁这个词真的适合老师这个职业吗?

去百度上搜“园丁”,第二种解释就是“可以比喻老师”,但去输入其他词汇,恐怕很少有“可以比喻老师”这种解释。由此可见,中国的“园丁思想”被牢牢锁住,连百度、字典也承认了它的“功劳”。但我始终觉得,人的想法不可以是统一的,正如人们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某一天,我发现我们脑中比喻老师的词,几乎都被“园丁”战友(占有,编者注)了,难道,没有其他了?嗯„„肯定还有!哈!我想出来了!导游!是个挺合适的词,以后再有这种问题,我就填“导游”,可以摆脱“园丁”的缚束(束缚,编者注)啦!

导游„„真的真的挺合适:他们带我们去参观一个地方,或许,我看见树,你看见鸟,他看见草地,每个人所发现,拍的景色都不一样。老师教我们的内容是一样的,但在某些人看来,这个对自己有帮助。另外一群人呢?感觉那个适合自己,同样的知识,而我们对它们的理解不同,也就造就了不同的人才。

反观园丁,花草,就不一样了:这些花草的命运都已经是安排好的了。牡丹不会变成玫瑰,百合不会变成月季,在风雨中,也有园丁的保护,自己所努力的,也不过是发芽,汲取营养罢了。它们只需要接受,而没有自己的想法。

所以,我希望老师像导游,带领我们去游览各种美好的风景,而不像园丁,修剪掉我们{教师园丁}.

不听话的枝丫,最终让我们长成了只会听话的植物。(摘自“六年级一班的班主任”新浪微博)

文章来源:榆林人事考试网(yulin.off.)

篇六:《“园丁论”视角下的教师角色分析》

“园丁论”视角下的教师角色分析

教师角色是指处在教育系统中的教师对其特殊地位及其社会期望的认识,并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对教师角色这一概念的认识与理解,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一是教师对这一概念的解读,教师是教师这一职业的践行者,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标准,只有亲身体验过才有发言权,故教师对教师角色的认识最为深刻。教师对教师角色的认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其教学行为,对教师这一行业的承诺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活动是教师一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可见教师本人对教师这一角色的认识至关重要。二是非教师对教师这一角色的认识,即社会对教师的期望,社会对教师角色正确合理的期望,有助于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师观。从教师角色的隐喻我们可以察觉到,人们对教师角色的理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关于教师角色隐喻具有代表性且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的有四种。一是“蜡烛论”,这一理论认为教师是“蜡烛”、是“春蚕”。中国传统文化赋予教师这样理想化的形象,虽然刻画出了教师工作的艰辛与无私的奉献精神,但这明显的将教师无限拔高而将教师抽象为“圣人”的倾向,忽视教师作为人的需求。教师首先是人,是要正常生存的人,他们也需要索取来维持自我的存在,一味的强调奉献,不仅有为其戴高帽的嫌疑,更是不切合实际的。虽然高度的赞扬教师多么的无私多么的高尚,是为了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提升教师的自我价值感,但这种不恰当的教师角色定位,不仅不利于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师观,还容易让教师出现教师角色挫折。二是“工程师论”,这一理论认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它的积极意义在于肯定了教师所从事的教育活动具有创造性,但它夸大了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有教育万能论的倾向。这种不恰当的认识,可能会使人们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作用,而夸大教师的主导作用,认为教育是无所不能的。三是“桶论”,“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桶论”强调教师要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的储备有其合理成分,但韩愈曾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孔子也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都表明只要别人有一点强于你,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可见“桶论”不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从师观。把教师比作“桶”,学生就处于了“容器”的被动地位,与现在所倡导的学生是能动的学习主体相冲突,再有这种隐喻也不切实

际的要求教师的知识储备,也不符合当今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现实。最后是“园丁论”,认为“教师是园丁”,这是众多教师隐喻中我所大力支持的观点。这种隐喻形象的表明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起到的作用,利于教师准确的认识教师这一职业,更好的工作生活。同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也符合新课改的要求,重视学生的成长过程,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有利于学生的更好发展。虽然有些反对声音,认为其夸大了教师的修剪作用,教师在培育幼苗的过程中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有其本身的固有特色,教师的修剪也是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前提,不会忽视学生的客观条件,这也是对优秀教师的要求。“园丁论”对教师角色的隐喻较为恰当,这种隐喻将教师比作园丁,虽未将其高高捧上云端,但最为准确合适。社会对教师角色期待定位为这一隐喻,既肯定教师的辛勤劳作、无私奉献,又利于教师对自我职业的准确定位。对教师本人而言,可以提高其自我效能感,扮演好教育者这一角色,能更好的工作与生活。

篇七:《第八届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师园丁奖》

第八届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师园丁奖

暨2013—2014年全国三“十佳”外语教师

评审会议在北京召开

第八届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师园丁奖

暨2013—2014年全国三“十佳”外语教师

评审会议在北京召开

(中国教育报2013年10月21日星期一第12版教育展台公告

评委合影

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杨春茂秘书长

东北师范大学杨忠教授{教师园丁}.

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包天仁教授

中心顾问、人民教育出版社刘道义编审

中心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章兼中教授{教师园丁}.

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崔刚教授

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特级教师许时升

篇八:《中西方教师角色“园丁说”的比较研究》

龙源期刊网.

中西方教师角色“园丁说”的比较研究

作者:王丹

来源:《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5年第01期

[摘要]对于儿童的认识,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直到近代,许多思想家、教育家开始认识到儿童有自然发展的天性,教育应该尊重儿童的本性,促进他们自由地生长,从而延伸出“园丁说”的思想。但由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西方的“园丁说”理论有着一些共同的思想,同时也呈现出许多不同的特点。

[关键词]园丁说;天性;自然

parativestudyofwesternandChineseteachers'role"gardener"

WangDan

(InstituteofEducationScienceandManagement,YunnanNormalUniversity,Kunming650500,China)

Abstract:Forchildren'sunderstanding,thehumanhasexperiencedalonghistoricalperiod.Untilmoderntimes,manythinkersandeducatorsbegantorecognizethenatureofnatural

developmentofchildrenandeducationshouldrespectthenatureofchildren,promotingtheirgrowwithfreedom,soastoextendthethoughtof"gardenertheory".Butduetodifferentsocialand

culturalbackground,Chineseandwestern"gardenertheory"hassomemonthoughts,andalsopresentsanumberofdifferentcharacteristics.

Keywords:gardenertheory;nature;nature

中图分类号:G633.3

自教师这个职业诞生之日起,人们便对教师的职业角色赋予了多重涵义,而其中将教师比做“园丁”,更是为大多数人所认同。相信儿童有自我发展的天性和能力,把儿童比作植物,把教师比作园丁,将儿童教育活动类比为植物的种植活动,这种取譬种植来探究儿童教育规律的学说通常成为“园丁说”。

中西方许多哲学家、教育学家也根据自己对教育的认识,提出了众多理论,更是为“园丁说”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如西方夸美纽斯的“种子论”,裴斯泰洛齐自己的“园丁说”,以及福禄贝尔所建立的“kindergarten”(幼儿园)。中国古代“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王阳明、曾国藩等人提出的类似园丁说的理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