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冷的诗词
详细内容
篇一:《古诗词赏析》
1.阅读下面这两首词,回答问题。(7分)
苏幕遮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系裙腰
张先
惜霜蟾照夜云天。朦胧影、画勾阑。人情纵似长情月,算一年年。又能得、几番圆。欲寄西江题叶字,流不到、五亭前。东池始有荷新绿,尚小如钱。问何日藕、几时莲。
(1)两词都写到了荷这一意象,但所写之荷时间有别,其中《苏幕遮》所写的是
______________之荷,《系裙腰》所写是____________之荷。(2分)
(2)两词分别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系裙腰》的下片主要采用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感情?请作简要说明。(5分)
答:
2.阅读下面陈子昂的两首诗,回答问题。(11分)
送魏大从军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春夜别友人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注]①春秋时魏绛曾以和戎政策消除了晋国边患。②东汉时的车骑将军窦宪,他曾经以卓越的战功,大破匈奴北单于,又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1)第一首诗主要用了什么艺术技巧?请简要分析。(5分)
答:
(2)陈子昂的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但表达了不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
3.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回答问题。(11分)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独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据说鹧鸪“生不辞巢不别群”,其鸣叫声近似人言“行不得也哥哥”。杜宇,即杜鹃,又名子规。相传它的叫声近似人语“不如归去”,又有“杜鹃啼血”的典故。
(1)这两首词都写了夜闻鸟鸣,请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简析其中寄寓的思想感情。(5分)答:
(2)这两首词在对“夜闻鸟鸣”的具体表现上又各有特点,你更喜欢哪一首的写法?请简述理由。(6分)
答:
4.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11分)
除夜
[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王安石: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作此诗时身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屠苏:药酒名。
(1)同在除夕之夜,两首诗的作者的心境有何不同?请结合两首诗作简要分析。(5分)答:
(2)“又将憔悴见春风”和“春风送暖入屠苏”在处理景与情的关系时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
1.(1)夏春
(2)①《苏幕遮》:思乡。《系裙腰》:相思盼团圆。(2分)
②运用了双关手法。末句“问何日藕、几时莲”中“藕”谐音双关为“偶”,“莲”谐音双关为“怜”。该句表面写不知荷花何日生藕,何日产莲,实际写不知何时能与心上人团圆,得到心上人的爱怜。(3分)
2.(1)用典。(2分)全诗用霍去病、魏绛、六郡豪杰、窦宪等四个典故,肯定了魏大从戎是御边保国的壮举,激励出征者立功沙场,扬名塞外。(3分)
(2)《送魏大从军》从大处着眼,激励出征者立功沙场,全诗语气慷慨雄壮,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扬。(3分)《春夜别友人》借景物描写来表达朋友间的深挚情意,离情缠绵而不过分哀伤。(意思对即可)(3分)
3.(1)辛弃疾和陆游都生活在南宋时期,山河沦陷、生灵涂炭、朝廷腐败,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词中写鹧鸪与杜鹃啼鸣,巧妙地借用鸟鸣的谐音,传达出天下百姓热切盼望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呼声;(3分)表达了作者国耻未雪、壮志难酬的忧愤和有家难归的飘零之感。(2分)
(2)(示例一)喜欢辛词的写法。(3分)辛词写“山深闻鹧鸪”,背景辽阔;“愁”在先而闻鹧鸪在后,愁上加愁。(3分)
(示例二)喜欢陆词的写法。陆词写“常啼杜宇”与“林莺巢燕总无声”对比;闻杜宇在先而“愁”在后,牵惹愁思。
4.(1)来诗表达的是事已成空的愁苦之情、远离故土的思念之情;(2分)王诗通过对元日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乐观自信的心态和喜悦的心情。(3分)
(2)这两句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2分)“又将憔悴见春风”借乐景抒哀情,借新春之景抒发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2分)“春风送暖入屠苏”则以乐景写乐情,通过新年热闹的场景抒发了作者愉快的心情。(2分)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写真寄外
薛媛
欲下丹青笔,先拈宝镜寒。
已惊颜索寞,渐觉鬓凋残。
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
恐君浑忘却,时展画图看。
1.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概括说明。(5分)
2.赏析颈联的写法和内涵。(6分)
参考答案: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离家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以及她忧虑丈夫移情别恋的痛苦,委婉地表达了对丈夫应忠于爱情的提醒。
2.“泪眼”指代是人的肖像,“愁肠”指心灵的痛苦,一“易”一“难”,互为映衬。在矛盾对比中,刻画了怀念丈夫的深情。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谪岭南道中作
李德裕
岭水争分路转迷,枕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台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乌啼。
诗人简介
李德裕(787—850),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字文饶。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宰相李吉甫之子。穆宗时﹐因与牛僧孺﹑李宗闵政见不合﹐发展成为党争。武宗即位后﹐得到重用﹐拜太尉﹐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执政6年﹐内驭宦官﹐外败回纥﹐平泽潞节度使刘稹叛乱﹐朝廷一时呈中兴之势。后宣宗即位﹐牛党执政﹐一反前此政治措施﹐李德裕被贬为潮州司马﹐再贬崖州司户参军﹐于贬所去世
1.清人沈德潜评第二联是“一语双关”,请对此简要说明。(4分)
2.“红槿花中越乌啼”一句是怎样表现诗人的思乡之情的?请简要分析。(4分)
3.(2)诗人无罪被贬岭南,其情感异常复杂,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4分)一方面写出贬谪途中处处提心吊胆的情状,表明自然环境的恶劣。(2分),另一方面喻指自己仕途环境的恶劣,表明小人当道,志者难行的现实(2分)。(语意相近即可)
2.(4分)①化用典故。诗人被贬异地,听到越鸟在枝头啼叫,联想飞鸟尚不忘本的典故,表现自己的故园之恩(2分)。②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诗人描绘了“红槿花”开,“越鸟”啼呜的景象,表现(反衬)出自己被贬南方后的思乡之情(2分)。(答出一点2分,其中手法1分,分析1分;共4分;语意相近即可)
3.①诗人面对贬谪途中的恶劣环境,内心对前途充满愁苦和畏惧之情;②诗人被贬谪岭南,见到异地风物,引发内心深切的思乡之情;③朝政昏暗,诗人遭受排斥贬谪,对此有着愤懑之情。(答对一点2分,二点3分,三点4分)
参考译文
岭南道中溪流纵横交错,地势迂回曲折,置身其间,茫然不知身在何处。沿途随处可见高大的乔木,绿树丛阴下,溪流显得格外幽深。我在旅途中提心吊胆,担心遇上毒雾,碰着蛇草;为了躲避沙虫,看见燕子衔泥也会急忙让开。这里的风俗很特别,五月即收稻米,三更公鸡就打鸣,每当涨潮,它还会按时啼叫,这时津吏就会通知乡民潮汛要来了。这一切让人一时难以适应,看着那鲜艳欲滴的红槿花,听着那树上越鸟的鸣叫,想到想起家乡,这谪居岁月何时是个尽头,想起这些真是肝肠寸断。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怀(其二)
孟郊
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疑虑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参考译文
秋月脸色冰冷寒气森森,老客壮志已经消磨殆尽。秋夜寒气侵人,冷露滴落,梦被惊醒,劲峭的秋风像一把梳子侵袭着人体,使人从头到脚彻骨寒冷。卧病床上已经很久了,心中愁思怎么也剪不断。还是不要作无根据的猜想,也不要听没来由的瞎说吧。梧桐叶已凋落,冷风吹着枯叶瑟瑟作响,听去好像谁在弹奏悲哀的曲调。
1.简述首联中“冰”、“单”两个词的妙处。
2.第三句中的“露”,既指____,又指____,用双关的手法,表现自己__________。
3.第五句的关键词是“_____”,写自己_____;第六句的关键词是“____”,写自己____。
4.诗末诗人以“____”比喻自己,“声响如哀弹”比喻________。
5.诗歌前四句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2分)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和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再过金陵①包佶
玉树歌终王气收,雁行高送石城②秋。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
石头城宋刘翰
离离芳草满吴宫③,绿到台城④旧苑东。一夜空江烟水冷,石头明月雁声中。
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金陵城,请结合诗句分析两诗景物描写的异同。(5分)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1.相同点:①两诗都描写了金陵城凄凉、衰败之景。(2分)不同点:①包诗运用拟人手法,写江山不管天下兴亡之事、任凭夕阳伴着客愁;(1分)刘诗运用动静结合手法(或答视听结合),写所见离离芳草、台城旧苑、空江烟水、明月高悬,又写所闻空中雁声。(1分)②刘诗的景物描写有时间(从白天到黑夜)和空间(从吴宫到台城)的变换,写出了作者的所见所闻。(1分)说明:如学生能从以下角度回答两诗不同点,给2分。包诗写的是金陵秋景,写秋高雁飞、残照斜阳、江山依旧的凄凉萧瑟之景;刘诗写的是金陵春景,写离离芳草、台城旧苑、空江烟水、明月飞雁的悲凉寥落之景。(2分)
2.①包诗抒发了作者对江山依旧、物是人非的慨叹,表明六朝兴亡皆由人事;(2分)借古讽今,表现作者对安史之乱后政事日非、家国衰败的悲愁。(2分)(如回答作者过金陵的羁旅愁思给1分)②刘诗暗含古今盛衰对比,抒发了作者对金陵古城繁华不再、沧桑变化的深沉感慨。(2分)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思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云,春日偏能惹恨长。
1.前两句描绘出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从整首诗来看,这两句有什么作用?(5分)
2.有人评价三、四两句在情感的抒发上“构思新奇”,说说你的理解。(5分)
参考答案1.①这首诗描绘出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春草丛生,草色青青,柳色嫩黄,柳丝飘拂;桃花盛开,李花飘香,花枝披离,花气氤氲。(2分)②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对照,使所要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画面上的春光点染得越是明媚,春意越是喧闹,就更能从反面衬托出诗人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答“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出诗人无法排遣的深愁苦恨,也可以)(3分)
2.①这两句不是直接抒发自己的愁情,而是运用拟人的手法借“东风”和“春日”来写愁思。(2{水冷的诗词}.
分)②“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不为遣愁;“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奈,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2分)这样,诗意的表现就更为曲折、含蓄、更有深度。(1分)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山路见梅感而有作钱起
莫言山路僻,还被好风催。行客凄凉过,村篱冷落开。
晚溪寒水照,晴日数蜂来。重忆江南酒,何因把一杯。
关于上面《山路见梅感而有作》一诗,清代纪昀有评价说“特有情韵”,还说“五、六(句)最佳”。请完成下面小题。
1.诗中第六句“晴日数蜂来”,历来版本有分歧,一作“蜂”,一作“峰”,请结合自己对诗作主旨的
篇二:《关于树的诗词》关于树的诗词
五陵少年{水冷的诗词}.
涌动人潮出都门,漫山遍野乱纷纷。
三分春色初生柳,一片娇茸点缀裙。
还是去年开土地,又于今岁付辛勤。
空将传统流形式,塞上风沙几个闻?
绿窗眉妩
何故更衣又换裙,今朝丽日衬微云。
满堤尘土人声沸,遍野机车政务勤。
重把幼苗栽旧穴,还由电视摄新闻。
年年植树成时景,依旧风沙做雾曛。
渔唱起三更
十年生息困楼群,切切莺啼久未闻。
忆里蓬门春涤荡,眼前市味气蒸熏。
野游欲踏百千里,沉醉难寻三两分。
巷陌何当还绿意,来回紫燕更殷勤。
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牛丛【题朝阳岩】
蹑石攀萝路不迷,晓天风好浪花低。洞名独占朝阳号,应有梧桐
薛能【秋题】
独坐东南见晓星,白云微透??寥清。磷磷?L石堪僧坐,一叶梧桐落半庭。
邵谒【汉宫井】
辘轳声绝离宫静,班姬几度照金井。梧桐老去残花开,犹似当时美人影。
陆龟蒙【野井】待凤栖。
朱阁前头露井多,碧梧桐下美人过。寒泉未必能如此,奈有银瓶素绠何。
罗隐【听琵琶】
香筵酒散思朝散,偶向梧桐暗处闻。大底曲中皆有恨,满楼人自不知君。
和凝【宫词百首】
天籁吟风社燕归,渚莲香老碧苔肥。夜来霜坠梧桐叶,诸殿平明进御衣。李中【春闺辞二首】
尘昏菱鉴懒修容,双脸桃花落尽红。玉塞梦归残烛在,晓莺窗外啭梧桐。
滕潜【凤归云二首】
金井栏边见羽仪,梧桐枝上宿寒枝。五陵公子怜文彩,画与佳人刺绣衣。
花蕊夫人【宫词(梨园子弟以下四十一首一作王??诗)】
杨柳阴中引御沟,碧梧桐树拥朱楼。金陵城共滕王阁,画向丹青也合羞。
姚月华【楚妃怨】
梧桐叶下黄金井,横架辘轳牵素绠。美人初起天未明,手拂银瓶秋水冷。
刘媛【长门怨】
雨滴梧桐秋夜长,愁心和雨到昭阳。泪痕不学君恩断,拭却千行更万行。
赵虚舟【戏赠】
砌下梧桐叶正齐,花繁雨后压枝低。报道不须鸦鸟乱,他家自有凤凰栖。
张窈窕【春思二首】
井上梧桐是妾移,夜来花发最高枝。若教不向深闺种,春过门前争得知。
薛涛【别李郎中】
花落梧桐凤别凰,想登秦岭更凄凉。安仁纵有诗将赋,一半音词杂悼亡。
尚颜【秋夜吟】
梧桐雨畔夜愁吟,抖擞衣裾藓色侵。枉道一生无系着,湘南山水别人寻。
修睦【松】
细韵飕飕入骨凉,影兼巢鹤过高墙。盘根一种依平地,自是梧桐不久长。
李峤【晚景怅然简二三子】
楚客秋悲动,梁台夕望赊。梧桐稍下叶,山桂欲开花。气引迎寒露,光收向晚霞。长歌白水曲,空对绿池华。
韩愈【梁国惠康公主挽歌二首】
定谥芳声远,移封大国新。巽宫尊长女,台室属良人。河汉重泉夜,梧桐半树春。龙?[非厌翟,还辗禁城尘。
孟郊【琴曲歌辞?列女操】
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贞妇贵殉夫,舍生亦如此。波澜誓不起,妾心井中水。
孟郊【列女操】
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贞女贵徇夫,舍生亦如此。波澜誓不起,妾心井中水。
薛奇童【相和歌辞?怨诗二首】
日晚梧桐落,微寒入禁垣。月悬三雀观,霜度万秋门。艳舞矜新宠,愁容泣旧恩。不堪深殿里,帘外欲黄昏。
常建【江上琴兴】
江上调玉琴,一弦清一心。泠泠七弦遍,万木澄幽阴。能使江月白,又令江水深。始知梧桐枝,可以徽黄金。
崔曙【山下晚晴】
寥寥远天净,溪路何空蒙。斜光照疏雨,秋气生白虹。云尽山色暝,萧条西北风。故林归宿处,一叶下梧桐。
李白【赠崔秋浦三首】
吾爱崔秋浦,宛然陶令风。门前五杨柳,井上二梧桐。山鸟下厅事,檐花落酒中。怀君未忍去,惆怅意无穷。
李白【秋登宣城谢?x北楼】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
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李白【代秋情】
几日相别离,门前生?t葵。寒蝉聒梧桐,日夕长鸣悲。白露湿萤火,清霜凌兔丝。空掩紫罗袂,长啼无尽时。
薛奇童【楚宫词二首】
日晚梧桐落,微寒入禁垣。月悬三雀观,霜度万秋门。艳舞矜新宠,愁容泣旧恩。不堪深殿里,帘外欲黄昏。
杜甫【送贾阁老出汝州】
西掖梧桐树,空留一院阴。艰难归故里,去住损春心。宫殿青门隔,云山紫逻深。人生五马贵,莫受二毛侵。老梧桐。谁
篇三:《温泉诗句》览中域之珍圣兮,无斯水之神录---张衡《温泉赋》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长恨歌白居易
迟迟兮春日,玉甃暖兮温泉溢。---骊宫高白居易
只今惟有温泉水,呜咽声中感慨多。---华清宫张继
未见温泉冰,宁知火井灭。表瑞良在兹,庶几可怡悦。--温汤对雪李隆基
临渭川,近天邑,浴日温泉复在兹,群仙洞府那相及。--奉和圣制温泉歌张九龄
温泉启蛰气氛氲,渭浦归鸿日数群。---扈从温泉宫献诗张说
温泉行韦应物
出身天宝今年几,顽钝如锤命如纸。作官不了却来归,
还是杜陵一男子。北风惨惨投温泉,忽忆先皇游幸年。
身骑厩马引天仗,直入华清列御前。玉林瑶雪满寒山,
上升玄阁游绛烟。平明羽卫朝万国,车马合沓溢四鄽。
蒙恩每浴华池水,扈猎不蹂渭北田。朝廷无事共欢燕,
美人丝管从九天。一朝铸鼎降龙驭,小臣髯绝不得去。
今来萧瑟万井空,唯见苍山起烟雾。可怜蹭蹬失风波,
仰天大叫无奈何。弊裘羸马冻欲死,赖遇主人杯酒多。
温泉{水冷的诗词}.
[明]杨慎
天宝繁华迹已陈①,朝元阁上玉嶙峋②。
山头寒树深埋雪,池面温汤别贮春。
歌舞声留供奉曲③,佩环魂断属车尘④。
可怜一片离宫月,曾照当时同辇人⑤。
古往今来,诗人们吟咏的温泉诗已成为温泉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闲来品赏温泉诗,不仅让人有读诗生趣的感受,也从中感悟到温泉养生的道理。
在众多温泉诗中,不少是诗人褒扬着名温泉的。如黄山温泉水质纯正,饮誉天下,唐代诗人贾岛曾发出:“遐哉哲人逝,此水真吾师”的感慨。宋代苏东坡游历陕西骊山温泉时,留下了“汤泉吐艳镜光开,白水飞虹带雨来”的赞美佳句。北京小汤山温泉自古闻名,清代康熙皇帝赞之:“温泉泉水沸且清,仙源遥自丹砂生,沫日浓月泛灵液,微波细浪流琮琤。”云南象鼻温泉在明代时就被奉为“神水”,清代张凌云题象鼻温泉诗:“天下汤泉莫漫夸,传闻温沼让西沙。岭如象鼻岭无异,水比安宁比更嘉。入浴能教人似玉,到来几许貌如花。春寒我欲频经此,童冠讴歌乐岁华。”道出了人们对象鼻温泉的厚爱。昆明安宁温泉名扬天下,明代诗人杨慎对云南安宁温泉推崇备至,在《安宁温泉》诗中写道:“何如碧玉温泉水,绝胜华清礜石池。已挹
金膏分沆瀣,更邀明月濯涟漪。”更有诗人们盛赞安宁温泉:“天下果然第一汤,升庵先生无虚奖。”“地灵此地胜瀛州,暖比春温洁比秋。”“仿佛玻璃漾水晶,宛若珠玑盛琥珀。”
泡泡温泉,在这水气蒸腾氤氲中洗涤爽身,如梦如幻,欲醉欲仙,妙不可言,大有“浴罢恍若肌骨换”之感,难怪不少文人墨客一泡为快,以至“解衣浴罢仍留连”。唐代诗仙李白曾慕名湖北京山的汤堰温泉浸泡,在如诗似画的风景中尽情享受温泉沐浴的乐趣,不禁诗兴勃发,写下了盛传不衰的温泉诗篇:“神女殁幽境,汤池流大川;地底烁朱火,沙傍放素烟。沸珠跃明月,皎镜含空天;濯濯气靖此,曦发弄潺潺。”唐代白居易描写杨贵妃泡温泉的诗句:“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充满了诗情画意。宋代苏东坡对温泉情有独钟。曾游览惠州温泉瀑布,不禁宽衣解带沐浴在温泉之中,他的《温泉诗》:“新浴觉身轻,新沐感发稀。”道出了沐浴温泉的痛快感受。他的另一首诗:“温泉水滑洗凝脂,皓首沐浴回常春。”更激起了人们对沐浴温泉的向往。宋代王安石的《温泉》诗:“谁燃丹黄焰,爨此玉池水,来客争解带,万劫付一洗。”写出了浴温泉的轻快与舒畅。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的《温泉》诗:“一了相思愿,钱唤水多情;腾腾临浴日,蒸蒸热浪生。浑身爽如酥,怯病妙如神;不慕天池鸟,甘做温泉人。”流露了作者陶醉于沐浴温泉之中,欢愉忘情、乐不思归的心境。
温泉的疗效功用也屡见于文人墨客诗句中。北齐人刘狄的《温泉诗》:“神井堪消疹,温泉足荡邪。”一语道破了温泉的治疗功效。由于常泡温泉,唐玄宗对温泉的疗养作用颇有认识,他在一诗中写道:“桂殿与山连,兰汤涌自然。阴崖含秀色,温泉吐潺湲。绩为蠲邪着,功因养正宣。愿言将亿兆,同此共昌延。”清代乾隆的咏温泉诗:“炎液暄波能愈疾,曾闻泉脉出流黄。化工神运不思议,功德应教证水王。”赞美了温泉疗疾保健的功效。
提到吟咏温泉的诗句,文坛上还有一段轶事:宋代苏东坡游览庐山时,看到温泉院的壁上有一个叫可遵的和尚在此留下的温泉诗:“禅庭谁作石龙头,龙口汤泉沸不休。直待众生总无垢,我方清冷混常流。”东坡想,这首诗提问颇多,于是亦戏题一绝于壁上:“石龙有口口无根,自在流泉谁吐吞。若信众生本无垢,此泉何处觅寒温。”苏东坡留下的吟咏温泉题壁诗,一时传为温泉文化中的佳话。
古诗词中的温泉文化
温泉文化自古以来也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春日洗浴、升阳固脱。夏日浴泉,暑温可祛。秋日泡泉,肺润肠蠕。冬日洗池,丹田温灼。”我国利用温泉最辉煌的成就是创造了加料温泉——“中华汤”。屈原《离骚》有云“浴兰汤兮沐芳”,泡在加料温泉中,处于四围花木繁荫、泉石流泉、明月松间的天人合一之境,疗疾养生、其乐陶陶,这正如古人在河南汝州温泉泡浸菊花、人参汤恢复元气后写的一首诗,
“崆峒山下秘阳春,泻作温泉向广堂。解起沉疴参菊水,顿除污恶陋兰汤。源抽坤髓元元浑,气夺炎精本自香。万似华清浴妃子,一身膏泽万民疮。”
600年前,明代三保太监和七下西洋,也让“中华汤”在国外显示威力,一次与郑和并列正使太监的王景弘就在东南亚地区用花草加入温汤中,救治了不少当地百姓,受到东南亚人民普遍的赞扬,连有温泉大国之称的、以“汤治”驰誉世界的日本,也称“中华汤”确实了不起。
到了清代,华宁人张云由云南象鼻温泉时题《象鼻温泉诗》:「天下汤泉莫漫夸,传闻温沼让西沙。岭如象鼻岭无异,水比安宁水更嘉。入浴解教人似玉,到来几许貌如花。春寒我欲频经此,童冠讴歌乐岁华。」沉浸在温润的温泉里,就如同玉石般的光滑亮丽,享受温泉的岁月,正如「童冠讴歌乐岁华」快活。
而浪漫派的李白也曾写下一段流传千古的温泉诗「神龙殁幽静,汤池流大川;地底炼朱火,沙旁放素烟。沸珠跃明月,皎镜含空天;濯濯气靖此,发弄潺潺。」温泉可气势万千、可清澈如月,一语道出温泉的魅力,在李白的笔下,将温泉比拟得相当深厚。
一大文豪苏轼虽是仕途坎坷,当年他游骊山时,就留下了「「一洗胸中云梦」和「汤泉吐艳镜光开,白水飞虹带雨来」的佳句,也为后人所称道。
篇四:《有关荷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