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诗词鉴赏>写一首秋天的诗

写一首秋天的诗

详细内容

篇一:《秋(小诗一首)》

秋虫唧唧,

打破秋夜的宁静。

叶儿飘飘,

在大地上留下一个个浅浅的笑窝。

秋雨连连,

润湿秋日的脸庞。

苇叶儿飒飒,

在天空下映出一串串美丽的倩影。

秋菊烂漫,

书写秋的天高云淡。月夜朦胧,

在他的心房写下点点愁痕。

秋蝉收起霓裳羽衣,静待下一个黎明。亲爱的你,

是否,

发现了秋的踪迹。

篇二:《秋天,诗歌四首》

课题14.秋天

1

③生自由朗读课文。(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

三、抛出问题

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朗读之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明确]

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

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

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b.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c.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四、研读赏析

①展示学生绘制的图画或课件。(学生对照图片展开想像,描绘自己喜

欢的画面。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a.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

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b.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c.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在哪儿?

②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先请几名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据图画,

展开想像,描绘画面。学生描绘画面(参考内容):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

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

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

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

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

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

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

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

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

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

得透?

b.由远及近的顺序。

c.优美语句赏析:

◆先找出优美的语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写一首秋天的诗}.

◆主要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美句赏析参照)

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

“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

2

3{写一首秋天的诗}.

4

课题15.古代诗歌四首

5

篇三:《老年是一首秋天的诗》

老年是一首秋天的诗

人生好比文学。少年是春天的歌、老年是秋天的诗。

少年在春天里放歌。这是他们天真、烂漫、稍纵即逝和永不复返的花季。初夏属于青年。事业和爱情时而浪漫时而实际,美好的理想变成现实或被击溃。然后就是盛夏——艰苦奋斗的中年,一个悲喜交加充满戏剧性的苦乐年华。现在,这一切都过去了。雁去叶落,橘红穗黄,天高云淡,风静潮平。秋天到了。它是在不知不觉中到来的,然而又是何等地充满魅力。

秋日的和阳不再光彩夺目不再火热骄人,暖暖地只是一片温情。秋日的田野不再躁动不安不再生机勃勃,静静地只是一片收获。

秋日的林木不再满身披挂不再密不透风,默默地只是一片质朴。老年就是秋日的和阳、田野和林木,是秋天绵长、醇厚、丰富、深沉的诗。

秋天的诗是人生的体验和领悟,是淡泊超脱的境界和坦然面对的情怀。面对累累硕果和冬季将临,老年更接近生命的本真,就像秋日的天空格外澄明。这种纯净和澄明正是诗的品格。所以,诗总是天然地属于少年和老年。少年的纯净来自天真,天真可贵;青年的浪漫来自热情,热情可爱;中年的丰富来自执着,执着可取;老年的澄明来自超脱,超脱可敬。

超脱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智慧,一种超越了生死荣辱的人生智慧。因为智慧,所以用不着喋喋不休;因为超脱,所以犯不着愤愤不平。有智慧垫底的豁达超然,犹如一潭秋水清澈见底,却又深沉厚重,韵味无穷。老年应该是这样一首诗。

老年能够成为这样一首诗。

篇四:《老年是一首秋天的诗2》

老年是一首秋天的诗

树峰:人生好比文学

家劲:少年是春天的歌

梦婷:老年是秋天的诗

慧仙:少年在春天里放歌

张晓:这是他们天真、烂漫、稍纵即逝和永不复返的花季树峰:

张晓:

慧仙:

家劲:

梦婷:

家劲:

树峰:

张晓:

梦婷:

慧仙:

张晓:

慧仙:

家劲:

树峰:

梦婷:

家劲:

慧仙:初夏属于青年事业和爱情时而浪漫时而实际美好的理想变成现实或被击溃然后就是盛夏——艰苦奋斗的中年一个悲喜交加充满戏剧性的苦乐年华现在这一切都过去了雁去叶落桔红穗黄天高云淡风静潮平秋天到了诗的季节到了它是在不知不觉中到来的然而又是何等地充满魅力秋日的和阳不再光彩夺目不再火热骄人暖暖地只是一片温情秋日的田野不再燥动不安不再生机勃勃静静地只是一片收获秋日的林木不再满身披挂不再密不透风默默地只是一片质朴老年就是秋日的和阳、田野和林木

树峰:是秋天绵长、醇厚、丰富、深沉的诗张晓:秋天的诗是人生的体验和领悟

梦婷:是淡泊超脱的境界和坦然面对的情怀慧仙:面对累累硕果和冬季将临

树峰:老年更接近生命的本真

就像秋日的天空格外澄明

家劲:这种纯净和澄明正是诗的品格

慧仙:所以

四人合:诗总是天然地属于少年和老年树峰:少年的纯净来自天真天真可贵梦婷:青年的浪漫来自热情热情可爱家劲:中年的丰富来自执著执著可取张晓:老年的澄明来自超脱超脱可敬

慧仙:超脱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智慧树峰:一种超越了生死荣辱的人生智慧婷·家:因为智慧

所以用不着喋喋不休

树·晓:因为超脱

所以犯不着愤愤不平

家劲:有智慧垫底的豁达超然

张晓:有如一潭秋水清澈见底

慧仙:却又深沉厚重

梦婷:韵味无穷

树峰:老年应该是这样一首诗

老年

合:能够成为这样一首诗

篇五:《美丽的秋天》

美丽的秋天

主备人:卜广梅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秋天的景物,并抓住其特点,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引导学生发现秋天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秋天,进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学会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4.练习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情感。

课前准备:

有条件的可以带学生到田野游览,和学生一起观察秋天的景物(如果老师不能亲自带学生去游览,可以让家长带孩子去游览,游览前可以提示学生观察哪些),比如秋天气温与夏天相比有什么变化,你从哪里可以看到这种变化?秋天的天空?树叶?水果?庄稼?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秋天:

1.小朋友们,古人说:“万美之中秋为最”。秋天像一首诗,秋天像一首歌,秋天像一幅画,秋天像一个美丽的童话。你们心中的秋天是什么样的呢?

(老师激发学生尽情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2.下面请同学们随着老师一同走进秋天,感受秋天。请看图片。

(播放多媒体“秋天的景色”。)

3.从图片中大家看到了哪些景物呢?(生答)

(二)观察秋日的天空:

1.出示两张对比强烈的照片,一张是夏日的天空,一张是秋日的天空,让学生分辨出哪一张是夏天,哪一张是秋天。并说说,有什么不同,重点说一说秋日天空的颜色,云的多少和颜色,让学生体会到“天高云淡”,说一说空中的大雁,让学生把天空和白云的静态与大雁的动态结合起来,体会大自然的美。

2.用一段话描写秋天的天空。

一要抓住特点,二要注意动静结合。

3.读一读,评一评。让学生读一读描写秋日天空的这段话,大家评一评。

4.根据大家的评价,改一改。

(三)观察秋天的树木:

1.出示一组秋天树木的照片。有反映树叶颜色变化的,有果实压满枝头的,比如苹果、梨、柿子、葡萄、枣等等。

2.说一说,秋天树叶有什么变化;说一说各种果树结满果实的样子;说一说水果的样子,可以用上比喻或拟人的句子,还可以根据吃水果的经验,说一说水果的味道;面对这么多既好吃又好看的水果,说说你的心情怎么样;果农们面对这丰收的果实,表情什么样。

3.写一写,用一段话把秋天的树木变化和秋天的丰收的水果写下来,要从多个方面表现水果的可爱,要从字里行间流露出你的心情,通过描写果农的表情,表现他们内心的喜悦。

4.读一读,评一评。让学生分组,在组内读一读,这段话,互相评一评,然后每组选出一位写的最好的同学。

5.每组选出的优秀代表,分别读一读,大家评一评。

6.改一改。认真回味别人写的这段话,认真想想大家的评语,认真改一改自己写的这段话。

(四)观察秋天的田野:

1.出示一组图片,有玉米,有高粱,有谷子,有棉花。

2.说一说,图片上的庄稼什么样,既要注意整片的庄稼什么样,也要有对一株庄稼的特写镜头,可以用上比喻句或拟人句。体会一下,面对这丰富的景象,农民面对这丰收的景象又是怎么的表情,注意表达上与描写果农的句子要有不同。

3.写一写。用一段话,把秋天的田野写下来。

4.读一读,评一评。

5.改一改。

(五)整体回味秋天:

1.说一说,同学们用几段话把整个秋天写绘了出来,大家简要地总结一下,秋天是个什么样的季节。{写一首秋天的诗}.

2.用简短的一段话,或一句话告诉人们秋天是什么样的季节。

(六)连段成篇:

1.把今天写的这几段话连成一篇作文,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衔接和过渡。

2.同桌互相读一读,评一评,改一改。

板书设计:

秋天真美

天空树叶果树庄稼

附教师下水文:

秋天真美

秋风起了,天气渐渐凉了,

蓝蓝的天空一望无边,大雁排着“人”字形和“一”字形向南方飞去。马路两边的树叶变黄了,一片一片的,像一只只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

果园里,苹果像一张张红通通的笑脸。那又大又绿的葡萄叶下,有紫灰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真像一个个晶莹的玛瑙。桔子树上的桔子,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好像在说悄悄话„„看着这些成熟的果子,心里喜滋滋的,恨不得马上咬上一口。

农田里,稻子黄了,像铺了一层金色的地毯。高粱红了,像一把把火炬。棉花白了,像一朵朵白云。农民伯伯正在忙着收割各种农作物,这种喜悦的心情,真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了。

秋天的景色真迷人啊!

篇六:《秋叶一首诗》

秋叶

秋风袭来一片沧桑

然而

落叶却爱上了这一抹凄沧

这是一片摇摆在树梢的残叶秋风的盛情邀请扯断了它泛黄的茎

飘荡在萧瑟的秋风

模糊了迷离的视线

它仿佛看到了

那年

也曾朝气蓬勃在树梢绿成一片海洋

而如今

是什么打湿了那纤弱无力的身躯{写一首秋天的诗}.

是那冷瑟的秋雨

还是默默的泪花

它想飞的高一点

再高一点

即便那逆风的刺刀割痛它那干枯的躯体即便那冷瑟的秋季抽干它所有的水嫩潇潇细雨中依旧会有残叶不屈的灵魂

唱响秋季离别的悲歌

苍凉的秋季

悲欢成韶华易逝的落寞

而此时

天际间总会有几只晚归的鸟儿驮着夕阳懒懒回家

沉稳绝美的金黄余辉

将天与地凝固成一曲高雅壮美的赞歌

落叶安然的坠落

淡然成一股命有终结而生无止境

如果有来生

我愿做那片飘落的树叶

静待来年春花烂漫时

篇七:《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诗》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诗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深秋时节,山上蜿蜒的小路曲径通幽。云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我不由自主地停下车来,是因为这傍晚枫林的美景着实吸引了我,那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花儿还要红。

注释

枫叶(5张)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斜:此字读xiá,为伸向的意思。

5.坐:因为。

6、霜叶:被霜打过的枫叶

简析

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远上秋山的石头小路,首先给读者一个远视。山路的顶端是白云缭绕的地方。路是人走出来的,因此白云缭绕而不虚无缥缈,寒山蕴含着生气,“白云深处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然而这只是在为后两句蓄势,接下来诗人明确地告诉读者,那么晚了,我还在山前停车,

只是因为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胜于春花的枫叶。与远处的白云和并不一定看得见的人家相比,枫林更充满了生命的纯美和活力。

赏析{写一首秋天的诗}.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第二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

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篇八:《秋诗一首》

篇九:《春夏秋冬古诗各一首》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秋夜曲》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篇十:《秋天-何其芳-教案》

秋天何其芳教案

《秋天》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是何其芳的一首明朗纯净的诗篇。在这首诗中,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画面的组合造成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特殊氛围。画面清静,悠远,朦胧。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是一种艺术享受。

1、引导学生以审美的眼光来诵读诗歌,体会作者的审美情感。

2、引导学生品味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神游优美淡远的诗化意境,培养审美想象力和审美情趣。

3、引导学生比较、鉴赏、评价诗歌。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审美素质”,要求培养学生“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为了让学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我首先从感知诗歌美的情感入手,进而引导学生欣赏美的语言,想象美的图景,体验美的意境,表达美的感受,最终达到培养美的情趣的目的。

一、诗情导入

秋天,是一个富于诗意的季节。多少诗人因秋的到来而获得了灵感。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姿态:“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是豪迈的秋;“秋风秋雨愁煞人”是忧伤的秋;“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是寂廖的秋。秋天还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有清淡的神韵,深情的怀念,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何其芳的秋天,去感受一个别样的秋。(板书课题)

二、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验美的情感

1、学生试读,体验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3、学生在小组内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并谈谈自己读的方式。

4、诗中描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漂亮的名字。

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学生命名只要符合大致意思即可。5、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总结:伐木丁丁,稻谷流香,瓜果肥硕,雾冷、露清、霜白,有秋虫低鸣,有蟋蟀弹琴,有溪水清冽,这样的秋天谁人不爱,这样的秋天谁不赞美。

三、欣赏美句,享受美境

1、找出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并朗读。

2、小组内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

3、全班交流。

意在引导学生欣赏优美的诗句,进一步体会诗的情感。

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4、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还有哪些困惑?

总结:诗人采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秋写得富有神韵,富有活力。秋似乎是一个清闲的农人在享受秋日的收获,似乎是一个悠闲的渔人正撒网归来,似乎是一个清洁纯的少女正凝神静思。读此诗,身也变得轻灵,心也变得明净。

四、构思美图,表达美语

1、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想像每一幅图中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用美的语言将它描述出来。学生在思考的同时播放音乐与画面。

2、小组交流,推荐优秀者在班内交流。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3、齐读、自背、齐背、比赛背诵。

总结:秋已不在作家笔下,而在同学们心中,因为作者的诗已经与同学们真切的感受,尽情地体验,畅快的想象融合了,我相信,同学们想象的功夫做得越充分,对作品底蕴的感受,理解就越深刻,就越能感受作者的心。

五、比较美文,培养美趣

1、学生朗读美国诗人狄金森的《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