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美文
详细内容
第一篇:《细节成就美文》
细节成就美文
张建房
人们好说细节决定成败,对写文章来说,就更是如此。细节看上去像沙砾一样微不足道,很容易被忽视。但“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细节之于文章是铺就道路的一粒粒石子,是构筑金字塔的一块块方石。
太史公写人,是最注重细节的。同样是面对秦始皇的排场,项羽是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而刘邦却是喟然叹息:“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从项羽的口气里我们听出的是粗豪直率,口没遮拦,是英雄气概,自信自大;从刘邦的口气里我们听出的是一个乡下无赖对天子的艳羡,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出他当时垂涎三尺的样子。假如项羽刘邦一个腔调说话,那《史记》还有什么看头!
朱自清先生在《背影》中抓住父亲送他去北京上火车时,艰难的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并围绕父亲的背影展开叙写了家境的惨淡、祖母的逝世以及父亲奔走谋职等种种生活的困顿,表现了父亲对他的深沉的父爱,同时也表达了朱先生对父亲的理解和感恩。可以说《背影》是一个细节成就的一篇经典散文。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是细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是细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是细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整首诗都是细节!可以说细节不仅构成作品的血肉,而且构成作品的生命。使一篇文章活起来的不是抽象的主题,更不是机械的技法,而是生动、鲜活的细节。没有细节,《诗经》还剩下什么?没有细节,《离骚》还剩下什么?没有细节,《三国》《水浒》《红楼梦》还剩下什么?
细节给予我们的决不仅仅是单纯的主题,而是灵魂的冲撞。“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两个细节的鲜明对比所产生的思想冲击力,居然可以穿越千年而不衰!别利科夫的“伞装在套子里,怀表装在灰色的鹿皮套子里,有时他掏出小折刀削铅笔,那把刀也装在一个小套子里。就是他的脸似乎也装在套子里„„”契诃夫对别里科夫的这些细节描写诚然是滑稽可笑的,但它决不仅仅止于可笑,契诃夫更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思想的套子,这个思想的套子钳制着整个城市的人们,并最终窒息了别里科夫自己,要了他的命!契诃夫的《套中人》,让我们笑过之后,作深长之思。
细节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需要发现。而要发现细节,既需要一颗慧眼,更需要一颗慧心。李清照有首很有名的小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卷帘人在门口,应该离海棠最近,但“却道海棠依旧”,反不如在房里的李清照“看”的真切——她是用心眼看的,她十分肯定的认为“应是绿肥红瘦”。好一个“绿肥红瘦”,引发了人们千年不朽的感叹!
“鹅鹅鹅,曲颈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是骆宾王七岁时写的一首诗。作品先绘声——鹅鹅鹅,然后再绘形——曲颈向天歌,接着又绘色——白毛浮绿水,最后又写动态——红掌拨清波,全诗由四个细节组成,可谓有声有色,生动鲜活,不仅穷形尽相,而且表现出一颗活泼的童心、一种醉人的童趣。若非有敏锐的观察力,细腻的感受力,是决然写不出这样美妙的文字的。
很多文章缺乏细节,不仅仅是缺乏对生活的感受力,更是缺乏想象力的表现。
《红楼梦》中,宝玉挨打之后,写宝钗托着一丸药来探视宝玉,理解这个“托”字,是需要一点想象力的:宝钗关心宝玉是在表面,她要显摆给众人看。而黛玉看宝玉的时候,两个眼睛肿得像桃似的,这一个“桃似的”的细节,仍需读者运用想象力予以补充——林妹妹哭得何等伤心,连眼睛都哭肿了!而且又是宝钗探视在前,黛玉在后——你想,宝钗那么爱显摆,她当然要探视在前,而林妹妹疼爱宝玉只在自家心中,不欲人知,她当然要在最后了。怪不得曹雪芹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而他对世事人情的洞察,都表现在无数的细节中了。
宋代晁说之的《打球图》曰:“阊阖千门万户开,三郎沉醉打球回。九龄已老韩休死,无复明朝谏疏来。”阊阖本是天门,这里指皇宫的正门,这门平时是不开的,现在忽然大开,似乎国家有什么大事——而其实不过是皇帝(三郎)酒醉看球归来。这一细节为我们勾勒出一个耽于享乐,不理朝政的皇帝的形象。后两句话题一转说到张九龄、韩休这些敢于犯颜直谏的大臣老的老、死的死,再没有人敢对皇帝讲真话了。猛一看前后有点不搭界,但仔细想想,皇帝既已荒淫,再加上没有了谏臣,那么安史之乱的发生也就顺理成章了。这种蒙太奇式的细节组接,给读者留下的是更大的想象空间。
停留在抽象层面一直是写作的致命伤。“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诗强说愁。如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的这首词里包含着一个写作学上的真理:说愁的人并不真正识得愁滋味,而识尽愁滋味的人,却并不说愁,而是以细节出之,一个“天凉好个秋”,说出了多少愁苦、感慨!
谈到一些美学家费力对诗和诗人的本质下抽象的定义,达不到任何明显的结果,“歌德说:‘有什么必要下那么多定义?对情境的生动情感加上把它表达出来的本领,这就形成诗人了。”(《歌德谈话录》)歌德所说的“情境”指的就是具体的生活情景和境况,它是细节所从产生的矿石。写作者不到生活里去寻找矿石,并用心灵之炉进行冶炼,是绝对产生不出细节的黄金来的。这正应了陆游的那句话:“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研究作家的写作经验,对我们理解细节的价值也许会有意义。秦牧的构思方法,有人叫做“滚雪球”。所谓滚雪球,就是从瞬间产生的感受强烈的某一点——这一点就像一片小雪花——开始,然后调动自己丰富的生活积累,从多方面拓展思路,一步步膨胀,一层层深入,使这片小雪花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多。这里最可贵的是最初的那一点感受——那其实就是一个细节,照秦牧的话说,它是事物的“尖端”部分,是最富有“特征”的部分,一旦被作家抓住,就象一粒饱满的种子,落到肥沃的土壤里,作家用思想、感情的阳光雨露培育它,使它发芽,开花,最终长成丰硕的果实。
徐迟的构思方法,叫“抓一刹那”。这“一刹那”他认为是事物的“精华”部分,最有“光彩”的部分。抓住这“一刹那”,就抓住了头绪,抓住了中心,零散杂乱的材料得以集中,有了归宿。而所谓“一刹那”,其实就是细节。
很多学生写文章非常困难,咬笔头,挠头皮,痛苦万状,究其原因,往往不是缺乏思想,而是缺乏感受,缺乏细节。好不容易像挤牙膏似的挤出一篇文章,又常常是描写不生动,或叙述太笼统,议论太浮泛,并且语言干瘪生硬,缺乏真挚的感情,这样的文章,也多是缺乏细节所致。我搞过一次作文练习,让学生以“感恩”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大部分学生都写自己的亲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但很多学生叙述描写却是浮光掠影,什么爸爸辛苦,妈妈操劳,爷
爷疼,奶奶爱,就是没有细节。有位同学却不这么写,他写自己家境贫寒,父亲为了供他上学,每天凌晨两三点钟就起床去拉石子,这一个细节比多少“辛苦”之类的空话都更有表现力,也更感人!另一个同学写他受伤之后,他自己并没有表现出痛苦,但他却看到父亲脸上哗哗流汗,这样的细节又能胜过多少“疼”“爱”之类的抽象概念!
如前所述,细节来源于心灵。一颗善良、多情而又敏感的慧心,比一千种、一万种写作方法都更有用,所以写作教学决不能就事论事,而应引导学生磨砺心灵。要让学生到生活中、到阅读中去捕捉灵感,探寻写作的源泉。要让学生用心灵去触摸万事万物,并让学生学会感受心灵的每一次悸动。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在写作中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事物的神韵,并能写出真我。
本文刊于《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8年第3期
第二篇:《让细节丰富文章------感受细节描写的魅力》让细节丰富文章------感受细节描写的魅力细节描写,是指对表现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有特殊作用的一些细小环节进行具体、细腻、形象、生动地描写,它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环境、物件等。)作为文章中的“细节”,需要经过概括,提练,或有生动的生活情趣和鲜明的时代色彩;缺乏典型意义的繁琐细节对写作则是无益的。
作文中经常需要有这样的描写:
一个眼神:赞许、讽刺、冰冷、无奈、呆滞、惶恐、惊讶、征求、乞求、渴望、焦虑、难过、鼓舞、失望、绝望、希冀„„
一句话语:讽刺、鼓励、振奋人心、痛心、热情、悔恨、伤透人心„„一个动作:微笑、握手、摸头、拥抱、伫立、拍肩膀、拍屁股„„一处景物:春夏秋冬、雾雨雷电、风霜雨雪、河流水滩、花鸟鱼虫、奇石怪木、森林洞穴、车来人往、高楼大厦、亭台轩榭„„
一番感受:希冀、沮丧、颓唐、惆怅、孤独、恼怒、嫉妒、痛苦、快乐、惭愧、慌乱、无助、感激、绝望、无奈„„
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个动作、一处景物、一番感受,这些内容往往都是突出中心的重点,但遗憾的是由于我们忽略了或是在描写能力上的欠缺,这些精彩部分从我们笔间溜走了。所以,我们要把细节写细。让画面具体可感知使之成为打动读者的动情点,巴尔扎克说:“唯有细节才组成作品的价值。”李准也曾说:“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
真实的细节描写是使人物典型化的重要手段。细节描写的目的是要使文章生动形象,做到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能给人以真切感受。那么怎样才能写好文章的细节呢?一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选好典型细节
细节是展示文章主旨思想、灵魂的关键处,所以一定要选好。如
1、对人物进行细节描写
现实生活中人的语言、动作、穿着等都可以成为细节描写的对象。如:“什么?”母亲吃了一惊,看着我,手举起来,又沉重的垂下。这是一位母亲丧夫后听到儿子不想上学时的反应,语言和动作的细节将母亲辛酸又心痛的感情描写得入木三分。
2、对事件进行细节描写
对事件的过程进行细节描写可以为感情的抒发做好铺垫。如:往日三十分钟的路今天竟走了一个小时,没等车停下来,我就朝村头的小路张望。又一个模糊的身影在风雪中伫立着,是父亲,母亲还有就是弟弟,一定是!没等车停稳,我就急步跳下车,奔向村头的小路。这一段文字对事件进行了细致地描写,将一位求学在外归心似箭的学子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3、对环境进行细节描写
这种情况主要针对景物描写。如:走出叔叔家的门,天上墨一样的乌云卷动,天地间一片昏暗,暗夜的影子里,总似乎闪动着诡秘的眼睛。这几句描写将人情冷淡求人不成的无奈与失望寄托于乌云暗夜的描写之中,给人如临其境之感。
二、调动各种感官。细致观察事物
要使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就要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对事物作细致的观察。如下面一段写花的文字:
天边那一弯新月发出淡淡的清辉,静静地洒在花园里。迷蒙的月色下,那些白天里姹紫嫣红的花,青翠欲滴的叶,都显得黯淡了。这时候,几朵刚开的昙花正散发出缕缕清香,沁人心脾。啊!还有一朵正含苞欲放,会不会开呢?我观察了好一会儿,忽然间,花蕾动了一下……终于,花蕾尖上悄悄地裂开了一个小孔,接着,小孔缓缓地张开,花瓣一片片地舒展开采。那一片片花辨像是水晶雕成的,连一条条花脉都看得清清楚楚。
作者对昙花作了详尽的描写,花的质地、气味、色彩、纹路、花蕾开放的整个过程写得细腻生动,让人如临其境。
三、精心锤炼词语
细节描写中,要选择恰当的词语,精心锤炼,做到以少胜多,乃至一字传神。如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就用得非常恰当:
①他轻手轻脚地拉开门,眯着眼,透过门缝看我做什么。
②一阵风扫来。
③树上叶子飘了一地,一片叶子在雨中打了个漩涡落在地上。
又如孙犁《荷花淀》“夫妻话别”一场,水生嫂因为听说丈夫要去找大部队,心里不禁一震,手被苇篾子划破了,为了掩饰内心的震颤,她将流血的手放进嘴里轻吮。
四、巧妙运用修辞
巧妙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可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使无形变为有形。如朱自清的《春》中对春雨的描写:像牛毛,像花针,像雨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又如写母亲端详孩子睡觉:母亲愣愣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那是第一缕晨曦对娇花的抚弄,那是三月里的春风对碧水的温柔,那是夏日晚霞对嫩柳的辉映,那是秋夜月色对修竹的依恋,那是冬日里的朝霞与小草的交谈!
五、变换不同角度,从多个层面来写细节
对同一细节,可以从不同角度、多个层面来考虑。变换不同角度还可以通过环境来写细节。因为人物活动、情节的展开必然是在一定环境下,必要时的环境描写,也是细节。如:
飞飞扬扬的雪飘了一夜,刺骨的寒风丝毫不给人们驻足的机会,折断的枯枝插进雪中咯吱咯吱作响。乡村的早晨,是如此的冷清、静寂。{细节美文}.
作文即生活。观察,就是要关注生活细节;思考,就是从生活细节中得到启发。要想写出成功的细节描写,就要以敏锐的感受力去观察生活,再借助选好典型细节、调动各种感官、精心锤炼词语、巧妙运用修辞、变换不同角度等五种方法,肯定会写出成功的细节描写。
总结:细节描写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要真。细节的描写必须入情入理,符合生活真实。其次是细。一是取材要小而具体,二是描写要细致入微。三是要精。细节在精而不在多。常见写作失误:①细节不真实,编造痕迹明显。②所选细节平谈,缺乏典型意义,起不到应有的作用。③细节选择不当,不能表现甚至有损人物形象。这一欠缺对文章整体的把握密切相关。④细节虽好,但描写不力,如同厨艺不精,糟蹋了美味的食物一样,这是阅读太少、缺乏对范例的积累与借鉴出现的失误。
“说得非常好!”老师向我递过一个赞许的眼神。这眼神,犹如冬日里送来的一缕阳光,让我从头到脚都感到暖洋洋的;又像沙漠里的一汪泉水,清澈、清凉,滋润我干涸的心;更像黑夜里拉开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我整个心房。我是一个胆小少语的孩子,这个眼神让我充分感受到了关爱、勇敢和自信,嗅着这样的味道,我回敬老师一个微笑。这眼神,犹如冬日里送来的一缕阳光,让我从头到脚都感到暖洋洋的。
训练营:
以“雪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运用细节描写,凸显人物。
2,注意情节完整流畅。
3,字迹工整,书写美观,字数在600字左右。
第三篇:《成败,细节(表达生美文)》写作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上海地铁一号线是由德国人设计的,二号线是我们自己设计的。上海地
处华东,地势平均高出海平面就那么有限的一点点,一到夏天,雨水经常会使一些建筑物受困。德国的设计师就注意到了这一细节,所以地铁一号线的每一个室外出口都设计了三级台阶,要进入地铁口,必须踏上三级台阶,然后再往下进入地铁站。这简单的三级台阶,在下雨天可以阻挡雨水倒灌,从而减轻地铁的防洪压力。事实上,一号线内的那些防汛设施几乎从来没有动用过;而地铁二号就因为缺了这几级台阶,曾在大雨天被淹,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材料二:牛顿每天除抽出少量的时间锻炼身体外,大部分时间是在书房里度过的。
一次,在书房中,他一边思考着问题,一边在煮鸡蛋。苦苦地思索,简直使他痴呆。突然,锅里的水沸腾了,赶忙掀锅一看,“啊!”他惊叫起来,锅里煮的却是一块怀表。原来他考虑问题时竟心不在焉地随手把怀表当做鸡蛋放在锅里了。
材料三:东汉名臣陈蕃少时独居一室而院内龌龊,薛勤批评他:“孺子何不洒扫
以待宾客?”陈蕃答道:“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事,安事一屋乎?”薛勤当即反驳:“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请你根据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出题意图
9月份对应的作文训练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五册后边的“表达与交流”第一节——《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这个单元的作文训练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利用一些方法,比如“以小见大”“比较鉴别”,还有“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多角度论证”“探寻因果”体现深刻。
高考对考生作文发展等级部分的的要求恰巧就是“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那么这次作文就是要训练学生写得深刻。
当然,“深刻”并不是训练出来的,它靠的是学生的长期积累,有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和深刻体悟。这是长期的功夫,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成就的。但作为高中的作文训练,我们还是期望能够通过教学训练在短期内达到那样的目的。
思路导引
近些年来在高考作文中,给材料作文占了统治地位。由于考生的思路狭窄,立意单一,结果文章单调,佳品不多,出现了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局面。其实作文命题所提供的材料往往是多面性的,只要我们运用不同的观点,从不同的要素入手,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便可以多角度立意。认真阅读上面的材料,便发现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立论:
①细节。几十年,人们都更看重远大的理想,伟岸的抱负,却不知“千里之行始
于足下”。一个细节,如果关键,可能影响全局。因此细节很重要。注重细节的人才可能干成大事业。
②大与小。任何伟大的事业都是由无数小事组合而成的。没有量的积累,便没有
质的飞跃,任何拒绝做小事的人,都不可能去干什么大事。
③两面性。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看问题切不可绝对化,如陈景润常穿错袜子,
心里有多少东西都倒不出来,做中学老师很不称职;聂卫平不善于家
务,一顿饭也做不好。但是一个仅距数学皇冠上的明珠一步之遥,一
个则是威震天下的棋圣。这说明一屋不扫,也能扫天下;干不好小事,未必就不能干大事的道理。
④周全。任何事情都有主流与分流之分。看事情不能只注重主要部分,而要想的
周全。知道“一着不慎全盘皆输”的道理。
当然还可以有其他角度的立论。总之,给材料作文中不应被材料的表面现象所局限,应看清事物各个不同的侧面,及其内在的种种因素,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深刻的分析,在此基础上确立文章的论点。
学生作文
成·细节·败(议论文)
朝阳一高二年2班戴佳维
老子曾在《道德经》中说过:“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足以见得细节在成事上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抓住细节,抓住事物的根本,才能把握成功的要诀。所以:细节决定成败。
很多时候,失败与成功往往只差在看似不起眼的细节上。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象一艘艘驶向成功彼岸的船,而细节就是船板上湿滑的青苔。不注重细节的人往往不会注意到脚下的青苔,失足掉进冰冷的海水中,坠入暗无天日的海底;而注重细节的人却会在不久后踏上成功的彼岸。
古往今来,因为忽视细节最终导致失败的事例数不胜数。“哥伦比亚”号、“挑战者”号的失事,上海地铁2号站的收支失衡,丰田汽车的大规模召回„„正如汪中求先生所说的:“1%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