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小学读后感作文>坚守心灵的一方净土

坚守心灵的一方净土

详细内容

第一篇:《坚守心灵的一方净土(1)》

廉政图书读后感征文

坚守心灵的一方净土

——《大学》再读后随想

酷夏的夜晚,很热。饭后,在家对面的江心岛上走了一圈,回到家中已是汗流浃背,衣衫全湿透了。出出汗,可是治治病、健健身的极品良药。妻子值班,儿子在校,关上家门,衣物褪去,无以束缚,无所局促,独享坦荡之畅快。户外尽管繁嚣,我心静自然凉,闭上眼睛,以求心灵之清净。

晚间素有阅读的习惯,随手翻开大学自学考试时的教材,儒家经典之作《大学》映入眼帘。《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尽管对古文阅读不太感兴趣,但当年我参加自学考试的时候,《大学》作为本科课程《中国文化概论》的一个章节,读后令我倍感获益良多。在航道局人事教育科工作期间,也曾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题,作为职工政研教育内容,自勉修身立志,与人励志交流。

时下正值盛世,中华民族崛起。然而,贪腐之风漫延,势头不容小觑,正因为如此,我也更加敬重当今“打虎拍蝇”之威。整肃吏治的今日,重读《大学》,却又多了另一番感受。

《大学》一开篇,就明确提出了教育的三大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也就是说:做治国安邦这

种大学问的方法在于,提倡和发扬正大光明的德行和德政,广泛地亲近民众和尊重民意,让百姓仁爱敦睦、明理向善,以至善至美为奋斗目标,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就是古代教育的三大目标。《大学》从性善论的思想出发,认为“明德”是人生俱来的善性,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要使人的“明德”发扬光大。这要求人们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使自己始终保持向善之心。第二个目标就是“亲民”,就是要求人不仅自身要保持向善之心,而且还要推广开来,去亲爱广大民众,要用自己的德性去感化人,推己及人。第三个目标就是“止于至善”,也就是要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如果人们都能够“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当是达到了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为了实现这三个目标,《大学》还提出了教育的八个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实际上是八个学习阶段的具体目标,反映了儒家所设计的从加强个人修养开始,然后推己及人,最终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大学》阐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格物”,是整个教育程序的起点。“格物、致知”,就是通过认识、研究万事万物,可以获得必要的知识,通过接触事物而

从根本上研究它的规律。“诚意、正心”,是指个人的内心修养,也就是所谓的修心养性。其中诚意是正心的先决条件,“诚意”就是要做到不自欺,“君子慎其独,非特明显之处是如此,虽至微至隐,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即使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能严守各种道德规范,这才叫“诚其意”。意诚之后,可以排除一切干扰,使内心合乎儒家中正思想,对待任何事物才能做到不偏不倚,才为“正心”。

“修身”是整个教育程序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是修身的具体方法,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修身的目的。所谓修身,就是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道德涵养。修德养行,是人们为了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而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完善的过程。老子认为修身是一件巩固根基的大事,它是建立在自我与处人治世的关键所在。孔子注重修身,《论语》记载:“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所以《大学》说:“自天子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一个人只有自身修养达到一定的境界,才能以身率范,使全家达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的和睦家庭伦理标准。儒家思想中,家齐是国治的基础,只要家家都能遵守礼义,国家自然走向大治,最终实现全天下的太平。

古代教育注重“修身为本”,要求人们修养自己的品德,谨慎自己的行为,诚实正直,清正廉洁,这是改变社会风气的根本。

社会是五光十色的,时常充满诱惑,要洁身自爱就要有一定的自控力,而人的非凡自控力则来源于始终一贯的自身修养,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要经受得住权力、美色、金钱的引诱。一个人,特别是为官从政之人,只有“修身慎行,敦方正直,清廉洁白”,才能弘扬社会正气。修养是本,人不可一日不修身,否则,任由野性放纵自己,就会使思维丧失理智,道德失去准则,语言失去规范,行为失去约束,腐化堕落就成为必然。

当年学习《大学》至今,已十多年过去了,尽管《大学》作为古代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工具,充满了儒家的臣民教化思想,但每每翻开满是圈圈点点地记载着我的阅读经历的书卷,再细细咀嚼起来,也总能品出一点点新的味道来。或许,当年把“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励志警句,确实是激发了不少工作激情,如今读来,励志固然重要,“修身”更感觉是人生修行的重要必修课。

人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才能安定下来,并为之努力。那么,人应该要有一个怎样的目标呢?是要做多大的官?还是要挣多少的钱?不同的人当然有不同的回答。但无论是当官还是挣钱,越出正当的途径而为之、而得之,当属贪。出界的越多,贪性之越大,钻入死胡同而不知道回头,就更是绝路一条了。

我时常想,人何以为贪?私心杂欲之错也,贪欲一起,则欲罢不能,所谓欲壑难填。然而,人何以起贪?失衡教育之错也,

如今社会,功利盛行,当官讲政绩,做人求功利,可谓物欲横流。何为道德修养?为何修身为本?何以止于至善?恐怕知之之人甚少。世上充斥着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笑贫不笑娼,我等凡人之辈,又如何能耐得住清心寡欲呢。

欲放眼见绿茵,空气必须清新,孕育当有甘露。人也不外乎如此,没有仁爱的安宁社会,没有向善的人文环境,焦躁的功利思维所至,人们忙于追名逐利,当然难得静下心来反思,一旦身陷高墙铁窗之内,才一声叹息:“只因为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好好地学习,悔不当初。”然而,一切都悔之晚矣。

人,都应当要“明明德”,要以树立弘扬光明正大的良好品德为目标,要通过“修身”践行自己“止于至善”的修行。古往今来,具有光明磊落、克己奉公、无私奉献品德的楷模屡见不鲜,也正是这些正能量,撑起了当今社会的主流。人必须“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就是说,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之后才能安定下来,安定之后心就能静,心静才能思考问题,最后才能有所收获。

夜,慢慢地从喧闹中静下来,路灯尽管依然喷着热气,但街道上簇拥着的人群已渐渐地稀疏了许多,江面上飘来一丝儿的风,也缓解了些许炎热。出了一身热汗,洗去汗污,身体精神爽朗了,常常出出汗,修身洗练,当是照镜正容的宝药良方。

倚身窗前,我的思绪,也从“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意境中收回,

第二篇:《坚守心灵的一方净土》

廉政图书读后感征文

坚守心灵的一方净土

——《大学》再读后随想

酷夏的夜晚,很热。饭后,在家对面的江心岛上走了一圈,回到家中已是汗流浃背,衣衫全湿透了。出出汗,可是治治病、健健身的极品良药。妻子值班,儿子在校,关上家门,衣物褪去,无以束缚,无所局促,独享坦荡之畅快。户外尽管繁嚣,我心静自然凉,闭上眼睛,以求心灵之清净。

晚间素有阅读的习惯,随手翻开大学自学考试时的教材,儒家经典之作《大学》映入眼帘。《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尽管对古文阅读不太感兴趣,但当年我参加自学考试的时候,《大学》作为本科课程《中国文化概论》的一个章节,读后令我倍感获益良多。在航道局人事教育科工作期间,也曾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题,作为职工政研教育内容,自勉修身立志,与人励志交流。

时下正值盛世,中华民族崛起。然而,贪腐之风漫延,势头不容小觑,正因为如此,我也更加敬重当今“打虎拍蝇”之威。整肃吏治的今日,重读《大学》,却又多了另一番感受。

《大学》一开篇,就明确提出了教育的三大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也就是说:做治国安邦这

种大学问的方法在于,提倡和发扬正大光明的德行和德政,广泛地亲近民众和尊重民意,让百姓仁爱敦睦、明理向善,以至善至美为奋斗目标,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就是古代教育的三大目标。《大学》从性善论的思想出发,认为“明德”是人生俱来的善性,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要使人的“明德”发扬光大。这要求人们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使自己始终保持向善之心。第二个目标就是“亲民”,就是要求人不仅自身要保持向善之心,而且还要推广开来,去亲爱广大民众,要用自己的德性去感化人,推己及人。第三个目标就是“止于至善”,也就是要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如果人们都能够“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当是达到了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为了实现这三个目标,《大学》还提出了教育的八个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实际上是八个学习阶段的具体目标,反映了儒家所设计的从加强个人修养开始,然后推己及人,最终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大学》阐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格物”,是整个教育程序的起点。“格物、致知”,就是通过认识、研究万事万物,可以获得必要的知识,通过接触事物而坚守心灵的一方净土

从根本上研究它的规律。“诚意、正心”,是指个人的内心修养,也就是所谓的修心养性。其中诚意是正心的先决条件,“诚意”就是要做到不自欺,“君子慎其独,非特明显之处是如此,虽至微至隐,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即使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能严守各种道德规范,这才叫“诚其意”。意诚之后,可以排除一切干扰,使内心合乎儒家中正思想,对待任何事物才能做到不偏不倚,才为“正心”。

“修身”是整个教育程序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是修身的具体方法,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修身的目的。所谓修身,就是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道德涵养。修德养行,是人们为了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而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完善的过程。老子认为修身是一件巩固根基的大事,它是建立在自我与处人治世的关键所在。孔子注重修身,《论语》记载:“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所以《大学》说:“自天子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一个人只有自身修养达到一定的境界,才能以身率范,使全家达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的和睦家庭伦理标准。儒家思想中,家齐是国治的基础,只要家家都能遵守礼义,国家自然走向大治,最终实现全天下的太平。

古代教育注重“修身为本”,要求人们修养自己的品德,谨慎自己的行为,诚实正直,清正廉洁,这是改变社会风气的根本。坚守心灵的一方净土

社会是五光十色的,时常充满诱惑,要洁身自爱就要有一定的自控力,而人的非凡自控力则来源于始终一贯的自身修养,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要经受得住权力、美色、金钱的引诱。一个人,特别是为官从政之人,只有“修身慎行,敦方正直,清廉洁白”,才能弘扬社会正气。修养是本,人不可一日不修身,否则,任由野性放纵自己,就会使思维丧失理智,道德失去准则,语言失去规范,行为失去约束,腐化堕落就成为必然。

当年学习《大学》至今,已十多年过去了,尽管《大学》作为古代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工具,充满了儒家的臣民教化思想,但每每翻开满是圈圈点点地记载着我的阅读经历的书卷,再细细咀嚼起来,也总能品出一点点新的味道来。或许,当年把“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励志警句,确实是激发了不少工作激情,如今读来,励志固然重要,“修身”更感觉是人生修行的重要必修课。

人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才能安定下来,并为之努力。那么,人应该要有一个怎样的目标呢?是要做多大的官?还是要挣多少的钱?不同的人当然有不同的回答。但无论是当官还是挣钱,越出正当的途径而为之、而得之,当属贪。出界的越多,贪性之越大,钻入死胡同而不知道回头,就更是绝路一条了。

我时常想,人何以为贪?私心杂欲之错也,贪欲一起,则欲罢不能,所谓欲壑难填。然而,人何以起贪?失衡教育之错也,

如今社会,功利盛行,当官讲政绩,做人求功利,可谓物欲横流。何为道德修养?为何修身为本?何以止于至善?恐怕知之之人甚少。世上充斥着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笑贫不笑娼,我等凡人之辈,又如何能耐得住清心寡欲呢。坚守心灵的一方净土

欲放眼见绿茵,空气必须清新,孕育当有甘露。人也不外乎如此,没有仁爱的安宁社会,没有向善的人文环境,焦躁的功利思维所至,人们忙于追名逐利,当然难得静下心来反思,一旦身陷高墙铁窗之内,才一声叹息:“只因为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好好地学习,悔不当初。”然而,一切都悔之晚矣。

人,都应当要“明明德”,要以树立弘扬光明正大的良好品德为目标,要通过“修身”践行自己“止于至善”的修行。古往今来,具有光明磊落、克己奉公、无私奉献品德的楷模屡见不鲜,也正是这些正能量,撑起了当今社会的主流。人必须“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就是说,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之后才能安定下来,安定之后心就能静,心静才能思考问题,最后才能有所收获。

夜,慢慢地从喧闹中静下来,路灯尽管依然喷着热气,但街道上簇拥着的人群已渐渐地稀疏了许多,江面上飘来一丝儿的风,也缓解了些许炎热。出了一身热汗,洗去汗污,身体精神爽朗了,常常出出汗,修身洗练,当是照镜正容的宝药良方。

倚身窗前,我的思绪,也从“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意境中收回,

第三篇:《守住心灵的净土》坚守心灵的一方净土

守住心灵的净土

闷热的天下,郁闷的我们在闷热的教室里苦苦地做着一张张试卷。教室里只能听到沙沙的写字声和同学们急促的呼吸声。这或许将是初三的主旋律了吧。我想,这大概是应了那句老话“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呀!

我不经意间抬头,恰巧看到身旁的她正在用她纤细的手指在黑色计算器上舞动着,好象一个熟练的舞蹈家在舞台秀着那最美丽动人的一面似的。于是,我的内心中,悄悄地萌发了一个欲望:我也用一下计算器吧!我又张目四望,发现身边有数位同学正在用手指演绎着芭蕾舞的神姿。但我的脑海中又有另一股力量在冲击,它好像一锅沸腾的热血在我的脑海中澎湃,想要把我内心中这个本不该出现的杂念烧焦吧。内心一个深沉的声音在告诉我:这就是中考,中考是不允许使用计数器的。

我的心顿如平原上的野马在奔驰,像是有一只不安稳的兔子在跳动似的。我仿佛看到了老师严厉的目光,家长的深切期望。外面的风,好象更大了,是想要吹掉我心中这股本不该生出的“邪念”吗?

花掉了,还有再开的时候;但诚信一旦丢失就会难以立足了„„

心中的风雨停了,重归的是和谐的阳光和雨露,彩虹将伴随着温和的日出现在天边。

虽然没有用计算器,或许会考得很差,但无所谓----我守住了心灵的净土!

守住心灵的净土

大千世界,物欲横流;滚滚红尘,世事沧桑。纷繁复杂的人世,

我们平凡得如沧海一粟。太多的诱惑空虚了人们的心灵,模糊了人们的双眼。也许有人会说,没办法,人是最难抵挡诱惑的动物。是这样吗?难道我们就不能守住心灵的净土,让自己活得更自由洒脱吗?

诚然,生活是难以言喻的,社会是异常复杂的,但是,心是有本色的。当我们改变不了环境时,我们能做的就是守住心灵的净土。

古语有云: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守住心灵的净土,对于我们而言,即守住内心的道德防线,保持本色。

浩浩历史长河,滤过浮躁,退去枷锁。古有庄子一生见证乱世沧桑,清洁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内力;孟浩然孤高狷洁,虽始终抱有济世之志,却不愿折腰从;陶渊明隐居山林田园,远离世间纷扰,淡泊名利;包青天心系百姓,公正廉明,为民伸冤„„

古人们以其自身独特的方式默默践行信仰,虽旧事已随流水去,精神却永存你我心间。而今,淡薄名利的两弹元勋邓稼先,为名除害的“女包公”任长霞,节俭朴素的王选院士,“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不也是保持本色,恪守原则的典范吗?

然而,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代,违背廉洁,甚至腐败不堪的例子一直存在。商纣王自高自大,沉迷金色,以致毁国毁己;“权聚于手”的秦桧,出卖忠臣,遗臭万年„„在当代,日益开放的社会滋生了更多的腐败分子。大至政要人物,小指小小村官,贪污成性。当然,不仅仅是权力腐败,学术腐败、职务腐败比比皆是。

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倘若腐败分子们能够守住自己心灵的净土,廉洁修身,就不至于埋葬自己的幸福与人生。他们就是在诱惑面前不够坚定,以至于走上不归路。这就要求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拒绝诱惑的巨大内力。不是不懂,只是不够坚定,所以注定动摇,注定犯错。很多人总是等到大难临头,锒铛入狱才悔不当初,然而,一切都已晚矣。

因此,守住心灵的净土,至关重要,迫在眉睫。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把正心、修身视为自我道德修养及人格塑造的首要任务。我们应该清楚的意识到,只有保持自己的本色,坚定信念与价值,才能不受社会这个大染缸的污染。毕竟,社会的复杂往往大大的超出我们的想象,为了让我们能更好的立足于社会,更好的为社会贡献,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重视与培养自己的道德素质。

古语有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当我们能够牢牢守住心灵的净土,还会怕诱惑吗?让我们坚定自己,即使平凡,也要为社会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推动我们的社会健康发展

守住心灵的净土

潘丹艳

当我们的双眼被外界的灯红酒绿所蒙蔽时;当我们的双耳为鲜明强烈的摇滚而陶醉时;我们是否还能守住心灵深处那一片纯净的土地?

14岁的农家少年高占喜,用一句“我家的麦子熟了”给我们每个都市人作了一次完美的诠释。高占喜是青海农家子弟,参加了一次和城市富家少年互换7天人生的电视活动。大多数的观众认为,经过7天后,占喜会抵挡不住城市的诱惑,不愿意回农

村。可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当听到占喜父亲脚受伤的消息,他义无返顾地要求回家。大家纷纷劝阻,他说:“我家的麦子熟了。”

“我家的麦子熟了。”父亲的脚受伤,而庄稼成熟,作为儿子,对父亲的关爱、时时谨记父亲的教诲无疑体现于回家这一举动。亲情是斩不断的,对于占喜,纵使城市的繁荣富强,也无法改变他血液中流淌的对父亲的爱。

“我家的麦子熟了。”不经意的一句话,饱含着占喜对家乡的热爱。他心中,一定还有一片望不到边际的麦田,根根麦穗在温暖的阳光中摇曳。那片麦田,盛满了他童年生活的欢声笑语,以及诗情画意的回忆。即使城市生活的丰富多彩,城市夜景的华丽壮观,在他心中,也不能取代那一种天高云淡的闲适生活。

“我家的麦子熟了。”朴实的话语中,折射出占喜内心最纯最美的一面。只有一个农家少年才能记得住麦子耕种、收割的季节。现代化的大都市没有抹去占喜的记忆,他依旧坚守自己的内心,不忘本。人海茫茫中,又有几个能像占喜这样?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处心积虑地为自己谋取财富、地位,一旦成功,他们早忘了原来的自己。而占喜,在享受着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奢侈生活时,体验着科技带来的便捷时,依然不迷失自我,是多么地难能可贵。

“我家的麦子熟了。”„„

简简单单的一句“我家的麦子熟了”透射出心灵一片纯净的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