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纳导引术
详细内容
篇一:《导引吐纳养生法的前世今生》
导引吐纳养生法的前世今生导引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刻意》。导引术的起源和最初的狩猎活动有关,我们的祖先在狩猎前后,会披着动物皮毛,戴着花朵,模仿某些动物跳跃和飞翔的动作,之后发现,这些动作能舒展肢体、强筋壮骨。传说在尧的时代,人们就已用舞蹈来宣导身体、驱散邪气、治疗疾病,尤其是治疗筋骨及关节酸痛肿胀的疾病,如在《吕氏春秋·古乐》中记载:“昔陶唐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源,民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即在当气候寒冷潮湿时,由于血气壅滞,经络之气不畅,因而一些人出现筋骨病变,而舞蹈可以疏利血气,活络关节,松弛筋骨,之后舞蹈的保健功能逐渐扩大,还成了养生保健的一大措施延续下来。
还有一些文献记载大禹模仿鸟姿,调整呼吸,在模仿动物的时候要将心神和形体全部投入其中,这种形神合一,配合呼吸的舞蹈健身行为就是导引吐纳养生的最初来源,古代导引术就是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实在庄子之前,导引术就已经出现了,彭祖就非常擅长导引之术,据《神仙传》载:“彭铿常食桂芝,善导引气,生于夏代,活到殷代,享寿八百余岁。”彭祖导引术分坐引和卧引两种。《道藏》中载有《彭祖谷仙卧引法》,<古仙导引按摩法》书中亦有《彭祖导引法》。
后世在我国早期的导引术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八段锦等保健功。
篇二:《导引术》导引术
导引亦作“道引”,导引术,相当于现代的气功和体育疗法,气功、保健按摩、养生武术(比如太极拳、大成拳)都可以归入其中。导气令和,引体令柔的意思。指呼吸俯仰,屈伸手足,使血气流通,促进健康。常与服气、存思、咽津、自我按摩等相配合进行。俗称医疗保健体操,又有俗称肢体导引为外导引、内气运行为内导引者。
导引术起源于上古,原为古代的一种养生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非常流行,为当时神仙家与医家所重视。后为道教承袭作为修炼方法之一,并使之更为精密,使“真气”按照一定的循行途径和次序进行周流。道教将其继承发展,以导引为炼身的重要方法,认为它有调营卫、消水谷、除风邪、益血气、疗百病以至延年益寿的功效。传统导引术是中华养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肢体动作、按摩拍打、呼吸吐纳、行气意想等一系列特殊方法,来调动和激发人体内气,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导引术治病原理
导引术的理论基础是经脉学说。
其目的就是疏通经络、活跃气血。使经脉正常发挥其运行气血、联络全身的功能,从而达到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维持人体上下左右经脉平衡,调养脏腑气血伤损,调整人体机能失调,恢复保持人体自身天然的抗病能力和修复能力,
1.改善气血津液的运行以优化身体素质的作用
经脉是人体气血津液的信道,人的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骸都有赖气的推动、血的濡养,津的滋润,液的润滑,才能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疏通周身经脉,并且是逐经、顺经、沿着经脉,循环疏通周身经脉,从而改善气血津液的运行、供给和代谢产物的排泄,因此能够产生优化身体素质的作用。
2.加强人体各部的沟通联系以提高整体协调性、适应性
人体是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各个部分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这种相互联系是以五脏六腑为中心,通过经络的沟通作用实现的。经脉操逐经、顺经、顺经、循经、
循环疏导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经脉疏通,经脉的沟通联系作用得以较正常发挥,从而人体的整体协调性、适应性便可以得到优化、提高,整体素质也因之而提高。
3.疏导经脉,气顺情和,提高情商
气不顺则情不和,情不和则气逆乱。如肝气不舒则怒,心气不顺则烦,脾气不和则怪。导引对情绪的调节:
一、是可以消解各种不良情绪,如消怒、除烦、解忧、化悲、解闷
二、是改良人的性格、脾气、及性情的稳定性。
导引适应症、禁忌症和注意事项
作为一种绿色、无创伤的养生、保健方法,导引术适合慢性病的辅助治疗,对于呼吸、消化、神经、泌尿系统以及心理方面的慢性疾病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但是对于精神疾病、急病,比如急腹症、骨折等急性病和外伤就不适合。因此学习导引术治病最好要有相关的老师指导,以便及时处理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导引术的练习方法
导引属于中国传统的养生运动,它不同于现在的某些以展示人体极限能力为目的的竞技体育项目。竞技必须竭尽全力,因而在运动中难免会受到损伤。因此,竞技体育与养生锻炼并不相同。中国传统的养生原则,讲究“闲心”(精神要悠闲)、“劳形”(形体要运动)。导引正是为“闲心”、“劳形”而设。就“劳形”而言,又必须“常欲小劳,但莫大疲”,也就是说要轻微运动,不要精疲力竭。在这一点上,中国和印度两大文明古国的传统锻炼方法不谋而合。如印度“瑜珈”的“体位法”,也是为“骨正筋柔”而设。它缓慢平静的动作,使身体各部分的肌肉、关节得到充分锻炼。高明的瑜珈师,其肢体柔软如婴儿,这完全符合中国古代老子的养生思想,“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可见,柔软意味着生命力旺盛,僵硬意味着机体趋向老化。人体衰老的先兆之一就是关节僵直、活动欠佳甚至步履蹒跚、老态龙钟。因此,中国的导引、印度的瑜珈,都是为柔筋软体而设,并不追求肌肉发达,力量强大。
中国传统康复疗法重要组成部分----推拿导引术
严隽陶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中国传统康复疗法源远流长,枝繁叶茂。在春秋战国时期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推拿导引术等中国传统康复疗法已经广泛应用于医学实践,在此后的历史长河中,推拿导引术不断丰富、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为我国和世界人民的健康做出了贡献。
推拿导引术之称源自《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文中记载“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这里的导引按跷即推拿导引术。唐代王冰对导引按跷的解释为:“导引,谓摇筋骨、动支节,按,谓抑按皮肉,跷,谓捷举手足。”可见推拿导引术是被动运动与主动运动相结合的康复疗法。推拿导引术在历史上或称按摩,或称推拿,或称导引,或称行气,或在一起称谓,实际上两者密不可分,实为一体,两者即形成现在所说的推拿学。
然而今天,我们往往认为推拿就是患者被动接受手法治疗,缺少主动运动。其实不然,推拿防治疾病的手段包括手法治疗和功法训练。功法训练就是以主动运动为主的导引,它是根据临床需要,推拿医生指导患者进行功法训练,以巩固、延伸临床的治疗效果。[1]
1、推拿与导引的关系
推拿与导引关系密切,导引和按摩常常联系在一起称谓,或者两者互称。在推拿学科形成的今天,推拿包括了被动运动为主的推拿手法和主动运动为主的导引运动。然而这不是人为的因素,也不是牵强附会的说辞,而是推拿导引术的原貌。
历史上,导引有时称为“按摩”、有时称为“按摩气功”。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介绍的《婆罗门按摩法》、《老子按摩法》[4],名为按摩法,实为各种肢体的主动导引运动。民国二十三年,北平宝仁堂书店以《按摩气功易筋经图说》[5]为书名发行“易筋经”,并附有十二段锦。易筋经为少林寺导引术,导引术以按摩气功为名发行,由此可见导引属于按摩。
推拿有时也称为导引。中国最早的导引专著《引书》,即从1984年出土的简书<引书>中,发掘出几例治疗性被动式推拿手法,有治疗颈项强痛的仰卧位颈椎拔伸法、治疗痢疾的腰部踩踏法和腰部后伸扳法、治疗喉痹的颈部后伸扳法,以及治疗颞颌关节脱位的口内复位法等,对其机理和临床价值作了评述.认为上述作用于脊柱的手法是我国脊柱手法的最早记载,<引书>中的颞颌关节脱位口内复位法也是首次记载.导引并不仅仅是主动操作,导引如由他人操作,可称之为导引手法,其实就是推拿。
《辞海》“导引”词条作如下解释:“中国古代一种强身除病的养生方法。„„以主动
的肢体运动,配合呼吸运动或自我按摩而进行锻炼。”[3]但从《引书》来看,导引包含了被动运动的手法。十五规划教材《推拿学》中强调推拿防治疾病包括推拿手法和功法训练,推拿包括主动运动为主的功法训练。
由此可见,推拿与导引实为一体,即推拿包括被动的手法治疗,也包括主动的功法训练。
2、推拿导引术的运用形式
推拿导引术的运用形式,或用手法或用功法或两者共同运用,而两者共同使用,主动运动与被动运动相结合,可以相互补充,是推拿导引术的重要形式。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摩腹法治疗腹胀即手法和功法共用:“卷二•风邪论曰:养生方导引法云:脾主土,土暖如人肉,始得发汗,去风冷邪气。若腹内有气胀,先须暖足,摩脐上下并气海,不限遍数,多为佳。如得左回右转三七。„„心气放散,送至涌泉,一一不失气之行度,用之有益,不解用者,疑如气乱。”[6]
又如近代内功推拿流派手法治疗前患者练习少林内功,是主动被动运动结合增强疗效的典范。医生可根据病情在手法治疗后让患者练习易筋经、太极拳、八段锦中的某些动作,给予运动处方以延伸手法效果。如腰椎间盘突出可练习易筋经中的饿虎扑食,腰肌劳损可练习易筋经中的青龙探爪,颈椎病可练习易筋经中九鬼拔马刀等等。
功法优化手法,增强医生体质。功法训练不但是指患者主动运动,更是指医生主动的功法训练,以增强体质,优化手法,柔化手法,增进医生健康,提高治疗效果。如《一指禅说明书》有较详细的论述:一指禅推拿需练内外功。须先练外功,使两臂及十指骨节,能柔屈如棉。更需练内功,调匀气息,使周身力气,贯注于指顶,务使医者之指,着于病者之身,其柔如棉。然极柔之中,又须济以至刚„„虽隔重裘,皆能按穴„„去病神速„„。[7]这里的内外功指易筋经内外功,易筋经功法训练可以明显增强人的体质,清代潘蔚指出易筋经功简而赅,效神而速,历史上也不乏其人,通过易筋经锻炼,达到神力,几个人拉不动,推不动,木石铁锤无所惧,练成金刚不坏之身。
3、推拿导引术的作用
3.1保健作用(治未病作用)
易筋经、洗髓经、八段锦、五禽戏、六字诀等功法以及保健推拿按摩或自我按摩法,如摩面、摩耳、叩齿、摩腹、振足等有养生保健的作用。《后汉书•华佗传》所载五禽戏,模仿虎之威猛、鹿之安祥、熊之沉着、猿之灵巧、鸟之轻捷,舒展肢体,活动筋骨,是传统运动疗法的经典功法。其具体行法,见于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五禽戏可以起到消谷食、益乏力、预防疾病,而益寿延年的作用。[8][9]
岳阳医院针对骨骼肌增龄性衰退骨骼肌减少症,运用易筋经或结合手法进行干预。骨骼肌在20—35岁之间是鼎盛时期,随后逐渐衰退,35岁-50岁衰退较缓,50岁—60岁之间健康人骨骼肌数量减少10%,60岁-70岁之间的健康老人骨骼肌数量以每年15%的速度递减,70岁以后每年递减30%,同时伴有肌肉功能明显退化。骨骼肌减少症可以引起肌力减退、关节痛,诱发骨质疏松症、骨关节炎等疾病。肌肉减少症造成老年人行走、登高、坐立、举物等各种日常动作技能完成困难,逐步发展到难以起站、下床困难、步履蹒跚、平衡障碍和极易摔倒,增加了残疾危险,甚至丧失自理生活能力,使老人的心理状态失常。运用易筋经或结合手法进行干预后,患者的肌力、平衡能力、生活质量和情绪得到全面的提高。
3.2治疗作用
推拿导引术治疗和康复作用较多。导引也不仅仅是只有保健预防作用,导引也有很多治疗作用。如《内经遗篇•刺法论》中有“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饵舌下津令无数。”[10]指出肾久病的康复方法。这里提到主动运动要和时间相结合的康复方法。《诸病源候论•卷五•消渴候》中说“解衣惔卧,伸腰瞋少腹,五息止。引肾去消渴。„„导已,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之”,[6]是对消渴病(糖尿病)人康复采用的运动疗法。《景岳全书》[9]中记载治耳聋、耳鸣法:松静而坐,两手轻置膝盖上,闭目养神。以两手中指分别轻轻按于两耳耳窍中,一按一放,反复多次,再以手指定按住,轻轻摇动,以引导内气,使耳窍通畅。是导引治疗耳聋、耳鸣方法。《内功图说辑要•诸仙引导图》载健脾益胃法[9]:一身仰卧,右脚架放在左脚上,直舒两手攀肩,存守下丹田,意想内气围绕肚脐顺势针运转,共六次。可治脾胃虚弱,五谷不消。
篇三:《导引吐纳按摩术》导引吐纳按摩术默认分类2008-04-0711:53:50阅读40评论0字号:大中小订阅
“导引吐纳按摩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问世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开篇就记述“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我国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也在他著的《金匮要略》中,也是开篇就说“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我国道教经典〈道臧〉中记载更多,就是朝鲜医学家许浚主编的《东医宝鉴》中也有辑录并推广是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亚健康状态人数不断增加,我们更应该加以重视。
“导引”,几乎就是肢体运动、意念运动和自我按摩;“吐纳”,主要就是呼吸运动;“按摩”,可分为自我主动按摩和被动接受他人按摩。按摩,却是采用不同的手法作用于人体不同的经络、穴位、反射区,调节人体各系统机能。中医认为,人病多因滞,不通则病,是术可使脏腑通、经脉通、诸窍通。“通”能推陈出新,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维持人体健康状态。笔者幼时体虚多病,经习是术身体状态显著改善。长年坚持大获裨益。值此,为继承发扬祖国传统养生文化,特将是术介绍给大家分享。
预备式:每日早晚先做“吐钠功”,即腹式呼吸法。
腹式呼吸法:以口呼气,以鼻吸气。一呼一吸为一息,行九息至三十六息为宜,呼气时收腹,吸气时,自然松腹[切忌有意鼓腹!]。
一、十指梳头法
中医认为,“头乃诸阳之会”。是人体阳经经气的汇聚之处。
方法:每日早晚,首先将手搓热,以十指分别先后从前发际向后发际及头部左右侧梳理108次;
作用:促进血液循环、提神醒脑,防治脑血管病变等;
二、搓掌浴面法
中医认为,“女子五七(35岁)阳明脉衰,面始焦,六七(42岁)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男子六八(48岁)阳气衰竭于上,面焦。”人们到了老年经脉气血不足,面色少华。
方法:每天早晚,将双手掌搓至发热,搓搽面部至热,促进面部血液循环,使面部红润,面肌富有弹性。
作用:促进面部血液循环、防治面瘫、面痉挛、焕发精神等;
三、摩耳法
全息理论认为,耳是人体的全息缩影,就像母腹中的婴儿。
方法:每日早晚,以掌、指摩揉耳部至发热为宜。
作用:促进耳部血液循环,防治耳源性疾病和其他系统疾病的作用;
四、鸣天鼓法
中医认为,“耳为肾之窍,肾开窍于耳”,人体六条阳经经脉都聚于耳,其他有的经脉入于耳。
:方法:每天早晚,将两手掌心覆盖于两耳,十指对称地横按在后枕部,将食指放在中指上,然后用力滑下,重重地叩击后枕部,可闻及如击鼓之声。如此叩击24次。此法道家称为“鸣天鼓”。
作用:醒脑开窍,有助于防治神经性耳鸣及耳源性疾病;
五、叩齿法
中医认为,“齿属肾,肾主骨,肾气虚,齿不健,八八则齿发去”。
方法:每日早晚各叩齿36次。可健齿防牙病和牙齿脱落等。
作用:常叩齿,可健齿强肾,防牙病和牙齿脱落等。
六、赤龙搅海咽津法
中医认为,“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道家养生书中将舌比喻为“赤龙”,口腔比喻为“海”,“津”就是指口中的唾液,有滋养脏腑机体和促进消化的功效。
方法:每日早晚,将舌体分别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在唇齿间各转7次,再在上下腭之间弹舌9次。
作用:活动舌体有健脑护脑之功,可以防治心脑疾病,咽津有滋养脏腑机体和促进消化的功效;
七、屈伸、按摩颈部法
颈部是人体经脉通往头部和肢体的重要通道。
方法:每日早晚,捏拿颈部36次,先仰屈颈部9次,再分别左右旋转颈部6次。然后食、中、无名指及小指,四指并拢自上而下捋左右项部6次。
作用:有促进颈项部血液循环,防治颈椎病、血管性头痛、脑血管病的功能;
八、上肢部按摩法
中医认为,人的“手三阴、手三阳经脉”都分布在上肢部,并内联脏腑,通于肺、大肠、心、小肠、心包和三焦(三焦,非实质性脏器所指,一般指人体的膈上胸腔、膈下脐上腹腔和脐下腹腔及盆腔,中医另一典籍〈难经〉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所以还有人认为三焦“包括循环、呼吸、消化、排泄诸器官的功能”);外络肢节。
方法:每日早晚,先以手拇指,沿上肢腋下(极泉穴)至腕部内侧(大陵穴)按压6次;然后以手掌,从胸部(中府穴)、(云门穴)拍击至手腕(太渊穴)、(大陵穴)、(神门穴);最后再以手掌,从上肢外侧腕部(阳池穴)拍击至肩部(肩髎穴)、(肩髃穴)9次。
作用:此法有疏通上肢经脉、促进循环、促进代谢的功能,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排泄系统及上肢病痛有良效;
十、胸胁部按摩法
中医认为,胸胁部位为肝胆经脉分布区。
方法:每日早晚以手指沿肋间隙推按、和以手掌拍打胸胁部9次次。
作用:有舒肝理气、清肝利胆、促进消化的功效,对肝胆疾病、情志不舒、食欲不振以及岔气、肋间神经痛等有调理和治疗效果;
十一、腹部穴位按摩法
人的任脉、肾经、胃经、脾经都分布在腹部。
方法:每日早晚,双手握空心拳,从剑突(鸠尾穴)、推至脐上(水分穴);然后从剑突沿肋缘向左右两边呈“八”推运;继而将双手掌重叠,覆盖于脐部(神厥穴)按顺时针方向旋摩36次,逆时针方向旋摩36次,毕后,双手静置于神阙穴36息。
作用:有扶元固本、温煦丹田,健脾和胃、促进助运,改善消化系统、生殖泌尿系统的功能;
十二、腰部按摩法
中医认为,““腰者肾之府”,肾乃人的先天之本,肾主骨藏精。
方法:每日早晚做下蹲起立36次,和弯腰起身36次,并按摩腰部(肾俞穴、命门穴等),使腰部发热。
注:弯腰起身法:俯身弯腰收腹呼气,尽量两手触脚尖,起身恢复直立状。
作用:能强肾壮腰,提高免疫力;还可消除腹部赘肉,对治疗肾虚腰痛、风湿腰痛、强直性脊柱炎、等腰部疾患有良效。
十三、骶尾部按摩法
中医认为,人的督脉、膀胱经都分布在骶尾部。
方法:每日早晚,先以双手指擦尾部(长强穴)至热,再以手掌、指,搓檫骶部的(会阳穴)和(八髎穴)至热,然后再以空心拳,拳眼、拳背、拳心叩击骶部。
作用:可以改善大小便异常、男性前列腺疾病、女性性冷淡症状和治疗腰骶痛等疾病;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