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高中优秀作文>节日的作文

节日的作文

详细内容

'

1清明时节清明果人大附中“过年,再回老家玩啊!”奶奶扶着被摇下的车窗,满面笑容,开心从皱纹中溢了出来,层层叠叠的。我挥了挥手:“好,奶奶再到这儿接我啊!”奶奶应着。车开走了,倒车镜中奶奶停驻了一会儿,蹒跚地往回走。爸爸叹道:“唉,老人看一次便少一次了!”而去年过年时我没回老家,奶奶也再不能站在那门前等我们回来了。记得有一年清明,奶奶住在我家,而去世多年的爷爷的墓在千里之外的老家。奶奶当年头脑还很清楚,在厨房忙活了一下午,做了一笼绿色的、竹叶盖着的糯米饼。我问奶奶这是什么,奶奶说:“清明果啊,在老家,每年清明我都做的,你没吃过吧,来尝尝!”我闻到清明果的清香,便夹了一个来尝,但并没有想象中好吃,糯米的香味闻到却吃不到。好不容易才吃完一个,便放下了筷子。奶奶见我不是太喜欢,叹了口气,坐在沙发上,拣了一个最小的,一口一口尝着,慢慢地嚼。香味闻得到却吃不到,人啊,忆得起却见不到。去年清明时节,爸妈回到老家为爷爷奶奶扫墓。在北京的家中,有外婆外公和一个老家来的保姆陪我住。外公近来明显地老了,外婆还是没怎么变。保姆在清明那天,做了一盘清明果放在餐桌上。外婆外公和我坐在客厅看电视,不知怎的就说起了我的爷爷奶奶。外婆说:“你爷爷过世的那年也是我和你外公在这里照看你的。你才六岁,问你还记不记得起爷爷的面相,你说不记得。十年啦,你奶奶,终于又见到你爷爷啦……”我起身,到餐桌旁抽了张面巾纸,拭去淌下的泪水。又是清明果啊!清明果仍是绿绿的,盖着一片竹叶,散发着熟悉的香味。我夹起一个,咬下一口,仍是口中没有滋味。而泪又流下了,咬一口,咸咸的。人啊,忆得起却见不到。我吃完了那一个清明果,重新擦了眼泪,把桌上那盘清明果端到客厅,“外公,外婆,尝尝保姆做的清明果吧!”外婆和外公笑了笑,应着:“好,好……”一人夹起一个尝着,他们脸上的皱纹,也层层叠叠着。今年清明,或许仍在忙着复习而无法回老家,但明年清明,我想回老家看看从没见过的清明时节的漫山杜鹃,和我的爷爷、奶奶,还有,外公外婆。例文2佳节之月清华附中高0507班韩笑“我的思念是圆的。咀嚼着这句朴实却如月饼一般唇齿生香的诗句,”即便是在落雪的深冬,心中那轮皎洁的中秋皓月也会悄然升起,带来几缕清幽,几缕温馨……月啊,中秋佳节的守望者,几千年来你不是一直都在夜空闪耀,寄托着人们的仰望与祝愿吗?“月儿圆,人团圆”,在弥漫着茶香、果香和乡土香气的一个个中秋之夜,你不是早已成为了亲情、团圆的代名词了吗?因此,你不仅是佳节的守望者,也是传承千年的浓浓亲情的守望者啊!月啊,不仅是中秋,在千年以来那些可铭记的日子里,你不是一样也在人们的心中散发着柔光吗?你不仅曾照耀过“千里共婵娟”的子由、子瞻,不是也抚慰过佳节之夜“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王维吗?汨罗江不息的波浪中,你不是也曾为诗人的命运而哭泣吗?清明细雨弥漫的暮色中,你不是还在云霭的背后为早已离去的断肠行人伤神叹息吗?因此啊,你不仅是佳节的守望者,也是古老的传统文化的守望者啊!微笑的你,如同古老中华文明的守护神。亲情,文化,如幽静的月光脉脉地流淌过历史,1联结起人心。夜色澄澈如许……只是,曾几何时……紧张的现代生活,让人不觉淡忘了那一缕最美好的感情;少了团圆,少了挂念,更多的是忙碌工作后自我表现麻痹放松的宝马雕车,灯红酒绿;世界的浪潮冲击着,外文hip-hap歌词倒背如流的年轻人却不会吟咏中秋的文章;月光被没心没肺的不夜灯火所黯淡,圣诞节的狂欢,情人节的软语,占据了本已缺少诗意的心灵,文化的月光照不进来;相形之下倒是韩国,竟把我们的传统的端午节申了他们的遗产……你哭了,月啊,灯火阑珊处你将自己遮挡在雾霾之中。你不愿看到那一抹属于中华文明、属于诗意、属于亲情、属于文化的月光,消失在今天的繁华中……但是,幸好还有人仍然记得你啊,也还有人正逐渐记起。月光并没有消融啊,春节不一直还是国人心中最重要的节日吗?清明、端午、中秋不也刚刚成为法定假日吗?月啊,微笑吧,佳节的回归,不也正是诗意、亲情、文化的开始回归,是人们对那一缕千年中华魂的重新重视的开始吗?只是,重返的佳节之月,会不会又被商品社会的娱乐风气,物质享受所玷染,失去那一份诗意的清新、亲情的朴实和文化的纯净呢?……你不语,我只得自己寻找答案。月啊,我看到人们对传统佳节设为法定假日的决定大表赞同;看到古老的佳节习俗又开始风靡;听到文化的声音又在人们的心中回响;听到人们又在吟唱佳节之月的诗篇……你仍不语,微笑中充满了希望。我看到你的清辉又开始在大地流淌,一如当时曾照子由子瞻的千里婵娟……例文3传统文化的回归清华附中高0507班阮宁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那份凄凉与悲伤不再被远隔千里的无奈与怀念所冲淡;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团圆之刻不再被一个为加班而道歉的电话而打破时,人们感到了一份传统的温暖,一丝文化的回归。以传统节日取代以“消费热潮”为标签的黄金周,这实在是一个对人性关怀的明智之举。而我们也应看到,不只是传统节日,我们应该呼唤传统文化的完整回归,唯有如此,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才会丰盈,而我们的国家也会拥有除“人口大国”之外的名字——“文化大国。”对于许多人,一年之中的节日屈指可数——“春节”“五一”“十一”“元旦”、、、。因为这些日子是可以让他们停下来松一口气的奢侈时光。不错,我们真的太忙了,忙着工作、忙着学习、忙着生活,忙得我们连端午节是哪一天都不清楚。中秋节包装精美的月饼都令人食之无味,因满脑子都装的是一会儿要熬夜赶的文件,忙碌得甚至连抬头望一望月亮的空闲都没有。人常言“每逢佳节倍思亲”,但在无法与家人团聚的佳节都无法思乡,因为没有人感受得到那是该归家的节日,思念也就无从谈起。面对因现代生活而造成的“集体忘却”,传统节日的法定回归是对人们心灵的引导,而路的另一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情——亲情、乡情、悼亡之情。不仅在情感、节日上,在文化的其他方面,均需回归。因一个国家的发展强大与其文化深深相连。美国将其“自由至上”的文化精神发挥至极致,独立、民主精神贯穿其历史,推动其发展为世界头号强国;而德国“严谨认真”的文化是其机械零废品率的根本保证,使其在国际制造业中屹立不倒。而我们中国如何将传统文化深深植根于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是我们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更应关注的。因“水之积也不厚,其负大舟也无力”,国家若没2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作为基础,上层经济建筑又如何站得稳脚跟?如今,我们欣喜地看到,于丹的《庄子心得》销售量突破百万,“百家讲坛”收视率节节攀升,这都是传统文化回归的标志,然“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仍应不断求索,将传统文化的回归进行到底。科西嘉岛的怪才拿破仑说“世上有两种力量:剑与智慧,而从长远来看,剑总是被智慧所打败。”用这样的关系来形容经济与文化也未尝不可。国家的强盛须以文化作为内核,经济为外衣,无核的果子终究是脆弱而没有生命力的。如今,北京奥运会将至,而我们承诺的“新北京”该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呢?我想,唯有以时代气息展示中国传统文化,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带给世界的“新北京”“新中国”,。例文4传统真的胜利了吗?八一中学高三(1)班舒适前不久,国务院以行政法规形式将中国的传统节日清明、端午、中秋定为假日,引起了国内外极大反响。有人说,这代表着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胜利,可是,传统,真的胜利了吗?不知从何时起,继国外的各种高科技尖端产品进入国内后,各种国外生活习俗也随之登陆中国,并有愈演愈烈之势。圣诞节、感恩节、甚至情人节、愚人节……纷纷成了国人庆祝的对象,而诸多中国传统节日则乏人问津。有人称这是一次文化的沦陷,正是恰如其分。然而,对于这种现象,即使有人注意到了也没有加以重视,而是一笑置之。在他们心中,只要有节过,就是好的。这种情况持续了很久。知道近期韩国向联合国申报端午节为它们的文化遗产的事件发生。这种赤裸裸的剽窃激怒了广大国民,舆论一片哗然,这也引起了国务院的重视。经过国家的仔细审核后,端午节等节日被定为假日。这看似是传统文化的一个胜利,可是,传统,真的胜利了吗?外国节日、风俗的“入侵”,其实是源于人们对传统风俗保护观念的淡薄。追求新奇是人的本性,这也就是人们冷对传统节日的原因。送花必送玫瑰、郁金香,吃饭必吃西餐,这些不仅体现了人们对新奇的追逐,更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漠视。现在还有多少人知道什么是重阳节插的茱萸?还有多少人了解吃粽子赛龙舟是源于屈原?还有多少人明白中秋节吃月饼是为了什么?这是传统文化的悲哀,也是现代人的悲哀。所以,传统的复兴不是简单地将节日定为假日就能解决的,也并不是不给那些“洋节”放假就能解决的,其根本在于要让人们了解传统文化,更注重精神层面上对这些节日的纪念,这不是简单地放一天假,吃些小吃所能代替的。传统文化曾经大片沦陷,曾经遭受重大的打击以致剽窃,就算在今天它也没有完全胜利。传统文化的复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只要我们常念着它,常把它挂在心上,这一天终究会来临。传统文化还没有胜利。但这不失为一个良好的开端。套用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的一句话来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我们只有努力发扬传统文化,才能看到它有一个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