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优秀作文范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学案答案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学案答案

详细内容

'【篇一】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学案答案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

一、填空

1、本文作者是,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2、叶圣陶(1894-1988),原名,著名家、著名家,家。早期代表作长篇小说《》,童话集《》等。

二、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商量斟酌。()

2、不清楚,模糊。文中指一种美学境界。()

3、不必要,麻烦。()

4、不爽快,不简洁。()

5、恰当,十分合适。()

6、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7、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三、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他主要选择了哪些材料?

缘由:。

选材:。

2、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进行说明。

3、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

讲的是什么?(用书上的原话回答)

4、为什么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应该受到高度重视,作者从哪些方面

进行了论述?

【篇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学案答案导学案答案

导学案答案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4.(1)给加点字注音:shèmǎosuìyánjiǎnèjǔjūhézhírǒngfǔrú

(2)诲:教导。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生活艰难,四处流浪。即:接近,靠近;离:疏远,离开。指对人既不接近,也不疏远。多指对人似亲非亲、似疏非疏的关系。不流畅,不易懂。形容著述极多,迭起来能跟作者的身高相等。指封建朝廷的重要文书、诏令。

(3)语出《论语·述而》。意思是,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语出《论语·述而》。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因难呢?”仁者见它说是仁,智者见它说是智。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语出《论语·雍也》。意思是: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是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使别人事事行得通。

1.①第1段,写作本文的缘由和选材。②第2段,总写叶圣陶先生品德有过人之处。③第3段到第6段,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方面。④从第7段到第10段,语文方面律己严。⑤第11段,学习和仿效叶圣陶先生品德的思考。

1.(1)待人厚,律己严。(2)修改文章。(3)送客和复信。(4)会上发言。2.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3.写话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还特别注重简洁。

4.从历史来看,用白话代替文言,言文一致,是大势所趋,从理论到实践都已有了答案的,所以“不成问题”。从现实看,“写话”是切中时症的。

1.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给他写篇纪念文。与作者相关的,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

2.待人宽,律己严

家庭作业(必做部分)

1.叶绍钧,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2.当代知名学者、哲学家、文学家。3.待人宽,律己严。4.写话,简洁。5.行为,充当。

6.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7.仁者见仁,智者见智。8.记人。

《驿路梨花》导学案答案自主学习

二、预习检测答案略三、整体感知(一)填表出现

顺序人物

所做好事做好事的目的时间1“我”和老余修葺小茅屋、给房顶加草,挖排

水沟向哈尼小姑娘学习,为群众着想十多年后的某天

早上2瑶族老人专门送粮食来方便后来人同上,及前一天

晚上3梨花妹妹常来照管小茅屋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姐姐接的班几年前,姐姐出嫁后4解放军砍树割草盖小茅

屋向雷锋学习,方便

过路人十多年前路过时5

梨花姑娘

照料小茅屋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学案答案

向解放军学习,方

便过路人

解放军盖小茅屋后至她出嫁前

(二)概括事件:

(三)理出文章思路:

发现小茅屋---投宿小茅屋---遇见瑶族老人,听他讲述---修葺小茅屋---听梨花妹妹讲述小茅屋的来历

文中的这些情节是由什么串连起来的呢?我和老余的所见所闻

(四)解放军砍树割草,盖小茅屋;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妹妹常来照管小茅屋;瑶族老人专门送粮食来;“我”和老余投宿、修葺小茅屋。

全文从整体上按照时间的先后记述了“我”和老余从夕阳西下到第二天早上一连串的经历,这是顺叙的记叙顺序。在“我们”投宿在小屋的所见所闻当中,通过瑶族老人的讲述交代了老人在山中迷路奇遇小屋的过程以及关于小屋的主人是梨花的传说;又通过哈尼小姑娘的讲述揭示了小屋的来历和小屋主人是谁的谜底,这两段内容是插叙的记叙顺序。

合作交流一、景物描写

1)开头连用三个动词“挨”“延伸”“消失”,描写山势,紧接着又用“陡峭、茂密”,由近及远,写出了山之高,之大,之多,山的险峻。着意渲染我和老余找不到住处的着急心情。这些都为后文写发现小茅屋做铺垫。

2)第四段,文章中第一次出现梨花,实写

a)写出了梨花林的优美、柔和、舒适和清幽的环境特点,把读者引入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美意境;

b)烘托出我和老余有了希望,得到安慰时的心情;c)为下文投诉小茅屋做铺垫;

3)第27段,我梦在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第二次写梨花,虚写

a)从嗅觉的角度写出了梨花林之美,b)用自然美,衬托人物美;

c)为后文是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埋下伏笔。4)第37段,结尾处在写梨花,实写

内容上:实写梨花,点题点人物,借花喻人,比喻助人为乐的美好心灵,比喻雷锋精神结构上:照应题目,深化中心二、悬念设置

悬念一:第4段,下文老余的话,情绪发生了变化,也产生了疑问:有了梨花就会有地方住宿,可是屋里漆黑,没灯也没人,这是什么人的屋子呢?

悬念二:第三部分瑶族老人讲述自己的经历,悬念产生:究竟谁是小屋的主人呢?悬念三;29、30段,当我们争着感谢小姑娘时,遭到拒绝,产生疑问,解放军为什么要盖这个小茅屋呢?进而点明文章主旨: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叔叔教我们这样做的。三、揣摩语言

答案见教参p66页

质疑探究

标题“驿路梨花”;一语双关,既写小屋外边的自然界的梨花,更写小屋主人梨花姑娘;譬喻恰切,以洁白美丽的梨花喻写出梨花姑娘的鲜明形象、纯美心灵;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以自然界梨花的美化环境象征出梨花姑娘的帮助路人。结尾引陆游的诗“驿路梨花处处开”:表达了对梨花姑娘的赞美之情,称颂梨花姑娘的精神也就是雷锋精神正在发扬光大。

《最苦与最乐》答案

1huìshìqìlǎnmǐnxièdū

失意:不得志。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无入而不自得: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悲天悯人: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1贫→知足;失意→安分;老死→达观。作者认为它们可以从心态上、观念上去排解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找出论说的句子:

(正)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

(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

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2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4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5“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日日尽责任,便日日得苦中真乐。”“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小结:苦中真乐,是乐,不是苦。

这些认识超越了古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与民同乐”之类的苦乐观,将承担社会责任,完成社会责任作为一件最大的乐事来谈,反映了作者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6明确:说明了“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

文中句子: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

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

7教参152页

一.(1)设问(2)引用(3)反问(4)对比

二、1.知足安分达观

2.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3.(1)未尽责任,丢开不管(“推卸责任”和“逃避责任”亦可)

(2)尽了责任,再无负担

4.人人必须尽责任(或“人必须对生活负责”“尽责虽苦却乐”)

5.应尽的责任没有尽(或“该做的事没有做完”)“看待”的答案必须含

有以下3个要点:①每一个人都有责任;②尽责任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内容;③尽责任,就会快乐,否则,就会陷入痛苦。

陋室铭答案

二、预学导学1.

(1)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内容上有颂扬或鉴戒之意。三、互动探究(三)解析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及托物言志的写法1.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2.“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4.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5.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课堂总结:简陋的居室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不求闻达、安贫乐道托物言志四、课堂练习(一)同步反馈

1.刘禹锡唐代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2.略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略

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5.D

6.“上”这里是“长上”的意思,动词;“入”在这里是动词,“映入”的意思,两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的喜爱之情。(意近即可)7.诸葛亮;杨雄(二)课内阅读

1.出名这学识渊博的人奏乐的声音2.D(“陋室”不陋的原因在于屋主人品德高尚)

3.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①: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示例②: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五、拓展阅读

1.①博学的人②使身体劳累③所以,因此

2.D

3.①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显得简陋了。②商喜欢和比自己贤良的人相处,赐喜欢评论不如自己的人。

4.(1)诸葛庐(南阳诸葛庐)子云亭(西蜀子云亭)

(2)答题要求:内容上扣住“交朋友”的话题,从正、反面谈皆可,要结合文段内容;语言表达清楚流畅。内容2分,语言1分。脱离文段泛泛而谈者最多得2分。

例一:我认为对象的选择是需要慎之又慎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要选择那些可以给予我们帮助的朋友,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

例二:交朋友应交有品位、有追求的人,与这样的人相处自己便能不断受到好的影响而不断提高。这就是所谓的近朱者赤,就如商一定会在贤于自己的朋友的影响下成长一样。例三:要保持君子本色,除了自身的修养之外,朋友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所谓“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多与“善人”、“鸿儒”交往,有助于修身养性。

爱莲说(答案)

【篇三】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学案答案《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第一课时

主备人刘甜甜执教人

年级学期学科教案(第页共页)

年级学期学科教案(第页共页)

【篇四】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学案答案叶圣陶先生的二三事导学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第15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学案答案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相关语言。

2、学习与运用略读的方式,抓住阅读重点,并读出自己的心得。

3、学习叶老待人宽待己严的品质。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也是他教学生涯的最好写照。这样一位令人敬仰的教育家,却时时在反省自己。我们呢?我们是否能深刻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我们又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当你离别之时,你希望别人是怎样评价你呢?今天我们一起跟随张中行的目光,看看他眼中的叶圣陶。

二、作者介绍

张中行,原名张璇,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代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许怡评价他涉猎广泛,博闻强记,遍及文史、古典、佛学、哲学诸多领域,人称“杂家”。1980年代开始散文创作,出版散文集《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禅外说禅》、《说梦草》、《顺生论》、《流年碎影》等,另著有《文言与白话》、《文言津逮》、《诗词读写丛话》、《佛教与中国文学》等,收录于《张中行作品选》六卷。

叶圣陶(1894-1988),名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著名教育家.早期代表作长篇小说《倪焕之》。“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片小说,技巧日臻圆熟。叶圣陶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

三、写作背景

作者记述的叶圣陶先生,都是著名的语文学家。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1988年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就写下了这篇文章。作者通过对叶圣陶先生言行的记录,赞美了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行,同时也颂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四、预习字词

1、字音字形

简明扼要()沾溉()

商酌()朦胧()

自顾不暇()冗长()

颠沛流离()

2、解释词语

繁碎:

简明扼要:

沾溉:

高文典册:

搀合:

躬行:

师表:

不耻下问:

商酌:

自顾不暇:

师表:

不耻下问:

商酌:

自顾不暇:

颠沛流离: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大势所趋:

不即不离:

晦涩:

朦胧:

五、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划分课文结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学案答案

2.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他选择材料有何特点?

3.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进行说明。

4.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

“写话”与本文的文风

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简而言之就是——“写话”。

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一旦所写的不像“话”,就坚决改。

写话的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着顺口,听着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其实就是“话”。此外,还特别重视“简洁”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二、合作学习

1、张中行在文章回答了为什么叶先生的语文主张应该受到高度重视?主张的核心是什么?

2、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中心思想?

3、“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含义?

4、“相识之后,交往渐多,感到过去的印象虽然不能说错,也失之太浅”,这句话中“过

去的印象”指什么?“失之太浅”指什么?

5、作者强调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的目的是什么?

6、“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第三自然段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叶老深厚的?

7、“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文中举了哪些事例来说叶老在日常生活方面宽以待人的?

8、“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他的律己严的?

9、“问题是行方面的如何效法”,作者认为应如何效?

三、小结

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展示了叶先生的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品格,表现了叶先生为

人谦和诚恳、平易近人,做事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阐述叶先生“写话”主张,表达了对先生的悼念之情。

四、写作特点

一是在情感表达方面。本文是追忆故人的文章,对于叶圣陶先生的逝世,与其感情深厚的作者,内心有深重的悲哀。但在写作时,他是把这感情过滤了,或者可以说是把感情潜藏在文章深处。

二在人物刻画方面。本文主旨是记人。文章没有精细的描写和专门的抒情笔墨,而是以叙述为主,结合议论。

是其文风。本文堪称实践叶先生语文主张的一个范例。其态度诚恳,叙述平实,语言朴素,所写正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同时又不失其深致。

但因作者并非空泛的叙议,而是通过一件件具体的事例来再现人物,所以仍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动人的情感力量。

三是其文风。本文堪称实践叶先生语文主张的一个范例。其态度诚恳,叙述平实,语言朴素,所写正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同时又不失其深致。

但因作者并非空泛的叙议,而是通过一件件具体的事例来再现人物,所以仍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动人的情感力量。

【篇五】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学案答案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设计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

执教者:施柯柯

执教年级:初一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学习略读,能快速捕捉阅读重点

2、理清全文思路,赏析精彩语段,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3、学习叶圣陶先生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习略读,快速捕捉阅读重点

2、理清全文思路,赏析精彩语段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教学内容

1、教学板块之一:课程导入

《小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是说崇高的德行,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拥有崇高的德行,历来是文人墨客所推崇的,我们也提倡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们又该怎么去践行这美好的道德品行呢?做一个怎样的人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了解一下叶圣陶先生看看他的为人处世。

2、教学板块之二:整体感知①人物简介

叶圣陶: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1]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民进中央主席。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是第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张中行:原名张璇,河北省香河县河北屯乡石庄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代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②初读课文

1、词语注音及解释

(注音)丁卯繁碎拖延搀合沾溉草率了事商酌冗长晦涩譬如牵涉遵嘱锋芒修润精炼冗长晦涩譬如牵涉商酌

(解释)简明扼要著作等身高文典册草率了事南腔北调不耻下问一以贯之自顾不暇街谈巷议付之一笑下里巴人一念之差

句子解释: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是什么?选取题材是什么?

明确:叶圣陶先生去世,做文纪念

题材:一是与作者有关的,二是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

3、文章写了关于叶圣陶先生的哪些事情?最主要表现了他的什么品德?明确:宽以待人,严以律己

宽以待人:第三自然段:(工作方面)修改文章

第四自然段:(生活方面)送客

第五自然段:复信

第六自然段:会上发言

严以律己: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3、教学板块之三:精读细品

以第三自然段为例

1、齐声朗读第三自然段,概括叶圣陶先生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严谨认真、谦虚真诚、随和客气等

2、有哪些句子体现了他的这些品质,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谈谈你的看法。

例如:

(1)有一天到叶先生的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

篇文章的标点。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学案答案

“描”这个字的解释为“依照原样摹画或重复地画”,“描”与“改”不同,“改”

是直接变换更改,这一个“描”字就能体现叶圣陶先生的严谨认真,绝不草率

了事的做事态度,同时也显示了他对作者的尊重。

(2)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

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

和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能够看出他在生活方面随和的品性,易于相处;但是

在工作方面坚决用普通话,对比表现了先生的这种工作认真严谨的态度。

(3)普通话他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

作为一个颇有成就的大家,能够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与别人商讨课本的修润,

不厌其烦,足可见他的谦和以及一丝不苟的态度。

(4)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

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语言描写,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直爽,对待工作的时候并不拘泥于情面,不厌

其烦,努力工作——待人厚。

总结:从语言、动作这些描写体现了叶圣陶先生的严谨认真,谦和诚恳的品质,可见他的宽以待人的品质

4、教学板块之四:综合探究

再读课文,合作探究文章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这些品质?或者说本篇文章还体现了叶圣陶先生具有什么样的品质,从哪里可以体现?

例如:

1、第二自然段——与鲁迅郁达夫做对比比较,叶圣陶先生的特点是平实规矩,

做事踏实认真。

2、第四自然段——送别(典故)

3、第六自然段——不当面说别人的缺点,体现了他的宽容,待人仁慈。

点拨第七八自然段

以议论和记叙的描写方式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的严以律己的品质特点。在面对“写作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言”这个问题,坚决表明自己的态度,坚持要“写话”,要用简明而有条理的话。不仅是做事,做人也力求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

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从《叶圣陶先生的二三事》一文,从这些小事中洞察到叶先生的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品格,也学习到了叶先生为人谦和诚恳、平易近人,做事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深刻感受了叶圣陶先生的人格魅力和作为一个大儒者的风范,希望同学们也能向这些优秀的前辈学习,学习他们为人处事的方式并努力实践。

五、作业布置

1、尝试以“----------二三事”为题写写你身边的人,要求:突出人物特点。

六、板书设计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特点:宽以待人、严以律己

宽以待人:(工作方面)修改文章

(生活方面)送客

复信

会上发言

严以律己: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篇六】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学案答案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第2课时导学案

初一年级语文科自学探究学案班级:姓名:主备:时间:年4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