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绿化的历史背景
详细内容
第一篇:《城市道路园林绿化景观》
城市道路园林绿化景观
李智刘纯青
摘要:城市道路是城市的框架,是联系城市各个功能区的纽带。本文首先从概念方面探索道路绿化,景观。继而分析了道路绿化功能,我国街道景观存在的问题,最后以昌东三路绿化设计为实例,论述城市道路绿化的一般步骤及道路绿化设计基本原则。(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园林所南昌330077)
关键词:道路工程;园林绿化;景观;原则
0前言
城市道路是城市环境的骨架,是构成优美的居住环境和城市功能的基础。
道路绿化是在建立了城市和城市交通,有了交通空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86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卷)》列有“街道绿化”(streetplanting)条目,解释为“在城市的道路用地上采用栽树,铺草和种花措施,以发送市区的小气候,降低车辆和人流的噪声,净化空气,划分交通路线,防火和美化城市。”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城市的兴起,商业繁荣,城市道路绿化突破了“一条路两行树”的简单模式而出现了景观大道等新景观,现代道路绿地可以构成优美的街景,成为认识城市印象的重要标志。
1道路绿化的功能
城市道路绿化主要有2大功能即:景观功能和生态功能。
1.1景观功能
现代城市,众多的人工构筑物往往使得城市景观单调枯燥。在构成街道的所有元素中,栽植绿化是唯一有生命的物体,它在视觉上能给人们柔和安静感,同时树木,草地,花卉,灌木以不同的形状,色彩和姿态点缀着城市的道路环境,具有多种多样的观赏性,大大的丰富了城市景观,不同的绿地布置也能增加道路特征,从而使一些断面相同的道路区分开来,成功的道路绿化往往能成为地方特色。
1.2生态功能
绿地犹如天然空气过滤器,可以滞尘。据测在广州有绿化的街道上,距地面1.5m高的含尘量比没有绿地的街道上含尘量低56.7%,而草坪的飘尘浓度仅为裸露地面的1/5。
行道树具有避荫降温功能。太阳光辐射到树冠时,35%能被树冠吸收,加上树木的蒸腾作用消耗热
量有助于降温。夏季树荫下一般比裸露地面温度低3℃-6℃。
绿色植物可以增加空气湿度,据测草坪植物通过茎、叶的蒸腾作用,能使周围的水分增加20%。
特定树种能吸收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能杀灭细菌。
绿地可以隔音和降低噪音,据测18m林带噪音减少16db,36m林带噪音减少30db。
低矮绿篱和灌木可以遮挡汽车眩光,有利交通安全。
2城市道路景观现状
近几年来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城市景观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目前城市道路的景观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功能设施不健全
城市中的道路交通环境仅仅考虑道路交通的基本要求,地面铺装材料耐久性差。缺乏为残疾人、老人提供方便的无障碍设计。辅助设施严重短缺,为行人服务的设施,如街路标牌、交通图展示板、公共电话亭及必要的休息空间等严重短缺,与城市面貌的改善不同步。
2.2环境质量差
街道绿化系统不健全,对缺损绿化修补不及时;交通标志缺乏系统的精心的设计。街道设施缺乏系列化、标准化设计,整体性较差。
2.3街道环境“重车不重人”
交通繁忙路段,以挤占人行道的方式拓宽机动车道,步行者不得以而进入机动车车道增加了交通的危险性;车行道与人行道之间缺乏应有的隔离设施,步行空间因而缺少安全性。
2.4街道建设缺乏个性
千楼一面、千街一面的现象普遍存在,不管城市历史背景,不看城市的整体风貌,到处大草坪大色带,
使得街道失去了个性,缺乏可识性。3针对存在问题,道路景观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3.1“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的思想来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思潮。在城市道路景观中体现以人为一,主要体现人们的主人翁位,道路景观设计,各种服务性设施的配置以及在街道的建设实施过程中都要从人的角度出发,满足人的心理和生理的要求。因为人群是街道的主体,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活动决定着城市的未来。一个好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要处处为人着想。
3.2整体性原则
城市街道格局的设计要从城市的整体出发,城市道路景观的设计要体现和展示城市的形象和个性。
城市道路景观的设计要为突出城市的个性服务。
3.3可持续性原则
随城市的发展,环境也随着恶化,环境的恶化警醒了人们,可持续发展应运而生,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的主题,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街道环境设计中也要遵循这一点,崇尚自然、力求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在街道景观设计中要注意加强自然景观要素的运用和恢复。
4设计实例
遵循以上设计原则,笔者主持设计了南昌市昌东工业园昌东三路绿化景观设计。
昌东三路北起南昌市解放东路,南抵城南路,全长2.13km,道路红线宽度为64m,其中车行道14m,人行道两侧各4m,绿化带两侧各控制21m,为一块板形式,见图1。昌东三路是昌东工业园及至未来南昌市城南的一条主要交通干道。
图1昌东三路道路绿化断面
4.1规划设计的步骤
4.1.1现场调查与分析包括乡土植物种类调查,交
通调查与分析,道路现状分析,现有构筑物分析,其中重点对道路两侧110v高压线走廊进行环境影响分
析,以满足安全间距及景观设计要求。
4.1.2初步规划与设计由道路工程师与园林设计
师共同研究道路绿化与景观布局。使道路绿化在树种、树形、布局等总体上与昌东工业园融为一体。
4.1.3对道路硬质景观部件和道路设计提出控制性要求包括路灯、路牌、道路辅装等,使昌东三路既
与工业园在风格上协调统一,又不同于一般道路,以凸显工业园区道路及景观道路的内在文化语言。
4.1.4收集各方面专家的方案汇报成果与研讨结论,提出对规划设计进行修改和调整的意见以便
最终形成完整的景观道路规划设计成果。
4.2规划设计主要特点
4.2.1道路选线和平面设计设计中运用整体性原
则,全路段综合考虑。道路和绿化带采用直线和曲线不同构成,呈现空间环境的郁闭与开合的对比,在开敞空间中又通过植物拼出大小不同的图案,达到步移景异、丰富多彩的效果,克服视觉上的单调乏味。
4.2.2道路断面和空间尺度在道路竖向设计时,
既要考虑道路周围场地的标高和土石方工程量,同时要考虑以步行者、坐车人不同的景观效果,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设计中充分利用道路断面21m绿化用地的宽度,采用等高线法,利用种植土塑造0.8m-1.2m的缓坡地形,同时利用乔木、灌木、草坪高中低搭配,使绿化呈现自然起伏的空间的形态,营造城市山林、回归自然的环境效果。
4.2.3绿化构思
4.2.3.1植物选择
植物选择主要考虑以下因素:{城市道路绿化的历史背景}.
地域条件栽植是在气候等地域的环境因素支持下生长发育起来的,因此应根据适合生长的地域来选择适当的植物品种,而乡土树种的好处被广泛地认同。所谓乡土树种即是最适合当地土壤和气候条件的树种,在昌东三路绿化设计正是基于这一原则,选用最适合于南昌及至江西地区生长的樟树和杜英为基调树种,既利于其快速生长形成景观效果,又充分利用其常绿特性强化绿化效果。
制约条件因昌东三路两侧各有一条110kv高压电线,依据《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架空电力线与街道行道树之间最小垂直距离为3m,因而在植物选择时必须考虑电力设施的安全距离,设计中香樟,杜英等高度8m-10m大乔木布置于道路两侧,分别作为行道树和背景树,而在高压走廊下选择高度2m-3m,枝条横向展开的碧桃、紫薇等花灌木,既符
合景观要求,又满足制约因素。
管理条件对于栽植的管理当然是希望越简单越好,尤其是昌东三路地处工业园区,且为交通性干道,为此最重要的是选择栽植管理较粗放,病虫害少,耐修剪的植物,设计中大量采用的金叶女贞,海桐球,5结语
经过短短30个工作日的紧张设计和100天的艰苦施工,昌东三路绿化景观工程全面完工,通过本次设计,笔者充分认识到园林绿化之于城市道路与景观的密切关系及其深刻意义,并积极实践了道路绿化设计的红花继木即符合上述要求。4.2.3.2季相与景观变化
城市道路的构成要素几乎都是无机物质,只有植被是唯一的生物,随着四季改变而变化。组织有季相变化的园林景观为城市道路带来生机,也是昌东三路设计的重点,本设计主要观赏点如下:
新绿常绿树枝虽然四季有叶,但实际也存在季节变化,特别显著的新绿是那种叶数众多,色彩鲜艳的树种,例如本设计中的香樟,四、五月换叶时,满目新绿,象征着生机与活力。
色叶色叶与汽温有关,在树种中色叶植物的栽植并无实际意义,但如将这种异常显眼的景观引入道路绿化却非常有效。在昌东三路绿化设计中选取了银杏作为主要观叶植物—秋日满目金黄。
开花道路绿化的花卉在景观上有效果的只限与那些在树冠中花的比例比较大的树种。本设计为突出观花效果,采用分季节3m×3m间距集中林地、分段栽植,春林有碧桃3月开花,夏林有紫薇7月-9月开花,冬林有腊梅12月开花,同时,林下也以花灌木如杜鹃,红花继木相分隔,真正做到四季有景,四季有花。
基本原则。道路景观已经越来受到人们重视,作为设计者,在道路景观设计时,除了满足道路的基本功能外须进行多方面考虑,使城市道路真正成为体现形象的重要载体。见图2。
图2昌东三路绿化平面图
参考文献:
[1]王浩等.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
社,1999.
[2]章俊华等译.道路景观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3]邱巧玲.城市干道绿化的几个问题[M].中国园
林.2002/3(26-28)
[4]吕正华,马青.街道景观环境设计[M].辽宁科学技术出
版社.
第二篇:《谈城市道路园林景观绿化》谈城市道路园林景观绿化
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创造出优美的道路景观已成为园林工作者的当务之急。文章对城市道路的园林绿化、景观设计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
关键词:城市道路绿化规划景观
一、城市道路景观存在的问题
(一)道路建设缺乏个性。千楼一面、千街一面的现象普遍存在,今天又不管城市历史背景,不看城市的整体风貌,又出现了到处仿欧式建筑的现象,使得道路失去了个性。道路建设在空间上,两侧建筑的色彩、材料、形式等方面过于雷同,缺乏可识性。
(二)地率偏低。城市道路在规划建设时由于用地紧张,往往挤占绿化用地,造成道路绿地率偏低,且缺少路侧绿化带。另外,对城市道路绿化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存在交通挤占绿地的现象。
(三)绿化的用地规划缺乏科学性、合理性、系统性。有时同一条路上有好几种种植方式,景观比较凌乱,没有形成线的效果,有的道路因设计不科学,只有有限的停车位,而人、车流量很大,结果造成人为破坏严重,树木根木无法种植、存活。另外部分地区片而强调绿化,忽视道路的交通功能。
(四)忽视了绿化与地下管网、架空线路的矛盾。如在埋有地下管网的地段上盲目栽植大型乔木、灌木,结果使树木长势减弱,甚至因根系无法伸展,吸收不到所需养分而死亡;在有架空电线的下
第三篇:《浅谈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设计理论]浅谈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
正如《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一书中说到的那样:“当我们想到一个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中的就是街道。街道有生气,城市也就有生气;街道显得沉闷,城市也就沉闷。”
街道不仅仅是连接两地的通道,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人们公共生活的舞台,是一个城市人文素养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延续变迁的载体和见证,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构成区域文化表象背后的灵魂要素。因此,加强道路建设,讲究道路空间的艺术设计,追求“骨架”与整体的平衡和谐,是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味的有效途径。
再者,随着城市高楼林立,工业发展迅速,交通污染严重,道路拥堵常见,长期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人们对于自然清新的交通环境的渴望越来越渴望。创造环境优美的道路绿化,不仅可以起到防眩光、缓解驾车疲劳、调节情绪等作用,更可以带动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遇到很多问题,这些各方面的因素,导致很多道路绿化设计不能满足人们对于清新环境的渴望。不能更好的带来生态上的收益。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花了很大力气却得不到预想中的效果呢?
道路绿化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
a.忽视绿化与地下管网、架空线路的矛盾。在埋有地下管网的地段盲目栽植大型乔灌木,结果使得植物生长势减弱,甚至因根系无法伸展,吸取不到所需养分而死亡;在有架空电线的下面盲目栽植白杨、垂柳等大型乔木,因产生树线矛盾不得不疏枝,不仅影响了美观,更严重的是大风季节,因疏枝不及时,造成线路中断,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危害。
b.片面的强调绿化,忽视道路的交通功能。在人行道上栽植树型不紧凑的灌木,影响步行或者骑车;较狭窄的分车带上密植大量的乔灌木,阻挡了行车的视线。
c.设计形式单调且过于封闭。主次干道千篇一律,没有特色、毫无创意、缺乏生机与活力。
d.盲目选用外来植物品种。只顾眼前的效果,不考虑长远利益。选用未经引种驯化的外来植物品种,结果不适应当地生态环境而逐渐死亡。不但造成经济损失,而且影响绿化整体效果。
以上罗列的仅为常见的道路绿化设计误区,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生态的重要性,倡导生态型绿化,使我们的绿化设计成为“可持续景观设计”是每一个绿化工作者应该学习及努力的目标。如何在我们的设计作品中,巧妙地把自然景观、绿化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结合,通过巧妙地构思,树立城市景观形象,体现地方特色,具有独特地绿化景观效果,并体现节约型园林地思想,将是接下来我们要探讨地论题。
1.自然生态型道路绿化的概述
1.1自然生态型绿化的概念
广义上说,自然生态型绿化是设计中遵循景观生态学的原理,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科学的地形设计,适当的水体营造,人工模拟自然植物群落,从而营造出的自然的绿化配置模式。
狭义而言,自然生态型绿化是以植物造景为主,木本植物为骨干,由乔木、灌木、草本、地被等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所在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综合而成的结构合理、功能协调、自然控制的绿化配置模式。
1.2自然生态型绿化设计的特点
自然生态型绿化即是自然控制的一种绿化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节约型园林的理念。所谓的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地就是“以最少的用地、最少的用水、最少的财政拨款、选择对周围生态环境最少干扰的绿化模式”。广义地讲,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地就是生态化的城市绿地,也是可持续的绿地。因此,自然生态型绿化设计可称为可持续景观设计或生态设计。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2.1结构的合理性结构的合理性包括绿地空间结构的合理性以及生态系统结构的合理性。比如水体与绿地的比例、节点的控制、乡土树种的比例、常绿与落叶的比例等。
1.2.2功能的全面性自然生态型绿化设计作为一种可持续的景观设计或生态设计,其最终目的以营造一个人、建筑、社区、城市以及人类生活和谐共处的环境,因此设计时应该考虑满足游憩、休闲、生态、不同人群的需要、动物和植物的需要等多样化的功能。
1.2.3关系的协调性自然型生态绿化设计不仅仅考虑景观的功能与形式,更应该协调所有设计要素的关系。包括植物种类间、植物与水体、地形以及周边环境的关系,营造一种和谐的城市景观。
1.2.4植物配置的生态性自然生态型绿化设计首先必须从植物选材与配置上入手。设计师应充分了解植物的生物学特性,根据立地条件合理选择植物品种。植物配置以及群落的营造应遵循互惠共生的原则从植物的形态、色彩、质地以及疏密程度充分考虑,形成异质性强,多层次,立体化的多样性植物景观。
1.2.5景观的多样性设计中追求绿化景观完全融合到自然环境中,其层次变化,并非是乔木、灌木的简单组合,也并非是各种植物由小到大、由近及远地简单排列在公路的两旁、而是更注重自然界大范围内的绿化空间,以体现自然界植物生长特性。
1.2.6管护的自然性养护管理是确保设计效果以及体现生态效应最关键的一环。自然生态型绿化设计不仅仅考虑平面布局与三维的景观效果,还应该考虑如何减少养护成本,包括修剪、灌溉及病虫害的防治等多方面的控制。
1.3自然生态型道路绿化设计的基本原理
城市道路作为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三大空间(交通空间、建筑空间、开放空间)之一,它最直接地反映了城市的总体面貌和独特个性,是人们了解一个城市、感觉城市景观特色与城市风情的重要窗口。
自然生态型道路绿化设计就是通过绿化配置与设计,对道路环境进行再创造,将绿色引入道路空间,以“运用多种乡土植物,适量理水,创造不同生态景观”为宗旨,改变传统道路绿地单一的“线”的处理,变“线”为“带”,形成“花叶相映、林溪相间、层次丰富、尺度适宜、景观有序”的城市廊道景观。
2.文化底蕴的的重要性
有了一些基本地设计理念与构思框架,要使得我们地生态型道路设计不仅具有生态性,更有其独特地魅力与城市面貌,我们需要更多地考虑为设计添加更多地内涵、文化底蕴。
可以考虑将生态、自然、人文为主线,串联起整条大道,体现当地人们地精神风貌,树立独特地城市景象。
3.绿化景观的定位与模式的创新
有了这些理念上地“创新”,我们还需要在传统地绿化布置与植物品种选择上做以一些改进与大胆地创新。
我们模拟一条道路:一条连接两地地重要通道,全长20公里,道路设计等级为双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