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爱的诗人
详细内容
第一篇:《李清照,我最喜欢的诗人》
《《古人不远: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
说起我最崇拜的历史人物,无非就是伟大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了,我喜欢过伟大的诗仙“李白”,他曾咏出“天神我才必有用”这句豪言壮语,也曾喜欢过诗圣“杜甫”他也曾写下“两行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千古名句。在这些文人墨客中我唯一崇拜的女诗人就是你“李清照”,.她的一生是极富有传奇色彩的„„
她,生于书香门第,生活无忧无虑,自小天资卓越,经父亲的影响,豆蔻之年便对吟诗作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从而走向文学之路,。
在她少年时,因为家人的宠爱,虽是出身在封建制度社会,但思想却并未受到禁锢,有时还可以划着小船,在藕花深处嬉戏,“常记西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这首如梦令曾让多少文人雅士为之倾倒啊!
她18岁这年,与她的丈夫赵诚明结婚,在她丈夫常年在外做官,思念丈夫的她,只能将无限相思寄予诗中。她在《醉花阴》中这样写道“莫道不销魂,卷帘西风,人比黄花瘦”,由此可见,思念丈夫的心是多么的急切,即便是这样两地分隔得生活也在朝廷的新旧党争中,破灭了。那时金兵肆虐的在南宋横行,南宋王朝的腐败,国家的兴亡,激起了李清照强烈的爱国情感,她积极主张北伐收复中原,可
是南宋王朝的腐朽无能,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李清照虽身是女儿身,但却有一颗男子般坚韧的心和抱负。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清照,写下了《《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项羽的宁死不屈,却被李清照写的这么痛快淋漓。
李清照的晚年,比任何人过的凄惨,靖康之乱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国家灭亡使无奈的你唯有仓皇南渡,丈夫的死使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戚戚惨惨凄凄”过了多少年?但你还是用你的笔编撰《金石录》,她的一生,颠沛流离,她的经历,跌宕起伏。她一介女流,何来的这等勇气,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像她这样贞烈不屈、满心家国天下的女诗人,又有几人呢?
“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她得诗,她的词,她的人生,是传奇的,亦是不朽的。她的文字诉说的不只是自己人生的悲欢离合,也写尽了那个时代下的荒凉,是她告诉了后人,女子可以比花木兰更精彩,可以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壮。甚至,比那还勇敢。
第二篇:《我最喜欢的诗人骆宾王》我
最
欢
的
一
位
古
代
作
家│
│
骆
宾
王
班级:新闻1201班姓名:刘莎莎学号:12950120687
我最喜欢的一位古代诗人
简介:
骆宾王(约630年--684年):汉族,字观光,生于义乌(今中国浙江义乌),唐朝著名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在四杰中他的诗作最多。骆宾王出身寒门,七岁能诗,号称“神童”。《咏鹅》诗就是此时所作。
骆宾王尤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为初唐罕有的长篇,当时以为绝唱。他还曾久戍边城,写有不少边塞诗“晚凤迷朔气,新瓜照边秋。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豪情壮志,见闻亲切。唐中宗复位后,诏求骆文,得数百篇。
成就骆宾王和卢照邻都擅长七言歌行诗,“富有才情,兼深组织”,“得擅长什之誉”(胡震亨《唐音癸签》)。
他的长篇歌行《帝京篇》在当时就己被称为绝唱,《畴昔篇》、《艳情代郭氏赠卢照邻》、《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等也都具有时代意义,往往以磊落的气息,驱使富艳瑰丽的词华,抒情叙事,间见杂出,形式非常灵活。骆宾王的五律也有不少佳作。如《在狱咏蝉》,托物寄兴,感慨深微,是脍炙人口的名篇;《送郑少府入辽》抒写立功报国的乐观战斗精神,格高韵美,词华朗耀,除了全首平仄声调还不协调,律体形式尚未成熟而外,比起杨炯的《从军行》、《紫骝马》并无逊色。绝句小诗,如《于易水送人》、《在军登城楼》,寥寥20字中,壮志豪情,激荡着风云之气,颇能见出诗人的个性风格,在初唐绝句中也是不多见的。
“四杰”齐名,原是诗文并称的。他们的骈文在才华艳发、词采赡富之中,寓有一种清新俊逸的气息。无论抒情、说理或叙事,都能运笔如舌,挥洒自如,比起六朝后期堆花俪叶,一味追求形式之美的文风,有着明显的不同。骆宾王《代徐敬业传檄天下文》,便是最能代
表这种时代新风、流传广泛的名作之一。它以封建时代忠义大节作为理论根据,号召人们起来反对正在筹建中的武周王朝,气势充沛,笔端带有情感。其中“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二句,颇能激发唐朝旧臣对故君的怀念。据说武后读到了这两句,矍然为之动容,问:“谁为之?”或以宾王对。后曰:“宰相安得失此人!(”《新唐书》本传)
故事
公元684年,武则天正式摄政,杀了不少李唐王朝的人,其中包括她自己的儿子。徐敬业等人在杨州起兵讨伐武则天。骆宾王投到其部下,并为其写了有名的声讨武则天的檄文《代李敬业讨武氏檄》,历数武则天的多项罪状。后来讨武一方兵败,徐敬业和骆宾王不知去向。
虽然骆宾王在讨武檄文中对武则天骂了个痛快,但武则天对他的文才确实青眼有加。当讨武檄文传到武则天手中时,她居然一边读一边“嘻笑”。当读到“入门见嫉,娥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时,还颇有得意之色。再读到“一杯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时,才惊呼到“是谁写的?”有人告诉她是骆宾王写的,她竟责问道:“宰相安得失此人?”认为骆宾王有才能却没能受到重用,是宰相失职未能推荐的结果,可见其对骆宾王确有惜才之心。
当时的著名诗人宋之问曾经官至考工员外郎,但因事屡次贬官。后在贬谪途中经过江南,到著名的灵隐寺游览。一天夜里,皓月当空,他在长廊上漫步吟诗,冥思苦索地想出了第一联:“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反复吟诵,又总觉得不满意,没法写下去。寺里有个老和尚,点着长明灯,坐在大禅床上,问道:“年轻人夜深了还不睡觉,有什么事啊?”宋之问回答道:“我刚才想对此寺题诗一首,却思路不顺,出不了佳句。”老僧要宋之问把他的诗诵一遍,听完后他自己又反复吟诵了几遍,最后说道:“为何不用‘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这两句呢?”宋之问一听大为震惊,对这两句诗的遒劲和壮丽感到十分惊讶。那老僧又接下去把诗一直续完:“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
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我最喜爱的诗人}.
第二天,宋之问再去拜访他时,就再也找不到了。寺中有知道底细的僧人说:“这位老僧就是骆宾王。”在宋之问的追问下,他回答说:“当年徐敬业兵败后,与骆宾王都逃走了,没有抓到他们。将帅们担心漏掉了大头目,不知道会有多大的罪责,就在当时战死的几万人中,找了两个与他们相貌相似的人,砍下头来装在盒里报送朝廷。后来虽然知道他们没有死,也不敢再抓捕来送给朝廷了。”因此,徐敬业后来得以在衡山落发为僧,直到九十多岁才死。骆宾王当时也落发为僧,并遍游各处名山,后来到了灵隐寺。据称他到灵隐寺一年后便去世了。但宋之问贬谪途中游灵隐寺,应当是公元705年以后的事,那时骆宾王已经至少是八十岁的人了。
当年他们虽然兵败,但因为当初起兵是为了复兴唐朝,所以后来有时抓到了他们,也都设法为之开脱,把他们放了。只是当时罪名很大,骆宾王的诗文大都散失了。后来唐中宗即位,下诏书搜求骆宾王的诗文,只收集到了几百篇,仅仅是其全部诗文的一小部份,经过整理后以《骆宾王文集》之名而传世,后来清代又稍有增补,重刻为《骆丞集》。那首骆宾王帮宋之问所作的《灵隐寺》诗,因为只有两句(或四句)是宋之问所作,所以也收在《骆丞集》中。但有些不相信骆宾王身世的人宁愿认为那是宋之问的诗,把它归入宋的诗集中。
《灵隐寺》一诗传出后,曾经引起一时的轰动,特别是其中“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两句,对仗工整、景色壮观,读之令人心胸开展、豪情满怀,因此人们争相传抄。但与此二句相似的句子,我们还能从骆宾王其它诗中找到,比如《叙寄员半千》:“薄宦三河道,自负十余年……魂归沧海上,望断白云前。钓名劳拾紫,隐迹自谈玄……长揖谢时事,独往访林泉……”其中“魂归沧海上,望断白云前”与“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极其相似,其思维和描述方法上的一脉相承是显而易见的。
同时,这首诗中也反映了骆宾王曾经有过归隐求道的思想。虽然
这种思想还偶尔地反映到他的其它一些诗中,但当时骆宾王毕竟太执著于世间时局的转变,未能走入道中,只有到了兵败后无路可走时,才终于走上了自己早就应该走的入道之路。
骆宾王公园义乌市骆宾王公园地处城中中路的骆宾王公园。公园外面是喧闹的现代都市,可尽情地享受繁华与便利、成熟与时尚;里面是亭榭错落,回廊曲折,白鹅游湖,林木郁郁葱葱,古色古香,于闹市中独保一份纯粹与自然。{我最喜爱的诗人}.
这个以纪念义乌籍唐代著名诗人骆宾王而建的公园,也是当初兴建时省内唯一的仿唐历史文化公园。公园入口处建有仿唐牌坊照壁。沿着左边的小径,即是相传骆宾王七岁时咏鹅的骆家塘一带。碧波荡漾,白鹅在水中尽情地嬉戏;沿湖而行,可以参观骆宾王纪念馆。
四周回廊上,60多幅由国家级、省级著名书画家的书法碑刻依次排开,行、草、楷、隶,不一而足,在享受着骆宾王精妙诗文的同时,还带来视觉上的艺术享受。这里没有喧嚣,没有大呼小叫,即便是那些绕着围廊疾行的人们,也是静静的,安安逸逸的。到这里的人们,可以闹中取静,把身心完全打开了,沐浴在时光的河流中,对人生也多了一些感悟,咀嚼着或伤感或甜蜜的感觉。
公园以骆宾王的生活经历为素材,以自然山水为主体,由劲节虚怀、咏鹅、风潇水寒、白云精舍和云林幽居等6个景区组成。每个景点都隐隐透露出这位杰出诗人才华横溢、品质高洁、仕途坎坷的一生。不同的时节,公园里有着不一样的美丽。春日姹紫嫣红,夏日绿茵披拂,深秋是赏桂和赏红枫的时节,而在寒冷的冬日,腊梅、茶花绽放,满园清香。{我最喜爱的诗人}.
在诗杰轩,每天总有不少的人手上拿着乒乓球拍,在九曲回廊中龙腾虎跃,左右开弓。夜色降临,这里则是跳舞者的天堂。
骆宾王:诗歌与修辞
在七世纪的诗人中,骆宾王的作品在复杂性和数量上(共约130
第三篇:《我最喜欢的一位诗人-张玉洁2013.6》我最喜欢的一位诗人{我最喜爱的诗人}.
平罗回民中学八年级(6)班张玉洁
一个学期很快便过去了,回顾这学期的语文学习,我又认识了许多不同的人,有胆有识的苏珊·安东尼,治军有方的周亚夫将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他们身上都有令人敬佩的精神品质,但是,我更欣赏,更喜欢的还是陆游的豪情壮志。
后人评价陆游时总会说他是南宋爱国诗人,这是因为陆游一生坚持抗金,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情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
宋淳熙十六年,陆游六十四岁。此时他已屡遭贬黜,退居山阴。历史的秋意,时代的风雨,英雄的本色,艰难的现实,使诗人心情惆怅,想起当年往事。当年,他曾万里从军,希望报效国家;当年他曾骑着战马,在梁州前线奔波忙碌;当年,他虽官职低微,却满怀壮志来到京城,结识了一些出类拔萃的豪俊英雄。可如今呢?陆游已过花甲,纵使有一腔报国之志却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在梦中感受往日战场杀敌的英勇气势。
陆游是我国存诗最多的诗人,他以诗词闻名。可陆游自己又是否真心想要这种功名呢?不!他想要的是上阵杀敌,实现自己的一番抱负,这种豪情壮志令人欣赏,令人敬佩却更令人惋惜。
我喜欢陆游。喜欢他想要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喜欢他“居庙堂之高则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喜欢他“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对国家安危的念念不忘„„
世间的男子,没有一个是甘愿之碌碌之辈的。他们一定有自己的抱负,自己的理想。无论最终实现与否,都是值得人喜欢的,陆游便是其中之一。如果可以,我宁愿不称他为爱国诗人。而是爱国将领,毕竟他也曾有“匹马戍梁州”的辉煌时光。
第四篇:《我最喜欢的宋代词人--李清照》我最喜欢的宋代词人——李清照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女作家,其作品中所体现的爱国思想,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历史的角度李清照的爱国思想,代表了中国古代广大妇女追求男女平等、关心国事、热爱祖国的一个侧面,让后人从中看到了中国古代女性情感世界的另一面。而且,她还在众多爱国作家中为女性争得了一席之地。不仅如此,李清照还开创了女作家爱国主义创作的先河,为后世留下了一个女性爱国的光辉典范,特别是现代女性文学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现实的角度认识李清照的爱国思想,能感受到女性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以及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巨大作用。这对于在弘扬爱国主义,高举爱国大旗,促进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振兴中华时充分发挥妇女的社会作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李清照出生到出嫁前的这个阶段正是李家兴盛的一段时间,当时朝廷重用苏轼等人,作为黄门“后四学士”之一的李格非更是官运亨通。所以,清照在原籍的这一时期的生活是安定,平静,幸福的。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和此期的其他少女一样,天真活泼,对未来充满憧憬向往,但她又平添了一份明慧开朗。李格非如伯乐一样,发现其女聪慧端秀非常人可比,将来会有一番作为,也是为了她能有一个较好的归宿,于是在她十六岁时把她带到了京城。是年,李清照两首《如梦令》使她名噪京师,声震朝野。此词在当时受到的赞赏可以说是无以复加,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词中所绘正是她少女之心的真情流露。
李清照来到京城后,才名卓著,得到众家官宦富家子弟得青睐。同时才华横溢的赵明诚闯入少女的生活。两家有意,门当户对的他们很快结合。清照十八岁嫁给赵明诚。婚后的清照脱去少女的稚气,沉溺于两情相悦的鱼水之欢,诗词创作具有深于情感、大胆表露,表现出少女的泼辣开朗、缠绵细腻而又不忍离别的特征,如此期的《一剪梅》: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写这首词时,李清照其实过得已经很不如意了,她的幸福生活是很短暂的。因为写此词的前两年,其父被定为元祐党籍,遣回原籍。这时,李清照悲剧性生活已拉开了序幕。此时她的词风已由感性抒发趋于理性思考的转变。
李清照感情真正的转折时期是她三十五岁左右。因为无嗣,清照遭到赵明诚的冷遇。赵明诚单独离开青州居官过程中,或有“天台之遇”,或携妾独往。清照遭受无嗣和被疏双重心理压力,感情倍受煎熬,其创伤就充满苦楚,多了些许幽怨。
不久即遭“靖康之变”,此时的李清照已不再缠绵于夫妻情爱,沉醉于抒发个人情志的小圈子,其创作趋于表现对国破的感伤及对统治者无能的憎恨,关心起国计民生之大计来,这使她的创作内容趋于深刻,其创作思想亦与成熟。
从整个创作过程来看,清照的诗词这个时候已趋于成熟,更富有深层思想内涵。这得益于她慢慢地淡化夫妻间那种缠绵的爱情,真正给清照以重创的,是其{我最喜爱的诗人}.
夫赵明诚的去世。虽然两人情感已出现裂痕,但他们之间毕竟有一段恩爱缠绵的幸福生活。对于一个女性,特别是封建社会里的一个女性,亡夫意味着什么,这是不言而喻的。在赵明诚卒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李赵之间若即若离,主要在于赵对她不应有的疏远和冷淡,而李清照对赵明诚除报以幽怨外,没有太多的憎恨,这也是中国女性普遍具有的一种既可贵又可叹的品格。她表现出来的是对丈夫一如既往的爱。
暮年的李清照的词风因其嫠妇独处的忧愁痛苦,对前夫的感伤怀念,寡居的无奈和晚景的凄凉面变得更加哀婉,悲怆,沉郁。这种形象凝重的意境氛围在其词《声声慢》中达到了及至。
总览李清照一生,可谓命运多舛。待字闺中的那段时间,正是李家兴盛的辉煌期。她过着平静闲适的生活,婚后也有一段幸福美满的时光,诗词创作多描绘个人感受、抒发个人情志,或清鲜流动、格调轻快,或缠绵悱恻、惜花伤春。其后夫妻关系淡化,李清照陷入失意惆怅之中,作品多些“婕妤之叹”,或情感转移至关心国计民生,为作品平添豪放之气。夫亡国破之后,李清照颠沛流离、饱经苦楚,作品风格趋于沉郁悲怆,意境氛围比较凝重,语言趋于平和,“易安体”的艺术面貌正是在这些不同阶段逐步发展成熟并最终定型。
第五篇:《最喜欢的诗人》我最喜欢的诗人-李白
纵眼古今,能诗善赋的文人墨客众多,然我最欣赏诗仙李白。他的诗清新飘逸,他的人豪放、豁达、重诺。他的品格也同样令人赞扬。观李白,诗如人,人同诗。心之所想,诗之所发。以豁达之心面对天下,活得痛快、自在、逍遥;他的为人正直不阿,不染于世俗之中,保持本心,令人称赞。我眼中的李白,真君子,大才者,有抱负,真豁达、重承诺、最自信。
李白之所以能成为我最喜欢的诗人,是因为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
李白的生平,在我看来是不尽人意的,却也是潇洒快意的。李白二十五岁出蜀,漫游全国,走过湖北,江西,河南,山东等地。后因道士吴筠推荐入朝为官,官衔曾至翰林学士,这一时刻可以说是他最为辉煌的时刻,但我觉得这也是他最为郁闷的一个时刻。古往今来,朝堂就是一个勾心斗角的场所,臣下之间你打我压,尔虞我诈。而李白为人是正直、豁达的,不畏权势的。在京城为官的几年间得罪了不少大臣与王公贵族。最后也只能回归山野,做一个游山玩水的庶人。但我正是喜欢他不畏权势、正直、豁达的性格。他能够在朝为官而不与他人同流合污,不为世俗的利欲所动,坚守本心,即使罢官流放也不移本心。俱往矣,看今朝,又有几个人能抵得住利欲的诱惑,坚守本心;又有几个人能在逆境中如此洒脱飘逸。回归山野后的李白,寄情于山水之间,游遍湖泽山河,看遍名山大川。将心之所想有感而发
成一首首绝句名诗。把酒问天,对酒当歌,活得痛快、洒脱,心之所向,身之所向,不拘泥于万物的束缚,一生如此畅然。我喜欢李白,因为他活出了自己的风采,活得痛快自在,潇洒飘逸。人的一生本当如此,随心之所向,即身之所向。不被万物所扰,坚守本心。
喜欢诗人李白,因为他心系天下,“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又因为他狂放不羁,狂出自己的特色,“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他曾让高力士脱靴、杨国忠研墨,这真的是何其的狂;还因为他作为一个游侠的纵酒狂歌,仗剑复仇,重承诺,存交重义。“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这是多么的豪迈,洒脱。李白是怀有大志的,虽然入朝为官时间很短,但也能看得出积极入世,欲为国尽一份绵薄之力。李白的狂,与其说是狂妄,不如说是一种自信,一种满满的自信。我赞扬他的狂,他的自信。因为做人就是要有自信,唯有如此,方能成事,有所成就。一个唯唯诺诺的人,胆小怕事的人,是没有出息的。做人当重诺,君子更应该重诺言,守诚信,游侠李白是对这一点最好的诠释。李白,一个有大志,自信,重承诺的君子,值得我的敬仰与喜欢。
喜欢李白,也因为李白的诗。李白的诗习惯以自我为中心来观察世界,而且将客观世界蒙上一层主观色彩,情感不是内转,而是外射,抒发了他那丰富的感情,创造出属于他自己的个人形象。首先,读李白之诗,可以读出李白欲建功立业、奋发向上的雄心和怀才不遇、备受压抑的苦闷,这在《将进酒》、《行路难》中便可以看出。在我看来,
他的诗在社会意义上整个知识分子的正义感、事业心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他自信自负的话语是讴歌一种坚定不移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