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识读音为 bā,shí。意思是:八识[ bā shí ]⒈ 佛教法相宗术语。眼、耳、鼻、舌、身、意为前六识。亦名六根。末那为第七识,意谓执持我见。阿赖耶为第八识,意为藏,谓能藏一切法,即所谓神识、性灵,合称八识。
拼音bā shí
注音ㄅㄚ ㄕˊ
繁体
八識
近音词、同音词
罢市 巴士 八师 八世 拔士 八史 霸世 八矢 把势 跋識 拔识 霸市 八识 八士 跋识 罷駛 拔識 把式 八使 八師
词语解释
八识[ bā shí ]
⒈ 佛教法相宗术语。眼、耳、鼻、舌、身、意为前六识。亦名六根。末那为第七识,意谓执持我见。阿赖耶为第八识,意为藏,谓能藏一切法,即所谓神识、性灵,合称八识。
引证解释
⒈ 佛教法相宗术语。眼、耳、鼻、舌、身、意为前六识。亦名六根。末那为第七识,意谓执持我见。阿赖耶为第八识,意为藏,谓能藏一切法,即所谓神识、性灵,合称八识。
引《天地八阳神咒经》:“云何名八识?眼是色识,耳是声识,鼻是香识,舌是味识,身是触识,意是分别识。六根是六识。舍藏识,阿赖耶识,是名曰八识。”
清 龚自珍 《最录八识规矩颂》:“师復念言法相宗大纲在八识,大纬在四分,乃製此颂一十二章,分四大支,初三颂眼等识,次三颂意识,次三末那,次三赖耶。”
章炳麟 《国故论衡·明见》:“孙卿 又曰:‘心也者,道之工宰也;道也者,治之经理也。’其能知八识者矣。”
网络百科
八识
八识,是佛法基本正知见,谓眼、耳、鼻、舌、身、意为前六识,第七识为意根(又名末那),第八识为如来藏(又名阿赖耶、真如等)。《增壹阿含经》卷28:「云何名为识?所谓识:识别是非,亦识诸味,此名为识也。」《入楞伽经》卷8:「所谓八识,何等为八?一者阿梨耶识,二者意,三者意识,四者眼识,五者耳识,六者鼻识,七者舌识,八者身识。」世尊说人人皆有八识心王,不少亦不过于八识(除残障人士),然前六识为生灭而不能常住之缘起性空法,第七识则为诸阿罗汉舍寿时所必灭除之意根,皆是可灭之法;唯独第八识如来藏心体是常住法,亦是出生五色根、意根、六尘、六识之心体,再借六根、六尘、六识辗转出生了万法;推寻五阴与万法之根源,实即第八识如来藏,故说第八识才是法界万法之实相心体。《华严经》又说:证得阿赖耶识心体的人,即是证得本觉智的圣者。世尊开、示、悟、入如来藏妙理,是佛法迥异于世间宗教的精髓所在,六识论否定第七、八二识,则失去佛法本质。佛法是义学,菩萨五十二阶位皆可实证和现观。诸大菩萨秉承世尊圣教,《瑜伽师地论》、《大乘起信论》、《中论》、《百法明门论》阐述的皆是八识正理,《成唯识论》论中以七转识来指称其它七识。又唯恐世人迷惑于六识,玄奘大师以地上菩萨的深妙智慧造《八识规矩颂》,将八识依特性之不同分成前五识、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四类概括成颂,以利益后世广大佛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