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婉约派
详细内容
篇一:《毕业论文-宋词婉约派的美学艺术》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
专业:
学生姓名:
准考证号:
指导教师:
2015年9月15日
宋代婉约词派的美学艺术
毕业论文提纲目录
摘要..........................................3
关键字.........................................3
前言...........................................3
一、题材绮丽香艳...............................3
二、结构曲折层递...............................4
三、语言柔婉清新...............................5
四、音律婉转和谐...............................6
五、意境曲折深远...............................8
六、表现手法细腻精微...........................9
参考文献.....................................10
摘要:婉约派,中国宋词流派之一。多彩多姿、千娇百媚的婉约词为我国古典诗歌增添了无限光彩。同时,因其生动优美的意象和沉静幽远的意境而拥有独特的美学意义与价值。本文试从典型作品入手,分析、归纳宋词婉约派作品的美学特征及价值。
关键词:婉约词;审美特色;美学意义
前言
婉约词最早出现于唐代五年间,其表现手法在宋代得到很大的改进和发展,相继出现李清照、晏殊、柳永、秦观、周邦彦、欧阳修等一大批婉约派代表人物,诞生了大量的婉约词佳作。宋代婉约词与豪放词一起被誉为宋代最高文学成就,其风格是典雅涪婉,曲尽意态,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一、题材绮丽香艳
婉约词在取材方面,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绪,在表现方法上多用含蓄蕴藉方法将情绪予以表达,其风格是绮丽的。
婉约词最初来自对女性之美、女性之情和两性情感的表达。而这样的原初特性,一直显示在它的发展轨迹里,以至于人们形成了词为艳科的词体认知。男性词人对女性之美的描绘和对女性的相思情感的代为转达,在唐宋婉约词里蔚为大观。苏轼笔下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的资质幽洁女子、辛弃疾笔下灯火阑珊处的品格幽独女子、姜夔笔下燕燕轻盈,莺莺娇软那般声色两佳的女子、吴文英笔下长波妒盼,遥山胜黛的绝色女子等,这些美丽的人儿,吸引、陶冶、升华着读者对于女性美的渴求和辨认,成为唐宋婉约词吸引力的形成基础。
自后唐温庭筠为鼻祖的花间词派开始,宫廷词,闺怨词等咏叹小女人情怀的作品步入文学殿堂。尽管到了宋代,在词作的兴盛时期,婉约词的主题发展为一种创作手法,并在内容取材上大大拓宽,但闺怨相思、离愁别绪、春花秋月、绮罗香泽等“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仍然是词作的一大主题。
宋初期词人晏殊与欧阳修,虽沿承五代南唐令词的题材内容,但一些婉约词已透露出宋代文人士大夫阶层的性情、学养与襟怀。北宋中后期,柳永大量创制长调慢词,这位落魄文人艺术创作上尤工于羁旅行役,使婉约词的形式和内容得以拓展。南、北宋之交的李清照,由于女词人特殊的生活经历与遭遇,她将国破、家亡之情感伤痛,熔铸为词章。
二、结构曲折层递
宋代婉约词是古代文学优美风格的代表,它最讲究艺术结构的曲折迁回,递进层次,其词结构上常常回环盘旋,时空转换。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阕写行人客旅的思念。以时空的转换,写人在旅途,漂泊无际,且无止期,从而展示了游子剪不断的离愁,下阕写居者对高楼的企盼和悬想,写远望之人的内心活动,收到了“一笔双写”的效果,使“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相映相生,可见可感。又如柳永的《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词的结构更为复杂,词人抓住“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最富包孕的时刻作细节特写的聚焦后,用一“念”字领起,化实为虚,从别时转人别后,暮霭笼罩下的千里烟波旅途,今宵酒醒时的寂寞孤独,此去经年的相思痛苦,心理时空愈念愈远,情感抒发愈转愈深。再加上下阕起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将个人一时的经历上升为群体的历史的经验,使得这首诗从“念”字以下共有四层曲折递进,把别离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除了作品整体结构之外,在局部修辞上的衬跌翻转,也从结构技巧上增加了抒情的深曲婉美,使抒情一步一态,一态一变,一转一深,一深一妙。
三、语言柔婉清新{宋词婉约派}.
婉约词的语言特色主要是绮艳、委婉、新巧、妩媚、灵动,而不同于诗的古典、矜庄。最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婉约词多写有关男女相悦的爱情题材,必
然决定和赋予其绮丽的语言的香艳的色调。相同的语句,宜词未必宜诗。晏殊《烷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是“音调谐婉,情致缠绵”的千古名句。而他又曾把这两句用作七律《示张寺垂王校勘》的腹联,则就显得气格纤弱,并不见佳。所谓“诗庄词媚”,“诗如壮士,词如美人”,正是由香艳内容决定的词的柔媚风格,要求一种清新柔婉的语言与之相适应。例如张宗棣在《词林纪事》卷三中谈到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词时说:“细玩‘无可奈何’一联,情致缠绵,音调谐婉的是倚声家语,若作七律,未免软弱矣”。晏殊此两句是借伤春写心绪,后把它放在一首七律诗中,效果的确不如在词中好,可见词的语言比诗更婉媚、柔丽。
宋代婉约词往往以吞吐,欲言又止,抒情婉曲。如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者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从语言上看,除了后片用了两个典故外,基本上是从生活语言中提炼出来的,自然中节,一片宫商,富有凄婉哀怨的音乐色彩。对“瘦”的原因进行说明,但又不作正面说明,醉酒伤身,悲秋损性,都能致“瘦”用“非干”、“不是”对这两种情况进行否定,那么“新来瘦”究竟是为什么呢?答案虽已不言自明,但词中终无一字说破。又如,“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此“瘦”的原因也未道明,给读者留下赏玩回味的余地。宋代婉约词多言儿女情事,多抒人生情思,所以语言要比诗的语言更晶莹玲珑也更清新柔婉。
不须再举更多的典型范例,就足以让我们感受到婉约词苑是奇花异葩,名卉秀木,遍植其间,煦日艳阳,春色芬芳,美不胜收。
四、音律婉转和谐
婉约词都具有音律谐婉的特色,可歌性很强,是一种配乐歌唱的新体诗,从其诞生之日起,就跟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旧唐书·温庭筠传》曾记载飞卿“能
篇二:《婉约唯美之宋词》婉约唯美之宋词
陈琳《为袁绍与公孙瓒书》有“得足下书,辞意婉约。”陆机《文赋》中有“或清虚以婉约。”在词史上宛转柔美的风调相沿成习,婉约的含义也由此而来。“婉约”宛转含蓄之意。中国宋词流派,明确提出词分婉约、豪放者,一般认为是明人张詅。词本为合乐而歌,娱宾遣兴,内容不外离愁别绪,闺情绮怨。代表人物有李清照(宋代最著名的女词人)、李煜、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等。
一、宋词柔婉之美
首先,婉约词之“可歌性”。婉约词是一种配乐歌唱的新体诗,从其诞生之日起,就跟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旧唐书·温庭筠传》曾记载飞卿“能逐弦歌之音,为侧艳之词”。天才的作家们既有文学素养,又都洞晓音律。每填一阕,往往锤字炼句,审音度曲,把如画的意境,精炼的语言和美妙的音乐紧密结合起来,既表情达意,又悦耳动听,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婉约词便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曲新词酒一杯”,这些温柔香艳之曲,怀人赠别之调,又多是歌伎舞女们在花间、樽前,轻歌曼舞中弹唱的。一曲之后,余音绕梁,沁人心脾。这类“旖旎近情,铺叙展衍”的新曲,往往使闻者销魂。婉约词音节谐婉,“语工而入律”。情调柔美,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唐五代词早就具有这一特点。柳永的词,“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之。可见当时传播之广。直至近代,婉约词依然具有“可歌性”。
篇三:《十大经典宋词》十大经典宋词
10.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
此词也许是这十首中最缺乏文采,最朴实无华的。但确是感情最真挚的,千百年里,不知有多少人为此感动得流泪。的确,作者把对亡妻的思念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成为了千年悼亡词之首,堪称千古绝唱。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宋词婉约派}.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
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
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
正梳妆。
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
短松冈。
9.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此词是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名作,上片都是场景烘托,最后一句才是关键,手法上颇象《破阵子》。此词表面写的是作者寻意中人,写出了她的忧愁,孤独。实际上此人就暗指作者自己,表达了自己孤独,壮志难酬的苦闷心理。全词含而不露,极富哲理,读来令人深思,是不可多得的好词。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8.一剪梅(李清照)
此词是宋词婉约派的名作,写的细腻深情,在写作手法上颇为人称道。该词表达了作者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尤其是最后一句,既是对偶句,又浅白易懂,读之琅琅上口,声韵和谐。极尽了相思之苦。历来为人所称道。词中所表现的爱情是旖旎的、纯洁的、心心相印的;它和一般的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大异其趣。将其排到第八应该没有争议。
一剪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7.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辛弃疾)
这是辛弃疾豪放词的代表作,全词写的慷慨激昂,最后笔锋陡转,使感情从最高点一跌千丈,吐尽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抒发了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的悲愤,使全词笼上了浓郁的悲凉色彩。写出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6.虞美人(李煜)
这是作者的绝命词,全词抒写亡国之痛,意境深远,感情真挚,结构精妙,语言清新。尤其是最后一句历来为人所称道,恰当运用比喻,极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的国破家忘的愁苦之情,遂成为了千古名句。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宋词婉约派}.
雕阑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5.雨霖铃(柳永)
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全词虽为直写,但叙事清楚,写景工致,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动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渲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画龙点睛,为全词生色,为脍灸人口的千古名句。但是此词在当代流传并不广泛,应不及同为婉约名作的《鹊桥仙》。
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宋词婉约派}.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
4.鹊桥仙(秦观)
其实此词在历史上的地位应低于《雨霖铃》,也许是该词写于《雨霖铃》之后的原因,不如其有开创性。但是该词在历史和当代的耳熟能详程度应远超过《雨霖铃》,全词明白如话,表达了高尚的爱情观。是千古传诵的爱情词和婉约词,其经典性毋庸置疑。{宋词婉约派}.
鹊桥仙-秦观
纤云弄巧,
飞星传恨,
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脚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
佳期如梦。
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3.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该词是苏轼的代表作,豪放派的代表作,乃至是宋词的代表作。该词最大的贡献是突破了当时婉约的词风,彻底开启了豪放派,具有巨大的历史意义。全词也写的豪放异常,尤其是首句,已成为了名句中的名句。但是全词并不完美,末尾有消极思想呈现,同为豪放词名作,在思想性上我觉得不如《满江红》。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
浪掏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
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
惊涛裂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昼,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
强虏灰飞烟灭。{宋词婉约派}.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2.满江红(岳飞)
虽然陆游,辛弃疾和陈亮等都写过不少抗战词,但是他们都远不如该词。这首词,代表了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之志,表现出一种浩然正气、英雄气质,表现了报国立功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这首词写出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的不屈的精神,它早已成为了伟大民族精神的代名词。其在宋词中的地位我认为至少应进入前3。
满江红-岳飞
怒发冲冠,
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1.水调歌头中秋(苏轼)
对这首词我也不想再介绍,堪称是宋词中经典中的经典,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经典篇章。全词无论文采,思想和哲理等都堪称完美。更重要的是这首词的知名度绝对在这10首词中名列第一,人们也许不会背其它词中的句子,但对于这首词中的名句就一点就通,可见其耳熟能详程度高到了什么程度。象这么一首在词采,词境和知名度到那么高的词,名列第一应该实
篇四:《关于宋词》南唐后主李煜词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大胆真挚,能把自己的情感毫不掩饰地吐露出来。如“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浪淘沙》)“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相见欢》)这些动人的词句,我们能不说都是直抒胸臆吗?同样,李清照《声声慢》中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多么大胆直率,她将自己的千种忧愁,万般苦楚,毫无保留的从笔端喷发出来,这难道不是直抒胸臆吗?相反,所谓的豪放派词人的豪放词倒也经常大量使用委婉含蓄的表现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如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这首词从内容上讲是表达爱国热情和壮志未酬的愤慨,但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上片通过写眼前的暮春残景,既表达了自己功名未就、年华虚度的处境,又表达了南宋朝廷前途的暗淡。下片又通过写古代宫女的失庞忧怨,表达了自己屡遭贬斥的遭遇。真可谓是摇曳多姿、委婉含蓄。另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借典故表达出希望朝廷能够重新重用自己的心愿。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孙权、刘裕、廉颇等历史人物的典故表面自己的北伐热情和眼前的处境,不都是一种委婉含蓄的手法吗?
另外,铺陈手法是所谓的婉约派词人柳永创制慢词长调后所大量使用的。其名篇《望海潮·东南形胜》就是以铺陈手法见长,它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北宋前期杭州的盛况和西湖的风光。后代词人,包括所谓的豪放派词人都只是继承了这种手法而已,怎么它倒成了所谓豪放派词人的专用表现手法了呢?
还需说明的一点是,苏轼在词中首先采用了议论和用典的表现手法,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用典,《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里的议论。这在前人的词中确实是极罕见的,它进一步丰富了词的表现方法。但是这种方法也并没有成为所谓豪放派的专利方法,苏轼以后的很多词人,不论是所谓的豪放派还是婉约派都继承或借鉴了这种表现方法。周邦彦词中大量采用的隐括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用典。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和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样也都是在议论。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品的表现方法是因人而异,因作品的内容而异,而且它是可以互相借鉴、互相影响的,绝不是哪个派系所固有的,不能凭它把唐宋词分成两个派系。
第三,我们再从词的风格上来看,风格的不同也是分派者将唐宋词人分为两派的主要依据。
在浩如烟海的唐宋词作中,有的词委婉骑丽,有的词恢宏豪迈,确实是表现出了婉约与豪放两种不同的风格。但是我们也不能凭此就把众多词家划分为两大派,因为一个作家的诸多作品并不只局限于一种风格。
作品的风格是由众多因素决定的。由于写作的时代和环境不同,同一个作家的作品风格就可能不同。南唐李煜,由于其前后生活环境的剧烈变化,其词的风格前后就不相同。他后期词的风格虽还算不上豪放,但也不是婉约所能概括的。宋代李清照的词也是如此,其前期词的风格总的来说是清新、活泼、自然、明快,确可算得上是婉约。而后期,由于国破家亡的不幸遭遇,生活黯淡凄苦,其词的风格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沉郁、伤感,甚至有的词有了恢宏豪迈的气概。如《渔家傲》词中的“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等词句,真是气势磅礴,豪迈奔放。近人梁启超也曾评说:“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由此看来,生活和时代环境的变化,影响着作家的思想感情,也决定着其作品的风格。
此外,即使是一个词作家同一时期的作品,由于其作品所抒写的内容不同,作家思想感情不同,其作品风格也可能不同。如苏轼在知密州时,一年多的时间里曾写过三首名词:《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记梦》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出猎词是作者借出猎来抒发自己保卫边疆、打击敌人的壮志,所以慷慨激昂,词风豪放。记梦词是作者悼念已死去十
年的妻子,所以委婉凄凉,词风婉约。中秋词是作者抒发被外放不能回朝的抑郁心情,怀念不在身边的弟弟及阐述人有悲欢离合的人生哲理,所以又表现出一种既忧郁凄婉又洒脱超逸的风格,介乎于婉约和豪放之间。同样,范仲淹写离愁别恨内容的《苏幕遮》词风婉约;写边塞抗敌生活和气概的《渔家傲》词风豪放。辛弃疾抒写爱国激情的《破阵子》词风豪放;抒写男女情长的《祝英台近》词风婉约。总之,作品的内容和作家的思想感情决定着作品的风格,正如施蛰存先生所说:“燕闲之作,不能豪放,民族革命激昂之作,不能婉约。”(《西北大学学报》1980第三期)
一个作家在不同的时期,根据不同的内容为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而写出不同风格的词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同一词家兼有两种风格的很多,我们怎能截取一个作家的一首或一部分作品就把他归为不同的派别呢?
这里,我们也顺便说说被分派者所津津乐道的关于俞文豹在《吹剑续录》中所载的轶事:“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中郎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分派者为此说明宋代词家已有两派,即以柳永为代表的婉约派和以苏轼为代表的豪放派。然而,这实是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这一轶事只能说明柳永的《雨霖铃·塞蝉凄切》和苏轼的《念奴娇·大江东去》是风格迥然不同的两首词,一首是典型的婉约词,一首是典型的豪放词,而并不能仅因此而证明两人已分成了婉约派和豪放派。因为如前所述,一二首词风格的不同并不能将作者分成不同的派。如果按这种以偏概全的推论,我们将柳永和苏轼的另两首词相比,也可能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中描写杭州市外的景象时用了“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的句子,风格气势雄伟壮观;而苏轼的《浣溪沙·春情》中描写少女情窦初开的心理特点时用了“道字娇讹语未成,未应春阁梦多情。朝来何事绿鬟倾”,“彩索身轻长趁燕,红窗睡重不闻莺”的句子,含蓄委婉、风趣多情,贺裳在《皱水轩词筌》中说:“如此风调,令十七八女郎歌之,岂在‘晓风残月’之下。”我们能据此又把柳永划为豪放派,把苏轼划为婉约派吗?显然这同样也是不适宜的。
分派者中有人说,唐宋词人归属哪一派当视其主导方面,苏轼词作风格的主导方面是豪放,所以归为豪放派;柳永词作风格的主导方面是婉约,所以归为婉约派。柳永词作风格的主导方面是婉约不假,但苏轼词作风格的主导方面是豪放却令人怀疑。苏词现存三百余首,而真正属于豪放风格的词也就三四首,约占全部词作的百分之一,难道这百分之一能代表其风格的主导吗?
也有人说,苏轼的豪放词数量虽不多,但也不宜用统计学的方法作死板刻求,苏轼毕竟为词体开拓了表现领域,为南宋慷慨悲壮的爱国词开了风气,因此把他视为豪放派是无可非议的。苏轼为词开拓了更广的表现领域,为南宋爱国词开了风气是无可置疑的,而且还可以说他对词的发展繁荣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这跟把他视为豪放派并无关系,不把他视为豪放派谁也不会否认他的成就。而北宋词坛的其他名家如范仲淹、柳永、周邦彦、李清照等对南宋爱国词产生的影响,也是谁也不应否认的。至于不以词作的数量为标准,那么还有什么可以作为标准呢?“花间集”中牛峤的《定西番》,李清照的《渔家傲》都可算为豪放词,难道我们也能不按数字统计学的方法荷求,把他们也划归为豪放派吗?
综上所述,无论从题材选择上,表现方法上,还是写作风格上来看,都不能也不应把唐宋词人划分为婉约和豪放两大派。
分派者中也有人看出,只把唐宋词人分为婉约、豪放两大派并不足以说明各个词人的不同风格特点,于是又进一步划分。把豪放派分为苏派和辛派,其实属于苏轼派的除了苏轼本人还有谁呢?一个人怎么称派?把婉约派分得更细:花间派、南唐词派、晏欧派、周吴派、姜张派等。其实,花间派词人中温庭筠和韦庄由于生活经历的不同,他们的词风也不相同;南唐词派冯延已和李煜的词风不仅不一样,连李煜本人的前期词和后期词的词风也不尽同;周吴
派的周邦彦和吴文英相隔一百多年,他俩的词风更有差异;姜张派的姜夔和张炎虽都提倡“清空”,然而他俩的词从内容到艺术上都各有特色。难道对他们还需用细致地分派吗?要知道,派分得越细,就越等于没有分。
唐宋词人本身并没有分派。明朝时,张@②在《诗余图谱》中说到:“词体大略有二,一婉约,一豪放。盖词情蕴藉,气象恢宏之谓耳。”在《淮海集》中也提到:“少游多婉约,子瞻多豪放。”张@②当时只是指出宋词的风格分类两大类,秦观婉约风格的词多一些,苏轼豪放风格的词突出一些,而并没有把宋代词人分派。近人吴梅在《中国近古文学史》中说:“前者(指婉约派)在沿《花间》之遗,后者(指豪放派)为苏黄脱去音律之束缚。”吴梅开始给宋词人分派,并延括进晚唐五代的词人,但他却把黄庭坚划进了豪放派之中。
五四以来,胡适、胡云翼进一步把唐宋词人分成派,并极力推崇词中的豪放派,把其作为词的主流,而把婉约派称为逆流。这种偏激的观点虽已不为现在大多数人接受,但是仍把唐宋词人分为两大派还是不利于对唐宋词的研究。因为:
1.这种分派仍然有意无意地贬低了婉约派词人,抬高了豪放派词人,不利于我们对各个词人做出全面而科学的分析。被归入豪放派的词人总象是戴上了一顶桂冠,倍显荣耀;归入婉约派的词人总象是充满了卿卿我我的儿女之情,让人另眼相看。另一方面它又给人一种错觉,好象一提到苏轼便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慷慨放旷之人;一说到辛弃疾便是“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失意的莽莽武夫,而看不到他们清丽、飘逸、缠绵妩媚的真情。一提到柳永便是“杨柳岸晓风残月”,“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多情公子,而看不到他在词的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上的开拓;一提到欧阳修便是“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楼倚”的写柔情的妙手,而看不到他的开阔雄放词对苏轼豪放词的影响。这些偏见和误解极不利于对一个词人做出全面而公允的评价,尤其不利于对所谓婉约派的大词人做出全面而公允的评价。
2.这种分派不利于我们全面科学地了解词这一文学样式的发展繁荣的全过程及各个时期的词家对其发展繁荣所做出的贡献。词的发展繁荣是在众多词家共同探索努力下完成的。无论是所谓的婉约派词人,还是所谓的豪放派词人,他们之间都有一种相互承袭、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南宋前期爱国词的产生与苏轼对词的改造革新有极重要的关系,但与欧阳修、柳永、周邦彦、李清照等对词的改造革新也有极大的关系,两者不可缺一。我们为什么非要人为地将他们隔裂成两派而对立起来呢?
为了清楚地了解唐宋词发展繁荣的全过程,我们认为,学习唐宋词还是应该将其发展繁荣的全过程分为不同的阶段。清代初年,尤侗曾经主张将宋词象唐诗的分期一样,也分为初、盛、中、晚四期,他在《词苑丛谈》中说:“唐诗有初、盛、中、晚,宋词亦有之。”刘体仁在《词绎》中又将唐五代词归入其中,他说:“词亦有初、盛、中、晚,不以代也。”当代学者宛敏灏先生在《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序言中,将唐宋词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即(一)唐五代和北宋初年的令词发展极盛时期;(二)北宋中叶到南渡的词的革新时期;(三)南宋前期的爱国词壮怀高唱时期;(四)晚宋词的感喟哀时时期。将唐宋词的学习分为这四个历史时期,可以避免单纯把唐宋词人分为两派的种种弊端,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唐宋词的发展全貌及对不同时期的词人作出全面而科学的评价。
这是专门分析豪放派苏轼的苏轼标榜豪放的同时也不排斥婉约,而且因受婉约为正宗的俗如懦染,婉约词的数量还要多于豪放一类的词作。但这些词终究是继承的同时仍有创新,格调较为高远典雅,感情较为真实健康,很少有无病呻吟,绮靡淫艳之作,艺术风格上也进一步从浓艳转为清新。主要继承发扬韦庄、李显、二晏、欧阳修婉约词中
清丽的一面。手法上也是更加灵巧活泼,缠绵委婉,常常能“寄深于浅,寄厚于轻,寄劲于婉,寄直于曲,寄实于虚,寄正于余”。如《蝶恋花》如此: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棉吹又少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想还乡,小轩窗,
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分析
这虽属婉约词,却被苏武写成一首悼亡词,他歌唱了对亡妻真挚而深厚的悼念之情,也融入了诗人自身的坎坷际遇和人生的酸楚,而与传统专事“拨弄风月”的艳科词迥异其趣,从而提高了词的意境,增强苏城婉约词的美学意义。再者,在苏轼之前没有用词体悼亡情感的,故可说是一个创举。当时苏轶的妻子王弗己去世十年,又是“千里孤坟”,他是多么思念她呀:“不思量,自难忘。”甚至夜来做梦相见,见她“小轩窗,正梳妆”。若是平时王弗的的形象不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军怎能有此?他俩梦中相见,“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这正深刻地表现出他俩爱情的真挚。
从这首词可说明苏轼词也是以婉约见长的。婉约派词人大抵着力于抒情的真挚和细腻,苏轼却在真挚和细腻之中渗透着严肃的态度,因而又显得格外凝重和淳厚,与婉约派词带有轻佻之态确实不同。这首词作者以虚实相衬的手法,抒写出自己既真挚浓烈,又曲折多变的思念之情,而且层层递进,步步加深,更浓重地渲染了苏轼那颗对亡妻始终不渝的爱恋之心。读后令人黯然泪下。久负盛誉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属于豪放词还是婉约词众说纷坛,大多数学者认为应归为豪
放类,而我认为可视为既有豪放又有婉约的词。下面我们来具体欣赏这首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富阈,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问。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
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分析:今天我们重读这首词,依然还感受到它巨大的艺术魅力,可称之为“千古绝唱”。这首词巧妙地把自然哲理与个人感情融合在一起。古往今来,感伤人生离别的诗文不知有多少,其中不乏寻求解脱,然而唯有苏武能够把人生离别与天地宇宙的运行规律联系在一起进行思考,把自己融化到大自然无始无终的运动中得到解脱,让自己与社会的种种苦恼在超乎现实的纯美的大自然天造地设的规律用相和
皆。其立足之高,构想之奇,对人生态度的超旷洒脱,诚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首先,是这首词神奇飘逸的想象、大胆奇特的构思,非常突出地代表了词人那种浪漫主义的精神特质。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了痛苦,便向明月去诉说,便幻想出一个玉洁冰清、高远澄澈的美妙世界,并且要“乘风归去”,飞向月宫,使自己的苦闷得以解脱。这种以“滴仙”自许的飘忽神奇的幻想,
这种放纵不羁的、超现实的精神追求,都与李白十分相似。从这点上说可属豪放词。
其次,这首词所抒发的感情,有豪迈、慷慨激昂的豪放风格,又有委婉细腻的婉约风格。词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概括了从人生到宇宙的种种现象,包容了作者无数痛苦、欢乐的人生体验,但词人最终能以理遣情,使苦闷得以解脱,引出积极的情愫,这就再一次展示了他乐观、豁达的胸怀。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既是诗人达观开朗的自我宽解,也是对弟弟的安慰,同时更写出了普天下离别亲人的共同心愿,具有更广泛、更典型的意义。下片开头三句“转朱阁,低,照无眠/’是作者当时心情绸怅,夜不能寐的写照。紧接着二句“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向月亮发出责问;月亮是不会有人间的离恨的,为什么偏偏在人们离别孤独之时,这般团圆、这般明亮呢?这岂不是让人望月伤怀,岂不更添了人问的离恨吗?作者精神上的苦闷,在这里再一次推向高潮。这可以说是词中
最细微的心理描写。
从感情发展的线索来看,这首词从人生到宇宙,从人间到天宫,从苦闷到解脱,不仅反映作者汹涌壮阔的感情波澜,同时也鲜明地表现作者驾驭细微的内心世界的高超能力。正是作者在这首词中融合
了豪放与婉约两种不同境界,使此词具有巨大的艺术勉力,并取得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苏轼专题总结:纵观苏轼的一生和《东坡乐府》他的豪放词与婉约词一样,是他生活情趣、言谈笑貌。思想情操、生活经历、审美理想的反映。《东坡乐府》固然因其“自成一家”的豪放词而被人津津乐道,但婉约词的影响也尤为突出和深远。这是一个不能否认的历史事实。“扬花点点离人泪,却恐周秦下笔难”。苏武《东坡乐府》中的大量婉约词同其豪放词一样,无疑是我国古代文艺百花园中一朵灿烂夺目的鲜花。
就宋词的格式来说,不外乎婉约豪放两种。现今词学研究界认为,应该是重豪放,轻婉约的。因为豪放派基本上以爱国,保家,民族,大气为重,内容健康,而婉约派则以酒色和风花雪月为描写对象,忽视了思想、内容.苏轼是豪放派代表作家早有定论,然苏的婉约词作也非常难得,大词学家吴世昌先生认为:苏轼真正称的上豪放派作品的不过十数首而已,余者并未摆脱“旖罗香泽之态”“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都是出自苏轼之手,晚近论词多以豪放为贵,而推苏轼为豪放之宗。我认为,这实在是一种偏见,宋词仍是以“婉约”为主流,而苏轼的特长是“超旷”“豪放”二词不足以见之。苏轼一生作词三百四十五首,翻阅《东坡乐府》就不难发现其豪放词竟不足他全部词的十分之一,而较多的是明丽、妩苏轼的婉约词。
所以说,苏城除写豪放风格的词以外,还写了大量的婉约词,他的婉约词同样劲气流动,不同于花间词的软弱。这不仅说明东坡是一位出色的全能作家,而且也说明苏轼总是致力于艺术创新。一个有成
就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