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少数民族的总结100字
详细内容
篇一:《少数民族工作总结》
一、基本乡情
崇儒畲族乡地处霞浦县西北部山区,既是省定的少数民族特困乡,又是老区重点乡。全乡下辖27个行政村、171个自然村,总户数6287户,人口25003人,其中畲族行政村7个,畲族群众1087户、4830人,占总人口的19.3%,为闽东畲族人口较聚居的乡镇之一。乡域面积141.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204亩,其中水田18685亩,农地5519亩,人均占有耕地0.97亩,有林地面积15万亩,草地2.5万亩,茶园8600亩,果园6500亩.主要的种植业是水稻、甘薯、马铃薯、豆类、蔬菜、水果、茶叶、药材、竹林、食用菌等,主要养殖业是猪、羊、牛、鸡、鸭等畜禽,并有少量的茶、果、粮及木竹等农产品加工业,是个典型的山区农业乡。2004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达1.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98元。
二、贯彻落实《福建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情况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1、产业结构得到新调整。以农业产业为立乡之本,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在稳粮的基础上,牢固树立大农业观念,以市场为导向,高优为重点,发挥地域优势,突出资源特色,重点扶持发展种、养、加农业产业化体系,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稳步发展。根据不同的地理、气候等条件,进行区域化布局,初步形成了环溪边洋的茶、菜、畜禽片区,霞柘公路沿线的菌、药、果片区,霞柘线腹地的林、竹片区,建成了三个示范基地。一是绿竹基地:大力实施以种植绿竹为主的兴竹富民工程,以霞浦县东孚农庄有限公司为依托,在巩固和发展崇儒绿竹丰产示范基地的基础上,完成了霞柘公路沿线的低丘和沿溪地带的千亩绿竹长廊续建工程,在溪坪村边片种植绿竹1026亩,全乡绿竹种植面积达3106亩。二是速生丰产林基地:现已在溪西、兰下、亭头等村发展速生丰产林350亩。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三是菌草香菇生产示范基地:在溪西岚下等村通过办班培训现场指导示范扶持的方式发展了200万筒。
篇二:《社区少数民族工作总结》篇一:社区民族宗教工作总结
社区民族宗教工作总结
1、搞好民族宗教政策宣传,促进民族团结稳定。年初,按照上级关于民族宗教工作会议要求,我们社区及时召开社区民族宗教工作会议,全面传达了会议精神,并在社区内采取各种形式,积极宣传民族宗教政策法规。今年以来,我社区加强了对民族宗教政策宣传,并在社区宣传栏办了民族知识园地专栏,按照上级的要求,搞好民族宗教政策法规的宣传。
2、切实加强对民族宗教工作的领导,今年社区召开了几次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专题会议,主要围绕促和谐保稳定的工作大局,专题研究布置民族宗教工作。
3、对辖区内的少数民族群众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准确的掌握了辖区内21名少数民族人员的基本情况。其中常住少数民族为17人,流动少数民族为4人。
4、为少数民族群众服务好。社区在少数民族人员中开展走访慰问,在建党90周年之际,社区主任带队,走访了居住在我社区的少数民族人员,给他们带去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一年来,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和区民族宗教局的帮助指导下,我社区的民族团结和宗教稳定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如人员少、经费紧,一些工作开展得不到位等问题,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努力,不断改进,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取得更大的成绩。社区
2011年11月18日篇二:xx社区民族团结工作
xx社区民族团结工作汇报材料xx社区在街道党工委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国家的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政策,以“团结、进步、发展”为主题,从工作、学习、生活等细微方面给少数民族同胞以关怀。增进民族感情,社区内各族居民百姓团结一心共建和谐。
xx社区有居民13501人,少数民族占全体居民的0.5%,其中满族居多,其次是回族,然后是蒙族、锡伯族和达吾尔族。少数民族党员11名。占全体党员10%。几年来xx社区党委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把民族团结进步大业放到了议事日程。抓契机搭建民族团结和平共处平台,探索出了新时期民族团结工作的新思路。我们的做法如下:
一、宣传、学习、构建思想上的团结统一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中国革命的胜利也是中国所有民族的胜利。毛泽东主席的民族统一战线方针赢得了中国的最后胜利,今天的和平建设当然还离不开各族同胞的共同努力,xx社区党委本着兄弟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原则,亲情相处,共同学习国家的政策法规,民族文化。
1、利用社区画廊、宣传栏、板报,宣传国家《宪法》、“民族政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学习纲要”等。使民族团结教育贴近百姓,深入民心。
2、利用每月党组织生活会和社区的各种教育基地,组织大家学习“三个基本知识”和“三个离不开”,“四个维护”。即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常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以此大力宣传各民族的发展史和各族人民甘苦与共,建设和保卫祖国的历程及典型事迹。让大家了解几十年来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才有了今天的变化和辉煌。
二、工作、生活、亲情参悟
xx社区党委关注身边的每一位少数民族同胞,无论是社区同事,还是社区居民。在生活和工作上,在困难和疾病上都会伸出温暖援助的手。
1、每逢年、节前夕,xx社区党委都会走访少数民族中的特困户,低保户,少数民族困难党员。并且组织社区志愿者与少数民族困难户结队子。每遇到少数民族80岁以上高龄老人过生日时,社区都要为他们送去生日蛋糕。
2、少数民族的婚丧嫁娶都是各自的习俗的,社区听说哪家少数民族家中有大事了就马上带上
志愿去他家慰问,不敢盲目地送人家礼物,只是带去真诚的祝福,并帮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3、社区对流动人口中的少数民族做了分类登记,对他们的户籍地,家庭人口,习俗,爱好,身体状况都做了详细的记录。针对他们打工忙,没时间照顾上学的孩子这一困难,社区党委成立了一个12人组成的托管所,其中少数民族就有5名。每天就由这个托管所的人员免费帮助接送上学的孩子。流动人口中的少数民族大多是外地来此打工的,他们的生活质量很差,社区组织全体居民帮扶少数民族兄弟。尤其是在一年两季学期开学之即,社区就组织党员、志愿者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中困难家庭子女送去学习用品和衣物。
4、帮助下岗失业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再就业。社区借助辖区周边的企业、门市商户招工之即,大力推荐社区内的下岗失业的少数民族同胞。谁家准备雇佣钟点工,社区就积极介绍少数民族同胞去做。对高学历,有素质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社区会及力介绍大规模的企业录用。而且社区联系手工编织讲座、厨师讲座的老师来社区授课,号召少数民族的下岗失业人员参加。帮助他们提供再就业的机会。
5、少数民族居民与汉族居民同住一个环境里,免不了会有不协调之处,当其发生矛盾冲突时,社区会一视同仁,从中做公平的调解。两面劝说,争取互相理解,并尊重少数民族的习俗和意见。发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被托欠打工的工资时,社区党委出面帮助协调追要。
三、寓教于乐,搭建民族文化交流平台
为了增强社区与居民之间,居民与居民之间,各少数民族同胞之间的凝聚力,和团结一心的战斗力,社区党委把握契机抓主题活动,使大家寓教于乐,为展示、发扬和继承民族文化搭建平台。
1、社区少数民族同胞中有很多文艺爱好者,他们能歌善舞。社区党委为活跃广大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牵头成立了社区“舞蹈队”、“合唱队”,把一些有特长,有爱好的少数民族居民朋友吸收进来。每天晚上都会小区的广场上自发地表演,有唱京剧的,评剧的,民族歌曲的,流行歌曲的,拉二弧,弹电子琴等等,其乐融融。即增近了邻里的感情,也递增了民族同胞的友情。每逢“三八节”“五一节”“十一节”“春节”前夕大家都会自发地举办一场文艺演出。
2、为了教育和激发各族同胞热爱祖国的情怀,每年春秋两季社区党委都会组织大家走出家门游览祖国的名山丽水。还在“九一八”前夕组织大家参观“九一八”纪念馆。告诉大家勿忘国耻,这是全国各族人民的耻辱。
3、每逢“七一”、“八一”、社区举办以“红色”为主题的书法、绘画、手工编织等作品展。给大家提供很好的展示自己特长的平台。
4、在社区活动室内专门成立了一处少数民族“生活广角”。大家平日里在此进行棋艺切磋,打扑克等娱乐活动。还有的在这里介绍自己的生活小窍门,谈学习外语,读书看的感受等等。社区借此经常开展棋类比赛,猜谜语,生活金点子竞技赛。由于少数民族有个自的生活习俗和特色,所以也吸引了多数汉族人共同参与进来,体现出了各族同胞团结一家亲的幸福和谐的真谛。
四、团结一心共建和谐家园
“居民的社区,社区的居民”,无论汉、满、回、蒙、鲜,大家共同生活在一个环境中,长时间的相处,长时间的共融,形成了社区这个多民族团结共存的大家庭,大家每个人都有爱护这个家的义务,社区党委充分发挥离退休人员的余热,为社区和谐稳定发一份光,出一份热。
1、社区成立了“巡逻队”,其中少数民族17人。对小区内的重点部位,重点人员进行监控,把社区的小卖点设为联络站。一有可疑情况及时向社区汇报。尤其是对外来人口认真排查,做详细情况登记,以保小区内的财产、人身安全。每逢重要时期他们配合社区站岗协勤,全力支持社区工作,维护小区的和谐平安。
2、社区成立了“银发服务队”,其中少数民族9人,他们与小区内各楼栋组长形成网络性联
系,对谁家有爱出入网吧的青少年进行监管,及时与其家长和学校联系予以制止。
3、社区的环境卫生好坏关系着全体居民的生活质量,社区组织志愿者共同参与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其中少数民族22人。以“自扫门前雪”为原则,每位志愿者看管好自家房前楼后的垃圾,三堆杂物,杂草等。每到冬季也是以自家所居住的楼栋为范围,自发除雪。大家都积极响应,共同建设家园,共同享受绿静美安的生活环境。篇三:社区民族宗教工作半年总结石洋街社区积极做好民族宗教工作
2011年,石洋街社区在鱼洞街道党工委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民宗部门的指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以党和国家民族宗教工作方针政策为指导,民族工作牢牢把握“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两大主题,宗教工作紧紧抓住依法管理、确保稳定这条主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我社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宗教和睦发挥积极作用。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完成的主要工作及特色亮点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完善机制,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一是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
统领,认真分析当前我社区民族宗教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变化,积极探索民族宗教工作新机制,积极推进民族宗教工作由被动服务向主动研究新情况、采取新措施、解决新问题转变。二是切实加强对民族宗教工作的领导,今年召开了民族宗教工
作领导小组专题会议,围绕促和谐保稳定的工作大局,专题研究布置民族宗教工作。三是强化、落实了民族宗教工作目标责任制,全民族宗教工作
目标逐一细化、分解到各小组,做到了目标落实、任务落实、责任落实。
(二)加大宣传力度,强化队伍建设,进一步夯实了基层工作基础
一是大力宣传力度,切实抓好爱国主义和民族政策法规宣传教育“五进”活动(即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家庭),在全社区的广大人民群众中大力开展《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宣传教育提纲》宣传教育。
二是积极开展民族文艺进社区活动,举办“我们都是一家人联欢会”,得到了群众的高度赞扬。三是坚持“团结、依靠、引导、教育”的工作方针,积极加强少数民族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在做好民族宗教工作中担当的联络员、信息员、调解员作用,不断将基层民族宗教工作推向深入。
(三)重心下移,多策并举,切实为少数民族群众服好务
开展走访慰问,在我当建党90周年之际,社区领导带队,走访了居住在我社区的民族宗教界代表人士、少数民族经营户和贫困少数民族家庭,给他们带去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四)加大调研宣传力度,积极探索解决城市民族宗教工作新情况、新问题的新机制。
篇三:《少数民族学生总结》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并经自治区教科所立项的兴安盟民族教育重点课题《少数民族学困生学困成因及转化策略研究》,经过一年多的研究探索,在各基地学校领导、老师的重视和努力下,研究工作卓有成效,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为了进一步推动研究工作持续有效开展,总课题组于4月11-5月6日,组织相关人员对基地学校进行了检查评估验收,较为全面地了解掌握了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下
面就课题开题以来的研究工作做一全面的回顾与总结。
一课题、课题立项及开题
本课题从2008年秋季开始酝酿,经过多次研讨,于2009年春季形成《蒙古族学困生学困成因及转化策略研究》这一课题名称,并在乌兰浩特、科右前旗等一些学校召集讨论会,广泛倾听学校领导、老师、教研员的意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善课题内容;同时成立《蒙古族学困生学困成因及转化策略研究》兴安盟专家组,成员包括资深的教研工作者、高校专业教师、明星校长、学科业务骨干等十余名。专家组也召开两次会议,专题讨论课题内涵、课题意义、课题研究的可行性、研究方法和步骤、成果物化等涉及
课题的具体问题,最终形成广泛的共识。
1.基本概念:
学困生就是学习困难学生。
所谓学习困难学生,主要指的是智力正常,但由于生理、心理、行为、环境和教育等原因,在常态
学习过程中,难以或无。法完成学业任务要求的学生。
2.基本内涵:
①学困生是相对概念,是与同龄人、同集体(班级)其他成员相比较而言;
②学困生数量是集体(班级)中的相对少数;
③学困生的智力正常;
④学困生的学业成绩暂时处于落后状态。
3.基本目标:
①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心理
②重点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③有持续的学习兴趣,有一定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④没有或基本没有厌学倾向
⑤特定时间段的学习,通过努力能够完成学业任务
⑥不出现知识断层,基础扎实牢固
⑦情绪和性格稳定,人际交往和谐
⑧有是非观念,活泼好动但遵守纪律
⑨有持续学习的知识基础,初步具备社会需要和个人生存需要的知识能力
4.研究方法:
①文献法
②调查法
③行动研究法等
为了切实开展研究工作,又对“实施办法”和“研究步骤”作了明确的规定,如由盟教育局主管局长领衔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下设盟总课题组,旗县市成立分课题组,学校成立研究小组,意在研究工作不走过
场。
作为研究课题,能否有高度和深度,还需要专家引领,因此,课题组还成立了兴安盟课题指导专家组,另搭建了高层研究平台——即聘请了杨惠良(教育厅民教处),毕力格图(教育厅教研室),孟根其
其格(教育厅教科所),王风雷(内师大教授)等四位特聘专家,参与我们的课题研究。
学困生是从所谓的差生、双差生等概念衍生而来,而差生、双差生带有标签性质,对学生从人格上有一种否定意味,因此,本课题除了廓清认识上的这一误区以外,特别要求,所有涉及学困生个人的资料必须明确注明是“蒙古族学生未来发展趋势研究”字样,这不是挂羊头卖狗肉,而是名副其实的正本清源。
当《蒙古族学困生学困成因及转化策略研究》完全成型以后,总课题组向自治区教科所申请课题立
项,自治区教科所于2009年6月2日批复立项,立项文号为2009MGH—061。
盟教育局在确定课题研究基地学校以后,向各旗县市教育局和相关学校以“兴教民字2009”号文件形式下发了课题研究方案,同时上报自治区教育厅民教处。值得指出的是,民教处领导非常赞赏这一课题,除了对课题方案的严谨全面予以肯定以外,对课题的意义给予高度评价。民教处杨惠良处长又特别指出,课题名称冠以“少数民族”则其涵盖面更广,而研究内容增加“女童问题”研究则现实意义更大,鉴于特聘专家同志的认识高度和所提建议的正确性,课题名称最终确定为《少数民族学困生学困成因及转化策略研究》,课题另增加了女童问题研究内容。即①家长的性别观念与女童教育;②自我性别观念与学困关系研究;③
民族文化与女童教育的研究等。
课题组在做好课题研究的基础性工作的同时,为了便于处在不同空间状态的研究者能够及时交流沟通,于2009年5月21日开通了便捷的交流平台——少数民族学困生课题研究博客,这一研究平台的搭建,
在百度空间中,还未见到一个地区的课题研究以此类方式开展的先例。
当《少数民族学困生学困成因及转化策略研究》的所有基础性工作完成以后,在盟教育局的主持下,2009年8月26日,召开了隆重而热烈的兴安盟《少数民族学困生学困成因及转化策略研究》课题开题会,
自此,随着新学年的开学,学困生研究工作也步入了正轨。
总之,2009年上半年的课题确立,课题立项和课题开题等各项工作,是在盟教育局的全力支持和指
导下,有序有效,严肃严谨的顺利完成了。
二课题开展研究的过程回顾
2009年9月,各基地学校均成立了学困生研究小组并首先确定了年段学困生,课题负责人和小组成员制定了学校、学科研究方案或计划,组织教师学习总课题组方案;9月末,课题组召集各学校课题负责
人就学困生确定这一环节进行经验交流,会上,前旗勿布林中心校等作了典型发言。
10月份,总课题组约请兴安盟专家组成员撰写了研究指导材料,分别是沈明杰的《多元智能理论与学困生研究》;涂秋燕的《义务教育阶段少数民族学困生的基本类型及表现》;赛兴嘎的《数学学困生类型、特点及教育对策》;高力布的《蒙语学科学困生的学困特点及转化策略》;李金山的《学困生心理特征与教育》;另外,乌兰浩特蒙古族小学提供了课题研究后的第一个个案调查《学困生成因个案分析》。作者为课题负责人李鸿雁。无论是专家指导材料还是个案调查,都对后续研究工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11月份,总课题组深入扎旗课题基地学校了解课题实施情况,并与各学校领导老师进行研讨,解答并指导疑难问题;还组织专家组成员,应约到乌兰浩特乌兰哈达中心校作了学困生及课题研究的专题讲座。
12月份,总课题组为了给基地学校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料,于博客上转载了十来篇关于学困生研究的文章供大家学习交流;12月27日召开学困生研究期末总结会,会上总课题组就“学困及学困生教育的几点思考”为题,从学困类型、学困导致的后果、学困研究的认识、学困生教育的观点、学困生研究应注意的问
题以及下学期工作重点等方面作了专题讲座;另有七所基地学校做经验交流。
2010年1月,总课题组约请一些基地学校校长就学困生教育和研究撰写了若干篇日志,在博客的“校
长论坛”上发表。
2月下旬,阴历虎年春节初九,总课题组深入前旗满族屯苏木的两个满族牧民家庭,调查了解牧民的家庭生活,同时进行了两个家庭的儿子(13岁),女儿(12岁)——(二人均为满族屯学校小学生)的
个案调查,两篇日志都发表在博客上。
3月份,总课题组请示盟教育局同意,组织基地学校课题负责人、旗县市分课题负责人约40人赴长春市的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学习学困生工作经验。该校是改革开放后较早直面学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取得显著效果的学校之一。其“小角度、反复抓、抓反复”的学困生工作经验,给予我们很多启发。在长春期间,一行约40人又分别听取省二宋戈校长和东北师大刘晓中教授的专题讲座。这是课题实施以来的第一
次学习取经活动,本次活动对学困生课题研究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长春之行结束后,各校课题负责人均写了一篇感想或收获,这些感想、收获都发表在课题博客上。4月份,课题组分别在扎旗音六中、前旗察尔森中心校、中旗教研室、乌兰浩特蒙小组织召开学困生课题座谈会,听取学校领导和老师的意见、建议,并根据意见、建议提出了具体的研究工作要求。主要是各校建立学校与个人博客,怎样利用博客开展研究等规定了时间表。此后,学校博客和个人博客纷纷建立
起来。
另外,课题组邀请专家组成员沈明杰、高景连、巴特尔深入前旗基地学校了解研究工作,针对研究
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专家针对性地进行了指导。
5月21日,通过较长时间的准备,组织开展了前旗察尔森中学少年军校观摩活动。正如课题研究方案所述“成立少年军校,开展延伸研究,配合课题成立少年军校,为研究创设一些活动项目,给学生提供锻炼机会,培养独立、自信、坚强的个性品质,使其成为素质教育的一块基地”。察尔森少年军校基于这样的理念成为课题基地学校,而观摩少年军校活动,意在探索多样化的转化途径。观摩结束以后,每位与会人员也依然撰写了感想、收获,全部上传到课题博客,成为共享资源。在观摩活动的总结会上,兴安盟课题指导专家组成员沈明杰就上传博客日志的质量,作了具体的点评,并作了专题讲座,受到与会人员好评。
5月份的另一项活动是课题组组织部分基地学校课题负责人到乌兰浩特朝鲜族小学研讨学困生工作,切身感受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生活。大家对朝鲜族学校充满了新奇,通过了解,都深受启发,这些“启
发”也都成为博客共享资源。
6月份,经盟教育局同意,总课题组组织了一次重要的考察学习活动——6月21日赴柳州市考察学习学困生研究工作。柳州市是全国学困生研究工作先进地区,自学困生课题课题以来,柳州市教育局每年
投入50万元开展研究工作。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全部参与课题研究,另与北师大携手搭建研究高层平台,研究工作从起步开始就规范科学,首先进行学困生前测。单是前测量表等各种研究资料的引进就投入十余万元。柳州之行使我们大开眼界,同时感到研究工作并非一蹴而就,感觉压力很大。考察者均撰写了
考察报告上传博客以外,总课题组也向盟教育局专题上报了考察报告。
篇四:《少数民族问题的实践报告总结》少数民族问题的实践报告总结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广袤的国土上生活着56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相互学习,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共同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但是,当前的民族关系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和谐。最近几年,关于民族矛盾的话题上升为社会热点问题之一,我们针对此话题进行了一次实践活动。
为了获取汉族和少数民族同学对于民族问题的看法,我组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最终统计结果如下:
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去过的都喜欢
对民族问题的关注程度:一般
对许多少数民族特殊节日了解程度:一般不关注
对祖国民族和谐发展的态度:很看好
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差异:不大
少数民族同学对自己民族的特殊节日了解程度:一般
少数民族同学对民族问题的关注程度:一般
少数名族同学对我国的民族政策了解程度:一般
在本校中还是汉族占大部分。
学校里的包括是少数民族的学生对民族问题的关注度都很低,有的人甚至不关注。
大家可能平时忙于学习,并不会去在意一些社会上发生的问题,老师对此的关注也很少。自2008年西藏拉萨“3.14”事件和2009年新疆乌鲁木齐“7.5”事件发生之后,一些学者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有的则对一些现行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方法提出了质疑甚至否定。而一些学者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进行反驳,讨论或争论颇为热烈。一时间,本来相对平静的民族理论界顿时热闹起来。
除了这两个影响较大的事件,也时不时在发生一些小的民族之间的摩擦。{有关少数民族的总结100字}.
但是就算现在经常出现民族问题,大家对祖国的民族未来发展都还是很看好的。
基本上所有人都觉得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差异其实并不大,除了习俗有所不同,其他的都基本上是相同的。
很多去过少数民族居住处旅游的学生或者老师都表示很喜欢那里,想要再去一次,吸引他们的不仅是那里的美食和风景,还有那里的风土人情。
但是不关注并不代表没有发生。
中国还是一直在面临着各种民族问题。。
究其原因,可以总结出以下方面:{有关少数民族的总结100字}.
第一,民族间发展差距仍然比较严重。
第二,贫困问题突出。
第三,民族地区市场化进程缓慢。
虽然中国经济处于飞速发展阶段,但依然面临很多问题,民族方面一旦出现麻烦,势必火上浇油。过去这个问题没有爆发,但随着经济的增长,在贫富差距悬殊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民族问题也随之而来。
在以汉族同学为对象的教育中,近些年讲得最多的是中国人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中国文明是“华夏文明”,由政府出面组织“祭孔’等仪式。但是许多少数民族人士并不这么认为,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汉族同胞进行教育时,全然不顾少数民族民众的感受,简单地把“中华民族”等同于“汉族”。而在对我国少数民族的教育中,又并没有特别突出“中华民族”的概念。这样不同的两类宣传教育,造成了民族差异的拉大,怎么会不出问题呢?对此,我国在教育上采取了措施。这种措施就要淡化各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强化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国民意识、公民意识。我们真正认同的对象应当是“中华民族”,而不是各自所属的“汉族’、“蒙古族”等。对于56个“民族”这一层面的各个群体的认同,应该逐步消除彼此的差距,但是保留各自传统的文化认同,尊重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包括语言、宗教和生活习俗,但是不要把这些“民族”单独分割开来。长期以来,政府在许多宣传活动中把汉族等同于中华民族,没有重视少数民族的感受,忽视他们的文化特殊性。而少数民族在政府的“民族”理论形成了具有隔阂的民族意识。这就是民族问题之所在,就在于我们把56个少数群体都认定为“民族”
在拉萨的“3·14”事件和乌鲁木齐“7·5”事件发生之后,有一些现象让大家十分忧虑。街头发生的打砸抢烧杀等暴力事件确实很血腥,也深深地伤害了各族间彼此的感情,不利于民族团结。但是同时我也发现,许多少数民族到内地后,感到被汉族社会所排斥,比如乘出租车、住旅店、乘飞机的安检等,都受到排斥和歧视,这是内地部分民众中汉族至上的表现。这种情绪让我非常担忧。实际上各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的产生和发展,对我们国家的建设事业,从历史到今天为止,都做了很大贡献。这种狭隘的情绪是不健康也是非常有害的,在少数民族中造成了很坏的影响。所以,我们确实需要反思。
民族团结是中华儿女共同的心愿,我们知道,国家统一、领土完整,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关系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任何分裂祖国的行经,都会遭到全国各族人民的反对,任何分裂国家的活动,都使中华民族更加紧密团结。民族团结需要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建设。只要我们每一个人自觉平等对待各民族,中华民族就一定能够团结,拥有无穷的力量,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篇五:《少数民族文化学习心得体会》《少数民族学校共青团工作内容、形式、方法的探究》”
-----探究布依族文化对学校共青团工作的心得体会
册亨县民族中学陈凌峰
为进一步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和发扬册亨县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册亨县民族中学坚持民族文化建设与新课程改革、德育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及校园文化建设等相结合,努力形成强有力的育人功能,一直作为学校研究和探索的课题。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文化有布依族。
近年来,学校通过开展少数民族文化传习,在抓特色,提升学校品位,打造少数民族文化魅力校园上下了功夫,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营造了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良好氛围,逐渐凸显出一个有特色、有品位的“少数民族文化魅力校园”。在此基础上,我们申报了国家级课题“新时期《少数民族学校共青团工作内容、形式、方法的探究》”,组织教师参与研究,以学校的发展为己任,共同促进学校发展。
一、创设环境,营造少数民族文化气息
校园文化环境所营造的的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着育人的功能。我们充分结合实际,把实体文化作为学校文化育人中的重要载体。形成凝练学校核心精神文化的校训、校标、校歌等实体文化体现学校特色办学追求。时刻以这位布依族人民好儿子的革命精神鼓舞师生,培养更多祖国的栋梁,成就大家风范。此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提取少数民族的核心文化,并赋予新时代的内涵,结合书香校园等开展“祖国好家乡美”、民族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使优秀的文化精髓渗透到每一个师生的品行中,丰富文化修养。把民族文化知识的普及宣传融入到国旗下讲话中,在国旗下讲话中。同时,在学校教学楼的走廊上,布置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民俗、少数民族服饰等宣传画,引导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关心认识,努力营造特色的环境。
二、围绕课题,探索与学科教学之间的整合
1、学科之间的有机整合。注重少数民族文化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把少数民族文化中的文学、服饰、歌舞、体育等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少数民族文化,欣赏少数民族传说故事;音乐课则让学生学唱布依歌、跳布、苗民族的舞蹈;体育课让学生学会打陀螺等体育项目;美术课给学生欣赏少数民族的服饰、剪纸艺术,绘少数民族的图画,设计少数民族文化手抄报等等,让学
科教学与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少数民族的一些传统特色、习俗等内容,把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结合。如玩龙、舞狮、赛马、掷石、铜鼓、唢呐、歌舞、篮球等等娱乐活动。
2、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利用。在实践中,我们通过开展采访、记录、欣赏、讨论少数名族文化,办报办刊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去调查、去探究、去实践、全方位参与,激发学生的兴趣。组织兴趣小组的学生到村寨捕捉生活劳作的镜头、组织学校小记者团访问家乡少数民族人家,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并试行每周安排二节地方课,让少数民族文化进课堂,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收到较好的成效。
三、借助活动,开展少数民族文化传习
1、借助校外资源,开展传习活动。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在这少数民族的文化盛宴上汲取少数民族文化精髓。布依族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民间广泛流传的神话、故事、童话、寓言、谚语、诗歌等口头文学,传述着古老的民族历史,歌颂着人民的勤劳勇敢,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和残暴,展望着新社会的幸福和光明。其题材广泛,意境优美,内容健康,语言生动,富于想像力。神话传说如《洪水潮天》、《十二个太阳》、《赛胡细妹造人烟》、《卜丁射太阳》、《茫耶寻谷种》、《黄果树瀑布的传说》等都是人们喜爱的作品。
2、借助舞台魅力,深化少数民族文化传习。学校以少数民族学生和少数民族教师为主,创作了一系列节目,深受各界好评。并相继参加了各级各类演出,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化传习活动的对外交流。布依族的舞蹈主要有《织布舞》、《糠包舞》、《狮子舞》、《龙舞》、《转场舞》、《铙钹舞》、《花裙舞》、《铜鼓舞》、《铜鼓刷把舞》、《竹鼓舞》等,舞蹈动作优美动人。它们把布依族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融为一体,用艺术形式生动地表现出来,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总之,融入少数民族文化,把少数民族文化精髓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需要,也是社会和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是一个长期发展积淀的过程,我们将进一步挖掘,改进机制,不断探索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新方法、新思路,使民族文化在校园里绽放出美丽的奇葩!
篇六:《少数民族女孩子学习的自我鉴定》少数民族女孩子学习的自我鉴定
我是一名来自少数民族的女孩子,我深深地热爱着我们的民族文化,而在柴米油盐酱醋茶里面,茶也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更是我们五千年来的历史文化!所以来农院读茶学是我的选择,而把专业学好则是我的追求……茶学作为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中管理和经营是相当重要的一方面。我深刻的认识到管理学作为一个时代性的课题,以后不管作为一个员工还是管理者,都必须懂得现代管理的理念。所以我认真钻研,同时在实践中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