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优秀学生评语>大学生法律意识社会实践背景

大学生法律意识社会实践背景

详细内容

篇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系别: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

学号:20131123143

姓名:孟云

组号:第十一组

职务:第十一组组员

良好的法律素养是中国社会走向法治的希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要形成良好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人维护权益的需要。大学生既要具备良好思想道德素质,也应具备良好的法律素质,在培养和提高法律素质过程中,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而我国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令人担忧,因此必须从国家民族长远利益和维护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的高度上去认识大学生法律素养的重要性,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和法律意识。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法”除与“刑”通用外,也往往与“律”通用,在历代封建社会“法”与“法律”是并用的。在现代中国“法律”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说法,但在一般情况下,把所有法统称为法律。但在西方文献中,含有“法”、“法律”词义的词更为复杂。西方学者认为,法指的是永恒的、普遍有效的正义原则和道德公理,而法律则指由国家机关指定和颁布的具体行为规则。“法”和“法律”的出现维护社会公平,而且含有“裁判”的功能,象征公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快速发展,只有法律的强制性才能保证国家

强制力,规范社会行为,以法律来调整和规范社会行为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确定,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法律体系逐步健全,作为社会未来高素质的建设者和管理者,基于大学生密切联系着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大学生不仅应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而且应成为一个优秀的公民。当今中国,法治已成为党和政府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发挥重大作用,大学生不仅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还要树立法治理念,培养法治思维,维护法律权威,成为具有良好法律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既是时代要求,也是自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所必需的。

一.什么是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即为对法律的崇敬,敬畏,有守法意识,遇事首先想到法律,能履行法院的判决。法律,民主,现代化是三个不可分离的词语,有法律才有公平,才有民主,有公平和民主才有现代化。因此法律素养是人们必须具有的素质修养,也是当代青年大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修养。

二.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

1.法律信仰缺乏

法律信仰是基于社会主体通过对法律现象的感受而形成的内心对法律价值的认同,对法律的坚定信念和尊重,是公众自觉守法的升华。现阶段部分大学生崇尚权力,爱慕虚荣、贪图享受的心理通过各种非法手段满足自己愿望,甚至利用网络进行炫耀。诸如社会出现过

的李启铭等之流在做出违法犯罪的事依然叫嚣“我爸是李刚”等之类的话语,郭美美之类的拜个富豪“干爹”大肆炫富等,还一度受到高校大学生的追捧,体现大学生对金钱和财富的迷恋。对法律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认识没有准确把握,对法治缺乏信心,甚至认为法律只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工具,受权力和金钱的支配,崇尚权钱交易,认为有了权利和金钱,就可以为所欲为,颠倒是非。

2.规则意识差

对于大学生而言,规则主要包括法律法规,校规校纪等国家法律规定和学校相关制度。规则意识差在行为上表现为违法违纪现象较多,且明知故犯,有的甚至为了目的不择手段。规则意识差在观念上以自我为中心表现为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膨胀。对国家法律规定和学校相关制度视若无睹。

3.法律知识缺乏

当代大学生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其法律素质不高,大学生所知道的一些法律知识,也仅限于课堂上的灌输所得。大学生们始终认为“只要不违法犯罪,学习法律一无是处”,从不会积极主动地学士法律知识。例如江西南昌大学的王某与男友黄某某发生矛盾,认为两个人不可能生活在一起,遂产生先毒死男友,然后自杀的念头,并付诸行动;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张某杀人碎尸案;中南大学杀人案;复旦大学研究生饮水机投毒案等,有的在校女大学生甚至抛弃个人的基本道德出卖肉体,出卖灵魂。据调查显示,近几年在校女大学生犯罪,从事卖淫和盗窃的占到70%,大学生的法律素质的高

低,不仅关系到大学生滋生的命运和前途,而且关系到民族振兴、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三.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原因分析

1.自身心理因素影响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正在迅速走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其心理上具有明显的成长特征,情绪、情感的自控能力较差,喜欢用批判、怀疑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极力想摆脱来自外界的干涉和约束,面对经济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等众多人生考验,会使他们感到无所适从.部分大学生功利性、自我性、短期性、随意性心理症状混合交织,客观上对法律、制度产生抵触心理。

2.外界价值观念的影响

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了解世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状态,这有利于他们学习知识、开阔视野。真假难辨的各种信息也会对们的价值观造成冲击和影响。有的在主流与支流、精华与糟粕、真善美与假恶丑等问题上分辨不清;有的只顾搞所谓的“自我设计”、“自我完善”,受不良习气影响,喜欢攀比,贪图享乐,从而陷入个人主义泥潭,有的把追求物质享受作为人生的精神支柱,追捧“金钱万能,享乐至上”,造成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忽视自身精神文明自我培养。还有就是贫困差距导致心理失衡,目前因家庭困难造成经济紧张而陷入困境的大学生在大学里占相当大的比例,据不完全数据统计,每年全国有26.4%的大学生支付不起学费,13.5%的大学生甚至连生活费都有问题,高额的学费和生活开支增加了他们的心理负担,而贫困大

学生心理负担尤甚。经济的窘迫使他们的心理特别自卑敏感,他们不愿让同学知道他们的情况,只能苦闷压抑,一旦有什么事伤及他们自尊,导致心理失衡,有可能走上犯罪道路,例如我们知道的,上海大学大学生小董看到室友出手阔绰,心理失衡盗窃室友手机,电脑。自卑、敏感的偏激的心理,大学生由于缺少生活阅历、交往经验,而自尊心又过强,在与同学交往的过程中受挫,形成多疑、自卑、敏感的性格,遇到冲突时,容易采取极端暴力方式解决问题,兰州理工大学张某与同学因为琐事发生口角掏出随身携带的小刀连捅同学三刀。报复泄愤心理,矛盾发生时做出过激行为泄愤报复。大学生不成熟的爱情观往往容易受外界影响,西南大学某女大学生被爱情骗子抛弃后,痛不欲生的她,举起手中得刀,北京师范大学女大学生因爱上“黑道”老大,因包庇罪而无法回头。这些错位的价值观一旦受外界不良因素诱导,就容易走上违法的道路。

四.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途径

法律意识是不能自发形成的。大学生法律意识水平的提高,只能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模式,在社会实践中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唤起大学生对自由、权利、秩序以及法律的憧憬和期待,增强其法律意识。

1.培养法律价值的认同感和法律信仰

只有在法律信仰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崇尚法律,法律至上原则。法律虽然是一些规则和条文,但法律规则和条文背后隐藏着到的关切,寄托深切的信仰,当人们对法律

篇二:《关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社会实践报告》

关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社会实践报告

法律意识是公民理解、尊重、执行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重要保证,公民的遵纪守法行为不会自然产生,而是在一定法制观念,法律意识的指导下实现的,具备了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就会做到不仅不犯法,而且能积极维护法律的尊严。大学生树立法律意识,是现代化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成为一名合格的接班人的需要。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它是人们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综合,也是公民尊重、执行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重要保证。它既包括人们的法律知识、法律思维方式、法律感情、法律意志、法律态度、法律信仰,同时也包括法律心理、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的因素和内容。同时也是对法律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态度和评价、解释,对人们行为的法律评价、法治观念等等。而我们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我们所具备的法律意识的强与弱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但是,现实中却时常出现大学生违法犯罪的事件,有些甚至是震惊全国的恶性犯罪行为。追根究底,还是因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缺乏和法律素养的不足。毕竟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非常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尤其是社会上各种信息良莠不齐,各种诱惑层出不穷,不够成熟的大学生们经常掉进陷进之中而不自知。

(一)调查报告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十分薄弱,有以下特点:

1.当代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了解非常匮乏,并且缺乏法律方面的常识。有

80%的人听说过法律援助,但是了解或者参与进去的人还不足20%,44%

的大学生承认自己在法律知识方面的缺失,还有29%的大学生虽然掌握

着一定的法律知识却不懂得如何将法律知识应用于实际,甚至在他们的

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时候不知道应该找哪个部门。

2.部分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较为浅薄,他们不会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寻

找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他们有法律意识,但是法制观念很淡薄。他们不

懂得运用法律武器。仅仅49%的大学生会在权益受到损害的时候拿起法

律武器,31%的大学生倾向于通过关系解决问题,但是竟然有20%的大学{大学生法律意识社会实践背景}.

生会使用暴力手段来解决。不得不说,如果这种情况再发展下去,一定

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3.大部分大学生不关心社会上发生的有关法律方面的新闻,他们缺乏维护

法律的勇气和责任感。只有9%的大学生会经常关注国家立法活动或是法

律报告,86%的大学生只是偶尔关注这方面的新闻,但是仅限于看看。64%

的大学生认为我们国家的普法力度还不够,36%的大学生认为这是国家和

政府的事情,不是学生管得着的事情。

4.大学生对我们国家的司法制度没有信心,这让他们认为培养自己的法律

意识没有必要。只有27%的大学生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他们维护自己的合

法权益,32%的大学生认为法律只是有钱人和有权人的代表,而剩下的

41%的大学生还持观望态度,他们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制度会逐渐

完善。

5.部分大学生对法律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是掌握的不全不牢,理解

也仅限于老师上课讲的浅薄的那一方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法律的发展

了解的清楚的人几乎是0%,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根本不了解。甚至连国家

的根本大法——《宪法》是哪一年颁布的都只有一半的大学生了解。更

别说刑法、刑事诉讼、民事诉讼、知识产权法等方面的法律知识。并且

大学生们不太会主动去了解法律方面的知识,45%的大学生是从报纸电视

等媒介上了解的,36%的大学生是从学校的课本上了解的。

6.当代大学生更加注重实现自我价值,主动法律意识明显缺乏。由于当前

的大学生群体的主要成分是独生子女,受现代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较重,他们更加注重实现自我价值,但他们往往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喜欢以批

评的眼光对待周围的人和事,为表现个性,甚至把学校规章制度视为束

缚其思想和行动的多余之举,对法纪教育存在逆反心理,有的甚至作出

违规的情况。由于传统法律意识的思维惯性,也由于教育与宣传舆论的

局限,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处于一种被动的守法状态,认为守法就是遵守

刑法。我们经常看到法制宣传栏中的内容大多数是因违法犯罪所受到的

惩罚,使大学生感觉到的是法律的无情,而并没有感觉到法律是他们生

存的需要,是他们行为的准则,是他们利益的维护者,大学生的内心深

处认为只要我不违法就无需学法。有的甚至把神圣的法律看做形同虚设,即使约束和规范,那也是针对“老百姓”的。5%的大学生从不关注这方

面的问题,其他们认为自己只要守法不违法,法律是离自己很遥远的。举例:

1.大学校园里的普遍现象:学生为了图便宜,大多数人都买二手电脑和

手机,他们认为这样既经济又实惠。有的学生可能在交易的过程中就

买了赃物——毕竟二手手机的来源并不如商店里买的手机有迹可循。

其实这已经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处罚法》。由于没有足够的

法律意识,缺乏法律知识,有的学生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就触犯了法律。

2002年轰动全国的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北京动物园“伤熊事件”以

及后来发生的“马加爵”案件。22岁的浙江大学农业学生物技术学

院农学系应届毕业生周一超,报考浙江嘉兴人事劳动保障局通过笔

试、面试,但健康检查不合格,未被录用,因情绪悲观而报复杀人。

据考证,当代大学生犯罪涉及的罪名往往较单一。从目前统计情况看,

仅涉及盗窃和故意伤害这两种罪名,通过调查了解到涉案大学生男女

比例大致为7:1,男大学生主要涉嫌故意伤害罪,女大学生几乎大

部是涉嫌盗窃罪和色情诈骗罪;2.

(二)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分析:

一.源自社会

1.中国法律传统的影响。封建社会时期长,我国经历了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各种封建观念思惟和世俗文化早已深深的印在泛博劳动人民的心中。中国传统的集权思想影响了人们的对法律的观念。民主、平等的法律思想没有深入人心。公民的法律意识还不是很强烈。

2.国家的重视程度。政府对社会的普法力度还远远不够,因此,国家应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对社会的普法教育,切实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3.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违法犯罪现象。报纸上屡见不鲜的官员贪污案件或者丑闻,这会让大学生失去对法治社会的信心。何谈法律意识!

二.源自学生自身

1.主动性。根据调查了解到,当代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因此他们将更多的时间放在自己专业科目的学习上,他们普遍认为只要学好专业知识,锻炼好各方面的能力,将来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也就可以了,不必浪费在学法律与自己的专业不相关的知识上,而且,多数大学生认为法律学习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因而,很少大学生会主动学习法律知识,对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也只求考试过关,大多数学生重学分轻实效,这也是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之一。

2.缺乏远见性。没有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没有法律意识,即使当自己的正当权益受侵犯时,也不懂得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调查表明,很多大学生认为,自己目前并不需要法律,而等到真正需要时,才觉得为时已晚。

3.缺乏实践性。在调查中,很多大学生反映,法律知识是懂了,但是根本不知道如何应用,而长时间后,知识便逐渐淡忘,每个非法学专业的专业都开设有思政这门课,详细讲述了相关的法律知识,然而,理论知识没有结合实践,而最终流于形式。

三.环境因素(学校、教师等)

1.重视程度不够。除了法律专业的以外,其他院系的有关法律的课程,老师都不会严格要求学生,学生可以自由看自己喜欢的专业课书或是课外读物。只要保持课堂安静就可以了,也没有向学生讲明到底法律的重要性有多大,基本死板的按照教学大纲授课,老师重视程度不够,学生自然也不够用心。由此,学生得到的法律知识更加缩水了。

2.课堂气氛沉闷。法律知识相对于其他学科,比较枯燥,老师一般按大学教学大纲死板授课,极少联系实际,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昏昏欲睡,失去上课的兴趣。

3.应试教育也是一个硬伤。就算是法学专业的学生,也不一定将法律知识吃透。毕竟考试只要60分就能够毕业,学校并不会测试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学素养如何。

(三)建议

1.健全法律运行机制,加强道德规范建设,创造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法治环境和舆论环境。毕竟大学生思想开放,时代感强,主观上期望法治,关心国家法制建设,但世界观还未完全成熟,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因此,创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和舆论环境,对于培养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引导大学生进行法律实践,以增强法律意志,尤其是法律专业的学生。法律意志的锤炼主要通过实践,比如鼓励大学生参加维护自身和有关人的合法权益的活动,当自身和有关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合法有效地通过法律救济途经得到妥善解决。

3.在高校开设一门相关的课程,并且在讲课的时候多引用现实中发生的案例,这有助于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大学生法律意识社会实践背景}.

(四)总结与思考

从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及其成因,从中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大学生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但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容乐观,应引起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设要加快步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

附调查问卷及结果

关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调查问卷

调查时间为2012年8月10日至2012年8月15日,在小组同学的共同合作下,对大学生们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方式是无记名填写调查问卷,人工进行调查结果分析,从而得出调查结论。

通过问卷调查,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有了基本了解,调查情况如下:

1.当你和你家人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你首先想到的是?

A.拿起法律的武器49%

B.诉诸武力20%

C.通过关系解决31%

2.在你所有的经历中,曾经运用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吗?

A.有18%

B.没有82%

3.你是否关注国家的立法活动或是法律报告?

A.经常9%